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实践探讨

2020-01-07 08:08栗波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7期
关键词:心理学行为习惯心理健康

栗波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对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秉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学校教育中,有利于及时帮助学生发现在学校生活中的各种情绪问题,摆脱消极情绪与压力的困扰,树立健康的价值理念与生活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通过探讨积极心理学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实践策略,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积极心理学;学校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7-0174-02

学校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如果在校内学生与教师缺乏有效沟通,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心理状态缺乏关注,或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学习压力无法进行有效缓解,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在专注于提升学科教学水平的同时加强了对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状态、兴趣、情绪等方面的关注,通过有效的沟通与疏导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疏导不良情绪,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关于学校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探讨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念和全新里程碑,积极心理学从积极的角度出发研究心理学的问题,倡导以积极的价值取向探讨人类的心理发展、情绪发展、健康生活方式与幸福感,促进和谐发展[1]。积极心理学借助积极的心态强调个体幸福感与满足感的提升,注重个体的优点而非心理问题,肯定与放大了人性中的积极面,注重对心理问题的预防,打造强大的内心,肯定个体自身的强大力量,从而以此帮助个体提升幸福感,塑造健康、正向、积极的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实践应用,致力于关注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幸福感与满足感,借助积极的心态提升学生应对不良情绪与学习压力的能力,借助积极心理学理念提倡肯定学生的价值与不同的优势,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塑造多元化的人格,从而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价值,肯定自身的能力,以强大的内心实现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实践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所谓的主体性原则,是指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应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位置,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与身心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方向和目标,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与计划。因此,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指导下,教育工作的开展应转变思路,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与辅助作用,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实现教学目标。

(二)个性化原则

在积极心理学背景下的学校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程度,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工作,避免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真正作用。此外,教学工作的开展应当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不同学生的性格差异、思维能力差异、接受能力差异,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教学工作,深入了解不同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需求,肯定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个体优势,因材施教方能有的放矢,达到理想效果[2]。

(三)引导性原则

积极心理学背景下的学校教育,不同于日常的学科教学工作,需要以柔性的引导和帮助代替强制性教学,教师应充分发挥教育工作中的引路人的角色,深入学生中,了解学生的心理发育状况、德行修养、价值理念、情绪与压力等的实际情况,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理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理解学生的行为动机及心理动机,以柔和、轻松、尊重、理解的原则进行教育工作的开展,在良性的师生互动中促成教育结果的优化。

三、积极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实践策略

(一)注重学科教育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

1.提升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程度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教育除关注教学工作外,更加强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近年来关于学生心理与情绪问题、校园暴力事件、校园网贷等问题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断涌现,集中反映了当代学生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其心理发育情况与情绪问题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必须关注的问题。在积极心理学的背景下,学校教育应当不断提升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创新的思路看待当前的学校教育工作,将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发展需要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提升的同时,注重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将立德树人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实现积极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落地。

2.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在积极心理学背景下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注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深入学生中,倾听学生的心声,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权威、严肃的刻板形象,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建立健康良性的师生关系,宣传积极、健康的正能量,建立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强调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借助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提升积极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效果。

3.以生为本

积极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渗透,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实施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在传统的教学与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内在情感需求和情绪状态关注较小,过于关注学习成绩的提升与纪律的约束,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受,也忽略了学生内在的价值感与幸福感的塑造。还有部分教师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手段比较强硬,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比较严肃刻板,造成了学生对教师的惧怕心理,在不觉间拉开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给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带来了一定影响。因此,积极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要求教师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关心学生在学校期间的感受和体验,以平等、尊重、理解和关爱的角度,倾听学生的心声,加强师生間的交流与沟通,建立健康的师生关系。

(二)以身作则,重视榜样力量

积极心理学所关注的并非修正与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而是强调通过积极的心态提升学生的自我肯定与认同能力,使其建立积极的心态,从而更好地应对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类心理与情绪问题。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是教学工作的引路者,教师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与习惯,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和带头作用,以严格的道德和职业标准要求自身言行,宣扬积极、健康、正向的理念,以实际行动影响学生,以达到以己度人、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注重对学生价值理念的引导

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可能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尤其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由于价值观念尚未完全形成,内心较为敏感,渴望尊重和理解,同时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容易引起情绪与心理问题。因此,积极心理学在学校教育的实践中,要求教师应加强对学生价值理念的引导,帮助学生在人生的关键阶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的行为习惯是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及生活逐渐积累而形成的,学校教育应当把学生价值理念和行为习惯的指导工作放到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是生活习惯,都应当给予充分的引导和帮助,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倡导积极健康的思想,在长期的学习及生活中,润物无声地促成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家校共育,打造良性的教育环境

学校教育应当与家庭教育进行紧密的结合,通过集合二者之力,发挥1+1>2的作用,教师应树立合作意识,加强与家长的联动和沟通,引导家长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工作进行有效结合,在家庭教育中增强对学生行为习惯及价值观的培养,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共同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养成。如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设立“家庭参观日”,鼓励家长到校深入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及生活情况,掌握学生的心理及行为发育状况,通过有效的沟通机制,促进家校共育;教师还可以鼓励家长通过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塑造,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鼓励学生在家庭中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形成独立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打造健全人格。

2.注重对学生思想行为和习惯的纠正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当注重对学生思想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纠正,在学科教学工作之余,关心学生的心理及行为发展情况,针对一些不良习惯、不良行为应及时进行纠正和引导,鼓励学生重视自身行为对自我发展道路的重要作用,从而从根本上认识思想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促进个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教師可以采取“班级责任轮流制”的制度,将班级的日常管理、卫生、纪律等工作以岗位轮流制的形式下放权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通过亲身实践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行动力和执行力;又如教师可以开展“读国学、学礼仪”的活动,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学习国学中的礼仪规范,从而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疏导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但快节奏的生活也带来了人们精神世界的贫瘠和空虚,造成了社会情绪问题的频繁发生。近年来,我们经常可以在新闻中看到学生因为情绪及心理问题产生极端行为的报道,这引起了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的诱惑,网络环境的开放无形中增加了学生获取各类资讯的渠道,也很容易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3]。因此,积极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实践要求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及时发现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心理、情绪及压力问题,针对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中的苦恼和困难,以真诚的心和温和的态度帮助学生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从自身角度,加强对学生心理发育的研究和学习,掌握一定的学生心理疏导及处理技巧,从而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以积极的心态更好地应对校园学习与生活。

积极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实践应用,应本着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原则,强化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引导和协助作用,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力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尊重和倾听学生的心声和需求,强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心态,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席居哲,叶杨,左志宏,等.积极心理学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实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7(6):149-159.

[2]谢盈盈.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学校潜在课程建设的探索[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5.

[3]张勇举.论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学校教育实践运用[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9(3):71-72,88.

◎编辑 郑晓燕

猜你喜欢
心理学行为习惯心理健康
“没有用”的心理学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跟踪导练(二)5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
打喷嚏个性心理学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