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教学的语例研究

2020-01-07 08:08杨娜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7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语法知识点

杨娜

[摘           要]  抽象性强、理论性强是古代汉语的特点。它在教学中也是重点与难点,因此主要研究语例的使用对古代汉语教学的具体影响与作用,力图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作用,使古代汉语课程更加丰富多彩,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提升古代汉语的教学质量。

[关    键   词]  古代汉语;教学;语例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7-0152-02

要学习好语文,那就得掌握文言文的学习。而古代汉语的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开设的必修课程。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另外,古代汉语是我国前辈代代相传,流传至今的宝贵文化财富。学习古代汉语还是对我国文化的一种继承。当代学生享受着前人留下的优秀资源,就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也就是担负起古代汉语的传承与弘扬的责任。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加大学生对古代汉语学习的力度,确保语文教学的效果。

一、古代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古代汉语教学的认识深度不够

部分院校中存在着一个现象:教师以及学生没能认识到学习古代汉语的重要性。一是教师觉得教学难度大,学生掌握效果不好。二是学生觉得古代汉语的学习枯燥乏味,学习效果不佳。因此,都耽误了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其实质在于学生没有看到学习古代汉语背后的益处,且通俗地认为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在于应付考试,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因此懈怠了对古代汉语学习掌握的需求。

另外,在教学中依旧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通读全文,然后进行灌输式的“填鸭”教育,然后对文言文通篇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求学生进行背诵。这种教学方式太过于死板,没有注重对学生的同类知识学习习惯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另外,教师在教学中长久地应用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不能够主动地为学生创设情景化、趣味化的教学模式,就会逐渐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甚至使学生对学习的心理产生变化,极易形成厌学情绪,慢慢地就产生了对古代汉语的抵触情绪。

(二)教材没有统一的标准

21世纪初始,我国开始了对课程的改革,其中对教材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与编写。古代汉语的教材目前有数十本之多,每个地区对于教材的选择都会有它执行的标准,而不同的教材对知识点的划分和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因此,在知识的认知上又会造成不同的分歧,这也是古代汉语发展面临的又一问题。

二、讲解理论与语例的顺序研究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般的教师在教学时会通用两种办法进行课程讲授。

(一)先语法,后语例

先语法,后语例就是顺向性思维的讲解顺序。优点在于明确了知识点,构建了知识体系。

上课时,课堂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干扰。怎样才能时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先明确知识点,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另外,将知识点明确展示给学生,能够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对知识点进行学习,对症下药,让学生的学习效率进一步提升。比如在学习文选《冯谖客孟尝君》一文时,可以告诉学生文中统领全篇的是一个成语——狡兔三窟,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出这个成语,并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这个成语的具体含义。如冯谖为孟尝君设计的第一“窟”、第二“窟”、第三“窟”分别指什么?这样学生就可以由大到小、由面到点、由抽象到具体地去学习课文。又比如可以先告诉学生古代汉语中判断句的特征是:谓语通常是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而在现代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系词——判断词“是”加以联结,比如说:我是中国人。我们的教材认为,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一些判斷句中,主语后面常用“者”字来表示提顿,谓语后面常用“也”字来帮助判断。了解了判断句的这些特点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边学文选,边找出里面的判断句,进一步加深对判断句的认识和掌握。如课文《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判断句“制,岩邑也,虢叔死焉”“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等。

(二)先语例,后知识点

这种讲解方式称为逆向式思维。其实质就是在讲授新课时,从语言举例开始,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语言中所蕴含的知识点,启发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点,从而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的预期。这样最大化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了学生的思考。比如在讲授文选《庄辛说楚襄王》一文中,可以先列出本课的名词语例,如辇、专等。“辇”学生比较陌生,上古指用人拉的车子,秦汉以后才专指君王坐的车子。《说文》:“辇,从车,从■有车前引之”,后来写作“伴”。从字形来看,二人并行挽车,十分形象。当然,国君坐的车,拉的人就更多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规制。又如“专”,本义是纺专。下面有一只手,正在收丝。后来有了“专一,不杂乱纷繁”的意义,专心向上,能量无限。动词语例,如:淹、留、从、幸、去、举、辟、曰、谓等,可逐一引导学生进行揣摩分析。有些语例还可以采取对比的方式进行讲解,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比如“谓”与“曰”就有所不同。“谓”后面跟着说话的对象,“曰”后面跟着说话的内容。“曰”翻译为“说”;“谓”则可翻译为“对……说”。虚词语例,如:因、是、以、犹、岂特等。此外还有语法语例。比如“淫逸侈靡”,是很常见的四字格。汉语的音节和文字整齐对应,造就了汉语独特的表达方式。汉语“嗜双”,即喜欢整齐地表达,丰富的成语是汉语的瑰宝。而像“淫逸侈靡”“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油盐酱醋”“鸡豚狗彘”等这些四字格,并不一定是穷尽式的列举,而是选取四种概念代表某一类对象。“淫逸侈靡”,“淫”,超过常度;“逸”,放纵;“侈”,奢侈;“靡”,浪费。楚襄王的罪过,想必还不止于此,但这四个字,足以体现他在行为和生活上的放荡与铺张。汉语的这种表达思维不仅体现在语词上,还体现在句子上。“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其实也是一种列举性的表达,楚襄王的身边谄媚的人很多,这里只选取几个代表人物加以陈述,语言对称而简练。这样本篇课文通过实词、虚词、词法、句法这些语例的讲解,就可以使学生很好地把握全篇。这样教师也避免了照本宣科,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搭建知识体系[1],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三、选择语句举例的原则

举例是在课堂中大量应用的一种教学手段。选择一个合适的例句也是一门艺术。好的例句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不合适的例句则会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发挥一定的阻碍作用。经过大量的分析研究,选择语例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精准把握语例选用的难度适配性。

(一)易懂性原则

语法的教学本身就有相当高的抽象性,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不能只对干硬的语法规则进行讲解,要在讲解的过程中加入一些易懂的语例来辅助学生理解,对学生的学习难度进行降维。比如在进行句子成分的分析时,就要理解句子成分的具体内容,要明白主、谓、宾到底是什么[2]。

所以教师可以转化为白话文的举例来对学生进行语法成分的介绍。这是因为,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出自一个语系,因此语法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似性。对成分的介绍完全可以彼此适用。另外,现代汉语是我们平时所讲的语句,学生对白话文的理解要高于古代汉语,所以在对语法成分介绍上选择“同义转换”是非常合适的。

(二)新颖性原则

具有新颖性的句子,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因此能够让学生在短暂的课内时间瞬间激发兴趣,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获得精神的愉悦感,慢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致,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探索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这样寓教于乐的方式达到教学目的是非常轻松的,并且能对学生产生持久的影响。

(三)内涵性原则

中国的文化知识体系是相当完备的,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也相当丰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对文化知识进行传播,促进文化进一步产生作用。

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就要从细微处进行,达到教学目的同时还能发扬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的教育,简直是一举三得。

(四)连接性原则

知识的搭载体系是有其一定的科学道理的。知识的排列顺序遵循着承上启下的规则。另外,我国的文化知识体系浩如烟海,在语例的选择时要贴合实际,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还要选用做到对上下知识体系有衔接作用的例子。

四、教学语例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语例的教学在教学手段中占據了大半的江山,那么该如何促进语例教学最大化发挥作用呢?对此进行研究发现。

(一)语例要精简

语例是辅助课堂的教学手段,并非是教学的主体。因此,在课堂上要尽量避免对语例的过度讲解,不能本末倒置,造成与主体教学的冲突,妨碍了正常教学进度。因此,在使用语例时一定要精简。首先,要注意到语例数量。课堂的具体教学环境非常复杂,在进行教学时要以多种方式教学,避免单一手段的使用让学生产生乏味感,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就要积极思考在这个知识点中使用什么样的语例,采用几个语例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问题。语例太少不利于对知识点的深层次解读,限制了知识的迁移。语例太多会阻碍课程的进度。所以建议知识点的案例研究数量维持在三四个左右,这是一个刚刚好的状态。另外,语例的选择要以短小精悍的句子为主,不可选用大段大篇幅的文字材料,会造成学生学习时间上的浪费[3]。

(二)发挥语例的最大作用

如果语例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那么说明这个语例的选用是失败的,不仅没有起到该起的作用反而造成了时间上的浪费。因此,教师要对语例进行透彻讲解,一般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法,或者语境分析法对课程进行讲解。

(三)对教学效果进行查验

教师在选用语例时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因此,要及时地接受学生的反馈,对教学计划进行更改,还要倡导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举一反三,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迁移和类推[4]。

古代汉语的教学研究离不开语例,古代汉语本身就具备相当高的脱离现实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增强古代汉语与现实的联系,防止教学脱离实际,加大学生学习语法的难度,打击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作为优秀的教师就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尽可能周全地解决问题,全方位地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廖荣娟.成语在古汉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语文建设,2017(14):13-14.

[2]任晓彤.论高等师范院校古代汉语语法体系的教学:与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比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7):117-120.

[3]李索.关于构建高师古代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2):91-93.

[4]孙茂松,邹嘉彦.汉语自动分词研究中的苦干理论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18(4):40-46.

◎编辑 原琳娜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语法知识点
关于口罩 这10大知识点你必须知道
“一带一路”国家古代汉语课程调查报告
大学古代汉语教学中传统方法的坚守和信息传播时代的创新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跟踪导练(二)4
知识点自测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
参考答案
“二次根式”复习精讲
科学分析,高效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