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定位的遗产建筑室内环境保护更新策略

2021-01-05 06:28张爱莉
艺术设计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室内环境遗产价值

李 政 张爱莉

遗产建筑是融合时间、空间和文化为一体的多维度空间形态,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等综合价值。虽然保护原则要求必须对被保护建筑进行严格的、不改变现状的保存,但多年来重外立面保护,轻室内改造控制的作法,使得遗产建筑的室内环境在保护与更新实践中被破坏甚多,丧失了很多与遗产相应的历史信息。究其原因,除了政策和标准的不完善以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遗产建筑室内环境的保护缺乏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估,缺乏真实可靠的信息采集和数据平台,影响了保护更新策略的科学合理性。本文就此提出如下认识:

一、建筑遗产室内环境的信息采集技术

遗产建筑的室内环境是与建筑外部形态和谐共生的整体性遗存,承载着更细腻的历史活动印记。但是,遗产建筑的室内环境往往历经时代更迭、业主频繁替换、功能迁移置换、界面更新改造等境遇,遗存的室内环境和文化特征往往与原初的室内环境大相径庭。因此,对遗产建筑室内环境的全面调研和信息整理,是准确评估、科学保护、合理更新的重要依据。

1、基于价值评估的历史文化信息采集

遗产建筑的价值首先在于建筑所具有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并且具有独特性,这四种要素构成了其本身具有的历史特征。它的价值以其人文属性的特殊存在感体现,例如文脉及影响、历史驻留人物和事件的发生、变动的历史社会环境等。这些历史文化信息构成了遗产建筑的核心价值,为正确估价保护责任和确立保护策略提供了基础依据。与这些关联的信息收集应包括:遗产时间与节点、官方认定、历史文献、权威评价、政策支持、媒体文献、大众认知、保护质量等。

2、基于时代定位的历史建筑信息采集

遗产建筑保护和呈现的空间特征,是具有时间标记的特定时空,需要追溯时间节点,根据翔实的资料确定恢复或保留在哪一时期,避免根据臆想而定。根据保护对象的不同特征,一般采用的时间定位有:

迁移性定位—即展现历史轴向的演进态,这就需要考证对象的历史沿革及印迹。如唐山启新水泥厂遗址是我国第一袋水泥生产的发源地。启新水泥厂自设立100多年以来创造了无数个“第一”:1900年第一个开启了我国利用回转窑生产水泥的历史;1911年荣获意大利都灵博览会优等奖;1915年获巴拿马赛会头等奖 ;1925年在我国水泥机械史上第一次自己制造大型水泥生产设备并达到国际水平;1933年在中国首创第一袋纸袋包装水泥等等。启新水泥厂(包括其前身细棉土厂)历经清末时期、民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在遗址的保护利用中,就以重要的时间点和大事件为节点设定遗址布局的修复方案,从而完成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启新水泥博物馆为一身的工业建筑遗产再开发。

图1:意大利瓜斯塔拉的贡扎加宫

图2:悉尼岩石区老屋(自摄)

原初性定位—即展现与建筑诞生同庚的溯源态,如上海外滩9号建筑是一百多年前的轮船招商局大楼,使用者历经更迭面貌变化很大。在确定溯源保存的部分中,修复工程中室内环境历史信息的采集工作依据仅存的一张旧照片作为定位,展开原始数据的搜寻和现场探测获取。

剖切性定位—需要考证经过多次变动的节点状态,展现的是切片式的叠置态。位于意大利瓜斯塔拉的贡扎加宫始建于1560年代,在其后近四个世纪中,功能和结构的转变,导致了室内装修经历了无数次的改造,原先具有文艺复兴时期的特征几乎被彻底掩盖,仅残留室内装修与结构上的片片断层。历史的变迁和历次的改造,使得许多墙面装修的图案已缺损,很多墙面上同时保留着三、四个时期的装修要素和装饰元素,一百多间房间的墙面装修遗存竟无一相同。装饰图案层化的复杂性更进一步地展现了室内装修遗存的历史价值及其特殊的风貌,在复原前由经验丰富的专家采用无损测试取样,谨慎地发掘装修图案,这样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重要节点期的遗存和状态(图1)。

几种时态的信息和数据的构成具有整体性,基于呈现不同又有侧重点的把握。调研可以采用实物、图形图像、口述史、文献等的多重考据法进行。

3、基于数字技术的信息采集技术

近年来,利用三维激光扫描、虚拟现实、航空摄影以及其他数字技术对遗产建筑勘测、虚拟再现,已成为遗产建筑信息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手段。其中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快速获取物体空间坐标,采集建筑特别是室内数据,构建数字化模型的典型方法。构成三维激光扫描装置的主要设备有:一台有较高精度的激光测距系统、一组用来引导激光并以均匀角速度扫描物体表面以获得信息的反射棱镜、水平方位偏转控制器、高度角偏转控制器、数据输出处理器(笔记本电脑)等,一些仪器还有内置的数码相机,可以直接获得目标物的影像。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室内环境信息采集中的作用是:

(1)非接触无损测绘:由传统的物理接触测量手段转变为无损光波测量,避免了对室内遗存的碰触性损害。

(2)精确的三维测绘:通过无间隙点阵投射的方法,完整、快速、精确地获取三维信息,可以完成传统测绘不易发现和操作的细节探测以及一些复杂的数值的记录。

(3)数字化保存: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留取获得的数据可实现室内历史环境全信息的数字化保存,能最大限度地弥补室内历史环境因不可抵抗衰变或消失所造成的信息消亡,为进一步的复原、修复、研究、展示及跟踪保护提供极大便利。

4、基于修复工程的遗存病害勘察

病害侵蚀易使遗产建筑结构件伤损,室内界面装饰层风化和脱落。因此,室内历史环境的调查应完整清晰地记录保存建筑结构和室内装修各种病害类型、发病部位、损坏程度、分布规律和发展趋势,为研究遗产建筑的修复工程提供翔实、全面的科学记录,奠定坚实、可靠的技术基础,这是调查的最基础、关键的一个环节。除了收集建筑本体内部状态、装饰装修物质形态等资料外,还应收集历次改造、维修和复原的记录。

5、基于数据库的信息管理平台建设

遗产建筑室内环境的信息采集通过上述各途径,以数字平台为应用载体,采用网络化的数据管理和应用服务方式呈现。数据内容以建筑图纸、图形图像、建筑材料、建造工艺、改造更新记录、人文信息、家具、器物、历史文献等为主,辅以虚拟现实、模型生成、辅助设计等服务。遗产建筑室内环境的信息管理平台能为室内历史环境保护更新提供丰富的实践和理论依据,为室内历史环境可持续保护更新策略的选择提供数据支撑,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保护和再利用。

图3:日本神户风见鸡之馆

图4:保护修复专家用胶粘剂修复19世纪的木雕装饰

二、遗产建筑室内环境的保护价值判定

遗产建筑具有复合的资源价值,它既有文化象征价值以及功能使用价值,又有考据、研究和纪念价值,这其中岁月侵蚀留下的印记荷载了它的久远性价值。 从保护对象的角度,我们把遗产建筑室内环境的价值分为本体价值和残破性价值两类:

1、本体价值

遗产建筑是人类重要思想的载体,是一部可以供人们研究、认同、延续和创新的史书。大量遗产建筑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留存下来的,因而拥有历史遗存的岁月价值;大多数遗产建筑都仍在使用中,仍能为社会生产生活提供室内空间场所,因而又具有物质价值;人们生活在具有一定年代的遗产建筑中,作为某种情感、理念、信仰、情境等观念形态的载体,它就具有了文化价值、情感价值。遗产建筑的建造技艺、艺术形式使它又具有了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这些价值类型都是遗产建筑本体所具有的和延展出的价值,这些价值类型使遗产建筑室内环境的价值构成具多重性和叠加性。

遗产建筑室内环境的本体价值表现较为复杂,在实施进行保护更新时应理清价值取向和取舍的侧重点,综合权衡各价值的关系和次序,而不应一味教条地以某一价值为权威,弃其他价值而不顾。如过分强调史料价值,一切原封不动而舍弃抢救性的保护;又如过分关注开发利用价值,背离文脉的改造更新等行为。

2、残破性相关价值

图5:卢浮宫的展示空间(自摄)

图6:巴黎奥赛博物馆通过适宜性更新形成的通廊和休息空间(自摄)

残破性相关价值是因室内历史遗存的残破状态而形成的独特的价值成分。由岁月而生的室内历史遗存本体的残损和破坏,会派生出一些审美和情感寄托等方面的价值,建筑遗存能否被人们视为历史性的象征,或是否具有教育意义和审美情趣,常常决定着残破性审美过程的发生与否。这些价值是本体价值所不能体现的,是一种特殊的 “残破性相关价值”。这种价值与其它价值相比,其形成和表现都是以自身状态所体现,并不依赖于其它价值而形成自立的价值体系。若不重视遗产建筑残破性相关价值,或忽视室内历史遗存残破状态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和特殊价值,就会造成致命的修复性破坏。因此,作为历史印记的残破性往往是重点保护和呈现的价值点。在位于悉尼市中心紧邻环形码头的岩石区,是英国殖民者最早(1788年)在悉尼开发的地区,这里有着许多代表悉尼开拓史的老屋老街,建筑大多用当地的砂岩建成,历经沧桑后街区已经损失殆尽。作为悉尼发展的最佳见证,1970年政府展开了仔细的修复作业。在坍塌的几乎成为废墟的老屋遗址上,根据房舍的原貌,利用遗存的残垣断壁,结合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性,有选择的框架性、片段性地进行修复,把历史街区以一种不完整的形态重新展现出来。人们身置其中更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联想,更能加强人们对一百多年前来此进行开拓的先行者的追思。这种解构性的场景重现形成了更具感染力、更具深刻内涵的场景(图2)。

依据本体价值和残破性相关价值的构成,遗产建筑的保护更新设计应在全面、系统的价值评估基础上,确定保护和更新原则,划定保护更新区域,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分级保护,针对不同级别的建筑遗产采取不同的保护和修复模式和策略,才能利用开发好建筑资源的各种价值,也才能完成对建筑遗产真正有效的保护和修复。因此,建立定性加定量的价值评估体系尤为重要。笔者根据20世纪建筑遗产室内环境的价值范畴和评估指标构建了综合价值评估体系,共两个一级指标(B),七个二级指标(C),26个三级指标(D)。其中,二级指标根据一级指标本体价值(B1)和残破性相关价值(B2)细化为历史价值(C1)、艺术价值(C2)、科学价值(C3)、物质价值(C4)和文化情感价值(C5)、岁月价值(C6)、残破性美学价值(C7)。

三、基于价值定位的保护更新策略

对遗产建筑室内环境审慎的信息采集和价值评估,可以避免简单地按照文物保护级别来判定保护方式,达到在历史考证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权衡保护对象多重要素的平衡关系和有机影响,选择科学合理的保护策略。

1、零干预的原貌保存策略

一些遗产建筑的室内环境具有较高或极高的本体价值,本体保存较完整,其结构及内部空间保持原貌且损坏程度较小,功能延续性价值高,即便有残损,其残破性相关价值也很高。在对这类室内历史环境进行保护时应采取零干预保护策略。零干预的原则包含了原貌保存和衰败防治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

原貌保存:是以真实性原则为核心,维持建筑遗产现存状态,严禁改变原貌,维护和保存其原有的风格、构造及工艺,但可采取合理的定期维护和必要的修复措施,以维持其原貌不发生进一步的衰败,并通过一定的维护措施延缓退化。如日本北野萌黄之馆、风见鸡之馆为日本“国指定重要文化财”,是神户北野地区异人馆街中最具代表的两幢建筑。其室内装修保护修复工作充分尊重原始历史信息、原使用功能甚至原业主信息,保护并真实再现了室内色彩、特色装饰及场景。其室内装修保护策略采用的是原貌保存,全面保护建筑室内格局、特色装饰装修及陈设,如天花、侧墙装饰线脚、壁炉、木楼梯、木护壁、木地板、门窗以及家具等均得到妥善保护与修复。同时,还完整保存了室内原有特色吊灯、壁灯,原样保留原有卫浴设施做展示用。为了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又不破坏室内装修的历史原貌,新增的必要设备另在庭院设置,如萌黄之馆在庭院内新增加厕所供观众使用,并铺石板。新增空调设施,室外机隐蔽搁置于院内;风见鸡之馆的消防、报警、广播设施集中设置,小型高效(图3)。

衰败防治:是原貌保存策略的另一个关键措施,是通过特定的工艺技术手段、适宜性的构造和改善室内气候、物理环境,治理导致室内建筑遗存损坏的显性和隐性病害。防治包括两种策略:其一,当建筑遗产的现状处于安全无害的状态时,保护工作应“保全”,使现状不发生改变,防治内外因素包括自然劣化、地震、火灾、动植物侵害、人为破坏等;其二,当建筑遗产的现状出现破坏现象,并会发生进一步衰败时,需采取措施制止进一步的衰败,并能维持建筑遗产于最后修复时的状态,即“保残”。这种保残性的原貌保存一般适用于重要的遗迹和文物建筑。

2、低干预的修复维护策略

遗产建筑室内环境的完整度关系到本体价值,主体结构和室内构造的不稳定性会直接影响到遗产建筑环境的安全,对待这类建筑室内的保护一般采用低干预保护策略,即在原貌保存现存状态基本完好的遗存基础上,用低干预措施和方法按原样维修和加固残损部分,低干预一般包括加固、维修环节和原态应用。

加固:在现有结构组织中注入粘结材料或对它局部施加支撑构件或结构的措施。加固的前提条件是不得破坏任何历史见证,加固所使用的技术和所采用的材料,以及构造措施等对遗产建筑及室内历史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应该是最小限度的,应尽量采用传统材料和工艺。一切加固措施都应是可逆的,在不造成原有破坏趋势继续的前提下,除去它们并不会损伤建筑遗产的现状。增补和加固的部分应当可以识别,与原遗存区别开,并记入档案。如日本广岛的和平原爆点遗址于 1996 年被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原爆点原建筑为广岛县物产陈列馆,被世界首枚原子弹击中。虽然遗址现场仅存有屋面穹顶的金属骨架,那场轰炸几乎摧毁了所有楼板和墙体,仅残留一层高的墙体孤零零地呆在现场。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战争的特殊纪念意义以及金属屋面穹顶的金属骨架的形态,以及建筑残骸留下的特殊的残破性相关价值。原爆纪念地得以保存,因其综合价值较高,但若不对其采取恰当的加固措施将会影响其长期保存,衰败防治措施已无法满足现状维持的要求。因此需对其采取加固维修的修复策略,最大可能地不改变原状,并作为战争遗址加以严格保护。该建筑遗产的保护除了日常的维护外,先后经历了多次的维修和加固,采用钢结构加固措施来稳定金属骨架,同时修复钢骨架,并对墙体残骸注入环氧树脂进行补强加固①(图4)。

维修:包括整体维修和重点维修。整体维修主要是修整歪闪、坍塌、错乱和修补残损部分,清除经评估为不当的添加物等。重点维修包括恢复遗产建筑结构的稳定状态,修补损坏部分,添补主要的残缺部分等。维修应尽量保存各个时期有价值的结构、构件和痕迹,并应有充分依据。对那些经历了多次改建、增补的室内历史环境,需要谨慎地解析这种遮盖了历史史料的历史沉积层。应保留室内历史环境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所有有价值的东西。如图4所示:保护修复专家用胶粘剂修复19世纪的木雕装饰的过程,维修为了更大限度地保存这些代表建筑遗产室内装修风格的装饰构件,采取技术手段维护保持其结构的稳定状态。

在基本不改变原建筑结构、空间形态和界面装饰的前提下,通过家具、临时性设施赋予原建筑新的使用功能,这也是低干预策略下活化保护的通常方式。例如卢浮宫利用展柜形成展示功能的手法(图5)。

3、中干预的存遗更新策略

《威尼斯宪章》中明确提出在不变动平面格局和装饰的前提下,“为社会公益而使用文物建筑,有利于它的保护”。一些遗产建筑的室内环境具有的价值是较为普通的,其建成年代并不久远,或虽初建年代久远,但重建或室内翻新改造年代距今年代较近。对于这类室内历史环境宜采用存遗更新策略,可以适宜地通过功能置换和室内更新改造等措施来改变和转换自身,用以适应新的需求②。在对其实施保护实践过程中,一般会原貌保存有价值的室内装修或装饰构件,或对其稍加修复后,与新的功能空间和室内装修进行新旧组合,采取对比或类比手段实现室内环境的更新和再创造,即适应性再利用,这是遗产建筑保护方式由被动方式转为主动方式的演化。

存遗更新策略是实现遗产建筑基本属性和发挥室内历史遗存最大潜力的策略,可以通过新旧关联、内隐、并置等手段为室内历史环境注入新的活力,在彰显出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同时,采取有适宜性的保护策略和更新策略,延长其生命周期,又实现了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目前国内外对适应性再利用进行了不断探索和有效实践,有许多成功案例。巴黎奥赛博物馆就是由废弃多年的历史建筑——奥赛火车站更新再利用而成,由意大利建筑师G·Aulenti负责的室内改造设计,改建时明确提出保留原历史建筑风貌,再利用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室内空间形态,并完整保留了原建筑的钢结构拱顶、石砌墙身甚至设备设施。通过满足新功能的再设计又彰显了现代文化的气息。再利用后的奥赛博物馆形成了特色突出的三个展览层,利用原车站大空间沿纵横线构成了不同标高的展线,纵横交错的展览空间组成一种极具特色的空间复合体,呈现出极为丰富的空间效果。在二层回廊上漫步的游客可以将整个大厅灿烂辉煌的内饰与底层穿梭的参观者尽收眼底,而穿梭于一层宽阔“艺术的街道”的游客依然可以看到原车站华丽的顶棚与天窗,拱顶上的一千多个圆形雕饰、修缮完好的空间构件与采用现代主义简约风格新建的设施与内饰的相得益彰,形成了活化的奥赛火车站博物馆与现代美术馆浑然一体的文化建筑。这是适宜性再利用的优秀案例(图6)。

四、结论

遗产建筑类型繁多,历史环境状况复杂,适宜的保护和利用,除了依据通适的法规、政策、标准操作外,重要的是对建筑个案的历史文化价值的深刻认识和把握,通过对遗产建筑室内环境的透彻调查和信息采集,科学分析室内历史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价值,明确其本体价值和残破性相关价值。在历史文化价值评估的基础上,还要通过数字采集技术和虚拟技术、工程病害勘察技术、数据库和信息管理平台管理等现代手段,完善建筑遗产室内环境的信息构建。进而通过权衡保护对象多重要素的平衡关系和有机影响,选择零干预的原貌保存策略、低干预的修复维护策略或中干预的存遗更新策略,有针对性地拟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更新的方案。

注释:

① 张爱莉:《基于价值评估的建筑遗产室内装修适宜性修复技术研究》,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6年,第114页。

② 张爱莉:《基于价值评估的建筑遗产室内装修适宜性修复技术研究》,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6年,第104页。

猜你喜欢
室内环境遗产价值
住宅的绿色全装修室内环境全过程管理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室内环境检测系统的设计研究
浅析GB50325-2020与GB/T18883-2002关于室内环境污染物检测法的区别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室内环境空间布局优化系统设计
遗产怎么分
千万遗产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遗产之谜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