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线上授课经验探索高等院校教育模式的转变

2020-01-07 08:08王鹏宇郭晚晴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7期
关键词:资源信息化课程

王鹏宇 郭晚晴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的课堂教学也面临挑战,线上“金课”和“教育信息化”两个热词被推到前沿。基于此,从线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入手,针对网络授课的教学方式进行研究探讨,总结出一些心得与读者分享。

[关    键   词]  线上授课;教学模式;经验探索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7-0226-02

一、线上授课发展历程及当下所发挥的作用

回溯线上教学的发展历程,教育部在2018年4月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针对远程教育及信息技术应用于传统教学中的发展方向做出重要指导。这份行动计划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它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从1.0向2.0迈进,一时间教育信息化2.0成为业内讨论的焦点。这份行动计划里一个特别重要的论断是“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强调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同年6月,教育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金课”的概念,指出要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何为“金课”?吴岩司长提出了“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相反,“水课”是低阶性、陈旧性和不用心的课。

早期线上授课受限于网络技术及设备的发展现状,只是以课堂录像上传至网络平台的简单方式进行分享,并未实现标准化平台辅助及师生间的良好互动。现在,借助互联网科技的高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注入,在教育部的号召下,在线教学得到了全国性的普及和发展。如何打造线上“金课”,借助现有平台完成教育信息化转变,本文就线上授课实践经验进行了深入分析。

二、在线教学实践情况分析

(一)线上授课平台选择

线上授课的要求下,广大教师从讲台上走向屏幕前。那么,如何将自己的课堂搬到线上?第一,熟练操作网络教学平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有平台多种多样,如雨课堂、学习通、智慧职教等这类传统学习资源平台,也引入了QQ直播、微信会议、钉钉这类辅助直播平台。选择哪类平台,怎样配合使用,得心应手最重要。第二,有效利用现有网络课程资源抑或自己进行网络课程资源库的构建。要求网络授课的号角吹得很急,根据课程需要,大多数学校针对网络资源的使用也提出广泛建议,既可以利用平台已有优质资源,也可以结合平时授课的积累,运用教师自身资源库,搭建授课平台。

(二)线上授课数据分析

本文选取两门线上教学课程相关数据进行教学情况的详细分析。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19—2020第二学期铁路货运组织课程共计301名学生加入学习。学生参与学习终端最多的为安卓端,占比83%。其次是电脑网页端,占比11%。最少的为苹果端,占比6%。开课三周以来,本课程访问数共计6066次,生均约20次,访问时长共106012分钟,生均访问时长约为352分钟。课程资源方面,音视频占比56%,课件占比28%,文檔占比16%,其余为链接、图片等。根据学生开学以来学期情况的反馈调查,学生所反馈的问题集中在重难点通过线上授课存在沟通讲解障碍,职业教育线下实操环节无法同步进行等;优势主要集中在线上资源可进行重复学习观看,多环节设置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根据郑州西亚斯学院2019—2020第二学期金融学课程共计172名学生开学以来的学情统计:学生终端使用方面约44%为PC终端,45%为安卓终端,其余11%使用IOS终端。课程资源分布方面,该门课程视频资源占比72%,文档占比6%,图书占比6%,章节测验占比15%,资源构成以视频资源为主。根据学生开学以来学期情况的反馈调查,学生所反馈的问题集中在没有纸质课本学习不便,线上平台无法实现良好师生互动等;优势主要集中于平台使用的便利性,视频可重复播放便于加深印象等方面。

综上,可分析出目前学生网络学习终端多为手机端,印证了移动设备相较于传统PC端的便携性、实时性与互动性。通过移动设备学习能够极大地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者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可见,未来移动设备进入课堂也是大势所趋。

(三)授课模式多样化摸索

线上授课不能简单认为是单纯的网络直播,同时,短期内想要达到慕课这类优质网课资源的品质也存在很大阻力。经过探索,笔者在此提出基于微课的多环节线上授课模式。具体包括课前预习准备、课堂微课观看、线上师生互动、课后作业反馈这四部分。

课前预习准备。授课前两天即上传相关课件及资源,学生课前可在平台预习,特别是授课课件。

课堂微课观看。以15分钟左右的讲授视频为载体,供学生观看学习。通过微课的方式还原真实课堂讲授模式,使线上授课并未完全脱离传统讲堂模式,还便于学生在期末复习期间进行多次观看。

线上师生互动。摆脱传统教学“满堂灌”的特点,利用好平台提问抢答、问题投票、头脑风暴、讨论活动等环节,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在这里扮演好统筹主持的角色,将碎片式活动串联进课堂融为一个整体。这样既丰富了课堂互动,也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乐趣。

课后作业反馈。利用平台大数据分析的优势,每次课后自动生成相关数据,老师可掌握视频观看情况、错题分析、成绩分段等信息,便于对教学活动进行动态改进。

三、线上授课实践感悟

(一)摆正心态,迎难而上不胆怯

一位哲人说过,“你的心态就是你的主人”。很多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却从不涉足网络教学领域,对于信息技术化的应用掌握也有限。一次疫情,让他们彻底告别了一支粉笔、一杯茶就能上一堂课的日子。“直播”“连麦”“主播”这些词汇给教师这个职业贴上了新的标签。教师要做好积极应对——从容不迫,才能强化教学技能;拥抱变化,才能不断进步;克服困难,才能取得成效。

(二)审时度势,线上讲台要“坐稳”

目前高校已然是“零零后”学生的天下,手机和网络在其生活中缺一不可。怎样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缩小师生间的“代沟”,是线上讲堂应关注的核心点。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不能停留在原有的认知上。

(三)多措并举,课堂要求不放松

众所周知,传统课堂经常存在学生“开小差”的现象。将授课搬到网上,在网络的另一端每个学生都在做些什么,教师不得而知,难以进行实时掌控。根据平台数据可知,80%的学生利用手机端进行线上学习,这就带来更多的问题:手机里同时存在游戏、社交网络、短视频等APP,如何在课堂上管控学生,做到APP不切换,思想不走神,这里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一是提高课堂趣味性,将课堂内容、授课方式等适当变更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二是利用好签到、提问等课堂互动环节,多次突击检查,要做到学生不仅账号在线,更要思想“在线”;三是根据作业分数,侧面反映出当堂的知识掌握情况,遇到分数过低的学生,及时提醒批评。

(四)学无止境,提倡学生会用网

从最早的慕课、网易云课堂,到现在各式各样的学习平台,网络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工具与文献资源选择。学习早已不局限于传统课堂的灌输,以此次居家上课为契机,倡导学生利用好网络进行线上学习,对教育信息化有明显助力。

但是,学生要想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必须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而大数据背景下,涌现出诸如名师微课、专家讲座、专业论文、课程习题、讲解视频等资源,这些资源信息的呈现是爆炸式增长,面对这些海量信息,如何在众多教育资源中进行合理筛选是学生所面临的重大考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正确选择和辨别有价值的网络课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优质的共享资源,从而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向主动探究学习的方向转变。

四、高校教学模式思考及展望

在网络授课后,笔者产生了一些感想与建议。一是,纸质教材要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打造云平台和教学服务有机融合的数字课程,用以支持信息化课堂教学。例如,将现有教材增加电子化版本,有意识地运用优质网课资源支持线下教学。二是,教学活动要依靠信息化环境支撑,把移动终端加进课堂活动中,灵活运用移动终端的丰富活动,这样的课堂才能越来越受学生欢迎。三是,将“老学究”培养成“小主播”。丰富的线上课程离不开技术环境的支持,相关平台要承担起建设教育信息化的重任,辅佐好广大教师,顺利将课堂搬上“线”。四是,企业要利用好自身优势,丰富资源内容。倡导多年的校企合作因为种种时间、空间问题进展并不顺利,要借助平台搭起学校与企业的新桥梁,探索校企合作新高度。

经过广大师生的探索实践,发现这种“完全线上授课”方式在高等教育教学中也是切实可行的。只要教师利用好各种平台,设计好教学环节,把控好线上授课节奏,将传统课堂变成多维度的新型授课模式并不难。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学进去、会提问、多交流,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育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高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突破传统教学的边界,结合自身授课风格,让课堂更有趣、有效、有料。

参考文献:

[1]代灯华.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应用思考[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9).

[2]李斌.基于微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4).

[3]陳亚斐.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2).

◎编辑 常超波

猜你喜欢
资源信息化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资源回收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