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特色稳基础 齐头并进促振兴

2021-12-14 15:36严德本江苏省海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
江苏农村经济 2021年9期
关键词:海安特色农民

严德本/江苏省海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

江苏省海安市近年来形成“产业兴海安、富民旺海安、环境美海安、文明亮海安、法治稳海安”齐头并进、相融发展的新模式,有效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有效解决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的矛盾,走出一条海安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先后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县、全省新农村建设优秀示范县、全省首批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县。

立足全域发展,做大优势产业

海安市因地制宜,发挥农业区域、资源优势,以“4+N”产业环线为纽带,按照“一带一主题、一域一特色”,推动全域产业发展,做大产业规模,发展优质、高效的优势产业。

壮大产业规模。按照“农民种、政府补、专家管”的思路,市财政每年设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5000万元,先后出台《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及奖励扶持办法》《有机农业发展奖励扶持办法》等奖励扶持政策,对发展政府引导特色产业的农户,按照不同品种每亩给予300至500元补贴。建成鲜桃、脆梨、葡萄、草莓、伏季西瓜等五大水果基地,味稻、香稻、黏玉米等三大生态粮食基地,韭菜黄、大白菜等两大生态蔬菜基地,“532”十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逾百万亩。

依托科技力量。同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农科院、四川大学等教学科研院校建立“院县合作”机制,推广普及控冠栽培、避雨栽培、果实套袋、绿色防控等技术,逐步在全市推广特色农业标准化生产,制定特色农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通过技术指导、示范引导、宣传发动和监督检查等措施,加强新技术、新品种和新肥药的试验和应用,实现特色农业生产的无公害化和有机食品化,提高了海安特色产业质量和附加值,促进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打造特色品牌。不断加大农产品名优品牌的开发力度,品牌创建硕果累累,“里下河大米”“龙顺大米”等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金奖”。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功申请注册“ZGR”牌水果商标,打造海安生态果蔬公共品牌,获得绿色食品认证18个、有机转换认证品种14个。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市培育省市级龙头企业15家,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30家,创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3家、省市级示范社14家。

推进“三变”工程,拓宽增收渠道

针对农民增收渠道少,增收后劲不足的问题,海安市在“大农业、大产业”的理念导向下,采取“产村相融、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将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与休闲观光农业相结合,推动田园变公园、新村变景区、产品变商品的三大“振兴新农村工程”。

把田园变成公园。依托独特农业资源,建设“水、田、林、路、景”农业文化景观,建设“百里果蔬长廊”产业环线30公里,推出“春天是花园、夏天是林园、秋天是果园、冬天是庄园”的四季农业景观公园。全市已经建成景观节点14个,苹果、葡萄、草莓、樱桃等标准采摘园26个;成功打造“荷塘阅色”“甸里田园”“雅周农业园胜景”“大公梨花”等一批田园景观,建成乐百年休闲农业基地。

把新村变为景区。打造“看田野、望碧水、忆乡愁”的田园景区,连接“农业产业、生态资源、文化底蕴、民族特色”的旅游漫游道,配置了休憩亭、厕所,安装指示牌,让新村变景区、让民居变景点、让果园变公园;把种在花中、建在田中的民居风貌作为景观来塑造,按照“四改三建三清”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将农房进行改造,在房前屋后建“微田园”“小花园”“小果园”,建成一批具有里下河水乡特色的旅游精品村庄,成功创建北海果香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把产品变作商品。海安凝心聚力挖掘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借助省级食品工业园区和民间传统工艺,着力打响李堡白菜、李堡卜页、雅周咸花生“三样菜”,坛子肉、大腊肉、青墩猪头肉、曲塘羊肉“四种肉”等地方特产品牌,让游客既饱眼福,又饱口福;精心开发青墩神斧、角斜香包、双溪折扇等旅游纪念品,让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把海安带回家”。

加强规划引领,改善乡村环境

海安市按照“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微田园”要求,坚持规划引领、依地就势、合理布局,高起点、高标准进行乡村振兴规划,同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建设的投入。

着力实施乡村振兴规划。根据地方实际,先后编制完成《古城旅游总体规划》《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青墩遗址文化精品线路策划》以及白甸、墩头、雅周等乡镇旅游特色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

着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起,海安启动“农村公路5年大会战”,在全市率先完成国、省道提升工程,累计投入市、乡公路建设资金6.5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981公里;2014年,启动“三年水利大会战”,加快推进“小农水”、中小河流域治理等工程,新建整治堤38.1公里、节水渠903公里,整治小型渠3166公里、末级渠2444公里,全部解决农村安全饮水,打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示范区3.4万亩,治理沟塘坡地238公顷。

着力实施幸福美丽新农村。以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和国道、省道大建设为契机,加快幸福美丽新农村建设步伐,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理念,实行“统一外观风貌”,制定出台《农房建设通用图集》,实行“统规自建、统规联建”的模式。至今,已建成省级“四好村”8个,市级“四好村”16个、幸福美丽新农村20个、新农村聚居点16个、改造提升自然村8个,全市65%行政村农民居住实现楼房化。

繁荣农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

海安市加大乡风文明建设力度,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以繁荣农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

全面抓好总体规划。突出乡风文明特色,围绕乡村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拟定出乡风文明建设的具体规划。这些规划既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特别是注重历史文化名村、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精神文化活动等多方面描绘乡村的美好未来。

全面建设文化阵地。深入推进文化惠民,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通过新建、改造、置换等方法,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努力做到“文化活动人人参与、文化产品送到身边、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文化成果人人共享”;从城市到乡村,成立了文学、美术、书法、音乐、舞蹈、器乐等文艺团体和各种兴趣协会,辐射带动广大村民参与其中,形成繁荣农村文化的中坚力量。

全面培育良好家风。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结合起来,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良好的道德观念,在全市开展议家风、立家训、传家礼、评家庭,以此培育家庭美德、家庭文化,弘扬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科学教子、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的良好家庭新风尚;依托农民夜校,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帮助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造就新时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健全制度体系,推进基层自治

海安市牢牢抓住乡村治则百姓安的“稳固策”,以科学有效的治理,聚力将农村建设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

推进乡村基层自治。以强有力的村级党建建设,打通全市农村基层党建存在的薄弱环节,通过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对于村“两委”班子,大胆使用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干部,确保乡村振兴的各项政策和措施落实到位。

构建乡村治理体系。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大力推广依靠村民委员会、乡村带头人、乡村“五老”、法律工作者治村“四个依靠治村”工作模式,促进管理方式由干部管理向村民自治管理转变,真正发挥出“村规民约”作用。

建立各项管理制度。村级行政完全阳光化,不断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真正做到让农民群众对村内事务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逐步建立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探索健全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海安农村呈现出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景象。

猜你喜欢
海安特色农民
耕牛和农民
特色种植促增收
Child Vaccines and Autism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蝴蝶,你赢了……
农民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海安推进电镀企业治污限期两个月完成整改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