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经典影片爱情观差异比较
——以《云水谣》和《法国中尉的女人》为例

2019-01-10 06:43
齐鲁艺苑 2019年4期
关键词:碧云中尉云水

史 睿

(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云水谣》和《法国中尉的女人》作为中西方经典的爱情影片,同时代表了中西方不同的爱情观,爱情观同时又深受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文化作为一种代表着民族精神的社会模式,是人类社会生活与思维方式的积淀,不同地域的文化之间有着各自的民族独特性。在分析《云水谣》和《法国中尉的女人》的爱情观差异之前,就不得不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起源。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起源

东方文明是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土地是人们财富的根本基础,所以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的都是围绕土地的利用和分配,而“人们的命运也系于农业,所以东方人对宇宙的反应,对生活的看法,在本质上就是对‘农’的反应和看法”[1](P34)。由于土地不能动,所以子子辈辈都生活在一起,继而祖先崇拜也发展起来了,所以家族制度就成了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这种制度,农耕经济为它打下了基础,儒家学说说明了它的伦理意义。在农耕文明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自然息息相关,于是人们信奉自然、敬畏自然,在与自然的相处过程中,人们的性格也在不断地妥协,于是形成了东方人讲求和谐的忠厚、依附、顺从的民族性格。

海洋文明则是西方文明的滥觞,由于陆地面积小不利于耕种,所以古老的西方人只能通过交易的方式来获取食材与生活所需品,在这种交易中平等意识就孕育而生,随之带来的就是社会契约意识。但是本国的物资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于是人们就开始航海远行,开疆拓土。在与变化莫测的大海的斗争中,也培养了西方人斗争独立、顽强、冒险的民族性格。

民族性格的差异性在电影中则带有鲜明的民族性,在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体现上尤是。《云水谣》和《法国中尉的女人》这两部电影都是以女性情感为表现内容的影片,两部电影女主角最终命运的不同,实则是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的体现和审美趣味的彰显。而人物的命运在与其他人物的关系中产生,因而笔者将从两部影片中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的关系以及女主人公对于自我幸福的追求上来探讨中西方女性价值观、爱情观的差异,从而折射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所在。

二、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在电影中的体现

“古老的西方人的社会组织是围绕城邦而建,契约意识作为社会共同意识,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以家族利益为基础,而是以城市共同利益为基础,由于社会组织不是独裁性的,所以平等思想则在西方社会最早萌发”[2](P42)。《法国中尉的女人》也被看作是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影片,因而在该影片中西方人的独立意识、平等意识、个人本位意识则体现得尤为明显。

萨拉出身贫寒,在波坦尼夫人家担任家庭教师的角色,而萨拉与波坦尼夫人的关系是主仆上的隶属关系、顺从关系。萨拉由于受过较好的教育,因而有其独立的思想,她追求平等,在这样的主观思想意识下,她没有在这种主仆关系中顺从卑微。在其意识中,“人生而自由平等”是她一直所信奉的,于是在对于波坦尼夫人责令她“不准再眺望大海,请记住你的羞耻”时,她仍然显得很不屑,因为萨拉的社会地位使她不得有爱与思考的自由,但是个人本位的传统西方思想使得萨拉深知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在与波坦尼在生命存在中是平等而独立的,她有权选择自己的行为,她有权追逐自己的自由与幸福,有权捍卫自己作为独立的人的尊严,所以萨拉毅然决然地辞去了波坦尼夫人的家庭教师一职。萨拉的这种独立平等的意识,不仅体现在她与波坦尼夫人的关系中,还体现在她与小镇上的居民和查尔斯的关系之中。

《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萨拉这个女性形象与传统女性的形象定义不同,多了几分不羁与反抗,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因为这样的性格标签的设置,显然不符合当时封建的维多利亚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于女性的衡量标准。所以在片中,萨拉被定义成小镇上的怪人,她是“法国中尉”的女人。她不知廉耻、穿着怪异、不与人交流,连医生都认为她有“病”,而这种“病”正是萨拉不符合社会规范的症结所在。而在萨拉看来,她只是对于自我生活方式的选择,她不认为自己“有罪”,所以她毫不避讳自己是“法国中尉”的女人,仍然会每天去眺望大海。她敢于与社会价值观念公开对抗,对传统伦理观念公然挑衅,这份所谓的“挑衅”也正是萨拉这个女性形象爱情自由观和个人本位价值观的有力彰显。

在与查尔斯的关系中,萨拉深知自己与其身份地位的悬殊,与此同时,她也深知查尔斯作为弗里曼小姐未婚夫的身份。在当时的维多利亚时代,身份与地位是阻隔爱情的巨大鸿沟。而萨拉却不理会时代观念对于人性的压制,她大胆的“勾引”查尔斯,她毫不避讳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并使其爱上自己。萨拉是秘密与欲望相交织的复合体,然而查尔斯在与萨拉的接触过程中,却被萨拉这份“不俗”所吸引,被其身上独特的“神秘性”所吸引,这种吸引使得查尔斯一步步地走近萨拉,了解萨拉。萨拉面对公众对她的谩骂与侮辱,没有选择去辩解开脱。她不会在世人对其的评价中改变自我,而是选择置之不理的傲慢。这种“不俗”的气质,恰恰是萨拉把自己放置于与传统世俗的对立之处,并敢于成为一个独立且自由个体的所在。

在东方的传统文化中,儒家学说一直占据着思想界的正统地位,所以它的耳濡目染,也深深地影响了东方人的思维认知和行为方式。在中国古代传统的社会关系中,人们深受儒家三纲五常思想的影响,其中“一纲”就是夫为妻纲,在这里妇女是讲求忠心、顺从,是处于依附男性而被支配的地位。这种思想中隐含了一种明显的等级关系,它不再是简单的人际关系,而是一种权力关系,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规训,最终是通过思想规训完成的,而这种思想规训的目的就是用忍耐、顺从、忠贞作为美德,以此作为男性对女性压制的遮羞布,并冠之以牺牲的意义,把这种标签强加于传统女性美德的属性之中[3](P235)。在影片《云水谣》的伊始,王碧云就对侄女晓芮传达了“找个安静的人嫁过去”这样向男权靠拢的依附性价值观。王碧云通过一贯的奉献和甘愿的等待,维系着她与陈秋水的单向度恋爱,而这种不平衡的付出,造成了她一生的孤独。

影片《云水谣》将王碧云这个人物塑造成一个典型保守的传统中国女性形象。她因为一颗纽扣惦记了陈秋水半个世纪,因为一个承诺而私定终身。王碧云在与陈秋水离别后,以未婚妻的身份,将陈秋水的母亲视如亲母对待,在得知陈秋水离世的消息后,依然选择保留对他的爱而终身未嫁。中国古诗句中那些忠贞不渝的爱情书写最受后人所歌颂传唱,“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我心倘背白头誓,天地神明请共诛”。这份自我牺牲的单向度之爱,这份对于初爱的坚守,正是对这些诗句的真实写照,于是“王碧云”这个女性形象不再只是一个单单的个体,而是抽象化为中国传统爱情观、价值观的守护者。

因而,我们说王碧云是保守的,而正是她的保守成就了她的忠贞。再回到影片故事中,王碧云所处的年代存在两大压迫——性别压迫和阶级压迫。对此,王碧云始终表现出熟视无睹漠不关心的市民态度,而这种态度的根本在于她内心所拥戴的事实——所谓“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王碧云最后终身未嫁,她将这份牺牲看作是对于爱情的忠贞,于是中国广大妇女的个人不幸与文化规定的理想结构相结合,在这个人物形象身上,集中体现出了极其忠贞、极其坚强而又最为传统的东方式女性特征。

在影片伊始,王碧云向侄女晓芮所说的“找个安静的地方住下来”、“人是不可以这样漂浮在世上的”这番话,更是从侧面传达出了中国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侄女晓芮,她自由洒脱,没有稳定的职业,没有固定的住所,在适婚的年纪依然单身,是新时代下的新女性形象。晓芮所追求的这种自由洒脱随性的生活方式,是王碧云这样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的长辈所不能理解的,甚至是反对的。

因为古代中国受儒家思想影响,提倡“礼义仁智”,因而主张“德治”,甚至在早期的古代中国,相对于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国家”,更像是一个族系社会。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里说过,古代中国属于家族式社会,是以血脉为纽带利益的共同体,“家庭”观念也是中国传统的伦理价值观。中国古代的“五伦之德”,其基础就是上述的家庭关系。王碧云对于晓芮所说的这番话,也恰巧折射出了中国传统的“家国”观念对她的影响。

王碧云和萨拉各自所代表的是东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和爱情观,而其价值观的不同也导致了她们两个女性不同的命运归宿。

三、中西方爱情观差异在电影中的体现

在《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影片中,萨拉背负着“法国中尉的娼妓”的骂名被世人排挤,却与已有婚约的查尔斯一见钟情;萨拉不辞而别,三年后又与查尔斯重逢后,最终收获了爱情而终成眷属。同样是两部关于爱情题材的电影,却有着两种不同的结局。在萨拉与查尔斯的爱情中,萨拉大胆主动,自由地表露情感:约见查尔斯,献身查尔斯,离开查尔斯。这一切行为都是萨拉在主导的地位上牵引着查尔斯的情感。萨拉对爱情的追求直接、勇敢,不是投其所好的迎合,更非低声下气的祈求,而是一种平静、平和的对等结合。萨拉的爱情观正是西方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体现。

在影片《云水谣》中,王碧云用一生去等待自己的初恋陈秋水,在秋水另娶,已逝他乡的现实中终身未嫁;她也终于在视频中看到了长相酷似陈秋水的陈秋水与王金娣之子——陈昆仑;而最终王碧云在如此的一丝慰藉中微笑流泪。相比于萨拉的热情奔放、主动直接的爱情表达方式,王碧云的爱情则带有典型东方社会传统观念的烙印,含蓄内敛而不张扬。如果说萨拉的一生是“不羁敢爱”的一生,那么王碧云的一生则是“执着等待”的一生。王碧云的一生执着追求和等待都是为了陈秋水,寻找陈秋水已然成为王碧云精神生活的全部追求。就此而说,王碧云已不再是一个独立女性的主体存在了,她已自愿成为依附于陈秋水未婚妻的表征了。影片中,与陈秋水分别后,拒绝了薛子路的追求,又多年如一日的悉心照料陈秋水的母亲,也已经表明了王碧云“择一人、定一生”爱情观念。在孤独的等待中也克制住自己的情感,让自己的情感只能钟情于一人。在其“忠贞不二”的东方爱情观中,实则影射的是中国传统伦理对情理和谐的看重,主张融情于礼,而王碧云则也是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并恪守这样观念的典型个体。

纵观来看,萨拉的爱情观是自由、平等且自我的,尽管这样的爱情观在当时的维多利亚时期显得有些激进,甚至是作为一种社会主流文化的反向力量而存在。她被冠以“娼妓”的骂名,并被指责“不知羞耻”,面对这样的言语,却能无视社会偏见与世俗的压制力量,依旧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萨拉在爱情观中所坚持的这种个人本位,还体现在电影独特的叙事手法之中。《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电影采用的是“套层”叙事,片中片外会有两个“萨拉”,这两个萨拉虽是同一本体,但当面对各自的爱情时,却又是两个独立自由的个体。片中的萨拉在得到查尔斯的爱恋之后又选择不辞而别,她没有被爱情所束缚,依旧是独立自由。转到片外,萨拉和查尔斯各自的扮演者安娜和迈克因剧情需要,也过着情侣般的生活。当影片拍完,曲终人散之时,迈克在窗边看着安娜乘船离去时,他情绪复杂,想要喊出些什么,结果大声所喊出的名字却是“萨拉”,而“萨拉”却乘船驶向了自己另一个爱情的彼岸。相对于东方这种传统的“在家从父,出嫁

从夫”的伦理观与“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这样的爱情观,处于西方文化熏陶下的主人公们,不会在爱情中迷失自我,并且非常珍惜与努力保护自身于精神、人格和理想层面的独立。《云水谣》里的爱情观,同样折射在“两个”王碧云身上,影片中一开始王金娣热情开朗、活泼奔放,敢于大胆地向陈秋水示爱,这和在陈秋水心里的王碧云小家碧玉、内敛贤淑的气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王金娣在爱而不得并深知陈秋水心中只有王碧云后,便将名字改成王碧云,并再次对陈秋水示爱时说道,“我就是王碧云”、“我替她照顾你”,将自己置于一个替代者的位置。王金娣自我牺牲式的改变,顺应了那个年代以王碧云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女性顺从、忠贞的爱情观。

《云水谣》和《法国中尉的女人》作为中西方爱情电影的代表,无论是在价值观还是爱情观的表达上,都带有各自民族浓厚的文化烙印。就像是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一书中所提到那样,“文化是人类行为的可能性的不同选择……由选择而造成的文化差异,如此形成了诸文化间的迥然相异”[4](P15),通过解读电影中所传递的文化内涵,也让我们对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文化的差异性也折射出不同民族的总体差异,差异的形成是历史选择的结果,是东西方民族智慧的历史沉淀。只有了解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才能更好地从多方面理解电影这门艺术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涵。

猜你喜欢
碧云中尉云水
宽骚云水恋歌
插秧
云水禅心、玉振金声
友谊是一种责任
柴碧云:多面的灵气女孩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与评析
温暖的手
在云水谣收笼一个雨季
这很值得
中尉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