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氧联合针灸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治疗效果分析

2021-07-22 10:21芮晨王欣然潘荣安松梁亮张胜发
河北医药 2021年14期
关键词:致残率高压氧神经功能

芮晨 王欣然 潘荣 安松 梁亮 张胜发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人们对身心健康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脑卒中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其特征为致死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后遗症重等[1]。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其病死率有所下降,但患者极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伤和各种后遗症,导致其日常的生活能力或社会生活的能力下降,降低其以后的生存质量。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早期采取正确的康复治疗手段可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提高疾病治愈率,提升患者生存质量[2,3]。本研究通过对脑卒中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治疗法、高压氧治疗法、针灸治疗法及高压氧及针灸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观察其不同疗法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8至2020年在沧州市中心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720 例脑卒中康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单一高压氧组、单一针灸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高压氧和针灸联合治疗),每组180例。4组年龄、性别比及病程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4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 n=180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患者属于首次发病,符合中风的各项诊断标准,经由影像检查(CT或MRI)证实;②通过NIHSS和MRS两项量表筛查,患者有严重的神经认知功能障碍;③年龄>28岁者,发病时间在3个月内;④患者或家属均签署项目同意书者。

1.2.2 排除标准:①发病前有明显智力衰退或者痴呆病史;②患者有严重的心、肝、肾脏器官衰竭,恶性肿瘤,消化道大出血等疾病;③纳入后没有依照规定治疗,不能判断治疗效果,患者资料欠缺等影响判断疗效的病例或受试者自动退出的病例。

1.3 方法

1.3.1 对照组:住院期间针对患者进行常规肢体障碍接受物理和功能治疗,采取常规的康复训练和健康教育。

1.3.2 单一高压氧组:均为愿意自费接受计划高压氧治疗的患者则入本组统计。病患能坐,治疗者给以2.5个大气压,2 h的间歇性吸入纯氧(为多人舱);若病患无法久坐者,给以 2.0个大气压,1 h的连续性吸入纯氧(为单人舱)。1次/d,每周治疗5次,总治疗次数为15~20次[4]。康复训练同对照组。

1.3.3 单一针灸组:针刺治疗每人1次/d,选穴为:头部取穴印堂、百会、四神聪(百会穴前后左右旁开1.5寸),患侧上肢取穴肩髎、肩髃、手五里、肩贞、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患侧下肢取穴内膝眼、血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梁丘、太溪、犊鼻、太冲[5.6]等。艾灸治疗:取穴关元、气海进行针上灸,每次治疗约为10 min。康复训练同对照组。

1.3.4 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外将针灸治疗方案和高压氧治疗方案相结合治疗。4组治疗周期均为4周左右。

1.4 观察指标

1.4.1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NIHSS评分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主要用来评估患者的意识水平、面神经麻痹与否、睁/闭眼、握拳等简单指令的执行意识,凝视能力,视野开阔程度,上肢和下肢的运动能力、感觉和语言障碍情况、共济失调能力等。患者卒中量表NIHSS的评分与神经功能水平为负相关,患者评分越高,代表其神经功能越差。

1.4.2 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预后神经功能良好率。0分为症状明显改善,活动基本不受限;1分表示患者无明显残疾,日常活动均可自理;2分表示患者存在轻微的残疾,日常生活基本可自理;3分表示中度残疾,日常生活虽不能自理,但人可行走;4分表示重度残疾,生活不能自理;5分表示大小便失禁、卧床不起;6分表示死亡。mRS得分≤2分表示神经功能优良。

1.5 临床安全性 脑卒中患者后期康复治疗中容易出现各种临床不良反应,本次研究选取临床不良反应中最易出现的发热(患者体温>37.5℃)、肺感染(以肺CT结果为准)、水肿(患者肢体部位水肿)和消化不良(饮食减少,腹泻,便秘等消化系统的不良表现)4个指标,观察各组治疗后患者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

2 结果

2.1 病例完成情况 4组患者均完成治疗前后评分,无脱落、死亡病例。4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2.2 4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与mRs评分比较 4组治疗后NIHSS评分、mR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外对照组mR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进行高压氧治疗或针灸治疗的康复治疗在临床上均有一定疗效,并且针灸治疗效果略好于高压氧治疗效果,但二者的效果均不明显。而联合治疗组选取高压氧治疗与针灸治疗方法联合应用的方式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于单一疗法,可以显著改善康复效果(P<0.05)。见表2、3。

表2 4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mRS评分比较 n=180,分,

2.3 4组患者治疗后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比较 联合治疗组肺感染、发热、水肿、清化不良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单一高压氧组和单一针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4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mRs评分变化的析因分析

表4 4组患者治疗后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n=180,例(%)

3 讨论

脑卒中是由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急性或局灶性脑功能障碍,是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7]。同时脑卒中患者得病后致残率一直居高不下,如深度昏迷不醒、神智错乱、肢体偏瘫、某项器官功能缺失等,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为患者本人和家庭带来极大的伤害,选择正确的康复治疗手段,有利于脑卒中患者的早日康复,提高其生存质量[8-10]。关于脑卒中患者后期的康复治疗上,目前临床上有研究表明高压氧治疗和针灸治疗脑卒中患者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改善其导致的各类身心后遗症,降低其致残率[12-14]。

随着当代医学的不断向前发展,脑卒中患者在基础输液用药和手术治疗上,高压氧疗法的效用不断被临床医生所认可,目前高压氧治疗法是公认的脑卒中基础疗法,有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疾病治愈率。高压氧治疗能提高氧分压,增加血氧和组织氧含量[15],减轻中枢神经缺氧性损伤及脑细胞的变性坏死,提高脑组织毛细血管氧的弥散度和弥散距离,促进脑干细胞的血氧供应和组织的有氧代谢[16]。同时,针灸治疗对脑血管的正常收缩和扩张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可以使部分无效神经元活化,刺激神经肌肉组织,对促进昏迷患者苏醒和减轻脑卒中患者的后遗症有着明显的治疗效果[9]。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后期康复中,患者拥有清醒的神智对其后期康复治疗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在脑卒中治疗中适时正确的采取高压氧治疗方法,有利于促进脑卒中患者神志清醒,患者只有在神志清醒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肢体及其他功能的康复锻炼,极大的降低患者致残率。

在中医学认知里脑卒中又称“中风”,其病因多为标本虚实之争,其中的本主要为气血逆乱,阴阳偏盛;而标多为痰浊壅涩,风火内动,起居不慎,肆食肥甘等,因此治疗此类病症中医治法里主要从调理患者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入手,《灵枢》中就有对该病治疗的描述“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针灸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可有效调和气血、阴阳和脏腑的功能,帮助脑卒中患者恢复健康。针灸疗法擅长内病外治,是一种治疗手段安全直观,治疗效果有眼可见的疗法,是传统医学治疗中风病康复的主要手段[17],针灸疗法既可以对患者进行整体治疗,又可以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障碍进行针对性治疗[5,13]。此疗法通过疏通人体经络,改善机体气血循环,增强机体代谢修复能力[12],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脑损伤周围组织和细胞的血氧供应状况,提高机体活性,营养脑细胞和加速脑组织修复,有助于损伤组织的侧支循环建立和改善周围血液循环,针刺可直接刺激神经中枢,激活神经元,改善受损神经功能[18]。针灸疗法对脑卒中患者早期的神志促醒和后期康复在临床上均有卓越成效,有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治愈率和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19]。

本研究通过对720例脑卒中康复期住院患者进行临床分组治疗,根据mRS评分和NIHSS评分进行评估最后的治疗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同时采用高压氧和针灸联合治疗的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患者NIHSS评分和MRS评分,具有极其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联合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治疗手段效果,在高压氧同步治疗状态下,针灸疗法所产生的治疗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和强化,增强其对机体的刺激作用,显著改善患者临床表现,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效降低患者致残率。同时高压氧和针灸疗法联合治疗组患者的临床不良反应,如发热、肺炎、消化不良等均比其他3组的发生概率明显降低,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有着积极的治疗意义。

综上所述,高压氧和针灸联合治疗有助于提高脑

卒中患者治愈率,并降低致残率,缩短康复期,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率,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治疗有明显的临床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致残率高压氧神经功能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职业病患者应用高压氧治疗的效果研究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迎接高考吸点氧靠谱吗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降低急性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影响
急诊脑卒中识别评分量表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高压氧治疗31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