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用工荒与地方高校学生就业难矛盾化解研究

2020-01-07 08:08夏纯迅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7期
关键词:用工高校学生毕业生

夏纯迅

[摘           要]  当前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的关键时期,劳动力需求结构正发生巨大的变化,高素质型人才远远满足不了企业发展需求,出现新一轮用工荒。另外,由于地理位置、资金、社会知名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地方高校学生就业率普遍较低,企业用工荒与地方高校学生就业难矛盾突显。通过对问卷调查及实地调研,了解相关企业用工荒与地方高校就业问题现状,采用因果分析法进行分析,得出只有企业、高校、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形成合力才能有效解决这一矛盾的结果。

[关    键   词]  用工荒;地方高校;就业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7-0012-02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下发文件(〔2015〕28号〕)确定《中国制造2025》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明确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产业的升级改造致使高素质型人才远远满足不了企业需求,形成新一轮用工荒。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提前到来,到2017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95万,其中地方高校占七成,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一边是企业用工荒,另一边是高校学生就业难,如何化解这一矛盾成为摆在企业与高校面前的共同难题。

一、企业用工荒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曾出现3次规模较大且较为集中的用工荒。2004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国有体制改革的初步完成,民营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我国东南沿海开始出现用工荒,用工荒迅速从珠海三角、长三角地区扩散到我国中部、西部省份,形成全国范围的企业用工荒。第二次用工荒发生在2011年前后,此时全国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化阶段,用工荒来势更猛,缺口更大。据报道:长三角地区企业只招到总需求量的10%,东莞企业的1000个岗位只有200人应聘,广州缺工约15万人。同时,用工荒还进一步向安徽、河南等传统农民工输出大省蔓延。此次用工荒所呈现出技术性强、区域广且向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集中的特点。[1]第三次用工荒主要集中在2016年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的转型期,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提升相关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2]因此这一趋势对人才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用工荒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尤为明显。

二、地方高校学生就业困局

自1999年我国高校全面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表现出一种长期性和持续性的态势。究其原因,虽然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有很大关系,但更与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吸纳能力偏低密切相关。[2]近来年,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特别是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普遍偏低。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首先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传统的劳动密集岗位许多已被智能机器人、机械臂等智能工具所取代。其次,我国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值不断下滑,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上升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14年占GDP比重48.2%,比2010年增加5.2个百分点。[3]而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一直以来注重理工科专业的建设,导致专业人才供应与市场人才需求不匹配,进而形成毕业即失业的现状。再次,全球范圍的经济危机及中美贸易战造成我国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岗位减少。此外,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政府吸纳人才的政策力度不够,高校就业推荐部门不作为等,也是造成地方高校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三、企业用工荒与地方高校学生就业难矛盾化解途径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传统的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无法满足当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加快,每年高校毕业人数不断增长,高校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地方高校更为明显。一边是企业需要人,另一边则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企业、高校及地方政府应该共同发力。

(一)企业

1.改变传统的用工要求

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者认为,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会增加企业人力资本投入。因此,目前许多中小企业在人员招聘中,主要是通过社会招聘获得熟练的技术工人,而应届大学生由于没有工作经验,往往只能成为“备胎”;另外,通过加强农民工群体培养来解决这一人才缺口,由于农民工群体文化层次较低且年龄结构偏大,薪资要求也低,因此许多用人企业往往会优先考虑农民工群体,而放弃大学生群体。

2.加大对“准员工”的培训力度

我国当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企业应该看到未来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未来发展趋势的企业不可能成为优秀的企业,企业应该注意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是为企业未来在培养核心竞争力。加大对“准员工”的培训力度,就是要对新聘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及专业技能培训,甚至可以将“准员工”再往前拓展到在校的应届毕业生。当前,由于企业人员流动性大,一些企业大力培训出来的员工可能流失到其他企业,给自身企业带来一定的影响,但要认识到,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是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3.加强同高校的合作

众所周知,企业需要通过技术力量的补充来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高校的科研力量与科研环境成为企业技术能力拓展與提升的不二选择。而在实际活动中,科研技术水平相对薄弱的地方高校往往会被企业所忽视,校企合作的紧密度并不高,有的企业直接把地方高校作为其廉价劳动力的提供场所,学生所从事的工作也多是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流水线作业,使学生毕业后不再选择到这样的企业工作。企业这种杀鸡取卵的合作方式,无形中构成了企业的用工荒。企业应积极探索与高校合作的新模式,从源头加强与地方高校的合作,为企业储备人才。

(二)地方高校

1.改变传统的学生就业推荐模式

地方高校就业部门在对应届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中,往往通过举行校园招聘会推荐学生就业,这种被动的就业推荐方式已不适应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的要求。由于地方高校普遍知名度不高,且学科建设存在短板,校园招聘会并不能吸引大企业来校招聘,无法为学生提供对口高薪岗位,改变这一被动的就业推荐模式是摆在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的首要问题。地方高校就业部门应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积极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通过多渠道、多途径收集用人单位的用人信息,特别是一些国内外知名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选择。

2.加大同企业的合作力度

地方高校还应积极主动加大同企业的合作,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与保障。地方高校可通过各类专业竞赛、创业大赛等活动,积极寻求企业冠名合作,提升高校在企业中的知名度,同时也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企业冠名的各类赛事,让企业更好地了解学校及学生的专业水平。同时,地方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开展横向合作,邀请企业领导及专家参与高校科研课题,高校教师也应该积极参与企业产品的研发与技术创新,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嬴”。

3.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的正确引导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呈现出就业意向与就业能力不匹配,“慢”就业现象较为严重[4]。当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普遍怕吃苦,不愿意从事辛苦与繁杂的基层工作,而相对轻松且待遇较高的管理工作岗位都需要有工作经验,所以造成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更难现状。大学生“就业难”不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是大学生没有找到他们认为理想的工作,选择暂不就业的就业行为,这种局面也就造成企业用工荒与高校学生就业难的矛盾,如何改变大学生当前的这种就业心理与就业观念是提高高校就业率的关键。地方高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

(三)政府

1.做好招商引资,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岗位

保障高校学生的就业,首先需要社会能够为毕业生提供相对充足的就业岗位,这就要求政府能够做好招商引资,吸纳更多的企业投资建设。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及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招商引资上做得较好,当地所属高校就业率较高,而在内陆三、四线城市,由于本地企业无法提供对应数量的就业岗位,地方高校的毕业生涌向大城市,由于对城市经济发展整体情况不太了解,往往也很难找到合适岗位,产生大量的待业群体。地方政府应该采取加大招商引资宣传,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等措施吸引更多企业落户,为地方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

2.加强对地方高校就业工作的监管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毕业就业工作由教育行政部门监管,高校教育行政部门都设在省会城市,实际上对地方高校的就业工作监管很难到位,一般做法是对地方高校呈报上来的数据进行随机抽查,其监管实际上已形成滞后。省级政府应该出台相关制度,强调地方政府对高校就业工作的监管。

3.出台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

高校的发展与建设离不开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及科研队伍,地方高校由于高、精、尖人才的缺乏所以很难发展壮大,地方政府应该配合高校加强高、精、尖人才的引进,给予资金及政策上的扶持,帮助地方高校完成人才引进,高校科研力量一旦加强,为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难题的能力就会加强,也才能吸引更多的企业落户,为地方高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企业用工荒与地方高校学生就业难矛盾在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新时期尤为突出,如何有效化解并非企业、地方高校进行改革自己就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企业、高校、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形成合力,才可能得到有效的化解。

参考文献:

[1]李伟.“用工荒”现象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11(70):34-42.

[2]马廷奇.产业结构转型、专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促进[J].中国高等教育,2013(15):56-59.

[3]吴国豪.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及优化对策分析[J].科学与财富,2016(21):47-48.

[4]阮文斌,刘黎明.新时代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J].现代交际,2019(20):185-186.

◎编辑 赵瑞峰

猜你喜欢
用工高校学生毕业生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浅析国有企业多元化用工管理思路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2016年劳务用工形势分析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控制策略研究
湖北美术学院98年毕业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