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棉被

2020-03-28 02:31王茵张琴
曲艺 2020年11期
关键词:道情刘志丹灯盏

王茵 张琴

秀延河奔流向东方,

怀念英雄谢子长。

他把陕北根据地来开创,

迎来了中央红军挥师北上。

毛主席瓦窯堡会议指方向,

革命圣火点燃信仰和理想。

红军精神永传唱,

新时代绽放红色光芒。

1934年冬月雪茫茫,

北风呼啸绕山梁。

灯盏湾,半夜更深入梦乡,

窑洞里,油灯如豆闪微光。

热炕上,一名红军伤员斜坐靠着墙,

灶火前,一位白发大妈添柴忙。

她热一热锅里的半碗鸡汤,

手捧瓷碗轻唤后生快喝汤。

哎呀啊,哎呀,

大妈两手冻得冰凉凉。

(白)“大妈,您先喝几口暖暖身子吧。”

(白)“不,大妈不爱喝。你快趁热喝,喝了伤就好啦,快些喝吧。”

(白)“好,我喝!大妈,看把你冻得成甚了,快上炕,把被子捂上。”

大妈她收起碗又烧热了炕,

伤病员拉着大妈坐在身旁。

一条棉被搭在腿腿上,

娘儿俩盘腿拉起了家常。

(白)“大妈,我在您家住了7天,真是享了福啦,可您受了7天累呀。您每天挨家挨户给我寻吃寻喝,喂水喂饭,还用南瓜子给我敷枪伤。乡亲们把家里的鸡蛋、口粮、种子都省下来给我吃,还把村里仅有的几只鸡都杀了,我……”

(白)“看你说的是个甚。虽说咱陕北连年闹饥荒,乡亲们缺吃少穿,可我们就认准了红军,要把最后一斗米送给红军当军粮,把最后一尺布送给红军做衣裳。最后一个儿子,也要让他当红军,送他杀敌上战场。”

(白)“大妈,您放心,我、不,我们红军,一定要让陕北得解放,让咱受苦人都过上好日子。”

(白)“后生啊,我的3个儿子跟你一样都是红军。老大老二牺牲了,老三还在谢子长的队伍上。提起这个谢子长呀,他真是我们的谢青天,只要有他的红军在,我们老百姓甚也不怕。”

(白)“大妈,我这条命是乡亲们给的,我今生今世永远铭记在心。”

(白)“记个甚,我家里穷得什么也没有,也没甚好东西招待你,这些天让娃娃受苦了。听说天一亮,你就要走啦?”

(白)“对,天一亮,同志们就来接我。”

(白)“大妈舍不得你啊!”

(白)“大妈,我也舍不得您啊。”

金鸡破晓东方亮,

依依不舍泪成行。

我给大妈留下真名姓,

我就是红军战士谢子长。

(白)“啊?你就是谢青天?”

(白)“不,我是您的儿子谢子长!”

(白)“儿啊!”

(白)“娘!”

娘啊娘,你独守破窑房,

没米没面被子也没一床。

这条棉被是刘志丹来相送,

今天把它留给我的娘。

(白)“这怎么行?这条棉被是刘志丹送给你的,我坚决不能要。”

(白)“娘,您收下吧,就当儿子一直陪在娘身旁,等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我一定再回来看看娘。”

大妈她怀抱棉被热泪淌,

谢子长咬紧钢牙头高昂。

他强忍伤痛出门迈大步,

走过了一道道黄土圪梁梁。

回头望,灯盏湾依稀灯火闪,

照亮了,黎明前的黑暗迎朝阳。

点评:

陕北道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流传于陕北子长、清涧、延川、子州、横山等县,是深受当地人民群众喜爱的传统曲艺形式。近年来,陕北道情作品多以道情剧、小戏等为主,而《一条棉被》以传统道情表演形式唱响人间大爱之情,弘扬了红军精神。

本作以1934年河口战役为背景,讲述了“虽死犹生”“民族英雄”(毛泽东语)、陕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谢子长在大妈家养伤,临行前把刘志丹所送棉被留给大妈的故事。作品的立意较高,避开了歌颂谢子长丰功伟绩的套路,而是以“一条棉被”为线索,以谢子长和大妈娘儿俩亲切拉家常的方式展现出了谢子长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鱼水深情。这一条棉被,是谢子长和刘志丹革命友谊的见证,更是谢子长赤子之心的写照。文本结尾处颇具点睛之意,以灯盏湾的点点灯火,寓意中国革命燎原之火必将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带来胜利的曙光,尤显意味深长。

个人认为,作品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打磨提升。第一,围绕“一条棉被”多做些文章,使谢子长送棉被、大妈收棉被的情节更加合理、感人;第二,再融入一些更加生活化、口语化的陕北语言,使曲本的语言更具有鲜活的乡土气息;第三,建议以地道的陕北老道情唱腔音乐为元素进行编曲,进一步丰富和增强作品的音乐性和艺术感染力。

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作者以深情的笔墨讲述谢子长的红色故事,彰显了陕西青年曲艺工作者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衷心希望在作者用心的打磨提升后,本作能够成为一个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优秀曲艺作品。

(点评人:国家一级编剧 曹伯植)

(责任编辑/马瑜)

猜你喜欢
道情刘志丹灯盏
灯盏花
刘志丹:“奋斗到底就是奋斗到死”
刘志丹: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灯盏糕
义乌道情:唱出生活好滋味
黑暗中的灯盏
义乌道情:道不尽情长
上高道情说唱艺术初探
刘志丹让大家称自己“老刘”
西安纪念长征胜利结束和刘志丹牺牲八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