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马克思主义大党强党:逻辑、历程与启示

2021-04-17 06:28刘启春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3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
关键词:政党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刘启春, 张 夏(.中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

建党百年之际,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大党的话语被频频提起。在2021年3月20日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指出了中国共产党已经是百年大党[1]。随后,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也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长期执政的最大政党的定位[2]。党的百年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只有50余名党员的小团体已经成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已经成为领导人民取得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飞跃、执政70多年的名副其实的强党。梳理中国共产党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大党强党的历史进程,总结历史经验,有助于我们增强维护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历史自觉和政治自觉。

一、逻辑考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需要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内在自觉

建设一个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伟大复兴历史任务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加强自身建设的本质要求。

其一,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大党强党是近代中国历史演进的必然,反映了近代中国政党政治的基本规律。近代中国演进逻辑的核心问题是走什么样的道路,以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为指导,由哪个阶级哪个政党来领导人民进行斗争,才能实现“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3]。不同阶级、政党的命运就是由这样一种历史逻辑来选择的。在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下,中国近代政党的出现,就是要以结社组党方式集聚革命内核以整合社会力量,以推翻强大、顽固、凶残的中外反动势力的统治。作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达到了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高度;民国初年,在议会政治、政党组阁的潮流下,1912年至1914年间竟有682个政党组织,“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历史证明,这些“自私自利性和政治上经济上缺乏独立性”的政党,“不愿意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战争走上彻底胜利的道路”[4]183,它们无力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与复兴,也就决定了它们都不过是历史的匆匆过客。直到先进的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面目才起了变化。“不仅负有解放无产阶级的责任,并且负有民族革命的责任”[5]795的中国共产党是社会各阶层和各种政治集团中,最没有狭隘性和自私自利性,最有远大的政治眼光和最有组织性,最能虚心地接受先进经验的党[4]183-184,是中国历史上最有觉悟、最有预见、能够看清前途的党[6]397,诞生之时即在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纲领,代表了中华民族起死回生的完全正确的方向,并据此规定了各种具体实施的政策,与广大人民群众一道为着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而流血牺牲。因此说,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的选择,它在改变历史、创造历史的历程中也发展为伟大、光荣、正确的政党。这是历史的必然。

其二,中国共产党已经具备了成长为马克思主义大党强党的历史条件。一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找到了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大党强党的科学原则。包括: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神经中枢;党的政治纲领是按共产主义理想创造一个新社会,消灭私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阶级;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主义的中央集权制。二是以工人阶级作为阶级基础,找到了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大党强党的力量源泉。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显示出了强大的威力,它所代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先进性,它所具有的彻底革命性、高度组织性和纪律性以及与农民阶级天然的联盟关系,都使它成为领导和推动中国前进发展的新生政治力量。“工人的运动,就是比黄河水还厉害、还迅速的一种潮流。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7]421先进知识分子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创建了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三是以苏俄布尔什维克党为榜样,为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大党强党开了一个好头。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共产党就是依照苏联共产党的榜样建立起来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8]1357共产国际的帮助加快了中共的创建进程,也为中共的建党提供了效仿模式。党的一大纲领决定:党的组织采用苏维埃形式,逐级建立严密的组织,实行严格的纪律,地方组织必须接受中央的监督。按照苏维埃模式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没有受到第二国际改良主义的影响,而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先进性政党,这就为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大党强党奠立了坚实基础。

其三,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过程中对建设大党强党的理性自觉。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不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大党强党就无法担负起领导核心作用。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建设一个大党强党作为发展目标,不仅注意数量上的增加,更注重质量上的发展。党的二大《组织章程决议案》中指出:“凡一个革命的党,若是缺少严密的集权的有纪律的组织与训练,那就只有革命的愿望便不能够有力量去做革命的运动。”[9]90鉴于当时党团员数量少、组织也不健全的情况,中央局指示各地党组织大胆发展党团员,尽可能扩大党的队伍,完善地方党组织,以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党的四大在《党内组织及宣传教育议决案》中明确提出:“我们的党,……要求数量上及质量上有相当的组织。”[9]2431925年10月第二次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决定“急谋党员数量上的增加”后,从1925年10月到1926年1月的4个月中,党员数量增加了1.5倍,达到了8000人;到4月,达到11000人。到1927年4月,党员人数达到了57967人的高峰。一方面,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已经是一个具有较为广泛群众基础的、富有政治感召力的政党了;另一方面,数量上快速增加,其中也混进了一些理想信仰不坚定的人。所以,到大革命失败,党员减少到1万人左右。李维汉回忆说,那个时候,“报纸的广告栏里常常登载着一排排退出共产党的声明”[10]158。这也启示了在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大党强党的过程中,不能单纯追求数量,更应该注重质量。吸取教训,八七会议提出审查党内不可靠分子、保证党的纯洁性等措施,六大又提出了“加紧党员群众的教育,增加他们的政治程度”[11]320的任务。而毛泽东等人在井冈山根据地开展的探索,创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等原则,在党的建设实践上开了先河。“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12]百年来,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与党的事业发展始终相辅相成,逐步构建了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纪律建设以及反腐败斗争的体系格局,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党强党的建设与发展。

二、历史进程:从一个学术小团体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

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经历了由共产主义小组到政党组织的演进过程,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地发展壮大、成长成熟。

(一)从小团体走向“群众党”

建设一个“群众党”的目标是由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即到群众中去组织一个大的“群众党”。这个群众党不是“知识者所组成的马克思学会”,也不是“少数共产主义者离开群众之空想的革命团体”,而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把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利益而奋斗的政党,是无产阶级做革命运动的急先锋[9]90。提出建设“群众党”的目标表明,中国共产党要真正实现与工农大众的结合。其一,表明了先进知识分子唯物史观的确立。创建党的主体力量是少数先进的知识分子,党的先进思想是这些先进分子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群众中去、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其二,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只有与普罗大众相结合才会获取力量源泉。党成立后迅速成立了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机关——中国组合劳动书记部,掀起了持续一年之久、参加者30余万人之众的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其三,开启了实现党的初心与使命的艰难历程。这一历程不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独角戏”,而是党领导人民的共同奋斗,是党依靠群众、组织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历程。

(二)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群众性政党”

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群众性政党是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的,其含义是“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3]602。这是对党的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抗日民族战争的现实需要,更是对未来中国革命的憧憬。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党员数量骤减到1万余人。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历程。在土地革命战争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党的建设放在首位,保证了党的领导的实现。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推行,中共中央长征到达陕北时,全国大部分组织被破坏,党员只剩下四五万人,而且大部分集中在军队中。这样的组织状况与党实行政治路线转变、开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迎接和开展抗日战争的伟大革命是很不适应的。针对党的组织力量薄弱的状况,中共中央在1935年的瓦窑堡会议上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在新的大革命中,必须在组织上扩大与巩固党,需要数十万数百万能战斗的党员[14]620。1937年5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急迫强调“党的组织要向全国发展”;10月,他撰文专门论述了“建立全中国的强固的共产党”的问题,提出要“从苏区与红军的党走向全中国的党”,把“发展党与巩固党,建立各地的领导机关”[15]59-60作为党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中共中央于1938年3月15日作出了《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定》,提出“大量的十百倍的发展党员”以强大党的组织,要求打破关门主义倾向和在统一战线中忽视党的发展的倾向,在工人、雇农、青年学生、知识分子、下级官兵中发展党员,把党组织发展到战区去、前线去,发展到后方无党组织的地区去[16]466-477。在1938年秋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张闻天都强调了建设全国性大党的任务:“有计划的发展党员,建立支部,使党成为全国性的、群众性的布尔什维克党。”[16]718正是适应这种现实的需要,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了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群众性的政党”的建党目标,并将党的建设称之为“伟大的工程”。

围绕着这一目标,党中央大力加强党建力度,创造出党的建设的独特方式。经过延安整风,全党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空前团结,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党自身发展很快,到1949年底全国胜利时党员人数已近450万人。

(三)建设一个全面执政的党和广泛认可的领导党

中国共产党凭借强大的政治力量、思想力量、组织力量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随着走上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成为全面执政的党和领导党。这一事实首先是1949年11月9日《中共中央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确认:“我们的党,已经成为全国范围内执政的党。”[17]41950年5月21日《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的指示》中也提到:“由于中国革命已经在基本上获得了胜利,我们党已成为全国人民所公认的领导政党。”[17]281951年3月28日,刘少奇在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由于中国革命胜利,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领导我们国家的政党。”[18]179

“中国共产党已经是执政的党,已经在全部国家工作中居于领导地位。”[19]214一方面,党的发展非常迅速。截止1956年6月底,共有党员1073万余人,七年中净增623万,比1949年全国胜利时增加了近2倍。党的组织分布到全国每一个城镇和县区,每一个重要的企业,并且分布到各个民族。同时,作为执政党,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居于领导核心,多数党员都在各级国家机关、经济组织、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中担负了一定的工作。另一方面,“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的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19]214。新中国成立后,党内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都比过去增加了,乃至腐化堕落倾向也是有增无减,这些都使我们党面临着新的考验。如何在执政条件下克服权力的侵蚀,一如既往地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带领人民建设一个“新世界”,这是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为此,党中央一是开展集中性整顿,塑造执政条件下党组织和党员的思想风貌、精神状态、道德品质、行为规范。1951年开展整党运动,清除混入党内的各种坏分子,教育改造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条件的党员,全国共有65万党员离开了党组织[20]690。刘少奇代表中央提出了更高的共产党员条件,成为执政条件下党的组织和党员的政治伦理规范。二是整治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塑造良好执政作风。执政初期,党中央严厉反腐,坚决清除腐败分子。在“三反”整党中,全国县以上党政机关(军队除外)共查处贪污分子和犯贪污错误的120.3万多人,已处理107.8万余人[21]385。其中,仅地方县委以上干部犯有严重错误受到行政上撤职、撤职查办、逮捕法办者共4029人,其中有省委或相当于省委者25人,地委或相当于地委者276人,县委或相当于县委者3428人[20]687。三是锻铸领导核心。新中国成立伊始即确立了党组制度,便于实现和加强党中央对政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此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建立起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种体制,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全方面和全过程。毛泽东在1954年9月提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22]350,1962年1月再次明确了“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党要领导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军队和政府”[23]305,要求全面落实党的领导。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邓小平领导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80年2月,邓小平在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明确提出:“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24]276在这种背景下,党的建设究竟如何进行?如何把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首先,邓小平开创了制度建设的新路子。在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发出了“执政党之问”:“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24]276回答这一问题,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同年8月,邓小平发表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提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25]333。这两篇文献是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纲领性文献[25]。制度治党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开展党的建设的基本范式,成为贯穿于党的建设各领域的一条红线。二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994年9月28日,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党的建设提到了“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提出“把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26]957的建党目标。这是对“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第一次明确表述,是对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强调。此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总体部署下规划党的建设格局。三是从党的执政规律上不断拓宽拓深党的建设内容。沿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27]653这条主线,不断探索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实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发展党内民主,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这些重大战略思想,更加全面地深化了党的建设的科学内涵和目标要求,使党的建设的努力方向和检验标准更加鲜明,能够更好、更全面、更有成效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五)建设“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了党的建设目标是建设“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一方面,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建设成为“大党强党”的历史成就。如他在2014年提出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28]765、“世界上最大的政党”[29],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走过百年光辉历程、在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70多年……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得到了14亿中国人民最广泛的支持和拥护”[30]。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再次宣布:“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今天已经成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31]另一方面,规划了党的建设前进方向是“真正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一个政党”,要求中国共产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永葆蓬勃朝气,永远做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29]。

提出建设“世界上最强大政党”,是以世界视野谋划党的建设而提出来的新目标,是对党的百年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上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任务而作出的重大判断,也是对实现党的长期执政、长治久安的准确展望,是未来党的建设的科学引领。建设“世界上最强大政党”的目标就是“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32]48,其特征是理论先进、政治坚定、组织严密、作风优良、纪律严格、制度完善的党,是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党,是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党。实现途径是通过全面从严治党不断解决党内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能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克服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以此目标为引领,必将开辟新时代党的建设又一个崭新局面、崭新气象。

三、现实启示:保持、发展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始终站在时代前列

中国共产党发展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大党强党,因素很多,如指导思想的科学性、政治的坚定性、组织的严密性、纪律的严格性、作风的优良性以及道路的正确性,等等。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百年历程就是沿着这样一种逻辑理路逐步强大起来的。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用“三个站在”总结了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政治逻辑,指出“只要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就必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30]。这是对中国共产党成长为大党强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指导,回望历史,这几个因素确实需要特别注意。

其一,始终保持党的人民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12]这是体现政党价值观的标志。中国共产党要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必须始终与人民保持密切联系,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31]。从组织结构看,群众是政党的社会基础,政党的发展壮大是阶级和民族的先进分子源源不断加入的结果;从政党的本质看,政党是帮助民众控制国家政权、运用国家权力建设国家与改造社会的政治组织。因此,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作为政治组织的本质特征,政党的力量就来自于民众的拥护、支持和参与。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联系群众的具体要求、形式、途径等都会不一样,但这一本质不会变。

纵观历史,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体现在:一是有着一切为人民的理性自觉与鲜明的为民利益导向。秉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已经成为高度的历史自觉与政治自觉。无论是战争条件下“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33]1004,还是执政之后坚持“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19]218,都明白无误地表达出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观。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民为中心”等,这些富于时代特征宗旨的表述,表明了共产党人贯彻始终的价值观,体现了共产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是共产党人的本质体现。二是有着一切为人民的政策实践。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作为一个政党组织,为人民的价值观必然体现在政策实践中。切实保障人民利益实现,发挥政党利益综合的功能,通过政策来达到。局部执政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着农民对土地的渴望,通过不断调整土地政策,从“打土豪、分田地”到减租减息,最终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在和平建设时期,总是围绕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制定政策,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进入新时代,以精准扶贫消灭绝对贫困,实现了中国历史千年以来的巨变,是人类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壮举。三是有着为人民而牺牲的精神。“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而不断铸就的。”[12]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福利,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更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动力。无数共产党人在这一精神的感召和激励下,把初心与使命转化为实际行动。据不完全统计,从1921年至1949年,牺牲的全国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达370多万人,平均每天牺牲370多人[34]。而现在和平建设中,又涌现出焦裕禄、孔繁森式的千千万万优秀共产党人,彪炳史册,日月可鉴。

其二,政党的时代性。与时俱进,准确把握时代特征,不断汲取时代精神,创造时代引领时代,这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前进的又一密码。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科学判断历史方位,准确把握前进方向。一是善于把握世界大势。“五四”之后,面对一战后世界格局的改变,勇敢地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选择了苏俄式的社会主义;抗战胜利后,提出“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33]1055;在冷战结束后,判断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大势,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将中国引向繁荣富强;进入新时代,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32]46,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二是引领中国前途。面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现实,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革命方式重建国家,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创造性地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赶上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三是善于走出正确的道路。“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35]21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既立足国情又把握时代特征的落脚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摒弃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十月革命经验和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的教条主义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中国引向了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当代中国的一切成就都是在这条道路上取得的。

其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保持、发展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本的思想政治任务,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前途命运。“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如何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如何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如何实现长期执政,是我们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36]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赢得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历史,也是党不断实现、保持、发展自己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历史。百年历史也说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总是面临着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挑战与考验,最根本地是在建党管党上始终坚持全面从严的方针,始终保持斗争精神,不断自我革新。坚持从严治党就是克服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从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提出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通过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使农民出身的党员无产阶级化,成功地解决了在处于农村环境下、党内以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为主要成分的情况下,建设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问题。成为执政党后,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把从严治党体现在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以及反腐败斗争之中。政治建设从严,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思想教育从严,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永葆革命的斗争精神;组织管理从严,从严管理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坚持党员标准,及时清除不合格党员;作风要求从严,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纪律约束从严,用党的纪律和规定规范党员行为,端正党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反腐败斗争从严,以“零容忍”态度防止党内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下,“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31],坚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坚持思想从严、执纪从严、治吏从严、作风从严、反腐从严,保持战略定力,落实管党治党责任,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猜你喜欢
政党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