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建设的现实问题与思考

2020-01-07 08:08侯威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7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办学院校

侯威

[摘           要]  目前全国千余所高职院校正在进行内部质量诊改机制建设,在院校开展此项工作中出现一些共性问题,如对诊改认识不清,重视不够;诊改内容设计贪多求全,聚焦不足;对诊改目标与标准混淆不清,执行不力;对办学静态与动态数据区分不清,顾此失彼;对诊改平台与各业务平台关系混淆,数据缺失;对诊改复核工作理解不深,忙于应付等。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院校理清诊改工作思路,系统设计诊改方案,从理念转变到措施跟进,逐步解决现实问题。

[关    键   词]  内部质量;诊改机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7-0126-03

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高职院校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以下简称诊改工作)开始启动,从国家试点、省级试点到全面覆盖,目前保守估计全国高职院校至少有四分之三以上启动了诊改工作(个别省份新建高职院校除外)。查阅职業教育诊改网上公布的各省(直辖市)诊改工作方案,多数省份要求省内高职院校全面开展诊改工作,以浙江省为例,根据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全面推进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通知》(浙教办高教〔2017〕78号),2017年有18所院校列入省级诊改试点院校,占院校总数的40%,2018年起全省48所高职院校全部启动诊改工作。当前全国千所院校开展诊改工作,进展情况如何,遇到哪些现实问题,如何破解难题是院校管理者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需要密切关注和深入思考的课题。笔者所在的浙江警官职业学院作为浙江省诊改试点院校,同时又是一所“双高专业群计划”建设院校,在内部质量诊改机制建设方面正在积极探索与实践,笔者力图从了解到的情况以及切身体会来阐述高职院校诊改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一、对诊改性质认识不清,重视不够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由来已久,长期以来,一直分为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主的外部质量保障和以院校内部教学督导为主的内部质量保证。过去受计划经济和高度集权管理模式影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更多倾向于对高校进行外部质量监控、评价并督促其改进,如建立五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建立定期采集和公布全国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及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制度,开展专业评估与认证等。2014年,国务院明确要求实施“管办评分离”,即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方)以及办学方不再组织教育教学评估,由院校承担起自身办学质量主体责任。2015年夏季,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启动。建立职业院校内部质量诊改机制的初衷正是为了让院校能够在不依赖外部评估的情况下,把教学质量管理得更加科学、规范、精细、到位,将社会赋予院校的质量保证责任落到实处。但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长期受行政主管部门外部评估的影响,多数院校内部质量监控还只是局限在课堂教学督导,依赖于传统的学生、同行、督导评价方式,院校短期内还没有做好建立涵盖学院、专业、课程、教师与学生这五大统揽院校发展全局要素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同时要借助信息化大数据平台支撑,多数院校从理念到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许多院校领导对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难度不甚了解,广大教职工更是不太关心与关注此项工作,加之高职院校中公办院校占多数,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高,项目资金投入大,从短期来看院校生源充裕,办学经费有保障,院校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争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项目与资金支持,对内部质量管控仍处于粗放管理阶段。

建立涵盖办学全要素、全员、全过程的院校内部质量诊改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攻坚工程,绝不能一蹴而就,它涉及理念转变与认同、领导挂帅与推进,部门协调与配合、文化宣传与接纳、全员动员与参与等,是一个长期工程,是院校内部管理模式的现代化转变,绝不是短期内就能够完成的。院校从诊改立项建设,组织学习研讨、理清建设思路,梳理目标标准,开发平台运行,先行试点到全面实施,完成一个诊改周期,这一过程至少要五年,而现实中从国家到省级诊改试点院校都是三年的建设周期,最多延迟一年复核,显然是对诊改工程难度认识不足,现实中许多接受复核院校,往往平台还没有完全建成或者刚刚建成,诊改工作还没有完全铺开,只处于试运行阶段,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为了迎接复核,只能仓促上马,许多问题被掩盖了,这类院校一旦通过复核,是否继续深入推进此项工作,是否还有动力解决难题,能否形成符合自身特色的诊改机制,都需要拭目以待。

二、诊改内容设计贪多求全,聚焦不足

2015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提出“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指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工作过程。”文件中诊改主要强调对教学工作质量监控,重点围绕专业、课程和课堂教学,要求基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试行专业诊改。2015年,教育部下发的《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提出建立涵盖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方面的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对高职院校来说,以上五个方面是办学核心要素,但是在质量管理方面除课堂教学有督导质量监控基础外,多数院校在其他几个方面都比较薄弱,甚至处于空白状态,短期内在五个方面平均发力并取得一定成效,容易造成资源分散和力度不足。现实中,许多院校之所以对此项工作感到困难重重,推动缓慢,力不从心,也是因为诊改工作摊子铺的太大,涉及面太广,再加上一些院校主要领导不重视,不主抓,部门之间推诿扯皮,不想干事,不想担责,致使工作推进阻力较大。对于学校来说,人才培养是核心,要从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上做好质量保证,提升人才培养的社会满足度和学生满意度,因此,建议有重点地开展诊改工作,从教学质量诊改工作做起,再拓展到行政、教师、学生等其他工作。每所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根据自身办学基础和管理实际,选择诊改工作的突破口,在某一领域先取得成效,再全面逐步拓展,这样会避免诊改工作推进缓慢和成效不明显的现状。

三、对诊改目标与标准混淆不清,执行不力

诊改工作提出了目标链和标准链这一概念,笔者认为,在诊改体系中所谓目标是在计划阶段对某项工作所要达到的结果做定性描述,所谓标准也是在计划阶段所做的衡量目标是否达到的定量描述。目标是宏观的,标准是微观的,诊改中更重要的是标准体系,學院行政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教师学生成长,每项工作每个阶段达到什么标准一定要明晰,可量化,可测量。以教师职业生涯成长诊改体系为例,要明确从新教师入职培训到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各个阶段职称晋升要达到的教学、科研、行业服务量化成果要求,以及从普遍老师到骨干教师、专业负责人、专业带头人以及名师名家各个阶段职务晋升量化成果要求,这里职称与职务是目标,对应的教学、科研、行业服务量化要求是标准,这样就使每位老师尽早明确自身发展目标,努力完成各项量化标准,尽快实现职称与职务晋升。在院校现实管理中,往往目标明确,标准模糊,过程失控,反馈缺失,最终结果是不了了之。院校各项工作虽然在年初设定了目标,但没有建立起对应的标准体系,对工作进展情况没有跟踪与反馈机制,没有质量监控,无法监测目标是否实现,最终结果只能任其发展,诊改体系的建立就是解决管理中这一难题,借助信息化手段实时收集工作状态数据,监测工作进展情况和标准达成情况。许多院校对学校层面诊改标准理解为行政工作岗位标准,笔者不同意这一观点,行政工作岗位标准是对行政工作的管理规范,不能用来衡量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因此,行政工作标准应是在行政工作目标指引下,具体完成的任务事项和取得的预期成效,应该是可量化可监测的标志性成果。

四、对办学静态与动态数据区分不清,顾此失彼

诊改文件最初是要求基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是教育部监测院校年度办学现状的信息平台,数据采集涵盖院校基本办学条件,师资、专业、课程、学生等办学基本要素,每年10月底上报一次,也是院校对自身发展现状的一个盘点。教育部高职院校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还展示了同类院校、省内院校、全国院校、示范院校各项指标的平均值,使院校可以对比衡量自身的发展水平,人才培养状态数据一经产生即是一个静态数据,既是院校发展的终点也是起点,诊改工作要根据这些数据,特别是专业、课程、师资等教学基本建设数据,制定诊改目标与标准。现有的诊改方案中往往忽略了对这一静态数据的分析研究,脱离对已有状态数据的分析研究,盲目提出的诊改目标与标准是不准确的,甚至是理想化的。在已有办学静态数据基础上,结合院校实际提出合理的发展目标与标准,并且利用诊改监测平台,尽可能多地采集各项工作实时动态数据,分析、预警并加以改进,使静态与动态数据紧密结合,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促进各项工组实现实时跟进,朝着既定的目标迈进。

五、对诊改平台与各业务平台关系混淆,数据缺失

全国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基础与现状有很大差别,有许多院校信息化建设处于较低层次,基本的业务平台还没有完全建立,因此,在诊改大数据平台建设方面每所院校面临的任务有很大不同。以笔者所在的院校为例,由于办学规模较小,信息化起步较晚,目前只有教务管理信息化比较完善,其他诸如人事、科研、学生管理等方面信息化比较薄弱,主要原因是一些业务平台开发时顶层设计不到位,平台功能没有随着业务的发展而更新,导致平台不能满足现实工作需求,加之信息化工作没有强力推进,师生规模小,实际工作中弃平台用人工。对于这样一所信息化水平较低的院校,首要任务是改善学校业务管理信息化平台,把诸如人事管理、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学校主要业务工作按照浙江省提倡的“最多跑一次”工作要求,实现服务管理信息化,同时让信息化成为“一把手”工程,作为考核各部门工作的依据,让已有平台用起来,产生积极的效果。其次,实现各业务平台数据汇总对接到诊改平台,数据对接工作需要各业务平台开发公司的配合,出于商业利益考虑,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院校协助,同时也需要诊改平台开发公司具有强大的技术支撑能力,能够通过技术手段解决数据对接难题,这对诊改平台开发公司的技术能力是一个考验。诊改平台只有与业务平台数据成功对接,才能产生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五横”分析画像,实现8字螺旋诊改机制。

六、对诊改复核工作理解不深,忙于应付

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下发了《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复核工作指引(试行)》(职教诊改〔2018〕25号),对教育部诊改工作通知中复核环节有关内容作了优化调整,是全国诊改专委会面向全国诊改高职试点院校开展复核工作的依据。《复核工作指引(试行)》考虑到了诊改工作的难度和长期性,提出复核院校至少在包括专业和课程层面在内的三个层面开展了诊改工作,复核结论分为“有效”和“待改进”,重点关注体系建立与运行状况。复核需要提交的材料与信息有:学校实施方案;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正在实施的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计划;平台建设方案;最近两年的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自我诊断报告;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的制度;学校诊改工作汇报和学校推荐的6个专业及12门课程层面诊改工作汇报PPT;相关网站或平台登录信息等。笔者认为,复核的目的是检验院校是否建立了质量诊改的有效运行机制,复核需要提供的文字性材料不应过多、过繁,一些院校为了通过复核,从诊改机制建设初期就关注并忙于准备以上文字性材料,把复核理解为项目验收,而不是从院校内部质量诊改工作实际需要出发,研究实现内部质量管理的便捷有效路径,希望诊改复核专家减少查阅文字性材料,多关注诊改平台及机制运行情况,检测平台建设与运行的先进性、有效性与前瞻性,关注平台是否实现了预设功能,是否提升了院校管理水平,是否有院校自身特色,使诊改复核推进院校内部质量诊改工作常态化、科学化和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Z].教育部网站,2015-06-24.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Z].教育部网站,2015-12-30.

[3]袁洪志.依据文件,聚焦体系,关注运行,引导方向:《复核工作指引》和《专家工作手册》起草说明PPT》[Z].天津诊改培训会议,2019-03-17.

◎编辑 陈鲜艳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办学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