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经济法课程教学的模式探索

2020-01-07 08:08黄娟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7期
关键词:经济法案例法律

黄娟

[摘           要]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方向。以非法学专业的经济课程为例,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基本模式,在分析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存在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以项目化教学为主、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为辅的“三位一体”的经济法教学模式。

[关    键   词]  创新创业教育;经济法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7-0104-02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以非法学专业的经济课程为例,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基本模式,在分析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存在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以项目化教学为主、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为辅的“三位一体”的经济法教学模式。

近年来,各个高校都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方向,采取了开设创业示范课、“创业计划训练”选修课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然而,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存在脱节现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和专业教育相结合,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下面以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为例,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基本模式。

一、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经济法教学的主要模式

(一)案例教学模式

在经济法教学中引入创业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将书本上的法律转化为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和分析典型案例中蕴含的法律问题。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的法律知识对案例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教师做出点评,使学生逐渐学会自主处理案例,锻炼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模式适用于所有专业的经济法教学,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选择案例,适用性强。案例和理论教学结合比较紧密,可以在原有教学安排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贯穿始终,不影响教学安排,可操作性强。用创业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法律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介绍公司设立时,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股东应该如何选择出资方式;企业经营过程中哪些行为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和消费者的利益,需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等。

但是,案例教学模式需要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而目前很多高校的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安排一般只有32~48个课时,经济法课程的内容很多,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只能每一章分析一两个案例,无法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模式的作用。其次,案例教学模式中案例的选择比较困难,创业中真实案例的覆盖面一般较小,往往一个案例只能说明一两个法律问题,若案例过多,学生在理解上会存在比较大的困难,无法全面掌握创业过程中的法律知识。且案例教学模式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学生可能只会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案例,学生的参与度较低。

(二)项目化教学模式

“项目化教学”指的是教学活动共同围绕实施一个项目化工作来完成任务,教师把传统学科体系中的专业知识转化成若干个不同的教学项目,根据不同项目制订出对应的教学计划,然后组织教学活动,围绕计划中列举的任务去实施。为了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在经济法教学中实施项目化教学,需要立足于学生创业和就业对经济法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需要,以创新创业为主线整合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以创业和就业过程中的常见法律事务为依托,将书本知识灵活地转化成创新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工作任务,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

项目化教学模式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设计项目。教师应该在综合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知识水平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工作任务。例如,让学生根据创业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企业类型,选择不同的出资方式,以股东或者合伙人的身份出资,签订公司章程或合伙协议,按照设立企业的程序由团队准备完整的材料,教师扮演市场监督管理局进行审核;在企业经营阶段,要求不同创业团队通过谈判签订不同类型的合同、确定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处理不同创业团队之间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纠纷等。(2)组建项目小组。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组成创业团队,每个人在团队中承担不同的任务。创业团队做出来的成果代表着团队的整体成绩,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3)制订并实施项目方案。各个小组根据教师的要求和项目开展的目的设计方案,确定项目实施的具体步骤、团队分工以及预期的成果等。团队成员根据设计好的项目方案,按照各自的分工开展项目活动。在实施项目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小组的情况,给出相应的意见与建议。(4)项目总结评估。每个项目完成后,各个小组应当对项目进行总结,形成总结报告,对项目的实施过程和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项目化教学模式在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经济法教学融合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1)项目化教学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在学习过程的“行动”中自我建构获得,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和个性化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2)项目化教学模式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怎么做”和“怎么才能做得更好”等与工作相关的实践性知识,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获得平时接触不到的实际经验,更深层地了解知识体系。(3)在设计教学项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在调研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行业发展动态、人才需求状况的基础上,以真实的创业项目为主线设计相应的教学项目,因此,项目化教学模式可以适用于不同专业的经济法教学的需求。(4)項目化教学模式以创业项目为主线贯穿经济法课程的全过程,学生参与度高,可以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全面掌握创业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流程。(5)项目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根据专业特点制订出适当可行的项目方案,还要具有较强的组织和沟通能力,多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与学习,激发学生主动进行研究和探索的动力,因此,项目化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出更多具有高素质水平、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教师团队。

但是,项目化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1)很难找到与课程和专业相适应的项目。在当前的经济法教学中,许多项目都是模拟的,不同项目计划之间难以保证连贯性和整体性。(2)项目化教学模式采用组建创业团队的方式,组长的组织实施能力、组员的参与情况以及团队合作的融洽程度等都会影响教学效果。尽管可以在设计项目方案时确定组员在团队中的分工,但是由于创业团队做出来的作品和成果代表团队的整体成绩,其他小组成员不得不忍受个别组员的“搭便车”行为,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3)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部分团队可能为了完成任务而选择最为简单的方案。例如,在完成设立有限责任公司的项目任务时,在出资方式选择中,有些团队为了避开非货币出资的评估问题,全部选择货币出资;选择营业范围时,大多数团队选择不需要进行先行审批的行业等。虽然完成了项目任务,但是很多法律知识都没有涉及,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实践教学模式

在非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经济法一般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或者选修课,不可能专门设立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但是,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经济法律调研、经济司法观摩等形式,开展经济法教学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深入社会,调查和收集企业在经济活动中面临的法律问题,学生通过对调查后得到的材料进行法律分析,寻找解决企业现实问题的法律方法和措施,提出对策和方案,形成法律调研报告。教师还可以根据经济法课程进度适当安排学生观摩、旁听人民法院的经济审判、参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等机关的行政办公中心、考察律师事务所、专利、商标事务所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经济事务的运行模式与经济管理体制。

实践教学模式是将知识转变为技能的有效途径,在调研、观摩和形成报告的过程中,充分锻炼学生发现、分析和归纳等能力;采用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业需求选择了解不同行业的法律问题,提前做好创业准备。

但是,法律问题往往涉及企业的内部机密,实际进行法律调研时一般只能利用公开的法律资源,可用资源较少;组织学生进行司法观摩,需要学校其他部门的配合,实施难度较大;实践教学模式需要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构建“三位一体”的经济法教学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并非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开展自主创业,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经济法课程教学的目标应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坚持“学用结合”原则,由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能力为中心,增强学生在经济法学习中的主动性,着重培养学生利用经济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通过经济法教学,向学生介绍最新的创新创业有关的法律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创业法律知识的储备;(3)对有创业意向的同学,指导他们通过经济法课程在创业前做好充分准备,熟悉相关法律知识,思考防范法律风险的方法和解决途径,努力做好法律风险的事前防范。

如前所述,各种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优势和劣势,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要实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经济法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的运用必须多样化。相对于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适用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应当构建以项目化教学为主、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为辅的“三位一体”的经济法教学模式。

1.以项目化教学模式为主设计经济法教学过程,完善项目设计和考核环节。在项目设计环节明确学生在设计项目方案时必须涉及的法律问题,避免学生的方案过于简单。在项目考核时,采用组内评价、互相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等多种考核方式对项目结果进行评估,综合考虑团队成绩和个人成绩,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各小组设计和实施项目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对项目任务进行总结时,可以结合案例补充一些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的法律细节。

3.每一个项目完成后,布置并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经济法实践,利用网络资源、合作企业的法律资源等开展调研活动,让学生重点关注在完成项目过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将调研的结果写进项目总结中,促进学生思考和创造。

参考文献:

[1]张立明.高校经济法课程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改进建议[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12):86-89.

[2]周利.经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问题研究[J].市场论坛,2015(1):85-86.

[3]葛書环,杨凤义.《经济法实务》课程在创业教育中的教学实施[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11):110-111.

[4]曹岩.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经济师,2013(1):128-130.

◎编辑 武生智

猜你喜欢
经济法案例法律
浅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
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大数据时代经济法的完善路径探讨
样板案例
职业道德与法律 教案
大数据时代经济法的完善升级路径分析
涉及网络募捐的现有法律规定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