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手术患者术后健康教育提示卡的应用效果

2019-03-13 01:05赵艳丽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围术食管癌出院

赵艳丽

(辽宁省葫芦岛市中心医院, 辽宁 葫芦岛, 125001)

食管癌是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受生活水平及饮食习惯的改变,食管癌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1-2]。手术是食管癌治疗的主要手段,可通过将原发肿瘤及转移病灶切除达到根治或减轻症状效果,但手术会对机体组织完整性造成破坏,且食管癌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致使治疗耐受性降低[3]。因此,在围术期加强饮食干预对临床治疗及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食管癌手术患者中应用健康教育提示卡,以探讨其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2月—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110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男33例,女22例; 肿瘤位于食管下段12例,中段16例,上段26例,颈段1例; 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7.23±5.14)岁; 体质量指数15.4~24.7kg/m2, 平均(22.24±1.02) kg/m2。观察组男33例,女22例; 肿瘤位于食管下段14例,中段15例,上段25例,颈段1例; 年龄45~74岁,平均年龄(57.33±5.16)岁; 体质量指数15.3~24.5 kg/m2, 平均(22.21±1.05) kg/m2。纳入标准: ① 患者经影像学、血常规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食管癌,处于中早期[4]; ② 对手术耐受; ③ 预计生存期超过半年; ④ 有独立思考能力; ⑤ 研究经医院委员会审核后批准; ⑥ 患者及其家属均同意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① 患者经检查为有食管癌表现的其他疾病; ② 病情处于晚期,病变侵犯范围大,或伴有远期转移[5]; ③ 患者生存期不超过半年; ④ 全身情况较差,存在严重脏腑、系统功能及精神等异常者; ⑤ 拒绝参与研究; ⑥ 对研究内容不知情。2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

1.2.1 对照组: 患者术前行常规检查、饮食调理,做好术前肠道准备,术中密切配合医生手术,术后加强进行疼痛管理、感染预防护理等,并根据患者情况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供给,且在围术期分阶段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合理控制饮食对提高手术耐受性、促进术后恢复的重要意义,患者出院后常规进行随访,并要求患者定期进行复诊。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健康教育提示卡。① 以食管癌围术期饮食需求将饮食提示卡分为术前、禁食期、术后早期、出院后几个阶段,提示卡均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及饮食喜好对每日饮食种类、进食次数、进食量、进食时间等进行规划,并应用计算机对提示卡文字颜色、版面等进行设计,制成A5规格的卡片,并进行塑封,配备挂绳及夹子,以利于固定。② 手术准备期间,护理人员利用饮食提示卡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并将卡片固定于床头,利于患者随时观看,之后于患者术前禁食、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出院前分阶段进行饮食健康教育,发放饮食提示卡,并随时通过微信、电话进行实时指导。

1.3 评价标准

患者术后进行食管癌饮食相关知识测评,并观察2组患者出院前及出院1个月后的营养状态及免疫状态改善情况。① 术后饮食知识掌握度: 由医院自制问卷,根据食管癌围术期不同阶段饮食需求进行测评,包括术前、禁食期、术后早期、恢复期等阶段,每阶段各5项内容,计0~5分,总分100分, <50分表示知识掌握程度差, 50~<70分表示一般, 70~90分表示良好, 90分以上表示优秀[6]。② 营养状态: 根据患者血清总蛋白(TP, 60~80 g/L)、血清白蛋白(ALB, 40~55 g/L)水平进行判定,升高则表示营养状态好[7]。③ 免疫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T淋巴细胞CD4+(35%~55%)、CD4+/CD8+(1.4~2.0), 以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47.6%~76.8%)[8]。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术后饮食知识掌握度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饮食知识掌握度92.73%(51/55)高于对照组的78.18%(43/5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组患者术后饮食知识掌握度对比[n(%)]

2.2 营养状态

出院前, 2组TP、ALB等营养指标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出院后, 2组TP、ALB水平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指标水平对比 g/L

2.3 免疫功能

出院前, 2组CD4+、CD4+/CD8+、NK细胞等免疫指标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出院后, 2组CD4+、CD4+/CD8+、NK细胞等指标水平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2组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对比

3 讨 论

手术是治疗食管癌首选方法,主要适用于无远期转移且全身状况良好的早中期患者,可大大提高食管癌短期生存率,部分早期患者经手术及术后联合治疗后,甚至可以达到治愈效果[9-10]。但食管癌病原学研究[11]发现,食管癌的发生与患者日常饮食相关,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的缺乏及不良饮食习惯均是导致食管癌发生的高危因素。且食管是进行食物推送的重要器官,癌变后会发生食管狭窄等,导致进食困难,之后随着肿瘤的不断增大甚至导致饮水困难,故随着癌症的发展,患者会表现不同程度营养不良,致使患者全身健康程度降低,增加各种疾病发生风险,并影响机体正常功能,表现为心肺、肝肾、免疫等多系统功能异常,降低手术耐受性,影响疾病预后[12-13]。同时,手术会对患者机体完整性造成破坏,导致免疫功能障碍,且因食管的特殊性,患者术后会发生一定的感觉障碍,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后难以及时适应术后经口进食,影响营养吸收,增大肿瘤再发风险。因此,对食管癌患者加强饮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14]。

健康教育是护理的重要内容,临床主要根据疾病特点及患者具体需求,通过多种方式改善患者的健康意识,促使患者自觉地采纳有益于身体健康的行为,消除疾病对身体造成的不良影响,改善疾病预后,降低复发风险[15]。在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随旁护理,可针对患者不同阶段饮食需求及时给予健康指导,促使患者在围术期得到良好的营养支持,改善机体营养状态及免疫状态,提高手术耐受性[16]。但患者术后出院后,仅能接受到常规随访,且食管癌患者多年龄较大,记忆力及学习能力降低,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后,患者易因自身原因难以完全记住相关内容,发生记忆错误等,难以根据医嘱及自身需求进食,影响术后恢复,增大肿瘤复发风险[17]。而饮食提示卡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文字、图像等形式表现并记录成提示卡,利于患者随时根据自身健康需求合理安排自身饮食计划,降低饮食不良发生概率,促使患者机体营养吸收合理,改善营养不良状态,利于手术创伤及术后各功能恢复,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增强抗肿瘤能力,降低肿瘤复发风险,改善疾病预后[18]。同时健康教育因素提示卡还避免患者反复询问,及医护人员重复健康教育内容导致的护理工作量增加,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工作效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饮食知识相关内容掌握度高于对照组,术后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改善情况均好于对照组。说明在食管癌手术患者围术期护理中应用健康教育提示卡可增强健康教育效果,提高患者术后饮食知识掌握程度,促进患者营养状态及免疫状态的改善,增强抗肿瘤能力,改善疾病预后[19]。同时,提示卡制作简单,制作费用低,患者接受度高,利于推广。

综上所述,在食管癌手术患者围术期护理中应用健康教育提示卡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术后饮食知识掌握程度,提高日常营养摄入合理性,促进患者营养状态及免疫状态的改善,提高身体健康程度,改善疾病预后。

猜你喜欢
围术食管癌出院
肾结石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应用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围术期舒适干预应用于口腔颌外科的效果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肠内营养支持在放化疗食管癌患者中的应用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手术的配合
普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干预对照研究
MCM7和P53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延伸护理在出院糖尿病患者中的实践研究
第五回 痊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