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野下管理学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2020-01-07 08:08徐会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7期
关键词:管理学专业课思政

徐会芳

[摘           要]  作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管理学课程已经逐渐发展成为高校经管类专业开展和实施课程思政的主要阵地。对基于“课程思政”视野下管理学教学体系的改革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阐述了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可信性;其次对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改革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正确实施课程思政改革工作的具体措施和路径,包括树立相应的教学理念并提供制度保障、强化相关领域师资力量建设、完善“课程思政”视野下的《管理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等。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管理学;教学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7-0072-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阶段的招生门槛逐渐降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呈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同时,随着互联网普及下各种思想、观念的涌入,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群体的思想信念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高校阶段加强思政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各大高校今后教育制度改革工作的重点,“课程思政”的相关理念逐渐深入人心[1]。对于经管类专业而言,管理学课程是整个教学体系中最为基础的专业课程之一,随着国家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充实程度的提升,在管理学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教育已经逐渐成为经管理专业或院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主阵地。

一、管理学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改革的可行性

(一)国家大力支持并推进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9年3月18日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各类高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基地,在课程的安排设置中,要坚持“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明确统一的教育方向,且始终铭记、跟随党的教育理念,优先把德育放在首位。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往往会遇到瓶颈,不仅因为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课程本身也有其鲜明的教学形式。如果只依赖思政课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势单力薄的,很难达到学校预期的目标。所以需要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教育理念中,进行灵活运用,让思政走进课程,让思政为专业课知识进行增补。专业课教师在进行理论课程的传授时,也应不忘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融合规整在一起,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育人的优势,真正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二)管理学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改革中应首先响应

高校的专业课教师自身素质相对过硬,品德修养、谈吐举止也容易感染学生、与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相比思政老师在政治思想的传播工作中会占有一定的优势。具体来说,当代《管理学》课程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时,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理论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融入政治思想、价值观念、品德修养、集体荣誉感等信息传递,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以达到德育的效果[2]。以“管理学”教学过程为例,专业课老师在梳理好课程体系后,可以分环节逐步融入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挖掘课程中可以搭配思政的教育资源,以管理学中管理的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作为主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综合整体提升教育水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复合型人才,在理论教育的同时,同样重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的综合教育。

(三)信息技术为“课程思政”提供多元化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管理学在课程设置方面逐步运用信息技术,改进专业知识教授方法,灵活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实现“提质增效”。目前很多专业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使用了信息化教学平台、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音像资料数字化等方式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同时也使学生和老师之间能够进一步沟通交流,提高了教学的时效性,不再被时间、空间所拘束,将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互动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便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开拓新的教学思路。管理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因此管理学专业课教师应熟悉国家的思想政治动态,先完善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再因材施教,密切关注教学在实践中的实际情况,不断总结教学规律、创新教育方法,逐步设计教学体系,实施新的教学思路,有针对性地面对不同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教育过程中的内涵性,实现学生由内而外的转变。

二、管理学课程中执行“课程思政”的现状

(一)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思路转变不到位

现如今,大多数高校紧跟潮流,不断汲取新的教育理念,在校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努力下,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科专业知识通过制订规章制度、建立保障体系逐渐融合在一起。但是也有一小部分的高校依旧坚持“老一套”的教学模式,把更多精力放在了专业课程的教学上,从而疏忽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课程思政”的观念没有真正意义上深入人心,没有落实在教学实践中,导致了课程中思政课程所占比例仅有四分之一[3]。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往往变成了形式化的内容,教师都在“走过场”,更不用说学生能够汲取到的思想政治内涵的多与少。管理学始终把针对学生不同时期的管理理论作为教学主导,没有实实在在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紧密融合,没有建立起相互适应的教育体系。传统教育理念依旧根深蒂固,各级领导、辅导员和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缺少责任感。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尽管给老师们提供了学术交流、统一培训、出国深造等可以丰富教研的方法和制度,但在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这一板块,却还欠缺着引导机制。各大高校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系还没有建立。总体来说,在高校教育系统中,“育人为本”的理念依旧没有树立起来。

(二)管理学课程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有待提高

管理学的课程教师大体都能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性,在思想教育方面有一定的职责意识,但如何解决小部分教师工作重心的转移也不是一件易事,在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中给思想政治教育留下一席之地。高等教育不单单是“死读书”“读死书”,更应该将学生的德育放在首位,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的同时也能优化专业课知识的传授。管理学课程中的相关理论大多数来自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古典管理理论以及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讲述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和管理制度,在教学中没有从大方向上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这些理论,使学生有了只重视能力、不重视个人品德修养的心理。高校在教研过程中,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沟通交流,导致教研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专业课教师也在此受到影响,不再与时俱进地关注掌握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就更无法把思想政治教育带入专业课课堂。缺乏思维创新,不能很好地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中融入思想政治理论,缺少“以人为本”的推动力,最终导致“死读书”的状态出现。

(三)管理学课程“课程思政”考核与评定体系存在缺口

课程思政在推进过程中,能否与时俱进就成为现实问题。将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分门别类、区别对待,难免会产生教学上的沟壑,影响教学进度。尽管高校各级管理部门在学生和教师的评定过程中加入了思想政治教育所占的分数比例,但是由于缺乏和教学管理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途径,没有对评定准则进行细化和定量,导致出现了评定标准模糊、评定工作实施性差的现象,分值不能够真实反映教学现状,教师依旧处在一种混沌状态,评定标准的操作性可见一斑。不能真正达到执行考评工作的目的,就无法调动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管理学课程中“课程思政”改革的途径

(一)高校创新“课程思政”新思想并给予制度保障

高等教育应树立“育人为本”的根本任务,深入配合党的指导理念,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下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想带入教学工作中来。借助“管理学”课程独有的教学特点,以进一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育人水平为基本,建设起管理学教研体系,在体系中重点突出专业知识和人生价值观的相互融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督促教师积极主动学习新思想、创新教育方式,承担起教育教学的主体责任。帮助学生在汲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规范学生行为。在教学制度的建设中,高校要切实完善管理机制、奖惩机制、监督机制。首先,在管理机制中,各教学单位要精准找好自身的目标方向,把控好专业课程的教材选定、授课方式、教学大纲等环节的执行程度;高校教务处等组织部门等要积极协同教学部门进行“课程思政”的建设,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其次,在奖惩机制方面,人事部门要对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作出奖励,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在监督机制方面,通过教务处定期组织听课、教师及时交流教学经验、建立学生网上评教系统等制度,将“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个人素质修养的提升作为监管目标,创建有效的监督机制。

(二)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师“课程思政”的创新能力

教学课程的建设离不开高校中各个部门的协调管理,想要达到“课程思政”更是需要专业课老师与思政课老师强强联手,才能实现在教育中达到“育人为本”的目标。一方面学校应在提高专业课老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教师传授政治思想的实践能力方面下功夫,使其养成在专业知识授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意识。另一方面学校应灵活将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以及辅导员所带来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合并,从中发现“育人”精髓,随之运用到“课程思政”当中去,实现知识上的融会贯通。如,在“管理学”的课程进度中,增加聘请专家教授、知名企业家的授课环节,学习理论知识如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使课程对学生更加有吸引力和代入感。这样,在传递“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等优秀品质时,对学生来说更能增添说服力和可信性,也真正将专业课发挥出德育的效果,创新了政治思想课程和专业课程相互融合的教育体系。

(三)完善管理学课程“课程思政”考核研究体系

“课程思政”在管理学中的具体实施程度,还需要进行不断的考核研究,在考核方式上进行综合判定。把“课程思政”和“管理学”的相关知识点同时兼顾,改变以往的单一考核标准,多维度进行教学评定。以德育为教育教学的附着点,在考核过程中看教师是否把思想政治内容融入课堂当中,并且对教师在试卷中涉及的思想政治方面的考题严加把控;教师在给予学生综合成绩时,要多方面进行考查,主要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认知和对专业实习工作的态度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布置日常的线上作业,不拘束于地点、空间就可以完成对学生的考查,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综合反馈,才能准确地呈现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管理学教育中的最终效果,并通过实践不断对教学进行补充和完善。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视野下管理学教学体系改革工作是一项复杂且系統化程度较高的改革工作。管理学课程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需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积极的讨论与尝试。作为经管类基础必修课程之一,管理学课程专业教师应积极融合授课知识点、案例等与思政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从而使学生在获取经管类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道德水平和个人修养。

参考文献:

[1]尚利强,王智庆.高校专业课教学中的“课程思政”:以“管理学”课程为例[J].德育研究,2019(11):29-30,36.

[2]杜芳芳.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以《管理学》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A5):148-149,155.

[3]赵雅萍,蒋世杰,杨立心,等.《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国际公关,2019(9):66,68.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管理学专业课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英语笔记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高职《管理学》课程实行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策略
从管理学角度看军事指挥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