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助学贷款风险、成因及防控策略探析

2020-01-07 08:08黄海滨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7期
关键词:助学贷款学生

黄海滨

[摘           要]  随着教育平等化改革的逐步深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得以通过助学贷款的方式完成学业。作为一种金融工具,高校助学贷款在便利教育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贷款制度、放款审核等制度流程的不完善,產品盈利驱动机制缺乏市场竞争力,高校角色定位模糊,职能冗杂等多种因素导致大学生助学贷款存在违约问题严重,申请、审核流程复杂等一系列问题。综合分析贷款流程中存在的风险特征,总结问题和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    键   词]  助学贷款;风险;防控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7-0129-03

助学贷款是政府联合高校、国家开发银行等多方共同为存在家庭经济困难的在读大学生完成学业提供的政策性贷款。在贷款过程中,高校扮演着十分复杂的角色,也承担着多方面的风险。由此,系统梳理助学贷款流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并思考对应防范方法,成为助学贷款管理工作中当务之急。

一、高等教育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的风险特征

(一)高校负有一定担保责任

高校学生在获得高校助学贷款后因各种原因未能足额缴交还款的,高校需要承担一定担保责任。《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属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为建立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偿还的风险防范与补偿机制,设立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用于开发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出现违约时的风险补偿,风险补偿金比例为贷款发放额的14.58%,其中财政和高校各承担50%;风险补偿金不足以补偿助学贷款违约本息的,不足部分由高校承担 50%。高校作为教育机构,每年都要为难以估计的新增拟贷规模承担担保责任,其中的风险不言而喻。

(二)高校声誉风险

贷款不良率是衡量信贷产品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校助学贷款常常由于过高的贷款不良率受到关注。在美国,信贷机构会根据各个高校的综合贷款不良率来决定下一年度的联邦资助计划名单,部分高校甚至因为过大的助学贷款规模而受到各种融资限制。目前,国内尚未就有关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但在金融信息互联互通的今天,负面的信贷信息势必影响高校声誉,甚至可能在未来各项制度更为完善之后进一步影响高校的公共声誉,这是对高校无形资产的沉重打击。

(三)欠款催缴管理风险

在高校助学贷款运行的过程中,高校扮演着多重角色,参与包括贷款申请、合同签订、本息催收等多个环节。这既加重了学校的管理负担,又使学校承担了多重风险。拖欠高校助学贷款的学生往往已经毕业离校,一方面,高校缺乏有效的催收机制,催缴欠款多数时候无异于纸上谈兵;另一方面,高校助学贷款还款欠缴的情形,往往存在欠缴个案分布广泛,涉及交易笔数繁多等特点。加之在催缴过程中需要经过诸如贷款情况审核、欠款人状况调查等繁复异常的手续,这些因素无一不使高校在高校贷款管理上掣肘异常。由此可见,高校助学贷款在催收欠款方面仍然缺乏有效机制,高校难以保证催缴高效、有序展开。

(四)校企间可能存在业务外关系

高校作为各家商业银行的重点客户,银行一方面希望能够配合好高校、政府职能部门做好高校助学贷款的各项工作,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在其他一些业务上与高校“共赢”,从而提出一些捆绑条件。部分著名高校能够保证其各项高校贷款工作的顺利推进一来有赖高校本身的管理运营,也很难说不得益于其体量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其他一些高校对商业银行的这种做法颇有微词,碍于各种具体条件又不得不做出让步,这种业务外关系的存在极大地扰乱了高校的管理秩序。

(五)政策制度与产品特质冲突

我国助学贷款在我国属于政策性贷款。通常由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指导高校和银行合作为保障学生就读提供贷款服务。这决定了助学贷款诞生之初就肩负着“充分保障学生受教育权利”的政策使命,但本身作为金融工具确又需要一定的盈利能力和风控手段以保证产品的良好运营。两者存在根本性矛盾,高校为了保证更多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势必在放款控制上作出某种程度的妥协,这无疑提高了信贷不良风险;但若高校过分重视助学贷款审核又将损害一部分学生通过贷款完成学业的权利。尽管我国助学贷款制度已经通过征信等手段促使学生按时还款,但单一的政策导向仍然没有很好地解决金融产品特质与政策目标上的根本性矛盾。

二、高校助学贷款风险原因分析

制约国家高校助学贷款发展的原因是多元、立体的,既存在社会文化因素也要考虑高校和申请贷款的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信贷制度没有得到充分完善

理性选择论认为,无论制度提供了怎样的环境,个体仍会作出更符合其自身利益的选择,来使其实现个体利益最大化。所以一方面制度限制了个体的选择以促使公共利益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参与其中的个体也能通过选择使制度更好地服务于个体利益,两者是动态共变的辩证关系。目前的高校助学贷款具有十分强烈的政策目的——“尽可能避免学生因为贫困而辍学”,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催生的助学贷款体系单一,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脱离金融市场运行法则。这样的信贷工具势必存在着天然的违约风险,信贷违约现象屡见不鲜。制度设计上缺乏内生共变机制,相对薄弱的信贷约束尚未能够充分遏制贷款违约现象,使助学贷款陷入“贷了会欠,欠了还得贷”的恶性循环中。思考如何设计一个既能够适应“保学助学”的社会需要,又能够符合市场规律,保证良好运行的助学贷款制度;既充分考虑学籍、征信等约束条件又有效利用各项扶贫、助学政策的全面、立体的助学贷款政策制度成为政策设计者案头之重。

(二)学生欠缴助学贷款的原因

建立一个能够有效运营的制度既仰赖制度本身的合理、高效,也需要充分考虑政策对象的实际情况。贷款学生作为助学贷款制度的“受众”,充分认识贷款学生情况是十分必要的。形成贷款学生违约的原因多种多样,除去恶意欠缴等不可控情况还有以下几个原因造成了贷款违约:(1)高等教育成本不断增加,使部分贫困地区学生没有能力足额偿还贷款本息。按照现行助学贷款政策测算,一个使用全额助学贷款的学生毕业后每年需要偿还的助学贷款利息就高达千余元,很可能是部分学生无法承受的。(2)贷款周期上的设计往往很难适应毕业贷款学生的还款节律。助学贷款是毕业起即开始计息,毕业数年后开始要求还缴,但部分大学生的毕业就业轨迹不一定能够符合这一设计,最后越欠越多不得已造成还款违约。

(三)高校运营管理的原因

助学贷款作为切实保障大学生就读大学的有效工具,理所当然地成为帮助高校完成考评各项教育指标的重要手段。但部分高校助学贷款工作推进过于粗放,一是不能使贷款学生充分了解助学贷款运行中的各项流程,学生因此未能按计划安排还款资金进而形成还款违约;二是对贷款学生信贷背景不能做到面面俱到的严格审核,对学生还款能力,具体生活轨迹和基本信息不够了解,加剧欠款催缴的困难;三是高校既是助学贷款信贷的终端,又是提供贷款的窗口和监理审核贷款的监督者。多重角色的交混使得高校管理工作冗杂繁复很难形成高效又互相牵制的内生促进机制,阻碍了高校发挥“助学保学”工作桥头堡的重要作用。还有一个问题是高校助学贷款工作需要注意的,助学贷款也是有限的政策性资源,学校要科学统筹贷款审批标准,精确保证合适规模的家庭困难大学生因需获贷。

三、高校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策略

(一)做好贷前管理,适度把握信贷审批

合理规划高校贫困生评估体系。

要管好助学贷款,首先要能够准确认定获贷对象。一般地说,存在家庭贫困现象的大学生是助学贷款的主要服务对象,学校要根据本校具体情况合适控制贫困认定标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规划获贷规模,不能根据某些经验简单“一刀切”。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可以抽组熟悉本校情况的管理老师与学生一起组成工作组,客观评定申请对象的经济困难情况和贷款还款能力,好钢用在刀刃上,优先保障确有需要的学生获得助学贷款。同时还要尽可能避免获贷学生过于集中地分布在某些班级或年级,以避免部分学生产生异议,影响校园和谐。

(二)为申请学生建立公平、合理的信用评价体系

拟进行高校助学贷款申请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全日制在读大学生,本身没有固定收入来源,也极少有学生能够提供合适的贷款抵押资产。这决定了高校助学贷款自然地具有纯粹信用贷款的特点,也就对高校建立信用评价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信用评价体系可以综合学生的家庭收入、在读成绩、在读期间的奖惩情况、临近毕业时的就业意向等一系列量化指标来更好地评估一个学生的获贷需求以及其还款潜力,为高校和银行作出更有实证依据的审核决定提供数据支持。

(三)更好地普及助学贷款的各项细则

普及助学贷款细则,让更多学生了解高校助学贷款有两方面重要意义。一方面是帮助潜在的申请贷款群体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助学贷款的运行流程和申请者所需要具备的条件、申请后所需要负担的责任。量体裁衣,帮助确有需要的学生申请助学贷款,才能真正将有限的资源投入确實需要的群体中去。另一方面恰当、细则的宣传也起到了强调获贷学生还款责任的作用。助学贷款区别于扶贫救济,它既是政策支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有借要还”的金融工具,获贷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这一点对压低助学贷款不良率有着积极作用。

在宣传手段方面,不仅要注重内容要点的全面性,也要注重受众群体的到达性。通过与录取通知书一并寄达的形式能够第一时间将贷款帮扶信息传达给需要帮助的潜在学生群体,主题教育宣讲会又能更深入地宣传助学贷款政策。总之将多种宣传方式组合利用起来,将贷款宣传当成高校管理任务中重要的一部分才能防患于未然,从根源处规避贷款风险。

(二)加强贷中管理保证贷款活动有序进行

1.同获贷学生深入沟通,极力避免恶意违约

恶意违约作为贷款产品运营中十分常见的一种坏账原因,应当得到高校助学贷款管理者的重视。不少获贷学生了解自己所需要承担的还款责任,但由于各种具体因素,一时间无法进行还款或者产生了逃避还款责任的不理性念头。高校应当积极联系当事学生,了解学生不积极履行还款义务的原因。合适的沟通引导既是避免误会,帮助确有需要的学生及时申请政策支持的前提基础,又是在学生萌发不理性观念的早期,避免事态继续恶化的有利保证。高校除了教书还要育人,除了传授知识更要帮助学生树立艰苦朴素、自立自强的时代精神,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坚韧心理素质的前沿阵地,其中积极沟通的作用不言而喻。

2.建立健全学生贷款征信制度

适用于助学贷款的征信制度不能仅仅依靠个人征信,用活用好各项征信工具是构筑一个高效、健全的征信体系的关键一步。学校可以集合自身资源,为获贷学生建立一个能够打通高校与社会企业的征信体系,能够更全面体现学生在读期间各项诚信行为的同时又能够起到“守信者处处获利,失信者处处受限”的征信精神。从根本上破除“征信仅仅只是无形的镣铐”的传统误区,以更积极的姿态保证助学贷款良性运行。

3.加强学生动态管理,健全贷款学生奖惩机制

从制度上加强学生动态风险管理,将休学、失联、受到警告等学生风险动向充分纳入助学贷款风险管理控制机制中去,对有上述风险动向的学生提前预警,结合其诚信信息等材料及时灵活地对助学贷款授信额度进行调整。对于因主观恶意拒不还款的学生可以与上级主管部门积极协商,从教育政策出发在学籍等方面增强对欠款学生的威慑力,积极促进助学贷款运行。同时建立诚信奖励机制,对按时甚至提前还款等诚信行为给予减免提前还贷手续费、适当调整利息等奖励,同时计入学生诚信档案。此外,适当考虑将获得学校各项表彰,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志愿服务的积极行为纳入助学贷款奖励机制,让助学贷款管理更合适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不失为助学贷款改革工作的新思路。

(三)做好贷后工作,推进催缴工作规范有效进行

1.规范担保程序,确保催缴执行

建立落实助学贷款担保制度,确保担保人信息确实,避免催缴工作陷入失联困境。助学贷款可以借鉴商业贷款或者生源地贷款的担保程序,加入学生家长或其他与学生有较紧密联系的亲属作为担保人,当学生出现欠缴应还款项时助学贷款管理机构能够切实保障助学贷款运行秩序,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这一程序一方面避免了贷款学生没有合适质押资产的困局,另一方面也使追缴欠款的工作能够更好落实。

2.与用人单位加强联系,探索新型三方关系

不少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季通过三方协议等方式与用工单位签订就业协议,解决就业问题。时至今日,许多高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都能达到九成以上,这给助学贷款管理提供了新的抓手。获贷学生本人,其所就读的高校及毕业时拟就业的用工单位三方可以在签订三方协议等相关就业协定时附加关于助学贷款还款的规定。如此用工企业能够获得更为稳定的用工关系,学生本人能够更清晰地管理还款计划,学校也能更有把握地促进助学贷款回笼,可谓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肖世艳.广西今年安排2.88亿元为高校助学贷款贴息与风险补偿[N].广西日报,2012-04-27.

[2]苏大宇.国家助学贷款问题的调查研究与政策建议[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3]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李宇杰,陈芳兰.当前广西高校国家助学贷款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济与社会展,2007(10).

[5]孙志恒.国家助学贷款信用风险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8.

[6]郑雅萍.和谐校园的理念与实践[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7]李红桃.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编辑 陈鲜艳

猜你喜欢
助学贷款学生
内黄县举办第四届 “村干部爱心助学,圆学子梦”金秋助学活动
赶不走的学生
巧设新授课助学单激活学生的深度学习
旧信封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学生写话
俄气从中国银行获得20亿欧元贷款
长白山农商银行一季度贷款实现开门红
聪明的学生等
你会贷款出国留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