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何去何从

2020-01-07 08:08李文芬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7期
关键词:惩戒理论评价

李文芬

[摘           要]  赏识教育为现当代教师“惯用”的一种教育方式,其理念与现实却有所偏差。阐述赏识教育的应然状态、理论支撑及其教育价值,叙述赏识教育现实状态与理想偏差的原因。最后,回答了如何做才能回归赏识教育的初心。

[关    键   词]  赏识教育;惩戒教育;理论;实施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7-0144-02

一、赏识教育的生成及价值

赏识教育即用欣赏的认知态度去应对对方的行为结果,给予积极刺激,以期强化该行为结果,增加该系列行为出现的频率或纠正其不当行为。赏识教育最初由幼儿潜能开发专家周弘提出,是世界著名的六种教育方法之一。周弘老师曾用这种教育方法将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了留美博士生,他认为赏识教育是尊重自然规律的教育。最初的赏识教育不是单向表扬加鼓励,指的是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增强孩子的心理体验,或是适当提醒,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最终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为目的。

(一)赏识教育生成的理论支撑

1.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

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水平及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以我国现有发展水平及教育水平来看,我们的需求绝不只停留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的层面,尤其对现当代受教育的一代青年来说,尊重和渴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更加凸显。赏识教育必须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

2.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以全面的、发展的、多维度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加德纳认为,每个孩子在各自世界里都是天才儿童,只是每个人的学习风格和智能圈层不同。多元智能理论倡导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与风格,认识学生独特世界内的优缺点,全面激发其智能所长。之后,在教育界出现了“档案袋”评价法,也叫作个人成长记录袋。这种评价方法就是多元智能理论的实施体现。赏识教育进行的前提是要认识到每位学生的差异性。

3.自我效能理论及归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自己能否完成某项行为成就的预期或主观评估。而影响自我效能感最直接的因素是直接性或替代性成败经验,因此,教育理论倡导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归因。赏识教育的一项重要路径就是为学生创造环境,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激发某项动机和兴趣。而成败经历也影响着归因情绪。赏识教育便是最好的路径!

(二)赏识教育的价值

1.赏识教育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

通俗地讲,赏识就是教师要尊重、欣赏学生。“以人为本”是说“人是根本”。这里大致有三层意思:其一,人是源头,在教育教学进行时,指定的计划、目的都要从人本身出发,要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其二,人是过程,在实现教育目的、守教育初心的过程中,时刻需要记住,这个过程是围绕“人”这一对象展开的,切不可脱离人而言;其三,人是目的,围绕教育目的所开展的一切计划、活动都是为了达成总的教育目的,为了促进人的发展而进行的。最终要落实到人的发展上。正是迎合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赏识教育“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发展。

2.赏识教育注重“因材施教”

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心理、学习方式、智能等都是有差异的,因材施教是一项必要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的学习能力以及各方面素质,选择有针对性的方法去教学,发现学生的优点,弥补学生的不足,以期激发学生的学習兴趣,促进其发展。赏识教育正应该做到这一点。教师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对待特点明显的学生要具体分析、具体对待。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特点,促成学习策略的转化。

3.赏识教育以“爱”为本质,尊重生命规律

赏识教育源于父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百分之百成功现象。但不是说赏识教育是搞完美主义。赏识教育是“认可差异,允许失败,同时又不失热爱”的教育过程。以“爱”为本质,有人认为应无条件地取代惩戒教育,后者应该完全消失。以“好孩子都是被夸出来的”为由一味肯定,或者说异化赏识教育,否定惩戒教育。赏识教育是一种辩证的、客观的教育方法,使用不当就会容易将其异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是有差异的,每个人在不同的地方跌倒,对于不同的事情处理方式不同,也会在不同方面犯错误。这一点也恰恰说明赏识教育是与惩戒教育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是尊重生命规律的教育方法。

二、赏识教育缘何失效

(一)“赏识教育”理念被异化

许多实践者,甚至学者将“赏识教育”的概念异化,普遍将其与奖赏、强化、表扬等概念等同。赏识教育形式化、物质化、偏差化、泛滥化、片面化等问题使赏识教育遭到不同程度的批判,错误的理念指导出错误的行为,致使赏识教育备受质疑。认知是行动的理念指引,只有正确地认识某件事物才会恰当地运用它,才能有效地利用“赏识”正确赏识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常对其理念异化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1.赏识教育等于表扬

很多人认为,奖赏教育与惩戒教育是相对的,因此将后者完全拒之门外,一味地表扬、夸奖。认为在“赏识教育”进行时容不得半点惩罚与批评。实际上,无论从人格发展理论来看还是道德阶段理论来看,学生时代的个体在某方面的认知较为模糊,需要有人做指路人,显然,教师和父母作为重要角色登上舞台。在教育过程中,提倡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但这与适当的惩戒并不矛盾。因此,将其与表扬完全等同是不利于其实施的。

2.赏识教育只现身于学校

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本身是学校的事情,将自己退出教育围场,完全交给老师还觉得理所应当。当教师尝试与家长沟通并运用赏识教育方法时,家长会以“老师,您说的这些我们也不懂,平时我们也忙,您用您的方法来就行”的万能拒绝理由拒绝合作。教师很无奈,孩子表现不好时家长很迷茫,赏识教育很“失败”。

(二)“惩戒教育”方法彻底缺席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惩戒不等同于惩罚。很多情况下,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被看成对立面,其原因就是将二者概念混淆。惩戒教育应该被给予一个明确的定义,即:惩戒是指“施罚使犯过者身心感觉痛苦,但不以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惩罚方式,是一种以消极教育为背景,让受教育者自觉感知错误,主动承担错误行为带来的后果。而惩罚与惩戒有着本质区别,惩戒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是教师的一项教育权利,以矫正行为为目的。而惩罚体现着教师的暴力和对学生的损害,给学生带来了心灵创伤,把握不好更是一种违法行为。很多实施者将两者混淆。错误地施行赏识教育,将惩戒教育对立起来,使其在教育场地彻底缺席,赏识不具体、不适度、不到位。

(三)家校“赏识脱节”对孩子“撒谎”

赏识教育在部分学校和家庭的观念里还没有普及,甚至部分教师尽管运用赏识教育方法都无从知晓赏识教育。在学校时,学生受到教师的表扬或针对性评价,比如:“你是一个勤快的孩子,你的努力老师都看在眼里,希望你继续努力,相信你会有所收获。”此时,学生心里便有了老师给予的“勤快”标签。回到家中,父母轻易的一句“你怎么这么懒?”孩子的心理便受到了打击,出现了心理矛盾。为何家人的评价与老师的评价不一致,肯定是老师为了鼓励才说自己勤快的。此后,老师的评价已经失效,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也降低了。实际上,很多情况下,父母或教师轻易的一句气话很可能改变孩子的生活。仅仅提高教师的素质是远远不够的,在当代社会,人人都需要终身学习。

三、赏识教育如何进行

(一)提高教育者“赏识”素质

1.全面认识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一种灵活的教育方法,它是以尊重、关爱、理解为基础的。只有全面认识事物,才能正确运用其改造世界。全面认识要求我们辩证、客观地看待事物。首先,赏识教育不等同于夸奖。其次,赏识与惩戒不是针锋相对的关系。赏识教育在路上。

2.持有终身学习理念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较高的境界。在知识不断丰富、信息不断更新的今天,我们要认识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仅仅是针对赏识教育学习来说,对作为学习者的教育者(教师及父母)来说,任何时候都要不断学习,教学相长。否则,将无法为人师,不能满足孩子成长需要。因此,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对于教育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二)“赏识”“惩戒”适时、适度

1.把握二者的关系

很多学者讨论赏识教育该不该有批评、惩戒存在。前面说两者并不矛盾,就在于惩戒方式与“度”的把握。惩戒不能缺席,应该在关怀、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站在朋友的立场上给予提醒和指导性意见。

2.适度赏识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度赏识,对学生正确的行为给予表扬或鼓励。但并不代表一切都给予迁就,对不良行为要及时矫正和强化。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播,更是对人的影响。凡事把握“度”最好,“好孩子都是被夸出來的”思想被异化,一味夸赞,没有矫正措施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三)“赏识”家校齐步走

人人可以是教育者,人人也是被教育者。对孩子来说,教育者不只是针对教师,父母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赏识需要被认同,赏识需要赏识者与被赏识者在平等的基础上达到共性。理论指导实践,掌握赏识教育理论是实施赏识教育方法的前提,教师可以通过培训获得,也可以通过网络自学获得;可以通过学校宣传、座谈会、网络等方法自学。作为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两只手,我们有必要要求自己摆正位置,做好随时进退场的准备。避免赏识过程中出现脱节甚至矛盾的现象。

(四)给予针对性评价

针对性评价非常重要,效果也比普通评价好。在观课时师生间或是父母孩子间,通常会以“你真棒,很厉害”之类的评价语言应答所有行为。所有孩子并不期待教师这样的评价。以学生的心理,希望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存在着个体差异,评价自然会各不相同。教师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可以尝试用“真羡慕你拥有智慧的双眼”等针对性评价来代替抽象的“你真棒!”

总之,赏识教育是尊重规律的教育,是灵活的教育,是与孩子交朋友的过程。赏识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是需要被全面认识并落实的。赏识教育是富有生命活力的教育,是尊重生命个体的教育,是需要不断探索的。

参考文献:

[1]何碧秀.“赏识教育”再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04(7).

[2]齐静.小学班级管理中赏识教育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5(12).

◎编辑 张 俐

猜你喜欢
惩戒理论评价
忘却歌
教育惩戒,育人为本
把握好教育惩戒的“度”
让惩戒教育有章可循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