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2020-03-28 02:31本刊编辑部
曲艺 2020年11期
关键词:抗美援朝战争曲艺弘扬

本刊编辑部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70年前,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70年后,2020年10月19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在北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展览时强调,要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他指出,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勵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10月23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中指出,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军进行的第一场出境作战,也是与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军队进行的一场大规模保家卫国的反侵略战争。在革命战争中,文艺历来都是冲锋的号角和战鼓。“到一线去,到战壕去,到火热的战士生活中去。”在抗美援朝战争一开始,这成了广大文艺工作者叫得最响的口号,其中,曲艺工作者作为“文艺轻骑兵”更是一马当先,踊跃奔赴战场,为部队鼓士气、壮军威。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参加了这场战争,这就是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曲艺服务大队。

1951年3月6日,曲艺服务大队在北京成立,全队共80余人,基本由北京和天津地区的曲艺演员和杂技演员组成。大队长是评书大师连阔如,副大队长有两位,一位是单弦演员曹宝禄,另一位则是相声演员侯宝林。大队成员里包括数十位闻名遐迩的曲艺界著名演员,如常宝堃、高元钧、魏喜奎、良小楼、关学曾等,他们放弃了和平生活,以艺术为武器参加战斗。曲艺服务大队分成4个中队,成员们冒着生命危险分赴各个前线进行慰问,鼓舞人民志愿军的战斗热情,活跃战地文化生活。著名相声演员常宝堃、弦师程树棠就是在慰问中不幸牺牲的,被党和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为曲艺界做出光辉的榜样。

在一线火热的部队生活中,在战火硝烟弥漫的前线,曲艺工作者积极讴歌我们的英雄,赞颂我们的士兵,伴着人民军队进军的鼓点,创演了一大批无愧于英雄时代的精品力作,如山东快书《一车高粱米》《侦查英雄韩启发》、京韵大鼓《突破临津江》《张勇接线》、单弦《青年英雄潘天炎》、数来宝《战士之家》、相声《吃惊病》《空中优势》等。

整个抗美援朝作战虽然只有短短几年时间,但曲艺前辈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和弘扬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即“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实践证明,曲艺队伍是一支心怀祖国人民,响应时代召唤,有信仰有担当,可信赖可依靠的队伍。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曲艺家和广大曲艺工作者一直认真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积极编演新书新词,整理传统曲(书)目,革新说唱艺术,发扬革命文艺的光荣传统,不计名利,不辞劳苦,不避艰险,满腔热情地为人民创作和演唱,从城镇到乡村,从工厂到建筑工地,从边远的山区到草原、林海,从军营到驻守在山崖海角的哨所,都有他们艰苦跋涉的足迹和滴下的汗水。尤其感人的是,在祖国和人民遇到危难的时刻,在抗洪救灾、抗震救灾、抗击疫情等重大活动中,许多曲艺工作者更是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给人民送去温暖、希望和信心。

如今,许多为新中国曲艺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同志先后不幸去世,但他们的崇高风范和光辉业绩,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鼓舞、激励着广大曲艺工作者继续前进,后辈们一定能接过前辈手中的文艺冲锋号,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奏响人民大众需要的更加振奋人心的时代乐章!

猜你喜欢
抗美援朝战争曲艺弘扬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On the Application of CLT in Teaching of Listening & Speaking in Rural Middle Schools of China
战例教学在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中的系统性应用探究
抗美援朝战争与东北地区“百日建厂”运动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领悟新教材
弘扬国学文化 畅游艺术天地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