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关上古道上多元文化的交融
——微电影《古道情缘》点评

2019-11-12 10:59蓝雪儿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9年11期

蓝雪儿

《徐霞客游记》载——

“初九日,出寺一里半,过口家庄,半里,转南,半里,仓屯桥。二里半,泗峡口。”

“泗峡口”指美泗村。

美泗村,这个灵关道上的古老村寨,《清道光县志》卷二地理志(下)记载:东界军屯,美泗村。1993年《云南省地名志》记载:此村位于五福村委会驻地东1公里,原名黄寺坝,此地明初开滇沿旧制,以军屯田,为军屯,根据村前溪水萦绕,村后山青翠绿的自然特点更名为美泗村。

“徐霞客游线标志地寻找与论证行动”,2018年度现场终审会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举行。经专家现场考察、终审会上的申报地答辩、专家合议环节,云南大姚县的龙泉寺 、美泗村、白塔、妙峰山德云寺,终成为第四批徐霞客游线标志地。

一、古村落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古村落的开发和保护,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

当我们把目光一次次投向大姚龙街美泗村这样一个小小的村庄时,我们惊奇的不是这个地方的外在形态,而是在慢慢历史长河中积淀出来的文化浸润,哪怕它的昨天是沉寂的,却依然平视前方,不疾不徐的走着,直到有一天,它大张旗鼓地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龙街因地理位置特殊,连接元谋、牟定、姚安三县,并与八个乡镇接壤,在历史长河中,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龙街给我们的惊艳是古民居,马帮文化,灵关古道文化,徐霞客之旅标志地和彝族文化多元文化并存,居于这样的认识,来自微电影《古道情缘》。

微电影《古道情缘》由少数民族作家诗人起云金执笔编剧,在中共大姚县委、县人民政府、县委宣传部的支持下,由大姚县文体广电旅游局、龙街镇人民政府策划主办,云南王峰影视传媒王峰执导,经过长达一年的准备与筹划的拍摄而成。

《古道情缘》讲述的是在省博物馆工作的考古学硕士研究生江龙,来到美泗村做扶贫工作,在村子改建的时候遇到困难,后来了解到是受到赶马哥谢文兴的反对,经实地考察,江龙发现这些古老的传统特色民居很有价值,马帮文化、古道文化、农耕文化在这里保存得很好,正好赶上国家开展乡村振新计划,为美泗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依据,经江龙的努力,美泗村得到进一步开发和保护,打造成了一个旅游村落,走上了致富之路。

江龙在谢文兴家见到水玲,在后来的工作中渐渐产生了爱慕之情,水玲在古村旅游业发展起来以后就做了村子里的导游解说员,因为旅游开发外出务工的人员也陆续回家发展,老人和孩子都得到了照顾,以前人烟稀少的古街道喧闹起来。

二、《古道情缘》的出台切情切景,千年古文化与绿色发展和谐相融,“扶志”又“扶智”

古村落有很多人文历史,那是古村的根植所在。《古道情缘》的核心,就是千年古文化与绿色发展和谐相融的例证,以最少、最自然、最不经意的人工干预,因地制宜,维持原味古朴沧桑的历史感。

谢家大院也可以说是众多古村落的代言。谢家大院占地面积广,外观气派,曾经是大户人家的院落,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淋晒,现今土墙砖石依然结实,青砖铺地,古色古香的碧瓦朱檐,“乌衣世第”的门头依然,雕门画梁、绮窗飞檐的古风犹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2016-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纲要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和“扶智”作用,确保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文化扶贫工作的核心理念。以文化背景来说,故事发生地点美泗村有下面几个因素:处于彝族地区,具备彝族文化的优厚条件;有千年以上,保存完好的古民居,为旅游业的发展,埋下伏笔;有属于南方丝绸之路的灵关古道:有鲜为人知的马帮文化;且美泗村刚被认证为大姚县徐霞客游线的地标之一,其开发价值和旅游发展前景无可限量。

留住乡愁,留住文化,顺应乡村振兴计划,响应国家扶贫政策,更好地推动农村乡镇的发展,是将来的必行之路。《古道情缘》体现三大特点,从历史的厚重感来看,蕴含古村落文化、马帮文化,灵关古道文化,徐霞客旅游标志地和彝族文化多元文化的交融;从文学价值来看,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以简单的语言讲述身边的事,是文艺走向大众,服务大众的良好素材;从政治角度拉看,紧扣脱贫攻坚这一时代主题,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统一,在突出人物个性化的同时,不忽视人性的闪耀。

三、拨云见雾,《古道情缘》降低了隐没在大山中古村落文化遗产的尴尬地位。

多年来,学术界对“文化遗产”一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之所以在这里进行概念界定,是因为一些地方出现了古村落中的文化遗产隐没在大山里的尴尬地位。由于它的存在不为人所知,那么其价值自然无人界定。因此,我们需要将其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探索此类古村落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以此得到更多的关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化遗产也可以理解为是各个民族的先辈们凭借自身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或各种文化元素的集合体,它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和心理的三个层面的内容:物质的内容是指已成为历史或陈迹的文化留给现有文化的各种典籍、建筑、古迹、文物、艺术品等实物性的遗留;精神的内容是指凝结在这些实物性遗留中的文化精神;心理的内容是指文化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它对现有文化的影响是通过人们的生存方式、风俗习惯、语言操作等途径实现的。

《古道情缘》中,始终呈现以“人”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剥茧抽丝,在预设的情景中将其逐层解构掉,如同积木,一边搭建,一边拆解给你看,让你清楚地看到了古村落文化、马帮文化,灵关古道文化,徐霞客之旅标志地和彝族文化,这些多元文化并存在同一个地区。

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灵关古道从美泗村中经过,以前的美泗村是个驿站,也是当年富裕人家收赶马哥歇脚的地方,谢文兴老人自己就是赶马歌,影片中有他的深情回忆,虽然只是引了一下,点到为止,但是却通过场景的渲染,深入人心。其文物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呼之欲出。在古民居文化的抢救保护中,古村落文化、马帮文化,灵关古道文化,徐霞客旅游标志地和彝族文化登场了,自自然然地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牵一发而动全身”。

影片中的对话和场景,也作了巧妙安排,八十多岁的老人谢文兴,有对古村落(老宅)的不舍,有对即将失传的乐器月琴的挚爱,有对存留在记忆深处马帮的留念,还有深埋血脉中的对本民族最为诚挚的情感。这一切的关键还是同时体现在一个人身上,却毫无违和感,是这些文化浸润在长期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并进一步影响了老人的思想和行为。

四、在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不盲目拆旧,将一泓古村落文化的活水,汩汩地引入现实中来

当今中国农村正处于“千年未有之变局”之中,中国农村的权力结构、生活方式的改变,并不在一夕之间,而是慢慢地为现代生活方式所侵蚀。乡间古村落的存在与消失,已引起社会关注,在这个时候,具备多元文化的美泗村就是我们目光的触碰点,那里的一砖一瓦、一椽一木都凝聚着历史的印记,镌刻着质朴的民族民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故事。充分挖掘美泗村的多元文化内涵,发挥其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健康发展,带动该地区的稳步脱贫。

因城市化进程加速而被吞噬的古村落,当地居民为保护古村落与政府进行的抗争是激烈的,然而乡间古村落的消失则是渐进的、自然的、不为人所知的,像谢文兴这样为保护古文化而做出的抗争只是处于城市边缘的古村落以及文化遗产共同面临的困境。影片中的另外一个主要人物江龙,只是众多移民干部中的一个,他的存在与谢文兴处于同一频率,他们有着同样的担忧,担心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悄无声息的吞没极具价值的文化遗产,担心这些原生的文化遗产会随精准扶贫的推进而消失得无影无踪。

影片的巧妙之处在于没有使用过多的笔墨渲染移民干部是如何苦口婆心的做工作,而是把重心放在古村落价值、古村落文化特色、古村落保护与发展途径等话题展开,把古村落保护中“人”的地位成为探讨的焦点,在坚持对“物”的守望的同时,加强对“人”的关注,既注意了古村落文化这一精神支柱,更是注意了置身于其中的人。不盲目拆旧,也不盲目造新,将一泓传统文化的活水,汩汩地引入到现代生活中来,最终让现代乡村生活有了历史和文化的质感,让传统乡村有了面向未来的底气,展示了人与环境的和谐依存,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以待,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