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研究

2021-10-28 12:23贺武华王凌敦
关键词:思政信息化信息技术

贺武华,王凌敦

(1.浙江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2.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借助图文、动画、声音等,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并引申出了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学习方法等一系列变革。起步于改革开放时期的电化教育发展到今天,先后经历了以信息技术为教学辅助工具、信息技术教育蓬勃发展和信息技术与思政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三大阶段。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融合也在不断深化。微电影、各类教育教学APP、慕课等在线资源和平台、虚拟现实技术等信息技术与新兴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高校思政课堂。

一、基本情况调查

尽管大部分思政课教师主观上对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思政课堂持支持、赞成态度,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表现出消极行为。这是因为影响思政课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动力因素有很多,比如大环境的影响、政策指引和激励力度、同行之间的比较、教师自身的上进心和学习意愿、年龄和职称等众多主客观因素。加之信息技术的功能繁多、更新能力强大、操作方法灵活多样,它并非是一种可以轻松驾驭的教学工具。即便如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方面还是取得了长足进展。然而,政策指引下的理想状态与现实实践中的实际情况之间是否存在较大差距、高校思政课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思政课堂的意愿是否强烈以及能力是否匹配等问题随着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和理论研究不断涌现出来。为此,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来了解高校思政课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现状、实效和问题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调查问卷共设计25道题目,围绕观念认识、意愿与态度、信息技术应用现状与程度、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堂信息化改革的评价四个方面来考察。面向22所在杭高校的思政理论课教师,实地发放问卷802份,回收有效问卷71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8.5%。问卷结果采用Excel和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为了保证调查问卷数据的可靠性,在分析过程中,采用了Cronbach’s alpha系数即克朗巴哈a信度系数来进行信度分析。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问卷测量指标的信度系数为0.728>0.70,依据信度系数判断标准可以认为问卷指标所包含的数据具有较高可靠性,能够反映一定的实际情况。

(一)观念与心态

自新一代信息技术持续作用于教育领域以来,广大教师对此有不同的理解方式、情感态度和认知变迁。如有研究指出,尽管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然而在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却呈现出两种较为普遍的态度与方式:一种是抗拒心理,一种是替代模式[1]。从调查情况来看,有57.7%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认为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学形式没有过时,仍然占主导地位。受访教师几乎都认为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是有必要的,只是对其必要程度存在认知差异。这一问题很好地反映了广大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认识是到位的。进一步考察思政课教师对改进课堂教学的看法,有25%的受访教师认为思政课堂缺乏吸引力,主要原因是“教学方式陈旧单一,没有应用新媒体技术”,且支持此项的人数最多。从归因来看,有超1/3的教师将课堂效果不好看作是自身的原因,能反求诸己。这说明要想提高思政课堂的吸引力,一方面应当注重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另一方面应当注重教学方式的改进,恰当运用信息技术。

(二)认识与态度

有研究指出:如今面对的已经不是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学应不应该改革的问题,而是如何改革的问题[2]。在问及如何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时,有22%的受访教师认为需要改革“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重视师生互动,支持此项的教师数量最多。而在重要性排序方面,将“教学内容和实际相联系”排第一的人数最多,占比达43.7%。这说明一方面思政课堂应当“接地气”,要利用信息技术紧跟时代热点,让素材更富生活气息;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转换叙述模式,更好地满足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学生成长的合理诉求。受访教师中有23%的人认为当前影响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思政课教学的主要阻碍因素是创新需要的时间成本太高;另有25%的教师认为“教师媒介素养的缺乏”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在重要性排序方面,将“教师媒介素养的缺乏”排第一位的人数最多,占比达25.4%;将“教师主观态度上不情愿”排第一的人数位居第二,占比18.3%。由此可见,当前影响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堂的主要阻碍来源于主客观两个方面。客观存在的困难一方面是来自于教师媒介素养的欠缺,另一方面是由于创新所需要的时间成本过高。教师主观态度上的不情愿是影响二者深度融合的主要方面。

(三)现状和程度

根据信息技术在思政课堂教学课前、课中、课后的不同应用状况,分别从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教学素材、提高课堂点名率、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进行课堂效果测评四个维度进行考量。调查旨在通过这四个维度来了解高校思政课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于思政课堂不同阶段的态度和能力掌握情况。从表1对应用认知和掌握程度的相关性描述可以看出,Pearson相关性为0.368,双尾显著性为0.002,由于0.01>0.002,因此在0.01级别上,应用认知与掌握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意味着当教师们认为信息技术应用于思政课堂教学的重要程度越高时,他们对这些技能的掌握程度也就越高。这启示我们,要想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能力,首先要转变思维,在思想上真正认可。

表1 应用认知与掌握程度的相关性

对上述内容的调查,采用重要性自主赋分的方式(从不重要1分到非常重要5分五个等次)来了解思政课教师的看法。从重要程度认知来看,单个题目的重要程度认知比例呈逐步增加趋势。从掌握情况来看,单个题目的掌握程度峰值更接近于“3”,掌握程度占比为“1”和“5”的相对较低。这说明尽管高校思政课教师对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思政课堂的重要程度认知较高,但实际掌握情况却并不与之匹配。

(四)评价与反思

对“信息技术运用于思政课堂教学是雷声大雨点小”这一问题,赞同与不赞同的接近各占一半。不赞同的教师表示,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应当围绕学生的兴趣和课程的内容,不是只提高技术而没有进行两者的融合。赞同“上好思政课主要还是取决于老师个人的教学水平与业务能力,不用信息技术也能吸引学生”这一观点的人数达70.4%。这说明大家更为关注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有38%的受访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可以通过指标测评的方式进行评价,支持此项的人数最多。相比之下,选择“教师自我测评”排第一仅占1.4%,这也说明了大家更支持第三方的客观评价而非自我主观评价。有45.1%的受访者认为“加强教师网络信息化技能培训,提高教师技能”是提高思政课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最有效的途径,此项占比最多。要注重教师的信息化培训需求,积极搭建平台,促进教师间的资源共享、经验交流和技能学习。在调查过程中,有教师建议,应当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发挥优秀教师的榜样引领作用,做好入职培训,开展示范课堂教学,还要建立“容错”机制,鼓励大胆创新。

(五)教学成效的总体评鉴

如何让信息技术更好地应用于思政课堂教学,必须要从思政课的学科属性和内容特点出发进行探究。国内众多高校在探索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兴教学载体和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作为高校进行思政教育教学的重要实践活动,其实效性是衡量其育人效果的重要参照。

高校思政课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创新课堂教学的实证调查是一个系统完整的全方位“体检”。从四个考量维度来看,调查研究结果总体上认为广大思政课教师对课堂信息化改革的认识还是比较到位的,理解也相对客观全面,实践探索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有69%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改进课堂教学实效主要体现在“吸引学生,提高兴趣”“丰富教学内容”和“增强师生互动”三个方面。通过信息技术应用于思政课堂,思政课教师可以将更多有教育价值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素材以更丰富的形式呈现,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切实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随着国家教育现代化政策的稳步推进,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由此也推动着高校思政课教学信息化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不断向前。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综合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来看,高校思政课堂应用信息技术的形式多样却难成体系,且可复制借鉴的模式不多。尽管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创新实践,但总体仍以传统的PPT教学为主,慕课、VR等新兴信息技术还未与思政课堂教学普遍融合。

(一)信息化教学积极性有待提高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98.6%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是有必要的。为什么拥有如此高的认可度,但部分思政课教师还是对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热情不高甚至带有排斥心理呢?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信息化改革需要投入较多精力,他们觉得“得不偿失”,因此还是更倾向于选择传统的教学模式。尤其是针对教学资历久的教师,他们已将长期的教学实践转化形成了得心应手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是对固有教学模式和授课方法的重构。信息媒介素养动态化培训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教师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教师的教学习惯、认知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促进信息技术与思政课堂深度融合是一个长期性与复杂性相互交织的过程。教师一旦在较长时间内不能消化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就会对信息技术产生一种抵触心理,进而影响其使用信息技术的意愿,导致授课老师丧失对信息化教学深层次的思考和研究[3]。对课堂教学而言,信息技术是一个辅助性的工具,假如与教师的主体性相分离,最终只会导致课堂教学技术化的价值悖论[4]。作为创新主体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如果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有抵触心理,从内心深处不想使用信息技术,最终也难以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政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因此,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深入必然直指教师思想认识的转变和媒介素养的提升。

(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参差不齐

在“信息技术+”时代,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的缺乏,一部分教师难以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信息化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的要求不只是体现在政治素质、思想品德、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储备上,教师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思政课堂效果的能力同样不可忽视。教育部前部长陈宝生曾在全国两会上指出思政课抬头率不高的问题,主要可能就是受到陈旧的授课形式的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能力整体上有待提高。在信息技术应用于思政课堂后,一些教师过度依赖信息技术,讲解有时候变成了读PPT,丧失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真正意义。

总体而言,技术开发与应用主体的分离使得不少思政课教师在新媒体等信息技术利用中处于失语状态[5]。部分教师由于自身不能很好驾驭信息技术,导致信息化课堂呈现形式化现象。这种忽视信息技术应用初衷,单纯为了应付信息化教学改革,只在形式上使用信息技术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程的实效性。要知道信息技术在思政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简单叠加,而是要把技术支持与教学资源进行有机结合,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统一起来,实现二者深度融合。

(三)评估结果缺乏有效利用

思政课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创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评估能否起到正面导向和激励改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对评估结果的有效利用。随着国内许多高校相继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评估结果的使用与管理也逐渐成为人们所关心的话题。结合一些高校的做法来看,主要是把评估结果作为优化教学质量和改进课堂效果的重要反馈。对评估结果的利用与管理还存在着诸如流于形式、缺乏配套机制等问题。评估结果的利用和管理不是一项完全独立的活动,它需要有与之协调配合的体制机制,否则评估结果的本身价值就会大打折扣。要想使评估发挥其作用,就必须要把评估的结果用于改进当前工作。

从思政课堂信息化改革的时代需求和发展趋势来看,积极开展实效性评价,对全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信息技术与思政课堂深度融合、促进思政课教师能力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高校思政课实效性评价体系的建构主要是以教育行政管理文件为依据,这样一来就容易忽视评价对象的外部环境、内部因素和根本目标,满足不了多重主体的合理诉求。特别要注意的是,由于教育本身的复杂性,无法用一个万能模式来做出精准评价。那种过分追求量化评估的做法从表象来看似乎是科学的,但实际上却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思政课堂教学信息化改革的实效性评价是否科学,并不在于所提供的是定性信息还是定量信息,而是取决于这些主客观信息能否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6]。

三、改进思政课信息技术运用实效的路径

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多次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的重要实施者,其深度融合的实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思政课教师的主体行为。

(一)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他们的综合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政课堂教学的效果[7]。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注重包括专业知识、道德情操、信息媒介素养在内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要知道信息技术与思政课堂教学的融合,不是简单组合,而是要产生乘数效应,为此需要解决好“为什么用、怎样用、用得怎么样、怎样用会更好”的问题。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创新课堂教学已成为当代高等教育的主流,这对现代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否熟练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已成为衡量其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高校应当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动态化的信息媒介素养培训,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辅导可以从教学理念转变、媒介素养提升两方面进行。专业技术人员与思政课教师应当加强合作,既要用好所长,又要深化交流,切实发挥有机整体的最大优势和最强效能。高校学生工作处、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部门可以考虑组织召开研讨会,集中精力集体攻关,商讨解决教师在开展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并通过现场演示和后续反馈,及时查漏补缺、调整方式方法,确保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信息媒介素养在培训、交流中得到有效提高。

(二)推进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各环节深度融合

一是在课前阶段,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提高思政课吸引力方面,有43.7%的教师认为应当注重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信息技术时代,各种碎片化信息铺天盖地而来,思政课教师必须要精心准备教学课件,科学选取教学资源,因课制宜地将前沿理论引入到课堂教学,要深刻把握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及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在案例选择上多下苦功夫,让思政课教学内容充实、有趣起来。

二是在课中阶段,运用信息技术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在信息化思政课堂上,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鲜活的案例、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师生互动。“马原”“毛中特”这两门课相对于其他思政课来说思想性、理论性更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现场传授更为重要,信息技术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起着帮助知识体系更加简明化、系统化的作用。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思政课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让思政课堂“活”起来。

三是在课后阶段,运用信息技术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思政课堂教学效果不单单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考试成绩反映出来,学生的课后评价与反馈对于改进思政课堂效果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研究分析学习平台中的有关数据,借助可视化手段,帮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化教学,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之外,思政课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大胆创新,尝试使用信息技术提交思政作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三)建立健全推动教师教学信息化改革的激励机制

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有助于调动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激发其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思政课堂的热情。一要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鼓励思政课教师投身信息化教学实践与研究;二要制定张弛有度的奖罚制度,高校思政课教师之间应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三要重视对思政课教师投入课堂教学改革的相应工作认定,例如折算工作量、设置专项津补贴等;四要保障持续性的资金投入,加大对思政课堂教学信息化改革所需的经费支持。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和合理明晰的评价标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体现着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建的教育意义[8]。在具体操作上,应当根据评价对象的客观实际和发展变化情况,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动态与静态评价、内部与外部评价、常规监控与定期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对高校思政课堂信息化教学的评价应当是一个边评边改的动态过程,既要看到思政课教学的最终实效,又要关注思政课教师的自我成长。在构建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做到测评目标具体明确、表述清晰,测评方法科学合理,测评标准规范可行。评估的目的不是为了做表面文章,而是为了更好地改进教学,因此必须要优化对评估结果的使用与管理。根据评价对象的发展动态不断更新评价目标,通过信息反馈找到薄弱环节,及时制定方案予以调整,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对思政课教学活动的导向、诊断、激励和调控功能,促进评价对象和思政课堂信息化改革的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思政信息化信息技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