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高职院校就业与招生、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研究

2020-01-07 08:08苗超边艳华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7期
关键词:联动机制新建毕业生

苗超 边艳华

[摘           要]  随着生源规模扩大,新建高职院校发展必须加强内涵建设,这一过程中建立适合学院自身发展的就业、招生、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必将助推学院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当前新建高职院校在就业、招生、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了就业、招生、人才培养联动机制模型,并提出就业、招生、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实施策略。

[关    键   词]  新建高职院校;就业;招生;人才培养;联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7-0038-02

2017年12月,教育部发文《教育部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教高〔2017〕8号),提出“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可以看出,高校建立就业与招生、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新建高职院校②要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发展,必须使三者相互促进、相互渗透,最终形成良性发展的“闭环”。

一、新建高职院校就业、招生、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业、招生、人才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三个重要环节,三者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密不可分。然而,很多高校依然存在就业、招生、人才培养三个环节相分离、各自为政的状况,特别是新建的高职院校这种状况尤为严重。

(一)追求生源规模扩大,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

新建高职院校生存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生源,没有生源谈不上发展。从2009年开始,河南省高考报名人数连续五年逐年下降,由2008年的98.8万人降到2014年72.4万人,降幅达到26.7%;直到2015年河南省高考报名人数才开始逐年回升,到2018年达到98.38万人。(见下表)河南省高职高专院校数量不断增加,到2018年达到76所。

新建高职院校很多采用不断增加新专业的方式扩大学院的招生数量,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新建高职院校很多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师资力量、配套设施等实际情况,一味追求生源规模扩大,尤其在招生专业设置上,不断增加新专业,没有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侧重于当前热门、好招生的专业上,导致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

(二)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相脱节

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引进,企业生产智能化提高了,对一般技能操作要求降低,技术更新速度更快,毕业生在校学习的技能很快不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通过调研发现企业对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企业反复强调技能人才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承受一定的工作压力,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强烈的责任心,具有问题解决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之前人才培养方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学什么专业课程、掌握什么专业技能,这就造成学生知识面窄以及学习能力、自我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出现,毕业生很难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后的岗位人才需求。

(三)新建高职院校内部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三个环节相分离

新建高职院校成立时间短,最紧要工作就是求生存,想方设法扩大生源规模,很多工作单元存在各自为政的局面,内部的招生、培养、就业工作相互分离。高职院校成立招生就业处,分别负责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工作;人才培养方面由教务处负责。招生、培养、就业之间的严重分离致使新建高职院校很难从扩大规模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二、就业、招生、人才培养联动机制模型的构建

高职院校担负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使命,招生、人才培养、就业联动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打破招生、人才培养、就业各自为政的分离状况,加强招生、人才培养、就业各部门的联系和协作,构建招生、人才培养、就业良好的联动机制。就业、招生、人才培养联动机制模型见下图。

就业招生、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必须坚持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入进行区域产业调研和掌握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并根据经济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跟踪调查与反馈推动招生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调整以及人才培养改革。

(一)坚持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实现招生与就业联动

对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跟踪反馈,了解各专业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行业分布等情况,再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情况,对现有招生计划进行评估: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且就业质量高的专业,该专业将作为我院优势专业进行主推,扩大该专业的招生计划数;对连续出现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低的专业,在招生计划中缩减该专业的招生数甚至限制该专业招生。当招生计划更加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我院优势时,为毕业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基础。我院给学生提供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一定要正确引导,不能听说某专业好就转到该专业,减少学生转专业的盲目性,对一些专业毕业生规模过大、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应设定限制。

(二)以就业状况跟踪反馈结果为指引,推动人才培养改革

通过就业状况跟踪反馈的信息,如各專业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薪资待遇、就业形式等信息,学院明确专业建设方向、打造本校的优质专业、提升专业内涵,更新教学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满足学生个人持续成长需求,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打通信息共享渠道,实现招生与人才培养联动

整理各招生专业志愿填报率、报到率、转专业情况等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再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对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当某专业志愿填报率低、报到率低并且没有很好融入经济发展进程中,可以取消该专业;当某专业志愿填报率低、报到率低但切合经济发展需求,应该加强该专业建设力度,将其建设成为我院优势专业,并加大该专业的招生宣传;当某专业志愿填报率高、报到率高但没有很好融入经济发展进程中,可以适度控制该专业建设规模;当某专业志愿填报率高、报到率高且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强该专业建设,使该专业成为学院的品牌,得到社会更广泛的认可。

三、新建高职院校就业、招生、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实施策略

为了确保就业、招生、人才培养联动机制顺利推进,学院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且在人员、经费方面给予保障,通过3年建设,完成就业、招生、人才培养的协同联动机制。

(一)建立并完善组织机构

首先,成立由校领导组成的就业、招生、人才培养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作为常设机构,对招生、人才培养、就业工作进行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统一评价。领导小组由院党委书记、院长任组长,招生、就业、学生管理、教务相关部门的主管副院长任副组长,招生就业处、学生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员组成。其次,组建就业、招生、人才培养联动实施专家指导委员会,该机构为非常设咨询机构,由校领导、企业高管、政府职能部门领导、行业专家等组成,为学校招生、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等提供咨询,让企业和行业专家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中,以及参与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指导等工作。最后,建立院级专门的招生、就业、人才培养联动管理部门。

(二)建章立制,制度保障机制顺利实施

逐步构建保障就业、招生、人才培养联动机制顺利实施的各种规章制度。院级专门的招生、就业、人才培养联动管理部门逐步完成《就业跟踪反馈制度》《招生专业动态调整制度》《学生转专业管理制度》《招生信息反馈制度》和《就业、招生和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实施和管理办法》,这些制度由就业、招生、人才培养联动实施专家指导委员会审议、修订完善,由领导小组批准出台实施。通过制度打通信息互通互动,确保就业、招生、人才培养联动机制顺利实施。每年年底相关部门提交相关材料,由就业、招生、人才培养联动实施专家指导委员会查阅、讨论对专业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模式、专业实习实训情况给出相关建议。院级招生、就业、人才培养联动管理部门按照相关制度和委员会建议完成三方联动报告,由领导小组审议报告,统一部署下一年相关工作。

(三)健全就业跟踪反馈机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就业反馈结果在整个机制中有重要地位,其准确性和深度对相关调整至关重要。首先,健全就业跟踪反馈机制,科学合理地制定跟踪调研的指标,深入研究本校毕业生各专业就业率、对口率、就业去向、就业满意度以及用人单位满意度,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与反馈,已反馈结果推动学院招生和人才培养改革。再次,做好毕业生服务工作,建立精准就业指导服务,把职业生涯规划前置、就业指导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参考文献:

[1]于晓光,姜海欧.高校招生、就业、人才培养三方协同联动的创新机制构建初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12):52-54.

[2]赵长林,王桂清,邵怀领.地方本科高校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联动机制的构建:聊城大学为例[J].河南教育(高教),2017(6):120-125.

[3]萬庆生,王英,李友善.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研究[J].价值工程,2012(36):254-256.

◎编辑 郑晓燕

猜你喜欢
联动机制新建毕业生
“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共育情况调研报告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2016年10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
滨州市编办以网上测评助推系统业务能力提升
2016年6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
湖北美术学院98年毕业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