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尿激酶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及安全性

2019-03-13 01:05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尿激酶原尿激酶溶栓

何 霄

(陕西省陇县人民医院 心内科, 陕西 陇县, 721200)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在短时间内出现闭塞,导致心肌组织出现缺血、坏死等急性病理性改变,属于急性缺血性心脏病。据研究[1]报道,急性心肌梗死以心电图、心肌酶动态演变、剧烈胸部疼痛为主要特征,属于临床常见急危重症,具有起病急骤、预后不良等特点。根据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机制,多数学者[2-3]认为应以快速开通梗死冠状动脉、重建心脏血运为主要治疗目标,以挽救濒死心肌,控制心肌梗死范围,预防心肌梗死病变范围扩大,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现阶段,临床上对于急性心肌梗死主要采取药物治疗,以尿激酶作为常用药品,但容易引起出血等不良反应。有研究[4]显示重组人尿激酶原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效果突出。本研究探讨重组人尿激酶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88例,按治疗药品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26例,研究组男13例,女13例; 年龄41~70岁,平均(54.16±3.35)岁; 梗死部位为前壁10例,下壁14例,其他部位2例; 发病至溶栓时间(3.55±1.06) h。对照组男12例,女14例; 年龄41~69岁,平均(54.85±3.03)岁; 梗死部位为前壁11例,下壁13例,其他部位2例; 发病至溶栓时间(3.82±1.11) h。2组患者梗死部位、性别、年龄、发病至溶栓时间等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纳入标准: ① 经各种影像学检查、病史询问等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② 胸痛持续时间超过30 min, 且含服硝酸甘油后未缓解,发病时间不超过6 h, 血压未超过160、90 mmHg, 有溶栓指标; ③ 临床资料完整; ④ 无过敏史。排除中途退出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在溶栓治疗前均常规记录18导联的心电图,并行心肌坏死标志物、血常规、血小板计数等检查。研究组患者采取重组人尿激酶原(普佑克)静脉溶栓(上海天士力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110003)治疗,将普佑克20 mg与10 mL生理盐水混合,给予患者静脉注射治疗; 而后将30 mg重组人尿激酶与90 mL生理盐水混合,给予患者静脉滴注溶栓治疗, 30 min内滴注完成; 同时给予普通肝素静脉推注,于普通肝素泵注维持48 h维持肝素化,然后给予患者皮下注射4 000 U低分子肝素治疗, 1次/d, 连续用药5~7 d。

对照组患者采取尿激酶(注射用尿激酶,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规格50万U, 国药准字H44020646)治疗,取150万U尿激酶溶入100 mL的5%葡萄糖溶液中进行静脉滴注给药,时间30 min, 溶栓完毕4 h后,检查CT影像学,显示恢复到正常对照1.5~2.0倍后,予以肝素进行持续静脉滴注,时间48 h。

2组患者均在溶栓前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规格50 mg×30片,国药准字H45021385) 0.3 g, 3 d后改为每日口服100 mg阿司匹林肠溶片,并依据病情需求应用抗心律失常、硝酸酯类药物,并对症处理患者合并症。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溶栓后2 h的血管再通率,以评估其整体疗效。血管再通标准: ① 胸痛在2 h内消失; ② 心电图抬高段在2 h内回降超过50%; ③ 在发病后14 h内,提前出现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 ④ 2 h内有再灌注性心律失常表现。上述4项标准中任意2项符合者判为血管再通,其中①、④项组合除外,不能作为血管再通判断标准。比较2组患者用药期间出血率。比较2组患者的CK-MB峰值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研究组患者血管再通24例,未通2例,血管再通率92.31%; 对照组患者血管再通18例,未通8例,血管再通率69.23%。研究组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用药后发生出血1例,出血率3.85%; 对照组患者用药后发生出血4例,出血率15.38%。研究组出血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CK-MB峰值时间为(11.08±1.89) h, 对照组为(12.75±2.61) 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急危重症,其治疗关键是早期、充分、持续地开通梗死动脉,以挽救濒死心肌组织,预防心室重构,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时间窗”为病发后6 h内,而梗死动脉的血管再通率与溶栓时间呈负相关关系,因此需要及时予以溶栓治疗[5]。现阶段,静脉溶栓、急诊介入疗法是开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动脉血管的常用手段,其中急诊介入疗法的效果肯定,但因技术水准不熟练、医疗水平不高、经济发达程度不足等原因,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受到限制[6]。相比之下,静脉溶栓具有疗效肯定、应用方便、安全性高等优点,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7]。

研究[8]报道,静脉溶栓疗法发展过程中共经历了三代溶栓药物,其中尿激酶属于第一代溶栓药物,不具备纤维蛋白选择性特点,可影响患者全身纤溶系统,且溶栓成功率不高,多在50%左右。重组织型的纤溶酶原激活剂为第二代溶栓药物,具备了纤维蛋白选择性,然而半衰期较短,应用步骤复杂,而冠脉开通率有所提升,为60%~70%。重组人尿激酶原属于第三代溶栓药物,是一种重组的、新兴非糖基化纤溶酶原激活物,其半衰期为15 min左右,可以静脉注射途径用药,克服了第二代溶栓药物的缺陷,且梗死动脉开通率进一步提升。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是92.31%, 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9.23%, 表明重组人尿激酶原静脉溶栓疗法在开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动脉方面的积极作用。CK-MB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辅助诊断标准,是监控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溶栓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CK-MB峰值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证明了重组人尿激酶原在快速溶栓方面的突出功效; 同时,研究组用药后仅1例患者有出血反应,表明其安全性也较高。

猜你喜欢
尿激酶原尿激酶溶栓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尿激酶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进展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尿激酶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尿激酶原10 mg联合替罗非班500 ug冠脉内注射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中应用临床观察
重组人尿激酶原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研究进展
脑血栓患者尿激酶溶栓疗法治疗的效果分析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机械溶栓结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