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业知识获取视角的浙江高校众创空间建设路径研究①

2019-12-27 11:02胡洪力
关键词:众创创客导师

胡洪力

(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浙商研究中心)

一、引 言

为了推进浙江众创空间的发展,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2015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众创空间促进创业创新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浙江高校,《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有利条件,构建一批高校创客空间。在此背景下,浙江省内众多高校纷纷成立了众创空间,如浙江大学的“COOKIE”创客空间、温州大学的创客空间、浙江工商大学的众创空间、浙江工业大学的众创空间、浙江理工大学的“尚+”众创空间、浙江传媒大学的“爱·浙”创客空间、绍兴文理学院的绍大青创空间等。浙江高校众创空间已成为浙江众多众创空间形态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浙江高校众创空间作为能有效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求、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的创业服务平台,在提升浙江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就业质量、促进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浙江各高校众创空间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也面临着大学生创客创业隐性知识获取较少、政策支持力度较小、运行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结合浙江高校众创空间建设的实践,基于创业知识获取视角深入研究浙江高校众创空间建设路径,以期对浙江高校众创空间建设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

二、基于创业知识获取视角的浙江高校众创空间建设现状

在浙江省、市、县(市、区)政府及高校的支持下,浙江高校的“众创空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例如,浙江大学于2015年成立了紫金创业元空间,2016年浙江大学又成立了COOKIE创客空间。温州大学早在2009年就成立了处级建制、实体运作的创业学院,这也是浙江省最早的创业学院,在创业学院的基础上,温州大学创建了众创空间。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于2015年创建了“交通众创空间”。此外还有一些有特点的高校众创空间,如浙江工商大学的众创空间、浙江工业大学的创业梦工场、浙江传媒学院的“爱·浙”创客空间、浙江财经大学的东方学院众创空间、宁波工程学院的众创空间、绍兴文理学院的绍大青创空间等。

据统计,目前浙江本科高校、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及专科学校共120多所,多数高校都设立了规模不一的众创空间或创业园。根据浙江省科学技术厅下发的《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公布2019年度省级众创空间名单的通知》,依托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CC梦工场众创空间、浙江工业大学的创业梦工场、宁波财经学院的BM-Lab众创空间、宁波工程学院的众创空间等15家依托于高校(或众创空间名字包含有高校名字)的众创空间入选120家省级众创空间名单,占总众创空间的12.5%。

三、基于创业知识获取视角的浙江高校众创空间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高校众创空间投入不足

一是建设资金和硬件投入不足。众创空间的建立和运行需资金支持,浙江本科高校除了浙江大学、温州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有单独的众创空间建设资金外,不少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一般没有这部分资金预算。此外,不少高校众创空间内配备的电脑、3D打印机、数控机床、激光切割机等硬件设施不够充足。二是缺少众创空间线上网络平台。目前多数浙江高校众创空间缺少独立的在线网络平台,大学生创客不能方便获取线上创业知识资源及进行互动交流,大学生创客之间及与创业导师之间学习、互动效率不高。三是有创业经验的创业导师较少。目前各高校众创空间校内创业导师不少,但缺乏有创业经验的导师。

(二)高校众创空间运营机制不完善

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一些高校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并不完整。有些高校只提供一个众创空间的办公场所,配备一些硬件设施,但很少关注创客能力提升,也没有制订完善的众创空间运营的管理制度。众创空间的稳定运转依赖于其内部完善的运行机制,大部分众创空间内都存在各主体之间协调不到位、沟通不顺畅、积极性较弱的问题。目前,多数高校众创空间发展动力不足、资源协同较差、缺少优胜劣汰机制,致使众创空间无法良好运行。

(三)高校众创空间的大学生创客创业知识获取效率较低

创业知识在高校众创空间生态系统内的转移过程中,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整个众创空间内的创业知识传递受到阻碍。首先,大多数众创空间的创业导师都由学校教师担任,相对缺乏实际创业经验,无法从源头上保证众创空间创业活动的实战性。其二,由于大学生创客缺乏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显性的创业知识容易理解,但隐性的创业知识不易理解,需要有创业实践经验的导师讲解,通过参加创业大赛、创业项目孵化等,才能有利于创业隐性知识的获取。然而,目前许多高校众创空间有经验的创业导师较少,组织的创业比赛也不多,培育的创业项目也较少,导致大学生获取创业知识的效率较低。

(四)高校众创空间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近年来浙江高校众创空间发展较快,但除少数高校与企业联合运营的众创空间运营较好外,其他高校众创空间多数在维持运营。多数众创空间由于入驻企业少、创业模式单一,加上入驻众创空间多为网店、物流配送等技术含量低的项目,大学生创客可学习的样板项目少,无法学到实用的创业隐性知识。总之,一些高校的众创空间由于创业项目技术含量不高,很多项目只能发展到“路演”阶段,多数项目的可行性差,缺乏成长的空间。而一部分得以实施的项目,大都会因缺少资金或管理经验不足而失败,能存活下来、真正发展好的创业项目凤毛麟角。创业项目少,经营模式简单,创业成功率、存活率低,致使众创空间没有相应的利润来源,众创空间的可持续运营受到极大影响。

四、基于创业知识获取视角的浙江高校众创空间建设路径

(一)加大众创空间软硬件投入

1.加大运营资金的筹集

一是要认真依据浙江省、市、县(市、区)政府支持“双创”的相关政策,积极申请支持众创空间发展专项资金或者奖励。二是各个高校也要加大资金投入。三是可以利用教育部高教司开展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机遇,加大与相关企业的联系,争取对本校“双创”活动的资金支持。四是争取相关企业实施定向捐助。五是对于众创空间已经正常盈利的创业项目,可以以收取相应的租金、持股等方式获利。

2.加大众创空间的硬件投入及在线平台建设

首先,要扩大众创空间的场地,及时更新电脑、3D打印机、数控机床、激光切割机等硬件设施;其次,要建设众创空间在线网络平台,使得创业导师、大学生创客之间有一个获取创业知识的平台及学习、交流、讨论的空间;再次,加大众创空间有创业实践经验的创业导师配备,以有效指导大学生创客的创业实践。

(二)优化高校众创空间运营机制

首先,完善众创空间运营的管理制度、创业文化等;其次,增强高校众创空间的成长动力,协调好政府、高校、相关企业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推动高校众创空间可持续发展;再次,提高众创空间的资源整合效率,引入企业、投资机构、咨询团队等组织共建高校众创空间,实现创业资源协同与整合;最后,完善高校众创空间生态系统优胜劣汰机制,对于好的项目,可以引入众创空间,提供相应的资源服务,并规定项目的研究期限,对于不适合继续培育的项目要及时终止孵化。

(三)提高众创空间内大学生创业知识获取效率

由于创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业经验非常重要,因此,众创空间要大力聘任有创业经验的企业高管或有创业经验的创业者作为创业导师。首先,通过创业导师的创业经验分享等形式,使大学生获取创业隐性知识;其次,通过众创空间的创业模拟平台使得大学生创客能够进一步消化获得的创业隐性知识;再次,构建一个创业知识在线网络平台,使得每个大学生创客都可以通过该平台,共享创业导师、创客的创业知识、经验等;最后,要建立创业导师与大学生创客定期面对面沟通的制度,使得创业导师的创业成功经验或失败的教训能及时传递给大学生创客。

(四)增强高校众创空间自我发展能力

首先,高校众创空间要根据自身的独特专业定位和优势资源,充分结合当地产业优势,构建差异化、特色化、细分领域的众创空间,这样才能有效地把高校自身的各种优势赋能众创空间,增强众创空间的发展能力;其次,强化高校与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相关企业、其他众创空间的合作,以便能获取更多的政策支持、资金、人才等要素;再次,加快与众创空间外的法律咨询、知识产权申报、天使投资基金等创业中介服务机构合作,提高为众创空间创业团队提供全方位服务能力;最后,真正培育出有市场前景、能盈利的创业项目,是众创空间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

猜你喜欢
众创创客导师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小创客”有法宝
联合办公:众创时代的共享与协同
V eraW an g
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升级
西安市级众创空间可资助30万元
为领导干部荐书
创客
创客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