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珠宝设计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发展之路
——以意大利文化珠宝产业为例

2020-09-19 03:58何魁
中国宝玉石 2020年4期
关键词:珠宝意大利设计师

何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北京 100083

前言

今日中国,要践行文化自信,打造国家的软实力,进而形成国际核心竞争力,就要促进产业的文化转型与升级。珠宝产业文化转型与升级的前提是推动珠宝社会认知的转变。这一转变首先要从更新教育理念和培养从业者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开始。在各层次的珠宝专业人才中,珠宝设计师是珠宝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珠宝设计是基于审美经验之上的创造性的活动,其价值创出形式既包含了有形的实体价值又包含了无形的文化价值,这种价值的社会转化离不开珠宝产业的系统化运转。换言之,珠宝设计的价值创出是珠宝产业的重要一环,这一价值只有随着珠宝设计的加工制造、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吸收并转换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的转化。在这一过程中,珠宝设计的品质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就是珠宝产业的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因此,珠宝设计教育与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现行的珠宝设计理论强调“境脉”思维[1]的培养,关注学生的感受力与行动力的启发式教学,其对设计师灵感来源到概念阐释阶段的专业能力培养具有优势。这与追求效率的社会技术系统化革新所衍生出的新创理论之间形成了两立,然而在科技快速迭代与文化形态多变的时代,仅凭专业技能,珠宝设计师能否在利益驱动下的产业各板块间的合纵连横中保有一席之地?这是值得每一个珠宝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1 我国的珠宝产业与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的现代珠宝产业起步较晚,历经改革开放40 余年,珠宝产业从进入期、成长期、发展期,走到了今天的产业的调整期。现代珠宝教育也伴随珠宝产业的崛起,历经了两代珠宝人与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耕耘,才摸索出现行的教育理论体系。本文总结珠宝产业与现行教育的发展现状如下:

1.1 珠宝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珠宝产业呈现持续、稳步、快速的发展,对比前10 年的增速有所放缓,但市场规模在持续增长。自然资源部珠宝玉石首饰管理中心早前预计中国将在2020 年超过5000 亿元的销售规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珠宝消费市场[2]。目前Euromonitor Consulting 调研数据显示,2019 年中国珠宝市场销售总额接近7000亿元,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珠宝消费市场。受互联网营销、社交媒体与电商发展的影响,珠宝的消费渠道正在发生着结构性的转变,珠宝线上营销、数字化整合、细分化市场已成为行业消费新的增长点,互联网与文化营销正给珠宝行业注入新的活力。2020 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对全世界造成了严重影响,对珠宝首饰行业而言,消费增长放缓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机遇。疫情让新的珠宝消费渠道与形式得到更大程度的释放,如社交距离引发的线上购物热潮、门店客流量下降倒逼差异化的产品创新等,为“后新冠时代”的行业复苏指明了方向[3]。据《铂金首饰年度商业评论》[3]的分析,数字化整合、市场细分加强和塑造品牌故事成为2020 年珠宝业界的关键词。现在正是珠宝产业摆脱束缚、实现文化转型升级的绝佳时机。但有机遇就有挑战,中国的珠宝行业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行业顽疾,如珠宝企业依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端,整体发展水平低下;企业经营规模大,但管理粗放;珠宝品类与设计同质化严重,价值创新成效不显著等。这些问题究其根源是人才的问题,是从业者的经营理念落后、责任意识缺失以及高层次珠宝专业人才的缺席,珠宝业界亟待更加先进的珠宝专业教育来助推产业的发展。

1.2 珠宝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珠宝专业教育最早由高校科研院所的地质学、矿物学等学科衍生而来。1991 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开始招收地矿部第一届宝石专业大专生;1995 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成立了全国首个具有高等学历教育的珠宝学院,并于1997 年创办全国首个首饰设计专业大专学历班(三年制),以宝石学和首饰设计两个专业面向全国招生。1990 年以后,随着内需市场扩大,珠宝设计师成为了年轻人追捧的职业,生源随之扩张。自2001 年以来,珠宝专业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趋势,先后有70 多所高校创立了珠宝首饰相关专业,其中本科教育约30 所,大专教育约40 所[4],为珠宝产业发展培养了多层次的专业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珠宝教育依然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科建设质量与教育理论体系有待提升、未能与产业发展过程形成良性对接等问题,远不能满足正处于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中的珠宝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2 珠宝设计教育理论体系

所有的专业实践活动都需在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才能完成。在科技快速迭代的时代,不能创造新知识的领域难以存续,对理论体系的迭代与完善是对未来发展所做的必要准备。

2.1 珠宝设计的认识论及其方法论体系

珠宝设计的认识论观念是19 世纪教育理论的延续与发展,受到理性至上及其功能主义的影响,注重对附着于人体的装饰品或金属工艺产品的强调,是基于实体设计的理论体系。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革新与感性消费时代的到来,珠宝设计的认识论与设计方法论也不断得到修正和发展。这种时代的变化体现在教育理论中,要求尊重多样化社会诉求,主张以主体性(Identity)、想象力(Imagination)、革新(Innovation)为核心的创意思维[5]。

2.2 设计师的能力培养

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对设计师的培养包含了感受力、行动力和认知力三个方面。感受力是设计师有别于他人的独特能力,是天赋、直觉与设计经验的综合能力;行动力是对改变客体的意愿与设计活动的总括;认知力是对多元文化形态、新领域的接纳能力与学习能力,以及自我价值的认知与定位能力。感受力、行动力、认知力三轴共同构成了设计师的活动维度,现行的设计理论体系普遍重视对设计师感受力与行动力的培养。法国设计教育理论家Alain Findeli 提出未来设计师的必备能力,将其归纳为引发共情的知识演绎能力、基于文化内容的审美鉴别力、富有行业责任感与同理心的设计伦理观[6]。未来设计师的工作将不再是基于产品的思考与想象的活动,而是上升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高维境界活动,充分强调了设计师认知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新的珠宝设计理论体系与未来设计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珠宝产业发展的基石。时代正在呼唤全新的珠宝设计教育理论。

3 意大利的珠宝教育与产业融合浅析

3.1 Made in Italy 文化珠宝产业的力量

以设计哲学输出强国著称的意大利,拥有悠久的历史与地域文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设计教育理论和珠宝产业文化。Made in Italy 的原产地标识本身即代表了强大的国家品牌力量,其影响力的背后依托的是意大利独特与高效的国家、地区文化产业运营实力。

意大利政府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充分挖掘意大利历史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凭借政府的推动,意大利的设计、艺术、建筑的独特形象得以转化为世人皆知的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附着于高品质的产品设计之上,与之共同发力,造就了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并通过长期严苛的质量控制使之沉淀为优良的传统品牌(表1),这样的产业发展历程和在其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结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具有竞争力和创新性的精细化系统满足了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并引发了消费者和用户对优良设计的共鸣。

表1 意大利产业区布局与领导品牌Table 1 Layout of Italian industrial zones and leading brands

3.2 区域化创业战略

Made in Italy 的另一种竞争力是区域化创业战略,即大批接受了良好教育的创业者,正在依托于意大利区域文化优势,发挥创新思维能力,不断缔造出新的品牌文化。这对地处欧洲、人口密度高、人均收入低、产业基础完备的意大利至关重要,成就了的意大利的独特文化价值,这一点用涵盖了企业主体、环境、资源三位一体的Ser-M 模型可以更好的说明(图1)。

图1 SER-M 三位一体的意大利产业区运转机制Fig.1 SER-M trinity operation mechanism of Italian industrial zone

意大利产业行政区的优越性是持久的高效能,这有赖于其以企业主体、环境、资源三位一体的Ser-M 产业运转机制。即围绕优越的地区文化特色和产业区聚集优势,搭建经营管理、科技研究、产品开发、物流管理、运输一体化的产业平台,与周围毗邻的产业区形成紧密的连接纽带,打造了持久的高效能。产业链条的高效能运转带动了知识理论的创新与孵化机制的生成,不断诞生基于产业的新创理论。意大利每年致力于举办世博会、博览会等各类商业交流活动,带来最新的国际同行业发展动态与趋势,将新创理论纳入了全球化产业视野。企业间的市场营销活动,能够将新创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在实战中检验理论知识,成熟的新创理论在产学研项目中及时应用于专业教育,反哺设计师。这样的螺旋式上升的理论知识创新体系,大大提高了Made in Italy 国家品牌的竞争力。意大利工艺产业区和代表性业态具备有机的区域效益,如贵金属和玻璃工艺产业与坐落于北部的时尚产业具有紧密的联系。

图2 意大利珠宝产业区布局与博览会Table 2 Layout and expo of Italian jewelry industry zone

3.3 意大利珠宝博览会与经济增长

在欧盟的珠宝市场中,意大利占据了最大的零售份额,这与意大利政府在举办博览会上所付出的努力不无关系。据调查,2015 年全球37 国举办的152场珠宝展会中,欧洲15 国共举办了72场,其中尤以意大利博览会的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共举办了14 场,包括了Vicenza oro(维琴察珠宝展)、Valenza Gioielli(瓦伦扎珠宝展)、Oro Arezo(阿雷佐珠宝展)、Macef Bijoux(马契夫珠宝展)等世界级影响的展览,如图2。所示这些博览会都集中于意大利邻接的珠宝产业行政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区协作优势。

表2 意大利珠宝博览会[7]Table 2 Italian jewelry fair

贵金属和珠宝产业分布于意大利北部皮埃蒙特大区的瓦伦扎、威尼托大区的维琴察和托斯卡纳大区的阿雷佐,其中瓦伦扎地区与米兰近郊的时尚行业,维琴察、威尼斯精细工艺行业与佛罗伦萨的饰品行业,有机连结共同形成了极具影响力的意大利珠宝产业区。该地区的产业效能的释放得益于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提供的强大理论体系、经营战略和智力支持。对成功案例、经验进行深度剖析、推导,形成新的理论并及时为企业制订战略,为意大利产业行政区域的发展指引航向。意大利为经济增长所付诸的努力与时代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共同促成了意大利高级品牌文化与个性化设计并立的局面。消费两极化现象已经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珠宝产业也紧随这一趋势。据调查显示(图3、图4),2004 年至2013 年意大利的出口额在欧盟市场中位列第一,反观意大利国内的珠宝品类销售量,如图5 所示,高级珠宝远高于银饰品或时尚饰品,这符合意大利的高级珠宝定位和与之相匹配的产业结构。

图3 意大利珠宝产区出口额比重Fig.3 Proportion of exports from Italian jewelry production areas

将2015 年Luxury Good Europe 在金融时报中记录的关于2015 年度腕表、珠宝、服装的调查数据绘于图6,从各品类的消费量调查中可以看出,高级消费品和价优产品的消费正在增加,消费两极化结构变化显著。消费结构的变化中,意大利人认识到了产品文化的重要性,在对未来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全球的以文化内容输出为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战略。

图4 欧洲市场的意大利珠宝与饰品年输出变化Fig.4 Changes in the annual output of Italian jewelry and accessories in the European market

图5 2015 年意大利各品类珠宝的销售额(单位:百万美元)Fig.5 Sales of various categories of jewellery in Italy in 2015 (unit: USD million)

图6 2015 年欧洲奢侈品消费调研Fig.6 2015 European luxury consumption survey

3.4 时代趋势影响下的设计的进化

商品经济时代,将产品传递到用户手中的策略是瞄准消费者需求开展的全方位营销。其所擅长的是市场竞争,所关注的是社会、政治、经济中人的商业价值,用户被标定为纯粹的消费个体,对人的考量是从社会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经济人类学的观点出发,很少关怀到个体的情感和文化诉求,设计亦服从于商业的原则,正如美国工业设计之父罗维所说:“产品中最美的曲线是销售上升的曲线”,这在很长时期被奉为设计的金科玉律。21 世纪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独立于个人商业价值之外,用户作为有思想情感与文化追求的人的存在,重新找到了自我,除了追求生活的品质,还追求精神文化的品味。设计的力量被从商业桎梏中释放出来,基于感性与文化的设计更能引发用户的共鸣。这种被释放了的自由活力使今天的品牌发展为设计引导下的品牌文化时代。赋予了文化内容的品牌,其持久力与价值创出力绝不逊色于精于制造与营销的传统品牌。同时,优良的文化内容与产品质量的革新是并行不悖的,这来源于设计师良好的理论素养与责任意识。就像意大利的产业行政区一样,先于设计活动的势必是设计师的设计伦理观与理论知识的教育,基于产业的设计人才培养即是产业迭代升级、打造下一代文化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4 基于产业的珠宝设计价值体系

珠宝产业的特殊性体现在珠宝设计精工细作的艺术性和珠宝自身与生俱来的商业性上,多样性的跨界理论与行业实务应用紧密联结,极强的行业性是珠宝产业的本质属性。认识到这一点就真正触及到了珠宝设计文化本质的问题,即在珠宝设计营销实务之上建构其理论体系,来探讨珠宝设计的存在方式以及珠宝设计师的伦理观问题。

4.1 珠宝设计的管理与营销

珠宝设计的管理与营销就是把设计的着眼点从关注珠宝产品本身,上升到对建立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的长远发展层级的设计战略,如图7 所示,将设计思维融入企业组织管理的各个环节,把设计当作核心策略融入到品牌发展中,从而建立品牌差别化竞争的经营模式,这是经营领域迅速崛起、强大的创新经营模式。随着设计在经营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具备个性化的教育理论和实务体系,被引入了营销学的方法论体系中。

图7 设计营销组织架构Fig.7 Design marketing organization structure

4.1.1 珠宝设计的管理与营销

在企业的决策过程中,建立在感受力、直觉判断力、想象力之上的设计师创意思维的参与比偏重于管理经验的技术运营更加重要。在珠宝设计营销中,将用户单一地视作消费者,只注重短期效益,极易忽视培养企业的社会认同力、与用户的共情力。长此以往,会造成企业用户忠诚度的流失。珠宝设计管理应是企业决策层充分尊重了设计创新的柔性化管理,珠宝设计的营销亦应是企业充分考虑了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柔性化营销。

4.1.2 设计管理与营销组织

拥有创造性思维的设计师和具备开放性视野的企业家共同结成的创新组织,具备深度协作与创新的能力,能专注于在用户与产品之间搭建直抵用户内心的桥梁,将产品与服务塑造成贴合用户内心需求的模型。因此,通力协作是珠宝设计经营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4.2 设计组织及其6R 要素

珠宝行业应该建立一个具备宏观视野的设计组织或行业联盟,能够实时分析产业动态、关注社会与文化热点,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创理论,制定行业发展战略。这样的组织及其所做的工作将为珠宝设计产业未来赖以存在的主体性方法论的建立打下良好基础,活跃在教育界与产业界之间的意大利各行业协会就属于这类组织,正在发挥着产教协同的积极的作用。意大利工业设计协会Associazione per il Disegno Industriale,简称ADI,是意大利国家级的工业设计行业协会。协会云集专业人士、研究人员、教师、批评家和记者,是意大利产品和设计崛起的先锋,在设计业起着引领作用[9]。ADI 着眼产业发展,根据对时代趋势及设计动态的预测与判断,提出了决定未来设计价值的6R 要素(图8),本文结合珠宝设计对各要素进行了相对应的阐释:

图8 未来设计价值6R 要素Fig.8 Future design value 6R elements

4.2.1 关联(Relevance)

从用户(或佩戴者)体验的角度出发,珠宝设计需要努力去适用于人。在珠宝产品和用户之间建立关联是设计师的工作,因此,设计师要在用户认知范围与经验之上进行创新。

4.2.2 共鸣(Resonance)

共鸣是指通过发现用户共同的兴趣点来达成传播的方式。例如博客,通过制造话题与他人参与互动的方式达到热门话题的快速传播。这样的共鸣使“prosummer”[10]理论中的代入成为可能,对产品的良好的共感与共情,能沉淀成为良好的品牌故事与传统。

图9 卡地亚love 的佩戴方式Fig.9 How to wear Cartier love series

4.2.3 互惠(Reciprocity)

互惠是通过提供好的珠宝设计换来用户宝贵的使用体验。好的设计是共赢的,让用户找到归属感,让设计师获得了价值认同感。Cartier 的LOVE 系列产品背后的故事宣传,是一个在珠宝产品和用户之间营造互惠的经典案例。设计师阿尔多·西皮洛受到贞操带的启发,设计的手镯(图9)是由两个黄金半圆组成,需要使用微小的螺丝刀将螺丝紧紧地固定,才能完成佩戴,一个人完成佩戴几乎是不可能的。设计师以导演的角色通过设计创意将产品和用户个人的故事紧密相连,通过品牌和产品体验,形成对品牌和设计的长久印象。

4.2.4 尊重(Respect)

尊重是指珠宝用户期待被尊重,设计师应该给予这一诉求一对一的回应。充分满足个体尊重诉求的珠宝设计,亦可满足同类人群的不同用户的诉求。

4.2.5 责任(Responsibility)

责任是珠宝企业文化形成与价值实现的基石,体现在企业的产品、流通、服务的各个环节,企业责任与义务的主体是人,因此对珠宝人才设计伦理观的树立是关键,这就需要理论化的教育体系的建构。

4.2.6 认知(Recognition)

珠宝设计存在于提升人的生活品质与实现人生价值的社会性活动中,其价值体现为服务于人,满足需求,建立信任,提高对珠宝的社会认知是珠宝设计的社会责任。经历了改革开放以后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用户对珠宝的价值已经有了不同于以往的经验与认知。珠宝已摆脱了过度消费的固有形象认知,逐步被大众认可为高经济附加值行业或具备可创出实体文化价值的全新产业领域。

6R 要素不仅是未来珠宝设计所必须关注的重要趋势,更应该与设计伦理观一起纳入珠宝设计专业教育理论体系中,通过教育,内化为设计师的价值取向与职业信条。

4.3 珠宝设计的伦理观

珠宝设计的教育理论和实务能力培养的核心层就是设计伦理观的养成。设计伦理观之于珠宝设计师,体现为良好的专业素养与艺术造诣,及其直抵人心的设计创造力。世上不存在完美的珠宝产品,但存在动人的珠宝设计,它既不囿于风格也不受限于技术,既不流于时髦也不因循守旧,而是设计师通过生活的感悟而营造的美的共鸣。

珠宝设计伦理观的建立,有助于确立设计师正确的价值观,对拓展专业视野和提升自我价值有重要意义。设计伦理观教育虽然无法解决方法论与技术问题,但却能为设计师的职业生涯树立专业自信,注入长久活力。

在教育实践中,设计伦理教育最大的难点是如何通过伦理观教育将设计师对珠宝业界的社会责任、义务与个体自我认同感以及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目标相统一,直至今天,这一理论的构建与完善还任重道远。

5 结论

本文从产教融合的角度,探讨了珠宝设计的未来教育方向。在梳理我国的珠宝产业与珠宝设计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意大利文化珠宝为例,阐释了基于设计营销理论之上兼具设计组织、设计理论、设计伦理观于一体的珠宝设计价值体系。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珠宝产业与珠宝教育应该有机结合、协同发展,共同打造系统化的现代教育理论体系。这种努力既关乎未来珠宝设计师职业的存续方式,也关乎珠宝产业的转型升级乃至珠宝的社会认知的转变。

(2)依托国家、地区文化与历史背景打造的产业体系,具有极高的效能。文化衍生符号,符号转化品牌,品牌沉淀传统,传统形成历史,这一由文化推动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成就了独特的意大利文化珠宝。通过对意大利的珠宝产教协同的研究,论述了合理的珠宝产业结构可以高效地将地域文化特色实现为世界级的品牌影响力。同时,产业系统的运转又催生了知识理论的创新与孵化机制,不断诞生基于产业的新创理论。

(3)当今,结合经营与设计思维的设计营销是未来珠宝产业发展的趋势。设计的文化引领作用对于既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又具备完整产业基础的的国家和地区实现产业的文化转型与升级凸显出其独特的优势。

(4)ADI 提出的决定未来设计价值的6R 要素,对珠宝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未来珠宝设计价值的实现则有赖于设计伦理观的教育,只有树立设计师的责任感与专业自信,才能真正打造珠宝产业未来的行业公信力。

最后,本文通过对珠宝设计教育与珠宝产业融合的研究,力求为中国的珠宝设计教育理论的建设提供一点借鉴与思路。

参考文献 / REFERENCE

[1]王淑芬. 网络技术下知识可视化的课堂教学范式重构[J]. 课程·教材·教法, 2014, (07): 45.

[2]骆绍勇. 珠宝产业人才需求状况与中国珠宝院校教育教学现状[J]. 中国市场, 2016, (31):200.

[3]时代新热点资讯. 结构性转变: 新冠肺炎疫情将加速珠宝首饰行业的变革[EB/OL]. [2020-05-21]. https://www.jinse.com/blockchain/682504.html.

[4] 何雪梅, 穆佳. 中国珠宝高等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探讨[J]. 中国地质教育, 2019, (03): 21.

[5] Bent E S.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J]. 2006, 15(2): 135-142.

[6] Findeli, Alain. Le Bauhaus de Chicago: l’oeuvre pédagogique de làszlò Moholy-Nagy’[M] Sillery, Québec: Septentrion & Paris: Klincksieck, 1995: 86-89.

[7] Sethi S. The gem & jewellery sectors of India & Italy[J]. A Clusters Perspective, 2013, 169: 17-21.

[8] Tugba Sabanoglu. Luxury goods in Europe - Statistics & Facts[EB/OL]. [2019-08-13]. https://www.statista.com/topics/4754/luxurygoods-in-europe/.

[9] 权威推介:意大利全国工业设计协会及金圆规奖[J]. 工业设计, 2019, (05): 20.

[10] A. Toffler, Power shift, Bantam Books, 1990.

[11] Love bracelet[EB/OL]. [2020-05-30]. https://www.cartier.com/2020.

猜你喜欢
珠宝意大利设计师
小小设计师
丢珠宝的人
意大利面“变魔术”
设计师访谈
创意设计师
珠宝被劫案
珠宝鉴定师
珠宝的 YOUNG AND CHIC
意大利
前人栽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