新生代海归创业难的供给侧归因与改革对策探讨
——基于H省1200名新生代海归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2018-08-31 09:46钟云华李福英唐文波
关键词:留学人员海归新生代

○ 钟云华, 李福英, 唐文波

(1.长沙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3; 2.武冈市教育局,湖南 武冈 422400)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提高,出国留学人员数量不断增长。教育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从1978年至2016年约40年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累计高达458.66万人,其中光2016年一年出国留学人数就超54.45万人。与此同时,归国留学人员数量也不断增长,形成了“史上最大归国潮”。截至2016年底,我国归国留学人员累计达265.11万人,占出国留学累积总人数的57.80%;出国留学人员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的比例由2012年的72.38%增长到2016年的82.23%。[1]H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的数据也显示,截至2016年底,已有13.82万名出国留学人员来H省,且以年均13%的速度递增。与以往时期归国留学人员构成情况不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国际化的迅速推进,近年来我国归国留学人员大多是出生于20世纪80或90年代,公费或自费在国外正规大学获得学士及以上学位的“新生代海归”[2]。“青年强则国强”,本研究在习近平同志提出“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与李克强同志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宏观背景中,自2014年开始,陆续对H省1200名新生代海归开展了问卷调查,对其中50名新生代海归进行跟踪访谈,并基于这些调查数据深入分析新生代海归创业现状、面临的困难及供给侧归因,以期从供给侧角度提出一系列促进我国新生代海归创业的政策建议。

一、理论基础与数据来源

1.研究的理论基础

研究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开展,才会使研究更富有理论范式与科学性,也让研究更富有深度。[3]本研究主要基于两个理论基础进行。

一是GEM创业环境评估理论。全球创业观察GEM(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是由英国伦敦商学院和美国百森商学院共同发起的研究项目,旨在评估国家创业环境。GEM创业环境评估理论将创业环境归为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支持、教育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进入壁垒、有形基础设施文化及社会规范九大要素。国内研究者朱涵(2013)构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GEM框架,将原来九方面内容改为金融扶持、政策支持、政策项目、教育培训、研发转移、商务基础、文化社会、经济总量八个方面。结合国内外前期探索,本研究将创业划分为四个阶段(酝酿阶段、机会识别阶段、资源获取阶段、企业成长与发展阶段),着重从金融扶持、政策支持、政策项目、教育培训、技术研发和文化社会六个方面评估新生代海归创业环境。[4]

二是公共政策分析理论。公共政策是代表社会公众利益的社会公共权力机关,在特定情境中针对具体的问题,为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并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它的实质是政府对全社会价值所做的一种权威性分配。根据公共政策分析理论的程序规定,公共政策从前至后的流程有政策问题认定、政策规划及其合法化、政策执行、政策评估与政策终结五个阶段,五者形成一个闭合环,循环往复,不断推进公共政策方案优化与政策执行不断完善,如图1。新生代海归创业政策主要由政府部门进行问题认定与政策规划,且新生代海归创业政策实施周期短,实践中尚无政策终结。[5]故本研究主要从政策方案制定、政策执行与政策评估三方面分析新生代海归创业难的归因与对策。

图1 公共政策分析基本流程图

2.数据来源与分析软件

本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两次问卷调查,如表1。第一次问卷调查于2014年3月至2017年5月开展,问卷主要了解新生代海归的人口学指标、留学国家学校与归国时间、家庭背景、创业现状、面临的困难、政策供给与需求等情况。整个调查共发放问卷1504份,回收1303份,有效问卷1200份,有效回收率79.79%。第二次问卷调查在2015年8月至2017年10月开展,问卷调研重点是新生代海归创业的融资现状、人力资源需求现状、创业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整个调查过程共发放问卷520份,回收486份,有效问卷416份,有效回收率为80%。统计软件为SPSS17.0。

表1 两次问卷调查基本情况表 单位/%

二、新生代海归创业现状

1.新生代海归创业人数多于就业人数

自2000年以来,我国归国留学人员数量不断增长,近5年来更是呈现大幅度增长的趋势,如图2。

图2 2000—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与归国留学人员数量变化图

从图2可知,近17年我国归国留学人员数量不断增长,尤其是2010年以来这种增长趋势更加明显。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社会浪潮中,新生代海归选择创业人数远高于选择就业人数。在1200名接受我们调查的新生代海归中,共有320名新生代海归(26.5%)选择就业,528名新生代海归(44.1%)选择创业,280名新生代海归(23.5%)同时具有就业与创业经历,创业新生代海归人数多于就业新生代海归人数。新生代海归创业热情高涨,主要受三个驱动所致:一是“动机驱动”。新生代海归受国外商业文化影响,有较强的创业动机,成就性动机更强。528名选择创业的新生代海归中,68.8%的人反映创业动机主要是成就性动机。二是“环境驱动”。H省大力鼓励创新创业,对海归人才回H省创新创业给予大力支持,出台了《创新型H省建设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三是“机会驱动”。新生代海归对海外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了解较多,而这些往往意味着商业机会,理性的他们期盼通过创业实现利益最大化。

2.新生代海归商业服务业创业多于制造业创业

新生代海归创业所处行业排名前四的分别是文化体育与娱乐业、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批发零售与住宿餐饮业,四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4.1%、20.7%、17.2%与10.3%。其原因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出国留学已从“精英留学”转变为“大众留学”,新生代海归主要在财务管理、金融、市场营销、工程管理类专业就读(累积达73%左右)。同时,新生代海归大多只有硕士(约55%)或学士(约35%)学位,不拥有专利或核心技术,基本无工作经验以及资金积累,故一般选择对资金、技术与工作经验要求相对较低的商业服务业或文化体育娱乐业创业。

3.新生代海归创业资源外界获取多于自身拥有

以资金资源为例进行分析,发现新生代海归创业资金主要依靠融资,自身拥有的资源较少。对808名进行过创业活动新生代海归的调查显示(见表2),他们中有40.9%人表示创业资金来源的为个人存款,44.9%的人表示创业资金来源是亲戚朋友提供,而表示自己创业资源来源于银行贷款的新生代海归占比为68.50%。*注:由于某些新生代海归创业资金来源不只一个,故三者比例总和超过了100%。可能的原因是:一是新生代海归年龄较小,工作经验不多,自身积蓄不多;二是我国创业资源市场化渠道与机制不断成熟,创业者从外界获取创业资源的可能性增加。

表2 新生代海归创业资金来源情况

同样在样本2中,416名新生代海归创业者启动资金的来源,银行贷款、亲友资助、自身储蓄、政府创业基金、风险投资与民间借贷的比例分别为21.1%、31.6%、84.2%、5.3%、5.3%与5.3%,新生代海归创业资源外界获取多于自身拥有。

4.新生代海归创业失败者多于成功者

调查显示,808名进行创业的新生代海归,有1次、2次、3次及以上创业失败经历的比例分别为49.3%、22.4%与19.4%,0次失败者只占8.9%,可见新生代海归创业失败率仍然较高。对市场上仍在运转的416家新生代海归企业发展状态进行数据分析,发现这些企业只有1/3有较大发展,1/3勉强维持生存,1/3已处于破产或半破产状态,出现一种有趣的“三三三”现象。416家新生代海归企业中,47%的企业尚未盈利,33%的企业在1~3年内才开始盈利。

二、新生代海归创业面临的困难

1.创业酝酿期:理念浮空与人脉断层并存

一是理念浮空。新生代海归在创业酝酿期,因受国外思维模式的惯性影响,其理念往往难以适应国内的现实情况,不接地气。这表现在:一方面,他们根据国外见闻,提出一个崭新理念或项目,然而这些新理念实现或项目落地往往需要开辟一个完全崭新的市场,而短时间内国内环境不可能开辟或产生这种市场,这注定了一开始这种理念或项目无法落地。另一方面,新生代海归创业者虽拥有东西方两种文化背景,但归国时他们更习惯运用西方社会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解决回国后面临的各种问题。当新生代海归创业以西方价值观念做为支撑来处理国内事务,进行项目评价、选择与推进时,其理念往往不接地气。

二是人脉断层。新生代海归在留学期间,与国内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人联系较少,构建的国内关系网络规模较小,拥有的社会资本也较少。调查数据显示,50%的海归在海外留学时的社交圈构成以外国人居多。归国初期,他们社会交往的规模与圈子也比较小,并且大多是进行“同质性交往”,“异质性交往”非常少。这导致新生代海归创业初期容易遭遇“人脉断层”,与国内本土创业者相比,不仅很难找到合适的“合伙人”,在企业创办与经营的过程中,缺少与国内一些关键成员(机构或个人)的社会联系,还很难通过社会关系得到项目发展所需要的“信息”与“人情资源”。

2.创业初期:项目定位难与融资难共生

一是项目定位难。问卷调查显示,高达56.8%的新生代海归表示,在创业初期很难找到科学合理的项目定位。原因有:首先,部分新生代海归盲目自信,认为自己只要愿意创业,就会获得市场认可并获得成功,这种盲目自信不利于合理地识别创业机会;其次,新生代海归难以明确自身的兴趣所在,部分人是为了创业而创业,难以找到适合自己定位的项目;第三,新生代海归对国内市场环境及H省市场需求的不了解,导致创业者定位易发生偏差,26.3%的新生代海归不熟悉国内市场环境和战略制定不当。

二是融资难。一方面海归企业获得银行贷款难。416名海归创业者中有348人向银贷款时被拒绝过,被拒绝次数“1~4次”“5~8次”与“9~12次”的比例分别为30.2%、42.9%与10.56%。另一方面新生代海归企业获得风险投资难。创业海归从风险投资公司获得的融资数量也有限。以2014年为例,416名海归创业者中,只有6.2%的人获得过风险投资。原因有三:新生代海归大多在海外学习管理类专业,不拥有核心技术或发明专利,回国后也大多在商业服务业创业,没有先进的技术或强大的实力担保进行银行贷款;新生代海归对国内金融环境不够熟悉、产品定位不够准确、非高新技术无法申请有关项目支持、民间资本信心不足;新生代海归缺少抵押物。

3.创业中期:技术转化难与政策资源获取难重叠

一是技术资源转换难。新生代海归企业技术成果转化存在一些障碍,掌握的先进技术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方面,目前H省科技成果转化存在审批手续过长,不适合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处置权、收益权不明确,技术、市场发展不成熟,转化过程不顺畅等问题。另一方面,H省海归创业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不足,没有成熟的风险投资体系。

二是政策资源获取难。如表3所示,为服务海归创业就业,中央出台一系列留创政策。与此同时,H省发布了《中共H省委H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实施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意见的通知》《留学人员创业园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海归创业实行政策的支持。但是,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在制定留创政策时,主要面向高层次海外人才(往往是老海归),没有制定普惠性留创政策,新生代海归往往享受不到留创政策的支持。同时从政策文本的内容构成来看,尽管我国新时期海归留创政策的内容诸如创业园区建设、创业资金扶持、税费优惠、商务环境、社会保障等方面已不断细化,但政策制定者在政策制定时给海归们享受这些政策条款附带了一定的条件,如享受这些政策有一定的专业领域、学历、职称和专利等方面的要求,新生代海归往往都是硕士以下学历,职称较低,且多不拥有专利,通常会由于达不到这些留创政策条款的限制条件而无法享受相应政策,既有政策成为可看而不可过的“玻璃门”。调查结果显示,高达85.2%的新生代海归表示自己在就业创业过程中,没有享受过任何留创优惠政策,成为“没人管的孩子”。

表3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颁布的主要留创政策

4.创业后期:规模扩展、技术革新与市场开拓三难并存

一是规模拓展难。海归企业在稳定业务后,扩大企业的规模如建设厂房、招聘人员、进出材料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没有大规模的资金运作容易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的问题。调查数据显示,416家海归企业年纳税额0至50万的企业约占18.8%,51至100万的企业约占46.4%,100万以上的海归企业约占44.8%。二是技术革新难。海归创业者大都带着国外先进的技术回国创业,在技术方面领先于国内。但87.6%的新生代海归表示,来H省创业以后,出国进一步学习先进技术与管理模式的机会越来越少,不断“吃老本”,自身企业规模较小又很难引进优秀技术人才,不仅无法更新技术引领行业产业发展,而且技术优势也将不断消磨殆尽。三是市场开拓难。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归企业的主推商品的产品技术不能及时更新,不易跟上社会发展步伐,很容易被市场淘汰,66.7%的海归创业者急需得到关于市场开拓这方面的帮助。

三、促进新生代海归创业供给侧改革对策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将学成归国,新生代海归数量还将迅速增长,政府要在供给侧进行系列改革,为新生代海归创业提供政策加帮扶。

1.切实把新生代海归创业促进作为海外人才工作的重点之一

一是深化对新生代海归人才创业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现在世界发达经济体持续低迷,形成“史上最大回国潮”,各级党委、政府在全球化与信息化交织的新时期,明确人才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对新生代海归人才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树立在新时期确立引进优质新生代海归就是引进优质先进技术、先进管理与综合实力的理念,切实把新生代海归引进与创业促进作为新时期海外人才工作的重点之一,从理念层面为新生代海归引进与创业促进指明战略方向。二是制定新生代海归人才工作发展行动计划。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省级政府部门要在我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基础上,制定出有关新生代海归人才引进、培养与使用的专项规划,突出新生代海归人才工作这个重点。新生代海归较多的沿海城市,可探索率先制定《X地新生代海归人才三年行动计划》,基本形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海外人才集群,为新生代海归人才工作顺利开展提供行动指南。三是立体化宣传新生代海归人才创业工作成绩。政府要和海外移民建立经常性的沟通渠道,通过海外移民宣传,让准备回国创业的新生代海归更全面地了解国家与各地商业环境和各种引才政策,新生代海归在对国情与引才政策有了更多的了解后,回国的意愿就可能愈发强烈,归国的行动就会更迅速。因此可以通过派工作人员前往海外高校进行政策宣讲,或提供机会让有意归国的新生代海归组团回国考察,进一步发挥“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的作用。统战部、侨联与组织部等职能部门,还要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微信等立体式舆论宣传工具,通过拍摄专题片、专栏报道、人物专访、微信推广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新生代海归回国创业先进事迹,通过“榜样的力量”吸引与鼓励更多的新生代留学人员归国投身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潮流之中。

2.制定完善留创政策,提高政策的普惠性与科学性

一是优化政策方案,让海创政策的普惠性进一步加强,从而让原来没有得到多少政策支持的新生代海归创业得到更多的政策资源。首先,基于高等教育国际化提升与“一带一路”倡仪不断推进背景下我国新生代海归不断增多的事实,将一些已有海外人才政策扩大普惠到新生代海归,在税收、用地、电、气、水等方面给予新生代海归一定的优惠。其次,制定并完善一批针对新生代海归的新政策。可根据新生代海归的特点与实际需求,加大海归政策的目标针对性,如针对新生代海归职称低、工龄短的特点,可改革人事聘用方式,尝试对海外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回国就业或创业的留学人员,将其在海外学习和工作的年限,作为工龄予以认定。最后,在“百人计划”“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着重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的制度之外,根据新生代海归的政策偏好与创业需求,建立针对新生代海归引进、使用与管理的专项制度,为新生代海归创业就业活动提供更多的专项服务,在增加新生代海归“获得感”的同时增加其创业“成就感”。

二是加强留创政策的执行与评估。一方面,加强海归创业的执行力度。政府应当调节职能,构建一个职能明确、部门联动、上下结合的针对海归创业的服务体系;各政府职能部门应当明确职能范围,避免因为职责的分工不清而使得海归创业支持政策无法惠及个人,出现“政策好,实施慢”现象。另一方面,加强留创政策的评估。首先基于公共政策科学有关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的经验,建立科学的新生代海归人才留创政策绩效评估指标,从“引得进”“留得住”与“用得好”等几个大方面建立科学的政策绩效评估体系,对新生代海归人才留创政策的政策绩效进行动态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指标设计既要重视新生代海归留创政策绩效的数量评估,更要在绿色、共享、生态等新发展理念下突出新生代海归留创政策绩效质量;另一方面,指标构建既要有共性指标,也要根据区域特色与行业差异设计个性化指标。[6]

3.建立科学的海归创业服务体系,提升海归创业服务质量

一是建立新生代海归创业服务联盟。新生代海归在办理户口、小孩入学、营业执照、消防执照、卫生证件、技术鉴定时,需要在教育、人社、科技、公安、税务、国土、城管等职能部门之间反复奔波,但这些部门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各个部门之间的空间距离与办事规则又有较大差异,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还增加了很多经济成本与社会成本。各省市可设立一个新生代海归创业服务联盟,各相关职能部门集中为新生代海归创业服务。整合服务资源,采用“一窗接件、并联预审、集中反馈、专员办理、集中建档”运行模式,实现集中服务。[7]

二是组织新生代海归发展论坛。由省委统战部牵头,委托某个民主党派,每年定期举办新生代海归发展论坛。论坛实行线上互动与线下互动相结合,线上互通如建立新生代海归发展网站和微信群,新生代海归可在线上发布项目、资金、人才等供给与需求信息,也可以通过微信群实现即时沟通;线下沟通邀请一些政府官员、老海归、银行经理、风险投资人士参加,就新生代海归发展面临的困难进行商议。

三是建立新生代海归引进使用的“旋转门”专项制度,同时提供更优的创业培训服务。通过“凯旋门”专项制度,让新生代海归回得来、留得下与出得去,让“海归”再“归海”,源源不断地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同时,针对新生代海归在创业初期找不准自己的定位,并且对于国内的大环境不太了解的情况,组织、统战、教育等相关职能部门应当积极组织创新创业知识讲座和小微型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讲论坛。

4.构建多元融资平台,提高新生代海归创业融资的成功率

一是加强政府扶持资金对新生代海归创业的支持力度。统筹安排已有的海归创新创业扶持资金、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政策性担保等各类扶持资金,加大各个资金源的协调力度,既要避免扶持资金撒胡椒面,又要防止各类资金过于向少数人集中。加大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支持力度,一方面盘活存量资金,另一方面扩大资金总量。成立海归创业专项扶持资金,扩大创业支持政策的惠及面,增强政策的稳定性与统一性。

二是创新传统银行贷款模式,扶持新生代海归创业融资。借鉴兴业银行、建设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浦发银行等发行“创业贷”的经验,成立专门“海归创业支行”,探索新型“海归创业贷”。即利用海归创新创业扶持基金作为50%的最终风险代偿资金(法人机构签署担保合同但资金不作质押);同时银行从企业成立后可以跟进企业同客户的谈判、签署购销合同的全过程,通过对企业的资产及经营情况、上下游客户、创业团队等情况的了解及评估,作为发放创业贷款的依据,从而实现“银行+自然人担保+留学人员创新创业扶持资金50%担保”的新型小额“创业贷”(5万~100万以内)模式。

三是优化融资平台建设。在省政策性担保公司(如H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中设立留学人员支持专项计划,针对留学人员创新创业提供融资性担保,并在担保费用上进行优惠和减免。加大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支持力度,鼓励股权投资管理机构设立主要投资于留学人员创新创业项目的股权投资基金,探索“创业资助+知识产权融资+风险投资”模式。

5.促进资源的整合力度,重视产业的集聚性

一是加快技术资源的转换。通过政校企合作,建立联动机制。新生代海归通过使用高校的实验设备进行技术转换与研究,推出新的产品上市。同时,新生代海归可以合理运用高校的实验平台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其间在合作的基础上向高校展示新技术,实现技术的交流与学习,达到校企“双赢”。对新生代海归专利的成果转换,政府可考虑开辟绿色通道,专事专办,让国外技术第一时间在国内落地,抢占市场先机。二是打破市场资源的垄断。政府应当完善关于市场垄断的一系列法律规范,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业发展环境,降低国企或者大中型企业对于市场份额的强大占有率。出台一系列的法律规范,创造一个公平、自由的创业发展环境。在此基础上,鼓励新生代海归利用资源,在国内市场饱和状态下,积极探索开发海外市场。对新生代海归创业的资源进行聚集整合,增强组织资源的整合,达到“1+1>2”的效果。

猜你喜欢
留学人员海归新生代
“逐梦青春 创赢未来”——扬中市首次举办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经验分享会
“新生代”学数学
江苏省归国留学人员实践创新基地
为新征程汇聚海归磅礴力量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徒步看家乡活动 看亮留学人员双眼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海归”返乡当“猪倌”
新海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