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沙丁胺醇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改善作用及对免疫因子的影响

2021-12-29 12:59唐志斌
中国高原医学与生物学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沙丁胺醇淋巴细胞炎性

唐志斌

(广东省韶关市职业病防治院康复1科;广东省韶关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 韶关 512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急性加重期气道黏液分泌增加、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nterleukin,IL)等大量释放侵袭气道黏膜组织,致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组织增生纤维化和气流受限,最终使肺组织通气-换气功能受损[1-3]。临床研究表明,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可靶向抑制气道黏膜炎症反应,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4]。沙丁胺醇是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物,能与β2受体高度结合,通过环磷苷酸信号通路扩张支气管平滑肌,发挥解痉作用,有效缓解气道阻塞[5]。ICS联合沙丁胺醇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效果如何未见明确报道。本研究选取广东省韶关市职业病防治院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70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ICS联合沙丁胺醇治疗对COPD患者肺功能的改善作用及对免疫因子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广东省韶关市职业病防治院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70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4,5]:①符合COPD诊断标准且确诊者;②COPD急性加重期者;③神志清醒,可配合治疗者;④60岁及以上者。排除标准[4,5]:①COPD急性期合并呼吸衰竭者;②其他原因导致的呼吸困难或合并有肺肿瘤及其他免疫性疾病者;③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异常者;④对药物过敏者。

将7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男19例,女16例;年龄61~76岁,平均(67.73±5.24)岁;COPD病程2~11年,平均(5.31±3.13)年。观察组患者男20例,女15例;年龄60~75岁,平均(67.05±4.15)岁;COPD病程2~10年,平均(5.04±2.92)年。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过广东省韶关市职业病防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且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均给予止咳、平喘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硫酸沙丁胺醇溶液(万托林葛兰素史克集团公司,规格:10mL 50mg,注册证号:H20140029)5 mg,与0.9%氯化钠注射液2 mL混合稀释后行持续雾化吸入治疗,持续时间约15 min。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葛兰素史克辅舒酮,批准文号:H20130190,规格:125μg×60揿),每次吸入250 μg,2次/d,连续治疗7天。

1.3 观察指标

1.3.1 比较治疗前及治疗7 d后两组患者肺功能:采用肺功能检测仪(上海臻硕商贸有限公司)测定第一秒时间肺活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及FEV1/FVC。

1.3.2 采用流式细胞仪(Beckman公司)测定T淋巴细胞CD4+、CD8+,并计算CD4+/CD8+比值;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NF-γ、IL-6和TNF-α水平。

1.3.3 观察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包括:咳痰、气喘及咳嗽的变化。同时采用慢性阻塞性肺病评估测试(COPD Assessment TestTM,CAT)表评估患者咳嗽、咳痰、胸闷情况。满分40,0~10分表示对COPD影响“轻微”,11~20分影响“中等”,21~30分影响“严重”,31~40分影响“非常严重”。[6]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肺功能比较

表1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FEV1、FVC及FEV1/FVC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患者肺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FEV1、FVC及FEV1/FVC分别为(1.42±0.10)L、(1.85±0.18)L和(58.31±7.46)%,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肺功能情况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百分比比较

表2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CD4+及CD4+/CD8+比值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CD8+比例明显下降。观察组患者T淋巴细胞CD4+、CD8+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分别为(32.94±2.05)%、(28.16±1.77)%和(1.41±0.13),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百分比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免疫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表3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细胞免疫炎性因子水平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INF-γ、TNF-α及IL-6水平和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免疫炎性因子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免疫因子水平

2.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CAT评分比较

表4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发生咳痰、气喘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5显示,两组治疗后CAT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CAT得分为(6.94±1.6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预后症状比较情况(n/%)

表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AT评分

3.讨论

COP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气流受限、肺功能受损的呼吸系统炎症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遗传和吸烟、吸入粉尘等多种因素有关;COPD急性加重期由于起病急、进展快,支气管黏膜组织炎症瀑布反应爆发造成急剧水肿,患者咳痰、喘气、呼吸困难等症状加重,导致治愈难度大[7];若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甚至会诱导严重的肺动脉高压或肺源性右心衰发生[8]。

临床实践发现,ICS治疗可有效缓解COPD症状,减轻气道炎症损伤,改善肺功能。本研究中应用的ICS为氟替卡松,作为一种高效的糖皮质激素,在抑制气道炎症免疫反应、促进支气管平滑肌舒张,改善肺功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9,10];β2 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是临床上常用的支气管扩张剂[11]。本研究考察了氟替卡松联合沙丁胺醇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发现观察组COPD患者治疗后CAT评分明显下降,且咳痰、气喘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减轻。联合治疗对改善COPD急性期临床症状不显著,推测原因可能是样本量不足,但其对患者睡眠、精力、情绪和运动耐力等方面有促进意义。COPD患者CAT得分越高表示疾病越严重,观察组患者病情缓解,CAT随之下降。FEV1、FVC及FEV1/FVC对COPD患者病情进展、治疗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指导价值。当肺部发生阻塞时,最大吸气/呼气量、肺活量均会明显下降。本研究中,治疗后患者肺功能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FEV1、FVC及FEV1/FV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提示联合治疗发挥了协同作用,患者肺功能改善优于单独使用沙丁胺醇。CD4+、CD8+T淋巴细胞作为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在COPD病理生理过程中失衡释放大量免疫炎性因子,诱导并趋化炎性细胞在病灶聚集浸润,加剧支气管组织增生,气道进一步狭窄[12-13]。本研究发现,治疗后,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CD4+及CD4+/CD8+比值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CD8+比例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患者T淋巴细胞CD4+、CD8+百分比及CD4+/CD8+比值改善优于对照组,提示氟替卡松联合沙丁胺醇治疗对逆转CD4+/CD8+失衡效果更佳。INF-γ是免疫细胞释放的免疫因子,在COPD急性加重期会代偿性增加;TNF-α和IL-6是由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产生的因子,具有促炎、趋化炎症细胞浸润的作用,在气道阻塞炎症加重时表达会上调[14]。本研究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INF-γ、TNF-α及IL-6水平和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但观察组患者免疫炎性因子下调更为显著,这可能是因为联合治疗延长了局部抗炎时间,使双重抗炎效果更稳定持久。

综上所述,ICS联合沙丁胺醇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临床效果更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通过调节CD4+/CD8+T淋巴细胞失衡降低免疫炎性因子水平促进预后。

猜你喜欢
沙丁胺醇淋巴细胞炎性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孟鲁司特结合沙丁胺醇对支气管哮喘患儿预后的影响
局部枸橼酸抗凝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AKI患者NLRP-3及下游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肝内T淋巴细胞单细胞图谱显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中肝脏幼稚样CD4+T淋巴细胞的扩增
ACS患者血清FSTL-1、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PAR-γ、 MMP-9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溴化异丙托品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在成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