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的归位:从图案、装潢到平面设计

2021-01-05 06:29陈守明
艺术设计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装潢装饰图案

陈守明

一、图案:对欧洲与日本早期设计教育的借用

20世纪初,一批在国外留学的归国学者强烈感受到中国实业的落后。他们认为欧洲能造出飞机,美国发展为世界第一大国,日本在一战期间也快速活跃起来,都是全力注重实业教育的结果。从实业生产的美学角度出发,美术是养成“意匠”的根本。意匠力的养成,就是美术上图画科的本领。而意匠和工夫的锻炼,则要用图案科学。1920年代留学日本的汪亚尘(1894~1983)曾经说过:“工业趣味的培养是现在我国最大的急务,能使一般国民对工业趣味向上,就是促进工业兴盛的进步,但是我国工业上,并没有这个‘图案’名目,向来是称‘花样’的,到了现在仍旧守着一个相传下来的老法子。不论工艺和商业上都要从美观适用上面研究,在那些老法子上加些意匠的功夫。”①这里的“意匠”指的是用精美的图案制造出实用又美观的手工艺品的技艺。意匠能力的提升,一方面来自于师徒关系的传承,运用适当的工艺法则完成“考案”②工作;另一方面需要在学校设置图案科,让人人具备鉴赏力,以提升工艺的趣味。不仅是汪亚尘,当时国内很多提倡实业救国的仁人志士都把图案装饰与实业相提并论。

颜文樑(1893~1988)在《从生产教育推想到实用美术之必要告本校实用美术课同学辞》中提到:“艺术之为用至广,于工商业尤甚。我国工商之各种出品,多因陋就简,其亟待于艺术界之改善而增加其产量者,至为急切。各工艺学校中更分若干个单科工艺专校:如建筑专科、装饰专科等,每个单科专校又复与各工厂密切相关,学生得在工厂实习,而工厂职员亦得在各个专校研究。尤望本校实用美术科同学,勿畏难中止,勿以其事之繁琐而生怠视也。”③雷圭元(1906~1988)主张装饰艺术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鉴于欧美把装饰艺术作为商业经济发展的武器,而我国也要让民众了解装饰艺术的意义。他提出从国家计划层面兴建一座装饰艺术博物馆,在博物馆里设置讲演,每三至五年举办一次新工艺品展览会,由首都至各个城市巡回展出,并选择最佳奖进行奖励,还要加强工艺教育,设立装饰艺术研究所。雷圭元的想法与颜文樑有相近之处,分别从博物馆和美术教育的不同方面,试图提升国人的审美修养。他们二人规划的中国设计学科发展蓝图,放在今天也值得推行。

图1:尚美图案馆标志,陈之佛,1923年,(尚美图案馆的目的是为丝织、染织等厂家培养一批图案纹样设计人员,并作意匠设计。标志中明确把“Design”与“图案”对应)

图2:文化部、轻工业部“高等美术院校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官文,1982年

陈之佛(1896~1962)认为美术是为“视”而作,是自目的;工艺是为“用”而作,是他目的。陈之佛意识到实用美术对于工艺品的生产是给人用的,而不是作画者自娱自乐的赏析。他还借用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代表人物威廉·莫里斯的观点来说明美术(Art)与工艺(Craft)的关系。Art和Craft原意都是Skill(技)之意,Art的语源为Arm(腕),Craft与德语Kraft同是力的意义,故Craft具有技术力量之意,只是在莫里斯那里把它们两者的意义区别开来。也就是说,从事工艺美术的人都是有一技之长的工匠,而日常生活需要工艺美术来装点,工艺美术的兴衰也能看出社会发展的进步程度。1918年,陈之佛留学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工艺图案科,1923年回国后在上海建立“尚美图案馆”(图1);1925年庞薰琹留学法国,1930年归国后在上海开办了“工艺美术社”;1927年郑可留学法国,先后在巴黎美术学院和巴黎装饰艺术学院学习;而雷圭元留学法国,学习绘画、染织和漆画。④他们回国后在不同的学校任职,把图案的相关课程引入到国内,推动了图案教育的发展。

“Design”源于意大利语“Disegno”,原意为图画。20世纪初,西方“Design”的概念与工艺美术、装饰艺术对等,具有审美和实用双重含义。这点与汪亚尘、颜文樑提及的工艺和图案的目的相吻合。国内图案科的名称直接移植于日本对“Design”的翻译,其课程基本上照搬日本图案科的内容,而且图案与绘画并列,隶属于美术。日本留学者眼中的“意匠”“考案”同样来自日本不同时期“Design”的译文。由此看来,“图案”实际上是20世纪初中国美术西化过程中的产物。

民国时期,国立和私立美术院校设置的图案科奠定了我国平面设计教育发展的基础。然而,在中国长期动乱和对外封闭的数十年里,欧美设计教育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图案装饰。二战之后,日本已经把“Design”直接译成“デザアイン”,即“设计”的本义。此外,留学法国、日本的美术精英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正是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艺术接近尾声的时候。在现代设计萌芽阶段的交汇点,他们显然只关注到“工艺美术”“装饰艺术”等西方“Design”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即手工艺装饰艺术,没有留意到“Design”在西方工业机械化后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即注重结构、功能与形式的“设计”内涵。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内设计教育仍旧遵循图案教学模式。作为设计大类概念,图案教学是传统工艺美术、平面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和环境设计的集合体。直到90年代末,图案课程才逐渐被“三大构成”取代,不过仍有很多高校的设计专业招生以“图案”作为入学考题。

二、装潢:工艺美术体系下的定位

1982年,常沙娜随中国艺术教育考察团赴法国和英国进行了18天的考察。从她的考察报告中可以发现,英法两国现代设计的专业划分已经十分具体和清晰——按照行业不同分为室内环境、工业设计、服装设计、首饰设计、家具设计等。通过此次考察,常沙娜认为要参考英法两国的设计教育经验,大力发展国内工艺美术事业。值得注意的是,报告中对当时英法学校平面设计专业的译名并不准确,例如巴黎国立装饰艺术学院的Communication Visual专业被翻译为“信息标志”。⑨1997年,常沙娜又带队到美国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和洛杉矶,考察四座城市的设计教育。在洛杉矶访问期间,已在艺术中心设计学院任教的王受之接待了访问团。据常沙娜回忆,美国艺术设计院校平面设计专业为“Graphic Design”。这与她在英法访问期间平面设计被称为“Communication Visual”产生区别。⑩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欧美设计教育之间平面设计专业命名的异同。国内“平面设计”更接近美国设计教育中的“Graphic Design”。

作为中国首个书籍装帧专业的创立者,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师丘陵(1922~2008)在1980年随中国工艺美术考察团赴法国和瑞士考察。在他的调查报告中提到,法国和瑞士只有装饰艺术、工业美术或实用美术,而没有工艺美术这个概念,也没有商业美术或装潢美术的概念。在装潢美术中,不分商业美术和书籍装帧,统称为视觉信息、摄影信息或信息传递(Visual Communication)。具体的也有广告及平面设计,后者包含了很广泛的内容。⑪丘陵还发现,欧洲的实用美术以工业现代化为基础,设计教育非常注重技术的影响,尤其是摄影技术带给广告和招贴创作的便利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可见当时欧洲的设计教育早已与“图案”“装饰”脱离关系。

在不同教师数次出访考察的影响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开始调整专业设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院已经参照欧美设计院校更换了相关专业名称,设立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工艺美术设计三个系,随后扩展至七个系十四个专业。然而,当环境空间、工业产品、服装等专业相继依照国外经验,调整为对应的专业名称时,唯独“装潢设计”(含书籍装帧)没有更改专业名称。即使到了90年代初,在全国高等院校工艺美术专业目录调整中,国家相关部门也没有参考上述欧美院校设计学科的设置体系,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把“装潢设计”更改为“平面设计”或者“视觉传达设计”,仍旧把相关专业称之为商业美术设计、书籍美术设计、商品包装设计等。

笔者认为,不管是“图案”“工艺美术”,还是“装潢”都是“洋为中用”的思维下,对照本土传统文化与西方设计进行中国式消化吸收后的产物。“Design”传入日本后被转译为“图案”,对应日本传统图案艺术。日本浮世绘对欧洲现代艺术和设计影响,让日本人把“Design”与“图案”合理地关联。日本图案装饰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本就同源,因此日本图案科顺其自然地在中国生根发芽。20世纪初,在法国和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基本以绘画身份出国,由于“图案”与纯美术的关联性,让他们未能关注还处于萌芽阶段的西方现代设计,因此“图案”顺理成章地被划归为美术学科下的分支,为以后“美术”与“设计”之争和差异化发展埋下伏笔。

“工艺美术”的概念源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和包豪斯学校的工艺学科体系。包豪斯由魏玛工艺美术学校与美术学院合并后形成。在其存在的十四年里,包豪斯并没有严格的专业划分,只是依据工作坊的设置区分不同行业,以产品、家具、建筑为主,工艺美术依旧是20世纪初西方设计的主流。直到1955年成立的乌尔姆设计学院,德国才明确地把设计学科分为四个系(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建筑设计、信息设计),影响欧美其他国家的设计教育。

自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后,“工艺美术”便成为20世纪后半叶中国设计的代名词,学科设置也遵循当时国内手工艺行业特点命名专业方向,如装潢、商业美术、书籍装帧、染织等。然而,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三十年间,由于体制导致的信息封锁,国内设计教育正好错过了西方现代设计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欧美和日本已经完成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的本质转变。自身传统工艺美术的根深蒂固,对西方现代设计认知的缺失,导致国内设计教育仍旧延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批留学者们的经验,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初期——即使国内设计院校开始注意到西方设计教育的先进性,着手进行工艺美术教育改革时,也没有从根本上影响到装潢设计的教育模式。

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它反映了教师对其工作、工作条件以及工作状况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感情绪解释的感受和情感反应。国内对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研究起步较晚,在研究内容上以工作满意度的差异比较、影响因素的研究居多,如诸葛伟民(2001)对浙江、上海、江苏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工作适应性,职称评定、群体组织气氛、学校政策制度和报酬福利待遇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三、平面设计:现代设计教育的归位

1979年,新首都机场一号航站楼候机楼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掀起一场文艺界对意识形态的反思和艺术创作的纯粹性思考,导致西方现代艺术以“85美术新潮”的全国性运动在中国奏响。一批艺术青年对现代艺术形式语言的移植与模仿,引发老一辈艺术家的积极回应。吴冠中(1919~2010)以康定斯基,毕加索的抽象艺术为论述点,在《美术》上多次发文讨论美术作品中抽象形式的重要性。⑫这些艺术前辈以“意见领袖”的身份,为中国美术的现代化之路铺平道路。然而现在回顾这段历史,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对外展示国家形象的艺术创作,融合中西方绘画材料和中国传统工艺手法的新首都机场系列壁画,对中国现代设计的影响却相对滞后,也表明工艺美术(设计)长期以来都附属于美术体系,发展受到制约的事实。

1982年,由文化部和轻工业部主办,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发起,全国十五所艺术院校一百多人参加的“高等美术院校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又称“西山会议”)在北京召开(图2)。而在三年前,在文化部召开的“全国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制定的《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工艺美术专业教学试行方案》把工艺美术划分为印染美术设计、陶瓷美术设计、装饰壁画美术设计,装潢专业被拆分为商业美术设计、书籍装帧设计。文化部在短时间内两次召开全国性的艺术教育专题会议,明显说明工艺美术教育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求。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工艺美术专业学术性会议,“西山会议”有两层内涵。第一、改革开放之前,工艺美术的学科设置已经偏向手工艺品,严重影响了工艺美术的学科范畴和教学规律,有必要组织全国工艺美术教育专家与主管部门负责人共同讨论,并借鉴国外经验研究学科的发展方向。第二、如何应对改革开放新环境下工艺美术教育的变革问题。会议形成两股鲜明的声音。一方认为当时的图案教育是建构在中国文化底蕴基础上,对工艺美术仍然重要;另一方认为源自包豪斯基础教学体系的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三大构成)是工艺美术教育与西方现代设计接轨的重要途径,也是改革的必然选择。虽然时任广州美术学院装潢专业系主任尹定邦在“西山会议”上率先提出的“三大构成”并未获得参会人员的全面认可,但是借由这次会议,“工艺美术”向“设计”转变的趋势开始受到全国关注。“三大构成”顺势而为,在之后十余年逐渐成为全国设计教育的主角。

1986年,杭间发表在《中国美术报》上的文章《对“工艺美术”的诘难》把“工艺美术”的变革之声推向高潮。杭间认为,现代设计注重功能、强调创新;工艺美术是传统的,注重外观和装饰。过于偏向传统手工艺的结果就是导致现代工艺美术不能很好地发展,使最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品的设计和生产,比欧美落后了许多年。⑬也是在这一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英文校名改为Central Academy of Arts and Design,其中Design替换了原来的Crafts。这一变化也印证了二战之后西方一本重要著作对设计的认知。1949年,尼古拉斯·佩夫斯纳(Nikolaus Pevsner,1902~1983)把他的著作《现代运动的先驱:从威廉·莫里斯到沃尔特·格罗皮乌斯》改名为《现代设计的先驱:从威廉·莫里斯到沃尔特·格罗皮乌斯》⑭,用Design替换Movement来强调这场由工业机械化引发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预示设计作为现代艺术中的重要分支,将是20世纪艺术史书写的重要内容。

1987年,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现代设计教育改革之路上,国家颁布了《高等学校社会科学专业目录》,确定工艺美术学科下有九个专业,分别为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染织设计、服装设计、装潢设计、装饰艺术设计、漆艺和工艺美术理论。与1979年由文化部召开的全国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确定的工艺美术学科专业不同,这次目录调整首次提出“装潢设计”的概念,把之前两个独立的专业——商业美术设计和书籍装帧设计又合并了。1993年,国家教委发布《关于修订普通高校文科专业目录的通知》,工艺美术学科调整为八个,其中“装潢设计”变更为“装潢设计艺术”,包括商业广告设计、图形标志设计、字体设计、产品包装装潢整体设计、包装结构设计、容器造型设计。1998年是中国设计教育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时刻。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工艺美术”被“艺术设计”替换,下设装潢设计、环境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染织设计、动画设计等专业方向。新名称“艺术设计”开启了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新纪元。在此基础上,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艺术学从文学中独立出来,成为第十三个学科门类。2012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正式确定设计学为艺术学下的一级专业,下设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等八个二级专业。至此,中国设计教育在专业名称上更新完毕,开始与欧美设计教育体系保持一致。

根据以上论述,笔者发现改革开放之后的五次高校艺术类学科目录改革中,只有“平面设计”的专业名称未被引起足够的注意。前四次“平面设计”专业表述为“装潢设计”或“装潢艺术设计”,直到2012年第五次专业目录调整才变更为“视觉传达设计”。虽然“平面设计”从未出现在这五次官方文件中,但是很多高校早已把“装潢设计”变更为“平面设计”。中央美术学院自1995年成立设计系时,就把“平面设计”作为专业名称。中国美术学院在1996年先将“装潢设计”更名为“视觉传达设计”,2007年又把“视觉传达设计”改回为“平面设计”。值得关注的是,即使在“平面设计”专业范畴受到质疑,“视觉传达设计”更符合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平面设计”这个专业名词依然没有被摒弃。

结语

“平面设计”概念进入中国是一次西化的过程。然而,“平面设计”却不像油画(西洋画)被顺理成章地接受,并长期成为中国美术院校、博物馆、美术馆的主角;也不像环境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这些由改革开放之初就已经明确的专业名称。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平面设计”的这条路走得确实不平坦,专业名称历经多次修正。专业名称的变更释放重要的改革信号。如果说,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是整个设计学科体系正名的过程,那么,从室内装饰到环境设计,染织设计到服装设计,还有抛开手工艺教学思路,直接空降的工业设计,则是这些专业名称定位朝向现代设计教育模式转向的见证。中国设计教育改革的先锋人物尹定邦认为:“首先应调整的是装潢艺术设计这个专业名称。因为它的实际内容不是中国书画装裱,也不是对物品装饰加工,而是商标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展示设计。”⑮对一个探究领域予以系统的重新命名实际上标志着这个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术语的转换反映了文化对自己象征生产的理解也发生重大变化。⑯不同于中国美术的现代化是从北京杭州等地扩散至全国,“平面设计”的正名过程则发生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20世纪90年代,以王粤飞、王序、陈绍华为代表的深圳平面设计群体,为“平面设计”摆脱“装潢”这颗老树,在南方设计之都生出新芽,并把“平面设计”的概念向全国推广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正如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所言:“历史表明,美的观念随着思想的进步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谁要是以为自己发现了永恒的美,他就会陷入模仿因袭而停止不前,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现代建筑不是老树上长出的新芽,而是新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⑰

注释:

① 孔令伟、吕澎:《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文献》,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第27页。

②“考案”是指别出心裁地发明一样物件,而图案则是考案的对象,用图案提升该样物件的美观与实用。

③ 同①,第183页。

④ 曹小鸥:《中国现代设计思想——生活、启蒙、变迁》,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8年,第12页。

⑤ 赵云川:《中日“工艺美术”概念及内涵差异性辨析》,《艺术设计研究》,2019年第1期,第59-73页。

⑥ 庞薰琹:《论工艺美术:附图案问题研究》,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7年,第1页。

⑦ 高璐、崔岩:《常沙娜文集》,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1年,第147页。

⑧“装潢”又作“装璜”。装裱字画之意。中国古代用黄叶汁染的纸,即潢纸,装裱书画。南朝梁沉约《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一文记载:“又写集众经,皆令具足,装潢染成,悉自然有。”同时,装潢还有物品装饰的含义。工艺美术中,装潢美术主要指图案装饰在物体表面,如包装、广告、招贴、宣传画和书籍装帧里的图案绘制。

⑨ 同⑥,第147页。

⑩ 参见《常沙娜文集》中《关于法国英国工艺美术教育情况的考察报告》《看到差距放眼未来——赴美考察艺术教育有感》《过去的五十年》等文章。

⑪ 王丽丹:《丘陵文集》,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1年,第180页。

⑫《美术》1980年第4期、第10期,1981年第3期分别刊登了吴冠中的三篇文章:《造型艺术离不开对人体美的研究》《关于抽象美》《内容决定形式?》。

⑬ 杭间:《对“工艺美术”的诘难》,《中国美术报》,1986年第43期。

⑭Pioneers of Modern Movement:From William Morris to Walter Gropius首次出版时间为1936年,是现代西方艺术理论中重要的著作,论述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早期的新兴艺术运动与现代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

⑮ 尹定邦:《设计艺术学科的名称与内涵》,《艺术教育》,1995年第4期,第31-33页。

⑯(美)W.J.T. 米歇尔著,陈永国译:《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3页。

⑰ Walter Gropius,The Scope of Architecture.London: Allen & Unwin, 1956, p.67.

猜你喜欢
装潢装饰图案
“计算机美学”在包装装潢构图中的应用探究
鲤鱼旗装饰坠
我国知名商品特有包装装潢权益的问题研究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DIY装饰沙漏
DIY节日装饰家
解善集
“装潢”还是“装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