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OSD结构模型的儿童参观博物馆模式探索

2020-11-24 00:39岳晓燕谢震黄哲华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0年33期
关键词:文物博物馆青少年

◎岳晓燕 谢震 黄哲华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

近些年来,中国博物馆未成年参观人数持续上涨,公共教育也成为博物馆评级的核心指标。如何改变博物馆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博物馆教育资源、为儿童提供深度学习的平台,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MOSD结构为基础,针对多媒体与博物馆展教结合中存在的内容契合问题提出了导览系统改进措施;并以体验式学习圈模型为依托提出了加速开发原创教育项目的设想,以期实现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寓教于乐。

一、背景分析

1.博物馆主题游成为趋势、亲子/研学主题产品广受追捧。

(1)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文化旅游消费快速崛起。

从结构上看,历史人文类主题的博物馆或主题景区最受欢迎,其次是自然科学及专题类博物馆。从内容上看,亲子主题产品广受追捧。承担了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的博物馆一直是亲子游的热门主题,以“夜宿博物馆”为代表的亲子主题产品一度风靡,一些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成为首选。从出游时间上看,每年的暑期(7月和8月)是全国博物馆主题游的旺季,客流量占全年总接待量的29.2%,其次是10月份,每周出游需求集中在双休日。国内外博物馆暑期主题研学旅行一直深受家长们追捧,这也是热门博物馆客流量相对集中在暑期的重要原因。

(2)博物馆游客群结构“90后”占优,“00”后占比少。

《中国博物馆主题游消费趋势报告2019》提供的同程旅游博物馆主题游客群年龄结构数据显示,“90后”占比43.2%,其中“95后”占比24.9%,博物馆主题游的客群相对较为年轻,但其中“00后”占比较小:主要集中在6岁~12岁学龄期,兼有12岁~18岁青少年期。

2.导览缺陷。

博物馆的导览,即引导与参观。博物馆的传统类型导览主要为标识牌、语音讲解设备、讲解人员等。据针对带儿童游览博物馆的家长的调查,81.9%选择讲解服务的家长中53.33%的家长会选择语音导览、46.67%的家长会选择人工导览;对博物馆提供的讲解内容,63.81%的儿童接受程度为中等水平,97.14%的家长认为采用动画片的形式孩子能更好地理解和获取知识。在服务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文物说明牌只描述文物的基本信息,加上晦涩难懂的生僻字,使得文物和游客之间始终保持着疏离感,这对实现“文物活起来”极其有限;语音讲解作为单向的知识传播,互动性、交流性大大降低;馆内讲解员受限于传统讲解模式,难以更加多元化、生动化地描述文物对象、激发青少年兴趣,尤其是针对年龄较小的游客群体,讲解词与其知识储量和认知水平不相符,致使教育效果甚微。

3.逐步实现由参观到参与的游览模式转型。

博物馆教育尚未形成固定有效和常规的模式,参观活动由于准备不足容易流于形式。全国范围内博物馆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大多见于国家级大型博物馆,地市级中小型博物馆不多见有组织活动,没有特设教育人员和组织单位。

传统教育形式多以灌输式教育见常,少有体验式及探索式的教育引导孩子自发思考、能动学习。只有让博物馆实物资源活起来,实现情境、体验、探究的联动,才能让博物馆教育发挥积极作用。

4.多媒体与博物馆展教仍然契合不足。

互动技术(触摸屏查询、场景互动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所带来的体验教育、影音技术所带来的直接教育,作为辅助手段助力博物馆知识传播。但内容与知识结合的开发仍存在问题。

多媒体所展示的内容质量需要层层把关,对内容严格审核、理性与感性相结合、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展示,使内容与多媒体展示的内容相互契合。同时兼顾受众群体的需求和情况以达到实质教育效果。

二、理论分析

1.认知模型。

儿童解决学科问题认知模型的基本结构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分别是元认知、操作与图式,该认知模型简称MOSD模型。图式在问题表征阶段中的各个表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是个体理解文字、形成正确的情境表征和整体表征的知识基础。图式成分不仅为规则一结构表征阶段的活动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还能为表征阶段中以“结构”的操作方式提供直接的“源事件”,即储存在图式中的应用题数量关系结构可以看作是问题解决过程中进行图式类比迁移的“源事件”。因此在博物馆导览系统的设计中,要注重内容的展示方式和呈现形式,发挥图式在儿童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图2MOSD模型

2.学习模型——情境+体验+探究

库伯提出的体验式学习圈认为通过感知、体验、认知等有机结合,最终实现体验转化和创造知识的学习过程。导览系统设计应在博物馆真实情境下,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相关知识。首先是感知,即个人参与,获得直接经验;接着通过思考,将感知和体验深入到内心,将反思和观察融入特定感知,提炼出抽象化的知识,即将感性知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并构建一个新的认知架构;然后,学习者在新的情境中运用新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这是扩大外延的过程,也是持续循环的过程,即“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情境式教学情境认知观点认为,人类行为具有可变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特定环境,认知过程是由情境建构、引导和支持的,个体的心理通常在情境中活动。因此,历史博物馆的儿童导览系统应提供生动的情境还原,在富有趣味性和观赏性的影视介绍中搭配符合儿童认知水平的讲解内容设置,打造易于浸入的情境。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知识受众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能得到加强。探索式的学习打破了课堂和书本的局限性,有利于儿童知识视野的开阔,积极配合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而且能够以活动的形式,引导儿童破除相对封闭的博物馆活动空间范畴,在社会活动的背景当中经受知识与文化的洗礼。

三、策略及建议

1.多媒体为主,人工为辅。

博物馆越来越重视智能导览系统和数字化(新媒体)导览模式在导览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仅利用文字、图片、多媒体等单一手段进行宣传教育的被动教育理念是不够的,一方面,儿童在参观过程中获取的知识内容易碎片化,不利于知识系统的获取;另一方面易割裂讲解员与儿童间的联系,缺乏互动交流,不能最大化地发挥教育能动作用。因此,博物馆导览服务,特别是针对青少年,应借先进的教育理念,将传统与新兴导览方式有机结合,针对馆内展品资源及特点,开展多元化导览,创新教育模式。

《螺丝钉》是俄罗斯国宝级动画IP,已经在80多个国家播出,自2015年央视少儿频道首播以来,通过丰富的剧情向观众普及大量的生活常识和简单的科学原理,在豆瓣评分高达9.4分。如何设计出受儿童青睐的、同时符合对应博物馆特色的卡通形象,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再现流畅、生动、活泼的历史场景,让文物对着孩子“说话”,不仅是技术要求,更是符合儿童审美的美学要求、符合客观历史事实的价值要求。

青少年是对数字化新媒体能够最容易、最快融人的一个群体,更是一个优质的受众群体。要研发适合青少年的“数字博物馆”项目,、面对青少年观众的卡通系列文化产品,努力架起沟通的“桥梁”,以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导览形式,引导更多青少年了解、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开发研究有针对性的学习APP,根据馆藏图片、文本信息、视频、语音导览系统、3D模型等,使移动APP虚拟参观访问博物馆变成可能,把青少年群体获得知识的渠道从有限的实体空间扩展到无限的网络空间。

利用网络平台开发设计拓展游戏和互动展览体验,鼓励青少年体验、参与,在观察体验中与文物亲密接触,认识过去的历史、了解身处的环境,在寓教于乐中学习传统文化,在参与体验中增强青少年保护文物、积极参与文物建设事业的良好氛围。

2.开发原创教育项目。

博物馆应依托已有教育资源开发具有本馆特色的原创教育项目、构建完备的教育体系。通过使用符合实际的丰富多彩的辅助手段,开发与本博物馆的文物藏品和展示内容相关的教育项目内容,突破传统形式,以健康、新颖、包含创意的形式吸引青少年的参与并调动其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例如西安博物院举办的“云想衣裳花想容”体验唐代仕女妆活动、“你的声音感动了我”读唐诗活动、“优人传鼓舞”神鼓户外培训活动、上元节汉服游艺活动等,结合趣味性、互动性和参与性于一体的活动让儿童在体验和实践中收获知识和对于历史文化的鲜活理解。

猜你喜欢
文物博物馆青少年
文物的栖息之地
青少年发明家
博物馆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露天博物馆
文物掉包案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