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肝硬化患者病毒血清标志物及外周血小板计数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

2019-03-13 01:05谢函君叶志伟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滴度乙肝纤维化

谢函君, 叶志伟

(1. 湖北省仙桃市中医医院, 湖北 仙桃, 433000; 2. 湖北省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湖北 仙桃, 433000)

据研究[1]报道,临床上慢性肝炎纤维化发生率约为59.6%, 若抗纤维化治疗不能及时有效进行,最终可有25%~40%的患者发展至肝硬化甚至肝癌。肝纤维化的诱因主要为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减少、合成增加,是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的结果[2]。目前,肝纤维化的临床诊断方式主要为肝活检,但其具有可重复性差、有创操作等特点,且还易受患者个体性因素的影响[3]。因此,寻找并研究用于评估肝纤维化程度的有效、无创、操作快捷、可重复性好的检查指标已成为相关临床工作中的难点及热点[4]。有研究[5]认为,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程度与血常规参数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探讨了乙肝肝硬化患者病毒血清标志物及外周血小板计数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旨在为乙肝肝硬化的相关临床诊断提供一定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8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设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收治的1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设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时经肝脾B超、血清肝功能等检查确诊,且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相关标准。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已获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并排除合并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消化道出血及感染者、精神状态异常或不配合者。2组患者年龄45~73岁,平均(59.6±11.2)岁,男182例,女88例。2组受检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方法

对比2组受试者的肝纤维化程度、乙肝核心抗体(HBcAb)滴度、乙肝核心抗体IgM(HBcAb-IgM)滴度、乙肝表面抗原(HBsAg)滴度Log值及外周血小板计数,并探讨肝纤维化程度与这些指标的相关性。肝活检病理结果: 炎症分级G和纤维化分期S。所有受试者于清晨抽取4 mL空腹静脉血,血清离心处理后置于-20 ℃下保存备用。采用日本希森美康XE2100、XE5000及其配套试剂检测血常规(综合检测法),采用美国BECKMAN公司BECKMAN COULTER5800B及其配套试剂检测肝功能(酶法); 采用美国雅培诊断ARCHI TECTi200SR仪器及其配套试剂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 采用科华生物提供试剂及Applied Biosystems 7500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定量(探针荧光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2组肝纤维化程度、病毒血清标志物水平及外周血小板计数比较

观察组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及HBcAb滴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外周血小板计数、HBcAb-IgM滴度、HBsAg滴度Log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组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病毒血清标志物水平及外周血小板计数对比

2.2 肝纤维化程度与HBcAb滴度、HBcAb-IgM滴度、HBsAg滴度Log值及外周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肝纤维化程度与HBcAb滴度、HBsAg滴度Log值及外周血小板计数存在线性相关(P值分别为0.004、0.001、0.012, 相关系数分别为0.540、-0.717、-0.478), 与HBcAb-IgM滴度则无相关性(P值为0.126, 相关系数为-0.301)。

3 讨 论

慢性HBV感染可导致肝脏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而肝纤维化是代偿性乙肝肝硬化的前驱阶段及重要标志[6]。因此,及时有效地诊断肝纤维化对于防治乙肝肝硬化十分重要,但值得注意的是,现行的诊断方法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7]。传统的肝硬化或肝纤维化诊断主要依赖于肝穿刺活检作为“金标准”,但抽吸式穿刺针对肝脏实质不能有效吸出,其在早期肝硬化中的漏诊率高达18.9%[8]。且肝活检是有创检查,取材差异性大,可重复性差无法进行动态连续监测等[9]。因此,寻找简便易行的血清学诊断指标对乙肝肝硬化肝纤维化程度的判定意义重大[10]。

有研究[11]报道,血清透明质酸酶(HA)可作为判断肝脏损害程度的有效指标,其能定量诊断有无肝脏纤维化。研究[12]认为,肝病患者门静脉压力及纤维化程度与层黏蛋白(LN)关系密切,其可作为评价肝脏纤维化进展的敏感性指标。也有研究[13]认为, Ⅲ型前胶原氨端肽(PⅢNP)水平可在肝脏纤维化早期异常升高,故可用于早期诊断代偿性乙肝肝硬化,而基质作为肝脏纤维化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后期升高明显,因而可作为肝脏纤维化状态及炎性活动的综合判断指标。还有研究[14]认为,肝癌发生及肝脏纤维化发展中相关因子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在众多血清学指标中,本研究特筛选出较简便易测且敏感性高的病毒血清标志物及外周血小板计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肝纤维化程度(2.08±0.35) S及HBcAb滴度(12.30±2.90) S/CO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外周血小板计数(162.60±43.40)×109/L、HBcAb-IgM滴度(0.08±0.05) S/CO、HBsAg滴度Log值(3.30±0.20) IU/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有研究[15]与本研究结果类似,认为乙肝肝硬化患者纤维化及炎症程度越高,血清中HBcAb滴度越高, HBcAb-IgM滴度及HBsAg滴度Log值越低,其机制可能与加重及延长的肝脏病情有关,即肝脏纤维化程度越重,血清学中纤维化标志物水平越高。也有研究[16]报道,乙肝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小板计数可能与红细胞内铁含量降低有关,即乙肝肝硬化时红细胞内铁流失加快,从而结合氧能力降低,使红细胞处于缺氧状态,导致氧化应激反应发生。本研究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肝纤维化程度与HBcAb滴度、HBsAg滴度Log值及外周血小板计数存在线性相关(P值分别为0.004、0.001、0.012, 相关系数分别为0.540、-0.717、-0.478)。有研究[17]认为,乙肝肝硬化与HBcAb滴度、HBsAg滴度Log值的相关性机制可能是肝纤维化为肝硬化发生的基础,因而相关性明显。也有研究[14]认为,肝纤维化指标联合诊断乙肝肝硬化的灵敏度较高,如甲胎蛋白(AFP)结合HBcAb滴度、HBsAg滴度Log值的诊断灵敏度可高达95%。还有研究[18]认为,肝纤维化程度与外周血小板等的相关性可能与年龄有关,对于60岁以下患者,外周血小板的相关性较为明显,结合HBcAb及HBsAg等可有效判断,而对于60岁以上或合并肝癌者,外周血小板则易受较多因素干扰。

综上所述,相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及HBcAb滴度较高,而外周血小板计数、HBcAb-IgM滴度及HBsAg滴度Log值较低,且肝纤维化程度与HBcAb滴度、HBsAg滴度Log值及外周血小板计数存在线性相关。

猜你喜欢
滴度乙肝纤维化
肝纤维化无创诊断研究进展
不同富集培养方法对噬菌体PEf771的滴度影响
重组腺相关病毒基因药物三种滴度的比较与分析
不再为乙肝“愁断肠”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小血管炎患者抗体滴度与其临床特点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76例妊娠合并乙肝的护理分析
新纤维化相关因子SFTPA2在梗阻性肾组织中表达及与肾纤维化之间关系的研究
肾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APOBEC-3F和APOBEC-3G与乙肝核心抗原的相互作用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6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