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ISSI策略研究

2020-02-25 03:23董银英孙莹娟何守仁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育人思政

董银英 孙莹娟 何守仁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00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8)

引言

近年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一系列会议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大学英语是高职院校一门公共必修课程,覆盖了高职院校所有专业,这使得大学英语课堂成为除了思政课之外,进行思政教育的最好场所之一,在高职大学英语中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势在必行。

一、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分析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目前,高职“课程思政”在与大学英语学科建设衔接仍存在一下诸多问题。

高职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目标、课程标准中缺乏“课程思政”元素,价值引领和育人导向的滞后性不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核心职业素养的需求,对于“三全育人”的德育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英语任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强,教法呆板,对“跨学科”育人探索有限,英语教学成为“无教育的教学”。英语教学没有与思政课程保持同步同行,没有发挥出高职教育和英语教师的价值引领和育人导向作用[2]。课堂组织注重词汇、语法,写作等知识点的讲解,忽视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不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实施有效的思政教育,价值引领。致使英语教学的广袤天地成了思政实施的荒原。

大学英语教材可用的思政内容比例偏小,英语教材编写理念重点聚焦校园生活以及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等,忽视和削弱了中方文化,可用的“课程思政”内容比例相对偏小偏难,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学生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慢慢削弱,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和培养。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 为例,全套四册教材中的信息大多涉及到英美国家的人物、事迹、各种节日及风土人情,而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比例不到1.3%[3]。

二、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ISSI策略

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的根本,在制定大学英语课程目标与标准实施、加强教师课程思政建设、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课堂教学组织等方面都应合理融入“课程思政”因素。ISSI策略是指完善(Improving)、加强(Strengthening)、创新(Innovating)实施路径。

(一)完善大学英语课程目标与标准实施中的思政元素

完善(Improving)大学英语课程目标与标准实施中的思政元素是实现思政育人的第一要务。课程思政与英语教学的融合需要一套系统完善的教学指南作为指引,为其提供指导性教学方案,在制定大学英语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时,就应该明确的把思政教育放在首位。而课堂教学的实施及其他环节应该围绕课程思政这个大方向进行。始终坚持这一中心不能动摇。

在英语教育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下,课程标准与目标的实施应该由教师来细化评价标准,将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思想政治方面的评价适当作为参考。加大实习力度,举办各种职业技能大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实行线上和线下双重教学,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互评和自评等多维形式不仅帮助学生提高了知识技能, 改善了学习态度和情感发展, 还增强了责任心, 加强人际交往能力, 提高自信, 树立坚定的信念。这样通过细化评价,掌握学生的发展状况,并且对学生发展过程中观念有问题的学生群体进行正确的引导。[4]在教学策略方面要重视正确的价值观的传递,在英语教育中传递给学生正确的价值理念,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以及英语水平。

(二)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

加强(Strengthening)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的有效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因素。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致使英语教师没有真正意义上发挥英语课程的价值引领和育人导向作用。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方面教师们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流于形式,应付了事,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没有落实到位、没有落细到课节。学校可以将课程思政建设变成大学英语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因素。推行“课程思政”的绩效考核制度可以加强对英语教师思想政治的认识,让英语教师了解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分课程,不会影响到英语教学品质以及教学质量,以此不断强化教学的人文属性,为德育教育有效落实奠定基础。[5]

(三)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

在课程建设方面,学校可以实行课程多元化。除了开设《大学英语》必修课外,还可增设其他选修课或“第二课堂”来丰富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比如可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等课程。

加强教材内容建设应根据职位的需求,为学生选择相适应的,与之匹配的教材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开发出适合学生学习的英语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应多虑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们感受到我们自己国家文化的魅力。可以寻找一些励志性的例子准确的运用到英语教材中去,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国的企业精神和文化、感受工匠精神、社会责任、爱国情怀等正能量的社会氛围,达到为相应的岗位挖掘出具有德育内涵且拥有良好英语能力的行业精英,实现英语教学在高职院校中的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梦”,用英语语言宣扬中华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

(四)创新课堂教学组织模式,寻找“课程思政”元素

创新(Innovating)课堂教学组织模式,寻找“课程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实施的有效途径。将大学英语教学的显性教育与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结合起来,可采用互联网+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穿插思想教育。课中运用表演, 演讲, 歌曲, 欣赏电影片段等多种形式对课文进行精讲精练, 把“思政课”教育的内容潜移默化的贯穿于大学英语的课堂上。课后通过演讲、朗诵、辩论等活动发挥他们的家国情怀、道德品质、社会责任等;老师通过指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将形式多样的文化样式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使得大学英语教学既“有意思”又“有意义”。将思政工作贯穿到课程教学全过程,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以21世纪实用英语Unit 3 Text A《Thanks, Mom,for All You Have Done》(谢谢您,妈妈,为我所做的一切)为例,这篇文章就是一个很好的感恩题材的课文。老师可以把它延伸为不仅要感谢父母,更要感谢帮助我们的每一个人,感谢为我们国家做出贡献的每一个人。不仅如此,也可以联系中国的与感恩有关的时政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可以找一些2008年汶川地震中感人的母亲救孩子的视频或者图片,增加学生的对母爱的理解。可以再找到2020年对中国来说更大的一场灾难——新冠肺炎爆发时,医生,护士,各路人员纷纷请缨,奔赴战场,在和病魔做斗争时的一些感人的图片,感人的话和感人的视频来作为这堂课的补充材料。让学生们从自己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中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更能理解课文中孩子对母亲所说的话。也可以让学生说说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他想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三、结语

课程思政融入英语教学中去是可行且必然的。完善课程目标与标准、创新课堂教学组织模式、不断加强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以此促进思政课程与英语教学的相互融合;不断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强教师思政建设的绩效考核,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学生,不断提高英语课堂的学习效率以及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行;不断的改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丰富思政教育的理论,提升英语教学的意义,真正使得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深得人心、开花结果。英语教育的过程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互相融合形成协同效应,能更好地教育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