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中穴豹文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外感发热37例*

2021-07-20 01:28贾晴晴魏文娟张潇斌董志斌马玉侠
中医外治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大椎委中外感

贾晴晴,宋 帅,魏文娟,张潇斌,董志斌,马玉侠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小儿外感发热是指由于感受外邪,正邪交争,机体产热、散热失衡,引起的病理性体温升高。笔者跟随导师期间运用委中穴豹文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37例外感发热患儿均为2019年5月~2020年1月于山东省中医院针灸科和山东省中医院儿科就诊的患者,年龄最小2岁,最大14岁,平均(7±2)岁;病程最短11 h,最长7 d。患儿均为外感发热,符合《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1]和《儿科学》[2]中的诊断标准,其中腋窝温度低热37.3 ℃~38 ℃11例,中热38.1 ℃~39 ℃17例,高热39.1 ℃~41 ℃9例。排除超高热41 ℃以上患儿。

2 治疗方法

2.1 准备物品

玻璃罐;一次性采血针;复方万年青胶囊中药粉(吉林天力泰药业有限公司);医用无菌敷贴。

2.2 取 穴

天突、膻中、神阙、大椎、肺俞、涌泉、委中,常规取穴[3]。

2.3 操作方法

①嘱患者选取俯卧体位,充分暴露治疗部位。医者双手及施术部位常规消毒,戴一次性无菌手套后,稍用力于委中穴处进行拍打3次~5次,取周围的表浅瘀络,手持一次性采血针点刺散在瘀络,并在委中穴及上下左右多处点刺使其出血,若无瘀络则在委中穴及上下左右,快速散刺,刺入深度约0.1 cm~0.3 cm,点刺放血加拔罐,留罐5 min,时至起罐,刺后局部常留有“豹斑”样瘀斑。②将胶囊中药粉用清水调和成糊状,均匀地填于医用无菌敷贴中(药物面积约直径2 cm圆形),药量为1粒胶囊1帖。③将敷贴固定于天突、膻中、神阙、大椎、肺俞、涌泉等腧穴,留置6 h~8 h。豹文刺在发热期间治疗1次,穴位贴敷每日1次,治疗1 d~3 d。注意患儿病期多喝温水,给予易消化食物。密切观察患儿体温、神志情况。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①体温水平:记录患儿治疗前、治疗1 d、治疗3 d后的体表温度数值;②临床症状积分:记录患儿治疗前、治疗1 d、治疗后的恶寒、咽痛、鼻塞、流涕、口渴、咳嗽、咳痰、汗出、食欲、精神情况,根据发作程度及频率分别计分0分、1分、2分。分值越低说明临床症状越轻。

3.2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判定。基本治愈:治疗2 d~3 d体温下降至正常范围,临床症状消失≥95 %;显效:治疗2 d~3 d体温下降至正常范围,70 %≤临床症状消失<95 %;有效:治疗2 d~3 d体温下降至正常范围,30 %≤临床症状消失<70 %;无效:治疗3 d仍有发热。

3.3 治疗结果

结果显示:治疗3 d基本治愈14例,显效9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1.89 %。治疗前后各时间点体温水平及临床症状积分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各时间点体温水平及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4 典型病例

赵×,男,9岁,2019年10月7日来诊。主诉:发热7 d。现病史:患儿7 d前外感风寒出现反复发热,体温最高达40.3 ℃,自行口服感冒冲剂、蓝芩口服液治疗3 d,体温反复,热峰约4次~5次/d,无皮疹、腹痛、腹泻。4 d前患儿出现咳嗽,阵咳,为非痉挛性、非肺犬吠样咳。刻下症:患儿发热,体温 38.3 ℃,仍有阵咳,咽轻痛,患儿自发病,精神尚可,饮食欠佳,睡眠尚安稳,近7 d患儿未排大便,小便未见明显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6.33×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71 %,淋巴细胞比率22 %,血红蛋白140 g/L,血小板153×109/L。中医诊断:发热;西医诊断:发热原因待查。治疗:予上法于患儿委中穴附近的细小青紫色瘀络,点刺出血呈豹纹状,配合穴位贴敷。次日复诊:患儿热退,体温37.2 ℃,全天体温较平稳,继贴敷治疗2次。7 d后电话回访患儿未再发热。

5 讨 论

小儿外感发热,古代又名“发热”“壮热”等。“发热”一名最早见于《素问·气交变大论》:“民病身热烦心……阴厥上下中寒……甚则腹大胫肿,喘咳。”小儿脏腑娇嫩,元气不足,卫外机能不固。若寒温调护不慎,易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疠之气侵袭,邪郁肌表,正邪交争,故见发热,伴恶寒、汗出等症。西医主要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早期等病。西医临床多采用抗感染、抗病毒治疗[5~6],常存在胃肠道反应及肝肾损害,甚或出现休克、死亡的风险[7]。

穴位贴敷是将特定中药贴敷于腧穴上,通过药物、经络及穴位的综合作用,从而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清代著名外治大师吴师机所言:“内治之理,即外治之理,内治之药,即外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中医临床上许多内服方药皆可以根据疾病性质的不同,采用相应的外治给药部位,如鼻闻、取嚏、敷脐、坐药等,从而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其中穴位贴敷疗法操作简单、安全无痛、疗效显著,尤适用于儿科病症。小儿形气未充,易染外邪,且小儿纯阳之体,易致外邪入里从阳化热,同时小儿发病迅速,易生变证。故法应疏风祛邪,解表退热。如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所言:“小儿纯阳之体,最宜清凉。”小儿脾常不足,清热之品内服又恐有直中脾阳之弊。故不内服,转以外用。万年青胶囊以虎眼万年青为君,入肺经以清肺热,兼有清热解毒、利尿凉血之功。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皆可清热解毒,利尿除湿,可增强万年青清热解毒之功,使郁热从小便而去;虎杖、郁金可解毒止痛,且虎杖又能止咳化痰;丹参活血通经,止痛凉血,同时还可清心除烦,共为臣药。上五药共用,清解之力强。人参、黄芪补气健脾益肺,扶正以祛邪。且其中半枝莲、蜈蚣、全蝎、郁金味辛、香、猛、厚,善走窜,外用易于透皮,率诸药开结行气,直达病所,共奏清热解毒、扶正祛邪、通便止咳之功。选穴以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及肺部穴位为主。大椎,为诸阳之会。《针灸甲乙经》云:“伤寒热感,烦呕,大椎主之。”刺之可通行督脉、退热解表[8];肺俞位于背部,背部为足太阳经脉所行之处,主一身之表,可透表泄热、宣肺止咳;涌泉,足少阴肾经井穴,取其可从阴引阳、滋阴退热;神阙属任脉,阴脉之海,且总枢经络,再加之天突、膻中,通利肺气,利咽止咳;大椎、涌泉联络上下,任脉、督脉沟通前后,调畅全身气机。诸穴相合,既宣畅气机祛邪外出,又可增其泄热之功。

豹文刺属于五刺之一,出《灵枢·官针》载“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多数学者认为,其为以穴位为中心,点刺局部瘀络,散刺出血。《灵枢·寿夭刚柔》云:“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针灸大成》亦载:“伤寒四肢热,热病汗不出,取其经血立愈。”取委中穴刺血:一则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下合穴,疏通太阳经气,疏泄脏腑郁热;二则委中者,血郄也,刺血以急泄热邪。本疗法优势在于采用了获效捷验绿色安全的外治手段,创新给药途径,而无内服药物中伤脾阳之弊,更易被患儿家长接受。将穴、药、罐、刺血泄热四者结合,共达退热祛邪之效。

猜你喜欢
大椎委中外感
艾灸大椎、百劳、涌泉穴缩短静脉输液反应病程的疗效观察
委中穴的穴性及临床应用
腰酸背痛找委中
拍打委中穴,健腰更护肾
地震云
委中穴的临证应用初探*
支楠教授治疗外感温热病经验
大椎穴适宜的人群和使用宜忌
大椎穴
止嗽散加减治疗外感咳嗽3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