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中国制造2025”高职制造类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

2020-01-07 08:08高福友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7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高技能双师

高福友

[摘           要]  随着“中国制造2025”全面推进,制造业特别是智能制造业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并对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制造类专业作为该类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应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据此,分析“中国制造2025”本质内涵,阐述高技能人才概念和面临的挑战,提出校企协同育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路径。

[关    键   词]  “中国制造2025”;高技能人才培养;校企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7-0042-02

一、“中国制造2025”的内涵与本质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发展实施制造业强国的行动纲领。全球工业发展已经经历了三个时代,现在正在进入第四个时代。第一代是以蒸汽机为标志,第二代以电力驱动为标志,第三代以运用电子和IT技术实现生产自动化为标志,现在正在进入以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技术融合为标志的第四代。“中国制造2025”就是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政府提出的适应我国制造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行动纲领。该纲领提出三步走的战略,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即从2015至2025年,迈入制造业强国行列;到2035年,制造业达到全球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制造业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前列。

“中国制造2025”将着重发展高档数控加工机床和机器人、信息技术、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十个重点领域。这些领域保证了我国制造业能够均衡发展,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规划了美好的前景。

“中国制造2025”以国际高端制造业水平为目标,努力塑造自主品牌,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有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做支撑。人才是建设“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基础,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这四个基本方针也都是围绕着人才本身进行的。“中国制造2025”宏伟目标的实现,需要大批忠诚负责、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

二、“中国制造2025”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

(一)高技能人才概念的内涵

“高技能人才”这个词是在2003年底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来的,并将其纳入国家“人才强国”的战略中。国家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文件中丰富了高技能人才定义: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劳动者。

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首先,高技能人才需要有优秀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其次,高技能人才需要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并且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很强的自学能力,才能开展创新性劳动。再次,高技能人才除了具备高超技艺、精湛技能外,他们还应具备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技能人才”概念是动态的,它的涵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产业的调整而不断变化。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需要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爱岗敬业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以满足高质量产品制造与服务需要。首先,“中国制造2025”最重要的特征是高端智能制造,将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作为共性技术深刻地与制造技术融合。制造生產已不是传统生产线上的会操作懂技术的工人了,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来操控智能制造的自动化设备外,还需具有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中国制造2025”的另一个特征是智能制造的多学科融合、跨区域合作以及大数据技术应用,这些都对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有创新精神和能力外,还要精通制造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与顾客沟通、操控维修高端精密设备等能力。因此,高技能人才除了专业能力外,还需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主要有:交流沟通和应变能力;领导团队整合资源能力;能担当、具有自我反思、自我管理的能力;善于乐于学习新事物能力等。

三、“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

(一)校企协同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制造类专业教师面临新的挑战。“双师型”教师指同时具备“教师”和“技师”能力的职业教育工作者。“双师型”教师应该具有实际操作、专业知识、科研创新以及基本教育等四个方面的能力。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高职教师不仅要重视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更重要的是要有解决企业中复杂任务的能力。

校企协同育人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路径。传统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主要是专业教师简单地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或是聘请合作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校企协同培育“双师型”教师,要求校企双方寻求和建立共同需求点,真正实现师资共享。一方面,教师到企业一线实践锻炼,熟悉掌握企业生产组织方式、设备运行、工艺流程、各岗位技术技能要求以及企业文化等,及时发现企业一线的实际问题并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加以解决,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促进了教学与生产的结合。另一方面,高职教师和企业技术人才建立双向流动机制,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进入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极大地缓解了高职制造类专业实训师资力量数量不足、技能不强的问题。

(二)校企协同构建课程体系以及教材内容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课程以及教材来实现。高职课程建设的理念就是要能力本位、行动导向、工学结合,通过校企协同开发课程,根据岗位能力要求构建课程体系。

1.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在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将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目的。课程体系以及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当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发展要求,坚持从学生关心的焦点以及难点问题出发,促使合理动态课程体系的建立,对学生的困惑进行有效的解决,增强课程以及教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课程的设置要高度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锻炼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校企协同共建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应与岗位需求相结合,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校企共建高技能人才课程体系。对课程内容以及课时安排进行合理的调整,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吸收,在教学中突出技能训练,形成从基本技能、核心技能到发展技能的不同阶段训练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校企协同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高技能人才训练培养单靠学校的力量难以完成。虽然近年来高职制造类专业实训基地硬件上得到了很大提升,但由于制造类专业实训设备大都价值较高、投入较大,目前实训基地设备大都停留在2.0或3.0阶段,因此,只有把企业最先进的设备引入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两个不同的教育资源,才能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首先,企业要为学生提供毕业顶岗实习、课程实训等岗位,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生产中,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实训基地建设要打破一个实训室服务一门课程的理念,让学生在一个实训室能完成多门课程的实训,校企协同推进智能制造实训室改造建设,让企业技术骨干深度参与课程标准、项目化课程等教学资源开发,将职业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之中,构建全新的智能制造实训能力体系。再次,大力推行“1+X”证书制度,根据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岗位能力要求,开发智能制造类专业技术技能考证,学生毕业前取得企业需要的职业技能证书。

(四)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校企协同育人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平台。传统学徒制就是简单地通过师傅手把手带领徒弟学习知识技能,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制與现代职教理念相结合,教师与企业师傅联合传授知识技能,学生既能接受教师教授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接受企业师傅教授的专业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校企协同育人的效能,从而实现知识、技能和学历的循环提升。在实施现代学徒制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并且将其融入各门课程教学之中,融入实践教学之中,以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为前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推行现代学徒制对企业自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中企业是教育的主体,企业是主导方,学校是参与方。

四、结语

“中国制造2025”为我国制造业画出了未来发展蓝图,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高职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当准确把握时机,分析新时期对高技能人才的具体要求,并制定合适的措施,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提高教学质量,把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作为当前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种全新的模式。在校企协同育人中,校企双方把人才培养作为双方共同的任务,共同探索和完善高职教育中的问题,最终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杜灿谊.“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8(18).

[2]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R],2019.

[3]曹雨平.如何应对“中国制造2025”[N].中国教育报,2015-07-16.

[4]李拓宇,李飞,陆国栋.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6).

[5]贾文胜,梁宁森.基于校企共同体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5(1).

[6]张裕晨,田京.高职高专“优质校”的评价方法与建设路径:高职高专“优质校”建设与评价论坛综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4).

[7]刘睿.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31).

[8]顾志祥.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9(2).

[9]陈莉.关于“双师型”视角下应用型院校教师在职培训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8(6).

◎编辑 郑晓燕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高技能双师
盐城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2018年全区新增“双师型”教师1107名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初探
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保障
浅谈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有效途径
高技能人才工作实践与探索
浅议石油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