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管理背景下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0-01-07 08:08罗梓瑄刘学文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7期
关键词:非全日制全日制硕士

罗梓瑄 刘学文

[摘           要]  近年来,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凸显出一系列新的问题。对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并基于统筹管理背景对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以提高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关    键   词]  非全日制;培养模式;教育硕士;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7-0016-02

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这一举措推进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规范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管理,保證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但是高校如何制定相应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并有效地实施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重庆师范大学正在攻读非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有效问卷264份,有效率达到94.29%。再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对统筹管理后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进行探讨,协调与借鉴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研制出适合统筹管理背景下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要求,为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工作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为了提高我国教育和科技人才队伍的素质,199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在职人员硕士、博士学位暂行规定》,标志着以工作为主的在职人员可以以同等学力申请相应学位。从2000年开始,在职人员需通过全国联考的方式报考专业学位。近年来,在职人员报考专业学位人数剧增,专业学位的发展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6年《通知》的出台,标志着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统考,规范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并指出从2017年起,教育部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统一下达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计划,组织统一的招生录取,采取同一标准衡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育质量[1]。

二、规范和发展我国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针对我国人才需求的现状,师范院校研究生在数量上占比较小,并且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规模有限,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落榜的大部分考生会选择调剂到非全日制攻读,因此需要扩大师范院校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以此满足社会需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中小学教师会选择攻读非全日制研究生来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得到更多晋升和发展的机会。为了提高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教师的整体学历水平,在招收应届硕士毕业生的基础上,鼓励在职中小学教师通过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提升学历[2]。对基础教育领域教师的培养应该是持续性的终身教育[3],使每一位中国公民有权力、机会接受高层次教育,以此不断地提升在职人员的专业素养。

三、我国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年龄主要分布在23~40岁,大部分学生在攻读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之前是教育类专业毕业生,并且大部分学生在教育类行业已工作一定年限。所调查的学生中有26.54%的学生认为我国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是理论与实践脱节,20.01%的学生认为培养目标不明确,17.23%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缺乏更新,13.68%的学生认为师资投入不足,9.02%的学生认为教学管理水平差,8.57%的学生认为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4.95%的学生认为存在其他问题。调查还发现6.45%的学生和导师沟通的频率为一周一次,12.77%的学生和导师沟通的频率为一个月一次,剩下的学生与导师沟通的频率更低。针对调查问卷的分析,现阶段非全日制教育研究生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各培养单位未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够完善;教育资源匮乏,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合理;没有形成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目前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不再适应“两统一、一同一”的新的时代要求,也不能保证《通知》中对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同一质量标准的要求。于是,对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四、统筹管理背景下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确立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两统一、一同一”的新形势下,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年龄及工作阅历上的差异使学校授课难度加大,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群体,不能单独采取统一化的教学管理,需制定多元化的管理机制,因材施教。同时,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还需兼顾自己的事业,只凭借在学校的一两个月时间集中学习来获取知识,这就需要探索更好的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层次学校的生源、培养目标定位是有区别的,不能单一借鉴全日制的方法。因此针对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具体特征,高校要形成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把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放在首要位置,注重学生的教育质量。

(二)确立社会、教师及学生和高校多方协调发展的、注重个性化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所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紧紧抓住质量这条生命线,并且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专业学位特色,教授讲授的理论知识应与行业实践相结合,培养单位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准确定位学生的培养目标,构建完善科学的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高等师范院校应当为社会培养雄厚的师资队伍,满足区域教育发展的需求。只有社会、教师及学生和高校多方的协调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才能推进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整合与优化教育资源,拓展师资队伍

为解决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课程资源短缺、师资匮乏等问题,可以将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课程资源、教学设施进行整合,使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之间的课程能够共享,充分利用网络、地域的优势安排教学地点,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达到共享和课程学分互认,积极引进中小学优秀教师、行业精英作为实践导师,实施“双导师”制度。高校在重视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适当给予教育经费,给学生创造更有利的学习条件。可以聘请学术前沿专家、知名学者做学术报告,定期开展学术讨论活动。培养单位應当高度关注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需求、意见及建议[4]。高校可以采取科学的奖励机制,参照全日制研究生奖学金的评定和设置[5],制定出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奖学金评定的方案,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同时根据导师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以及所带学生的成果对导师进行奖励。

(四)形成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主要是由课程质量、教师教授质量、学生学习质量、学校管理质量四个方面构成[6]。通过调查,在课程质量方面,学生认为在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比例、理论课程与实践活动比例、科研课题教学上需要改进。以学科教学为例,公共课程的大部分知识在以前的学校或培训中心已经学习过,专业知识方面还需要强化,因此可以对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进行调整,并对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实践环节进行加强,严格进行考核评价,缩小与全日制研究生之间的差距,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在教师教授质量方面,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内导师主要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论文方面,校外导师主要指导学生实践方面,根据学生职业需求进行教学安排,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7]。同时可以采取团队合作的形式,多个导师的学生一起学习和交流,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优势。由于非全日制学生工作繁忙,导致和导师沟通频率受到限制,因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授课方式,不能只局限于寒暑假在校集中授课,可以考虑远程教学或者自主视频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在读期间有所收获,而不是为了单纯地获取文凭。同时,也要提高导师自身的素质,根据学生的特点配备导师。在学生学习质量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学术论文、竞赛成果等方面的考查,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学科特点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以学科教学为例,学校可以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举办教学技能竞赛,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在学校管理方面,要规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入学程序,严格把关各个培养环节,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对各个环节考核不合格的学生进行警告或淘汰,实施“严进严出”策略,激励学生认真学习[8]。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中不仅要重视高校人才培养环节,还应兼顾行业发展状况、政策影响等外部环境对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

我国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完善、不断创新,高校应积极探索更优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统筹管理的背景下,师范院校大力开展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能够确保在职人员的水平真正得到提高,给更多人提供学习知识的机会。只有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提高基础教育教师的素质,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1609/t20160914_281117.html.

[2]王群,付森.中小学教师非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学位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数据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5).

[3]胡钦晓.对师范院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认识与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1).

[4]杨斌,康妮.亟须激发活力: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7).

[5]陈谦.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并轨实施路径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8(1).

[6]周树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构成要素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7]马明.新招生制度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2018(1).

[8]张海军,王爽.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建议[J].继续教育研究,2014(1).

◎编辑 冯永霞

猜你喜欢
非全日制全日制硕士
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被歧视问题研究
排斥非全日制研究生 学历偏见要不得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德国巴符州将增建全日制学校
教育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将统一管理
唐维泽、段立作品
法国优秀硕士奖学金项目:France Excellence”
笑笑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标与质量保障措施
一道等比数列习题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