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祖母骆玉笙与曲艺作家孟然的艺术情缘

2020-03-28 02:31骆巍巍
曲艺 2020年11期
关键词:曲艺团回忆录祖母

骆巍巍

纵观我的祖母骆玉笙一生,艺术经历跌宕起伏。她以上海为起点,辗转武汉、南京、济南,最后在京津地区站稳脚跟,时间跨度和地域跨度很大,经历的事、物、人极多,终其一生和鼓曲艺术相连。每当有人向她提起撰写回忆录时,她总是这样表达:“我和我同时代的女艺人们的生活经历都是差不多的,从小被卖到艺人家庭学艺。长大成名后,又不得不应对各种事情,谈这些也没有什么意思,还是多谈谈我的艺术吧。”

祖母口述经历的文字,最早见到的是1981年4月《天津文史资料选辑》刊发的由李光等人整理的《舞台生活六十年》,当时正值骆派艺术研讨会刚刚结束不久。该文约一万字,从她4岁登台唱京剧二黄讲起,基本涵盖了祖母的从艺经历及重大事件。由于此书发行范围有限,了解此文并阅读过的读者并不多,因此影响并不大。

1985年5月,祖母当选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同年7月,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在央视热播,祖母演唱该剧的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追捧。她的从艺经历和生活状态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当时经常有媒体来家中采访。普通百姓想多多了解祖母的生活,使天津市曲艺团的孟然有了给祖母整理回忆录的想法。

1929年,孟然老师出生在吉林市。1948年,她参加革命。1954年,她转业到天津市曲艺团。当时,天津市曲艺团刚刚组建不久,我的祖父赵魁英担任曲艺团首任团长,祖母是副团长。据孟然老师回忆,当年她一人来到天津工作,生活上有很多不便,多亏祖父祖母照顾,将家中的煤油炉拿给她使用,让她在单身宿舍里能吃上热乎饭,让她心里非常感动。1956年2月,祖母和孟然老师共同赴朝慰问,她们一起在朝鲜慰问前线将士,从那时开始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61年冬天,祖母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曲艺教学片《剑阁闻铃》和《丑末寅初》,孟然老师陪同她拍摄了影片的后半部分。 1963年,祖母在上海演出《光荣的航行》,在参加艺术研讨会的时候,祖母在发言中介绍了作品《光荣的航行》,发言稿就是由孟然老师执笔。“文化大革命”中祖母和孟然同住牛棚,祖母曾说那时孟然夜里说梦话都是“骆玉笙是特务”,后来这成为她俩之间的笑谈。

可以说孟然老师是天津市曲艺团建团60多年的见证人。她创作的京韵大鼓《英雄炮手胡德安》,创作改编的单弦《杜十娘》、梅花大鼓《绣红旗》和天津时调《糊花灯》都成为小岚云、王毓宝等艺术大家的佳作。后来孟然老师又在曲艺团资料室工作,因此对团内老艺术家们的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了如指掌。孟然老师也是骆派艺术说新唱新实践的亲历者。由这样一位非常熟悉又同患难的老同事来为自己整理回忆录,祖母是非常有信心的。

从1985年10月开始,孟然老师会在晚饭后来到家里,与祖母闲聊过往经历,常常要聊两小时左右,一直等到公交车快收车了才走。这样的聊天时断时续。因为那时祖母经常离津演出,还要参加政协和曲协会议,还有大量的社会活动。直到1987年,为祖母整理回忆录的事情由中国曲艺家协会牵头立项,才加速进行。那时孟然老师来家中的次数明显增多了,为了加快进度,孟然老师还随同祖母一起离津参加各项活动。为了便于她的文字整理,增加了口述录音,空白录音带由中国曲协提供,使用的是我家的卡式录音机。那段时间,只要我在家里遇到她们二人录音谈话,就会把祖母屋的门关好,让录音安静地进行,因为当时家用录音机的降噪技术很低。

祖母是个一辈子没有闲白儿的人,她的人生始于艺术,终于艺术,在长达80余年的舞台实践中,钻研艺术是让她最快乐的事。回忆当年,祖母对任何采访对象的口述内容都是一样的,从小到大,让她开心的、别扭的事和人,都特别清晰。每当她回忆前辈艺术大家的舞台演出时,眼睛里总是放着光芒……她常回忆的是哪位艺术家的哪个唱段好,好在什么地方……讲着讲着就谈到自己的某个唱段、某个唱腔是怎么设计的。那个时候我年纪还小刚上大学,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没有现在深刻,所以对祖母怎么在9岁的时候与孟小冬同台,怎么与马连良谈心,怎么为梅兰芳祝寿的回忆并不关心,反而特别喜欢听金少山的生活轶事,还有李少春、侯玉兰的婚恋故事,也奇怪唱了60年京韵大鼓的祖母,为什么总谈余叔岩和杨宝森的唱腔,总谈怎么才能唱好京剧里的老生嘎调……其实这些都是她一生的心血,也是她的艺术历久不衰,至今仍惹后人痴迷的原因。

每次录音后,孟然老师马上回去根据录音整理成文字。这个工作基本在1989年结束,随后的几年发生的重大事件,由于提前有所准备,孟然老师整理得比较从容了。1993年此书成稿,可以付印了。当时曾任天津市曲艺团团长、后任中国北方曲艺学校校长的王济同志特意为此书定名《檀板弦歌七十秋》。付印前又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就是书号刊印费用需作者自行解决,款不到位不付印。为此祖母又特意找了两位天津的企业家朋友帮忙才算解决了此事。受当年的印刷技术的限制,此后孟然老师便常去北京印厂进行辛苦的校对工作。直到1995年才正式看到历时10年时间完成的回忆录成品书。

《檀板弦歌七十秋》基本参考了《舞台生活六十年》的写作框架,按照时间顺序对祖母口述回忆进行了整理,其中有祖母的从艺经历、师友情谊、生活轶事,又将祖母关注的《剑阁闻铃》《红梅阁》《光荣的航行》《卧薪尝胆》《和氏璧》等骆派京韵经典名段的创作经验和演唱技巧,独立成篇进行了详细描述,对此祖母是满意的。对于祖母早年经历的标签化描述,祖母说:“孟老师没经历过那个时代,不理解是很正常的,书写出来就很不容易。”

一位骆玉笙,半部曲艺史。当年《檀板弦歌七十秋》的出版,是曲艺界的一件大事,书里面不乏祖母鲜活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至今看来仍是了解骆玉笙、了解骆派京韵大鼓的重要文字。如果将《檀板弦歌七十秋》与贾立青老师《骆玉笙年谱》配合着阅读,也不失为深入了解近百年鼓曲发展脉络的好方法。

《檀板弦歌七十秋》是孟然老师积淀多年、厚积薄发的力作,它的成功出版使孟然老师成为当之无愧的曲艺作家和理论家,这个重大转变给她离休后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动力,她开始积极为其他老艺术家撰写传记,比如单弦名家赵玉明老师从艺60周年,她整理了回忆录《艺苑寻踪》;为梅花大鼓名家花五宝老师整理出版了《情系梅花》,都获得了业内外人士的高度赞扬。孟然老师还为自己整理出版了《情系曲苑》的总结性回忆录,让我们了解了一位服从革命需要,干一行爱一行,为曲艺事业奋斗终生的革命干部的高尚情操。

长期跟随祖母并为她整理回忆录,使孟然老师对祖母有独特的理解,同时也被祖母对艺术的挚烈热爱所感染,对骆派作品、骆派传人和骆派弦师乐队都有特别深厚的感情。1999年,她受中国文联之托,与王济同志和骆派弦师一道编写了《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选集》,将祖母具有代表性的25个唱段的曲谱编纂成书,给学习骆派京韵的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2002年,祖母骆玉笙故去以后,孟然老师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弘扬骆派艺术的大量活动中,在组织纪念骆派演出、协助拍摄骆派专题片、祝贺骆派弟子收徒等场合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同时,她还笔耕不辍,继续编写纪念祖母的回忆文字。2012年为纪念骆玉笙逝世10周年,孟然老师作为骆派艺术的赤诚追随者,又在耄耋之年出版了《骆玉笙传奇》一书,该书弥补了《檀板弦歌七十秋》的欠缺和不足,表达了她对骆玉笙人品艺品的无比怀念和尊重。

孟然老師个头不高,平日衣着朴素,她不苟言笑,办事原则性强,是一位令人敬畏的长者,她的离世是骆派艺术研究领域的一大损失。她的远去对后人深入研究骆派艺术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摆在大家面前的是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学习研究传播骆派艺术的演唱技巧,出人、出作品,将骆派艺术永远流传下去的新课题。

(责任编辑/陈琪颖)

猜你喜欢
曲艺团回忆录祖母
马三立为什么“饭醉”
桂花
刘兰芳:我为人民说书
粤曲的历史及我区粤曲(私伙局)的发展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Shaanxi Dialects on Students’ English Pronunciation
“求‘材’若渴”等8则
怀念曲艺团
八戒的悲催回忆录
写回忆录的意外收获
“不干不净,吃了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