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DNA检测对鼻咽癌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

2020-11-24 04:51
实用癌症杂志 2020年11期
关键词:拷贝数中位鼻咽癌

尚 洁 高 娟 杨 青

鼻咽癌是指发生于鼻咽腔顶部和侧壁的恶性肿瘤,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位居耳鼻咽喉恶性肿瘤之首。数据显示,我国及东南亚地区鼻咽癌发病率较高,约为10/10万,国内广东、广西、湖南、福建、香港、台湾等地区为高发地[1-3]。鼻咽癌发病具有明显的种族、地区和家族聚集现象,全球约80%的鼻咽癌发生于我国,鼻咽癌高发年龄为30~50岁,男性发病率为女性的2~3倍[4-5]。目前的研究指出,鼻咽癌发病机制尚不清晰,但一般认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病毒感染等均对鼻咽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影响。EB病毒是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的成员,基因组为DNA,EB病毒具有在体内外专一性的感染人类及某些灵长类B细胞的生物学特征,约有90%以上的健康成人携带该病毒,目前有较多研究指出,EB病毒的感染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6-8]。目前虽然已有研究证实EB病毒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存在联系,但关于EB-DNA检测在鼻咽癌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中价值的研究较少[9-11]。本文作者通过研究发现,EB-DNA检测在鼻咽癌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中具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能够用于评估鼻咽癌分期、远处转移、复发等指标,有可能成为鼻咽癌的重要血清学标志物,现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于我院确诊的93例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病情分别将其分为A组(初诊33例)、B组(放疗后病情持续缓解者20例)、C组(放疗后病情出现远处转移24例)和D组(放疗后出现局部复发者16例),另选同期于我院接受体格检查的30例健康个体为健康对照组,选取同期于我院确诊为非鼻咽癌的30例患者为病例对照组。

纳入标准:①鼻咽癌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测并确诊;②意识清晰能够配合实施调研;③病历资料齐全;④调研经医院伦理学会批准实施;⑤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调研过程、方法、原理清楚明白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疾患者;②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③依从性较差者。剔除标准:①随访期间失访者;②主动要求退出调研者。

1.2 方法

分别采集6组个体外周静脉血5 ml置于EDTA抗凝管中,离心后分离上层血浆,置于-80 ℃条件下冻存,并使用试剂盒提取血浆DNA,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实施,并计算不同组别患者血浆EB-DNA含量。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临床资料对比

经评估对比发现,6组个体一般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等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一般临床资料对比

2.2 不同组别EB-DNA检出率差异性分析

经检测发现,A组患者EB-DNA检出率为93.94%(31/33),B组检出率为55.00%(11/20),C组检出率为95.83%(23/24),D组检出率为93.75%(15/16),健康对照组检出率为3.33%(1/30),病例对照组检出率为13.33%(4/13)。对比显示,A、C、D 3组患者EB-DNA检出率明显高于B组、健康对照组和病例对照组(P<0.05);B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3 不同分期初诊鼻咽癌患者EB-DNA中位拷贝数对比

将A组患者按照T、N、M分期进行对比,发现T3~T4期患者EB-DNA中位拷贝数高于T1~T2期患者,N0~N1期患者EB-DNA中位拷贝数低于N2~N3期患者,M0期患者EB-DNA中位拷贝数低于M1期患者(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分期初诊鼻咽癌患者EB-DNA中位拷贝数对比

2.4 不同EB-DNA拷贝水平鼻咽癌患者预后对比

将33例初诊鼻咽癌患者按照EB-DNA中位数将其分为≥40000拷贝/ml(15例)和<40000拷贝/ml(18例)2组。随访20个月,≥40000拷贝/ml患者无复发生存率为46.67%(7/15),<40000拷贝/ml患者为88.89%(16/18),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06,P=0.02)。

3 讨论

鼻咽癌是一种高发于我国南部地区的恶性肿瘤,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包括鼻出血、头痛、视力障碍、听力下降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脑神经损害。目前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手段仍为放射治疗,但临床实践发现,即使经过合理的放射治疗和规范的综合治疗,部分患者仍会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12-14]。及早准确的诊断是提高鼻咽癌患者生存率的基础,目前鼻咽癌常用的复诊手段仍主要为影像学检查,但鼻咽癌患者接受治疗后会出现局部水肿、组织结构紊乱、纤维化、黏膜炎或疤痕,明显改变鼻咽癌患者的CT或MRI征象,影响临床医师对鼻咽癌病程的判断[15]。此外还有研究指出,CT、MRI等影像学检查对远处转移病灶诊断特异性较低,难以早期实施评估[16]。病理学检测仍是鼻咽癌复发及转移诊断的金标准,但一方面复发灶或转移灶标本采集难度较大,尤其是部分黏膜下复发或鼻咽深部复发灶,另一方面病理学检测为侵入性操作,可能会对预后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因而实施便捷性较低[17-18]。

EB病毒是一种于1964年被学者Epstein和Barr培养发现的,该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R亚科,能够感染人和灵长类动物的B淋巴细胞。一般情况下EB细胞感染人后会终生潜伏存在,但部分个体也会出现恶性转化进而形成肿瘤,如淋巴瘤、鼻咽癌等,已有的大量研究表明EB病毒是鼻咽癌的重要诱发因子,在鼻咽癌患者体内常常存在高滴度的抗EB病毒不同抗原的特异性抗体。学者罗欣等[19]的研究指出,BE病毒在B淋巴细胞内会发生增殖,以环状DNA的形式游离于细胞质中,并整合于染色体内,当鼻咽癌细胞死亡后,整合在DNA内的EB病毒片段会释放入血,EB-DNA拷贝数会出现明显上升,该学者认为EB-DNA能够用于鼻咽癌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中。学者郑传胜等[20]的研究也指出,EB-DNA能够用于鼻咽癌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和疗效监测中,其对鼻咽癌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达96.00%和93.00%。

本文作者通过设立不同分组的方式,就EB-DNA对鼻咽癌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鼻咽癌患者EB-DNA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其他病例对照组患者,进一步的对比可以发现,接受化疗后出现复发或转移的鼻咽癌患者EB-DNA拷贝数明显高于化疗后持续好转的患者,这些都提示EB-DNA对鼻咽癌诊断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和灵敏性,可以作为鼻咽癌初筛手段之一。而后本文作者又将鼻咽癌患者按照TNM分期进行了分组对比,结果显示T3~T4期患者EB-DNA中位拷贝数高于T1~T2期患者,N0~N1期患者EB-DNA中位拷贝数低于N2~N3期患者,M0期患者EB-DNA中位拷贝数低于M1期患者,这些结果都提示鼻咽癌患者血清EB-DNA含量与其分期存在一定相关性,分析其原因与罗欣的研究结果一致,为肿瘤细胞死亡后EB-DNA入血所致。学者杜云等[21]的研究则指出,随着鼻咽癌患者病理分期的增加,肿瘤细胞会不断凋亡使EB-DNA入血,使血清EB-DNA水平提升,这对鉴别鼻咽癌分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学者叶倩等[22]的研究则直接指出,EB-DNA与鼻咽癌患者TNM分期相关,EB-DNA浓度越高,患者分期越晚。最后本文作者还就EB-DNA与鼻咽癌预后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将初诊鼻咽癌患者按照EB-DNA水平的不同进行分组对比发现,EB-DNA水平较高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明显低于EB-DNA水平较低的患者。学者令狐颖等[23]通过将130例鼻咽癌患者按照EB抗体浓度进行分组的方式,发现抗体低、中、高滴度组患者近期放疗有效率分别为90.32%、68.57%和51.56%,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23.78±1.10)、(27.39±2.45)和(31.11±2.10)个月,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该学者认为EB-DNA可以用于鼻咽癌患者近期疗效及远期生存情况的评估因素,这与本文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总而言之,EB-DNA检测在鼻咽癌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中具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能够用于评估鼻咽癌分期、远处转移、复发等指标,有可能成为鼻咽癌的重要血清学标志物。

猜你喜欢
拷贝数中位鼻咽癌
线粒体DNA拷贝数在儿童脑性瘫痪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鼻咽癌患者血清miR-144-3p及miR-151-3p的表达水平及临床价值
保守与手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慢性鼻-鼻窦炎的疗效比较
小麦Glu-3位点基因拷贝数的变异分析
真相的力量
注重活动引领 凸显数学本质——以“三角形的中位线”为例
OsRhoGDI2过表达转基因水稻的筛选鉴定及外源基因拷贝数的初步分析
跟踪导练(4)
鼻咽癌有哪些症状?
EB病毒miR-BART4*和miR-BART18-3p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