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曲艺之乡”发展路径的思考

2020-03-28 02:31吴嘉雯
曲艺 2020年11期
关键词:书场吴江曲艺

吴嘉雯

创建“中国曲艺之乡”是吴江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培根铸魂、担当时代责任的有力抓手,是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品牌活动,也是获评当地曲艺发展的荣誉名片。曲艺之乡活动的开展,对繁荣发展传统文化,弘扬曲艺艺术发挥了交流窗口、展示平台、传承基地、人才摇篮的示范引领作用。

吴江是江苏的“南大门”,位于江浙沪交界,地处江南腹地,经济富庶,物产丰富,文化鼎盛,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吴江的丝绸文化、莼鲈文化、南社文化、江村文化等,都称得上是中华文化的典藏。近年来,吴江先后获得“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散文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省首批“书香之县”及“江苏省书香城市建设先进区”等荣誉称号。地域的优越、经济的繁荣、历史的纵深、人文的光辉、文化的底蕴,为吴江文艺事业包括曲艺事业的传承、发展、创新提供了丰沛的源头活水和不竭的激情动力。

一、厚植历史底蕴,奠定曲艺传统在地方文化中特色地位

曲艺,被称为“百戏之母”,已有千年历史,而吴江本土曲艺百戏至少也有600年历史。太湖宝卷在北宋末年就已出现,太湖宣卷绵延不绝于元明清三代,弹词、评话在明清两朝火热盛行。

吴江位于评弹文化圈的核心区域,所辖同里镇即为评弹界公认的两大说书考场之一。早在清咸丰、同治之前,吴江城乡就已遍布书场,评弹“马调”创始人马如飞到盛泽镇弹唱《珍珠塔》,听众如云。苏州评弹“四庭柱”“七煞档”“四响档”均在吴江留下佳音。吴江籍曲艺名家更是星光熠熠,60年前,从盛泽走出来的刘天韵,在上海与蒋月泉、周云瑞等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评弹团,成为评弹巅峰时期的领军人物。百年来,评弹艺术这朵曲艺界的奇葩盛开在吴江这片文化沃土上,成为吴江人心中无法割舍的一份情怀。

同里宣卷与横扇湖滩说书作为传统的说唱艺术,原汁原味地保存着宣卷、滩簧的基本曲调与演出传统,堪称太湖地区古老曲艺的活化石。已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同里宣卷被认为是太湖宣卷的半壁江山。太湖宣卷中最重要的9位艺人里,同里人就占了4位。其中,同里宣卷代表性传承人芮时龙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同里宣卷以同里镇为中心,覆盖吴江全境,并辐射至江浙沪毗邻地带,方圆超越百里,声誉布达四方。近代以来,同里宣卷长盛不衰,经历了由“木鱼宣卷”到“丝弦宣卷”的发展过程,至少已传承了6代。1960年,苏州文联从各地征集到约280种手抄本宝卷,其中200余种来自同里。

吴江曲艺,传统上与毗邻之地上海、浙江渊源较深,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流动的人口又带来了新的曲种,南北曲艺相互交融辉,现在活跃在吴江大地上的曲种达20余种。苏州评弹、同里宣卷成为吴江曲艺的两大名片,为吴江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树立了新招牌,推动了当地吴江曲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二、扎根民间土壤,激发曲艺队伍在地方文化中的蓬勃活力

曲艺生于基层、长于民间,只有从脚下这片土地中汲取,鞋底有泥土,胸中有丘壑,曲艺才有生命和神韵。

一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1961年5月,吴江12位评弹艺人组建了县评弹团,将分散的个体演出形式自觉归为政府领导下的集体经营模式。从此,吴江的曲艺队伍形成了由政府主管、民间经营、业余团队自发等多元并存的局面。在那个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年代,吴江评弹团凭借“一条扁担两条腿,走遍全县生产队”的精神,不仅吸收了无数来自人民、来自生活的“根本”艺术滋养,而且找到了永远奏响吴江曲艺命运交响曲的密码与真经。吴江曲艺至今声部高昂、生命常在、声誉日著,就是因为这种精神化为骨血流淌到曲艺队伍体内,化为灵魂融入了艺术本真。

二是承继鼎新,文脉不断。1984年7月,吴江县曲艺工作者协会成立,汇聚了众多吴江曲艺工作者、爱好者。目前,吴江曲协共有会员105人,其中国家级会员11人,江苏省级会员35人,成为推动吴江曲艺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2年底,吳江区评弹团与吴江区文化馆合并,设立吴江区公共文化艺术中心评弹部,即吴江区评弹传承中心,构建起一支专业人员为主、“土洋”结合、“老中青”形成梯次结构的曲艺创作队伍,最大程度激发曲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不断创新着曲艺创作演出的机制。

三是遍地开花,聚沙成塔。曲艺是最接地气的艺术门类之一,播种一粒,收获一片。松陵镇成立了小戏小品协会,坚持小品的创作与演出,形成了编剧、表演、导演等较为齐备的团队,成为吴江小品表演的劲旅。同里镇至今常年有20多个宣卷班子活跃在城乡社区,辐射至周边县市乡镇及江浙沪地带,在北部吴方言区域具有相当影响力。上海说唱于20世纪50年代末来到震泽,影响和带动了震泽的一批上海说唱爱好者,创作了许多广受好评的节目,成为震泽镇特色文化品牌。

三、推动曲艺普及,开辟曲艺阵地在地方文化中的全新气象

一直以来,吴江曲艺界不断巩固壮大赖以发展的平台阵地和主体力量,为繁荣曲艺和坚定文化自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建立曲艺普及的阵地。多年来,吴江曲艺建立了惠民舞台、媒体、书场三级阵地,传播曲艺、弘扬曲艺,使观众随时都能领略到曲艺之美。区评弹传承中心、曲协等团队常年坚持惠民演出,通过演出实践活动,锻炼队伍、凝聚人心、挖掘新苗、培育骨干。区广播电视台坚持不懈开办广播书场,使听书走进百姓日常起居生活。区曲艺家协会、区评弹艺术传承中心还建立了微博公众号与评弹网页,发布演出信息及曲艺动态,使曲艺时刻不脱离群众的视线。目前,吴江城乡已建立11家评弹和宣卷书场,日常演出观众上座率极高,其中6家书场被评为苏州市优秀书场。一座建设面积1200平方米的憩楼评弹书场即将在松陵公园内建成,书场将演出与展陈集合一体,中国古典元素与现代风格有机融合,成为城区内又一座曲艺爱好者的汇集之所。

猜你喜欢
书场吴江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苏州市2个书场入选 江苏省首批非遗曲艺书场
《曲艺泉城》
总体规划 精准扶持
赞家乡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文化公益时代和全媒体时代”的评弹书场
娘做的面
娘做的面
公益型书场生存困境与出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