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旅中的徐州琴书谈我国传统曲艺传承

2020-03-28 16:24于雅琳
曲艺 2020年11期
关键词:徐州茶馆文旅

于雅琳

徐州琴书萌芽于明末清初的时调小曲,从业者多为平民,曲本所反映的故事多是农耕文化背景下发生的人与事。徐州琴书较早采用撂地形式游走于市井与江湖,由于方言的局限性,多在北方地区活动。后由于长篇曲目的引入,徐州琴书开始出现固定演出地点,民间艺人以说唱长篇曲目招徕观众,演出从游走街市变为场所相对固定,一般集中在城市的书场或茶馆,观众花少许费用即可观看。据徐州琴书研究前辈李子秋老师回忆:20世纪50年代初,徐州有大小书场20多处,云集徐州琴書艺人有数千人之多,是徐州琴书的鼎盛时期。而当下除了徐州市区偶有魏云彩老师携徒在南区跑马汤饭店中演出,另一个固定演出地点只有距离徐州一小时车程的台儿庄古城中的谢裕大茶馆。

台儿庄古城位于京杭大运河的中心点,坐落于苏鲁豫皖4省交界地带,曾被乾隆皇帝誉为“天下第一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北方少有的水景著称。台儿庄古城是淮海地区中心城市徐州及周边地区人民所钟爱的一个旅游点,古城接待的大量游客中,以淮海地区及其他北方各地的游客居多。

台儿庄古城内的谢裕大茶馆是许多游客的必去之地,此茶馆是文旅融合的一个典范之地,是淮海地区传统曲艺项目借助旅游文化的集中展示之地,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观看淮海地区曲艺类文化项目的场所。谢裕大茶馆每天有5场曲艺演出,时间分别为10:45、11:30、15:00、17:30、19:30,每场演出时间为30分钟;表演类型有古筝弹唱、山东快书及徐州琴书①,其中徐州琴书作为每场的大轴登场,由此可见徐州琴书的文化分量。在此观看演出要出一定茶资,尽管如此,每场演出还是有大量游客观看。

一、徐州琴书在文旅语境中的现状

笔者在谢裕大茶馆观看的过程中,发现徐州琴书在茶馆中的表演与在民俗活动中的表演有所不同。

(一)表演曲目只有琴书小段

由于文旅表演有时间的约束,不便上演中长篇曲目,所以琴书只能以小段示人,唱段长度不过10分钟。因此,琴书艺人必须压缩原本精彩的器乐前奏,曲本唱词部分也要酌情精简,使整部小段难免有仓促之感。

(二)唱段唱词要求固定不变

谢裕大茶馆的曲艺表演舞台两侧设置了文字显示屏,要求演员的唱词必须要保持固定不变,以便电脑向文字显示屏投射固定的文字,给外地观众展示清晰的唱词。

(三)表演曲目相对固定

由于文旅表演面对流动的游客,而且几乎每一场演出都是面对新游客,所以表演曲目可以保持相对固定,形成“铁打的节目流水的客”的演出局面。

(四)表演场所固定

在文旅环境下的徐州琴书表演,被固定在谢裕大茶馆中,给游客提供了稳定的观看条件。谢裕大茶馆成为淮海地区部分曲种的集中展示场所。旅游指南中清晰地标明了每天的演出时间,对此有兴趣的游客根据演出时间设定游玩路线,以便观看。

二、徐州琴书在文旅中的局限

我国传统曲艺自诞生之日起一直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在民间传承,讲究的是核心主题的千变万化,呈现的是百花齐放的形态,因此我国传统曲艺以万变不离其宗的独特方式绵延数千年,造就了我国品种丰富、姿态万千的曲艺品种。而民间艺人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练就了随机应变的能力,越是水平高的艺人,应变能力越强,几乎可以做到一部作品每次表演都有新意。

文旅中的节目固定、演出时间固定、唱词固定,限制了艺人能力的发展,演出场所的固定也约束住了艺人的脚步,因此文旅中的徐州琴书表演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徐州琴书艺人进入文旅的背景

(一)琴书的衰落,市场的低迷

徐州琴书艺人惠中刚与王秀梅30多年来一直以夫妻档的形式游走在淮海地区的乡村与城镇,为四邻八乡的人带来传统曲艺艺术的享受。笔者自2009年开始研究徐州琴书起就一直关注惠中刚夫妇的演出情况。2009年时的惠氏夫妇经常应邀参加各类民俗活动,两人每次的收入大致在400到500元,一年差不多可以参演100多场次。但是近几年演出邀请越来越少,经济收入大幅下滑。另外,当下的农村民俗活动存在低俗类演出,惠氏夫妇不肯同流合污,自降艺品,因此他们拒绝接受本来就为数不多的演出机会。

(二)子女的成长,经济需求的迫切

民间琴书艺人常年在外演出,最受影响的就是家中无人关照的子女。父母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缺席,在子女教育过程中,文化水平较低的艺人无力进行文化课辅导与就业的指导,因此艺人的子女们普遍没有接受到理想的教育,以致他们求职不顺利,收入不高,进入而立之年没有足够的能力置业养家。子女不得不求助于父母,父母不得不进行经济方面的资助,导致艺人经济压力加大。

(三)年龄的增长,身体健康的担忧

笔者所关注的惠氏夫妇、高伟夫妇及丁相宇等琴书艺人,他们今年都年近六旬,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身体普遍出现了一些问题,惠中刚两年前又因为劳动操作不当造成腿部受伤,不能再自如地跑到各地演出,因此艺人们心理上都普遍寻求稳定。再加上养老的储备金被子女的购房、创业占用了一部分,使得他们未免对老年的生活产生担忧,积极寻找收入来源。

四、徐州琴书艺人在困境下的自救

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徐州琴书艺人是徐州市最后一批较有名气的民间艺人。他们有的是家传,有的是拜师学艺,大多聚集在邳州市,以单档或双档的行艺方式走遍淮海地区,在地区内有较高影响力。从他们迈入行艺行当以来,始终以惊人的毅力谋求生存空间。在琴书受欢迎的年代,他们可以每年保持200场以上的演出,在逐渐被流行音乐以及当下自媒体取代的过程中,艺人们以极为敏感的触角感知,并迅速做出反应,与时代保持精准的同步性。

(一)录制大量磁带、光盘

20世纪80年代,录音机开始进入平常百姓家。徐州琴书作为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被商家看到了商机,大量民间艺人被以较低的价格邀请进行磁带录制。20世纪末,随着CD与VCD的风行,这些艺人又被商家邀请进行徐州琴书音频与视频的录制。

(二)申请非遗传承人

随着我国对非遗文化关注度的提高,民间艺人也开始重视自己的价值,特别是一些杰出的民间琴书艺人希望通过申请非遗传承人获得政府对他们的认可与经济方面的资助。其中,民间艺人惠中刚先后获得过邳州市级与江苏省省级徐州琴书传承人称号。

(三)跟进互联网

近10年,徐州琴书演出市场愈发低迷,琴书艺人纷纷转行,部分坚守的琴书艺人则通过互联网进行琴书传播。惠中剛在快手上的粉丝有1.5万,惠中刚的岳父、徐州琴书著名老艺人王作营也在快手直播徐州琴书,拥有固定粉丝8000多人。

(四)进入文旅演出

文旅演出原本是本地音乐文化与旅游结合的一种传播模式,没料到却成了徐州琴书艺人的避难所。艺人参加文旅演出,每月能获得4500元的固定工资收入,如今成为徐州琴书艺人的香饽饽。笔者了解到,台儿庄古城中,除了惠中刚与王秀梅,还有高伟与王昌银夫妇也在进行徐州琴书演出。换言之,由于业界生存艰难,几近接不到演出活动,目前尚在行艺的很多民间琴书艺人已经进入台儿庄古城进行文旅演出了。

文旅演出时间固定、节目固定、收入稳定,没有演出难度,比行走江湖安逸,成为琴书艺人的栖身之地。

五、我国传统曲艺传承路径

有关徐州琴书传承的探讨,专家们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探讨,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是徐州琴书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的12年中,传承情况还是令人担忧。实际上,徐州琴书面临的情况只是我国传统曲艺的冰山一角,但是也可从中窥看到我国传统曲艺的大致境遇。

(一)艺人积极探索生存空间

传统曲艺大都产生于我国农耕文明的文化背景下,反映的内容、表现的形式、展现出的思想、透露出的审美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农业文化的特点。由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推进,生产生活及娱乐方式的改变,以及人民文化水平的提升,部分曲种(特别是地方小曲种)已经被淘汰出局,而通过自身努力依旧存在的曲种,绝对是具有发展潜力与竞争力的曲种。这种潜力与竞争力一是来自曲种本身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二是来自于艺人对曲种的改进,三是来自于艺人自发性的强烈的生存需求。

面对现代生活、工作、娱乐方式的改变,特别是娱乐市场多样化的激烈竞争,艺人自然要努力寻求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路径。不只是徐州琴书,其他曲种艺人同样也在积极探索生存空间,我们可以看到,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艺人们录制音频、视频、上互联网,基本上是步步跟进,与时代同步,自发保卫自己的生存空间。只有通过这种不断与时代同步的奋争,这些曲种才保有了目前的生存空间。可见,在相关非遗政策保护的背景下,顽强生存的曲种也离不开艺人的挣扎与奋斗。

(二)尚存的曲种务必回归基层演出市场

我国的曲种非常接地气,最初大都是以撂地方式谋生存,然后逐渐走向书场、茶馆与酒楼。1949年后,由于部分曲艺艺人被国家收编为演员,某些曲种逐渐向高雅化、舞台化发展,曲艺演员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演员自我的定位逐渐产生改变,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招收的曲艺学员,大都在心理上已经不能接受在茶馆这类场所演出的事实。因此,曲艺的发展逐渐走向两个极端:一方面是曲艺演员不断寻求舞台高雅化定位,另一方面是民间艺人坚守基层,保持民间草根的身份。笔者认为在当下多元文化的环境下,曲种的生存务必要溯本清源,回归曲种原有定位,不要盲目追求高雅化,否则与曲种的原有定位南辕北辙,严重影响曲种的生存与发展。要当心曲艺走向泛高雅化的方向,要紧紧把握住曲艺的草根性,坚守曲艺的亲民性,做到尽可能与人民大众保持近距离、零距离接触,这样才能守住喜爱曲艺的基层观众群体。

(三)尚存的曲种需要政府扶助

民间艺人要借助政府的力量,谋求一个相对固定的演出平台,谋求一个与观众面对面的场所。非遗保护落地的10余年中,文化自觉意识在悄然萌发,一些观众也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与国家的重要性,但是却找不到这些传统文化的市场踪迹。网络上的观看是相对虚拟化的,无法触摸到曲艺实体,将无法产生真实的体验与情感,这也是观看现场演出与听音频、看视频之间的感受差距。

虽然艺人通过快手等自媒体平台进行表演,努力生存,但是这些方式影响力较小,收入不稳定,不足以支撑生活所需,导致艺人不断流失。一些具有文化自觉的酒楼或茶馆的经营者也许有给艺人提供演出条件的主观愿望,但是提供的方式方法,及艺人薪酬等一系列问题,尚需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与扶助。

关于曲种的传承,绝不是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学徒的培养需要10年以上的心血,演出市场需要一系列的维护举措,老艺人的生存需要一定的资金,这些都需要有单位牵头,并且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方式方法,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传统曲艺面对当下的窘迫,需要政府长期的关注与扶助。

民间曲艺艺人在社会中无法获得一个适合的演出场所,一身本领无处发挥,而有些曲艺演员放不下身价,不能屈就到饭店及茶馆中演出,是当前部分曲种传承的遗憾,也是传统曲艺传承中的一个阻碍。

文旅中的曲艺表演是地方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一个对外窗口,也是地方曲种保护与传承的一种补充方式,但无法代替曲种传承的全部工作。传统曲艺,特别是地方曲种的传承应该在政府的引导与扶助下,立足于本地,立足于百姓的生活,立足于饭店、酒楼与茶馆等亲民的场所,保持与普通百姓的近距离接触,保持在普通百姓中的知晓率,才能在一定的时期内有效地维持生存空间。

注释:

① 山东台儿庄与徐州咫尺之遥,地理位置相互环抱,为避免争议,台儿庄古城中由徐州琴书艺人表演的徐州琴书省略“徐州”二字,以琴书论称。

(作者:徐州工程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朱庭萱)

猜你喜欢
徐州茶馆文旅
深度拓宽文旅融合边界
推动文旅消费提质扩容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过年纪实
高申作品
文旅地产 破局模式
《成都老茶馆》
文旅地产或将逆风飞扬
《长沙茶馆文创产品设计》
于永正从教年记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