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卜千秋壁画墓中升仙图的艺术特点研究

2022-01-09 07:49樊钢亮
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 2021年10期
关键词:墓室千秋墓葬

□樊钢亮

一、卜千秋壁画墓概况

1976年6月,在位于河南洛阳邙山南麓烧沟村西面、陇海铁路北侧约100米处的建设工地上,发现了一座罕见的西汉时期壁画墓。由于在清理墓室时发现了一枚铜质印章,印章阴刻篆书“卜千秋印”4个字,所以此墓被考古界称为“卜千秋壁画墓”。卜千秋壁画墓,为汉代常见的洞穴砖室结构,由墓道、主室和耳室3部分组成,总平面呈“毕”字形。主室使用特制空心大砖进行建造,旁边的耳室则使用小砖和楔形小砖并列券建。该墓葬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彩绘壁画,彩绘壁画分别出现在墓门内侧的上额、后壁以及墓顶脊砖等部位。壁画内容大致包括3个部分:1.天空、始祖;2.吉祥、驱邪;3.升仙[1]。其中,被考古界津津乐道的“升仙图”位于墓室顶脊位置。(图1)

图1 卜千秋壁画墓

二、卜千秋壁画墓“升仙图”的由来

考古界关于卜千秋壁画墓墓顶壁画的内容界定,主要是参照了孙作云先生的解释。孙作云先生认为,墓顶壁画是反映墓主人期望升天的 “升仙图”。他的依据来自墓顶编号为“四”的壁画砖,该壁画砖上分别绘制了两个人物,其中一人乘蛇持弓、一人乘三头鸟捧金乌。他认为这两个人物应是墓主人的形象,女性脚踩的三头鸟应是西王母的使者,是西王母派遣来迎接墓主人的乘具,并因此将该壁画解释为“升仙图”。

在汉代的壁画墓中,“升仙”是表现最多的一类题材,这和汉代当时社会上的神仙思想密不可分。秦汉时期,神仙思想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是最兴盛的时段,在秦始皇、汉武帝这两位皇帝的极力推崇下,举国上下处于浓重的求道升仙的氛围中。史书记载,这两位皇帝任用方士,花重金派方士们为自己寻找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的方法和途径。这些方士为了获得帝王们的信任和取得财物,极力编造招神引神的方法,同时还臆造包括仙人、神兽在内的神仙谱系以及热闹非凡的仙界景象。然而,长生不老的梦想终归是虚无的,秦始皇、汉武帝和那些神仙思想最忠诚的信徒,还是带着极大的遗憾离开了他们万分眷恋的现实世界。但是,方士们并未就此罢手,为了达到敛财的目的,方士们接着又编造了死后灵魂升仙的说法,宣称把辟邪、升仙的图画绘制到墓室里,就可以实现灵魂升仙的愿望。这便是为什么我们会在汉代壁画里常看到辟邪、升仙壁画的主要原因。

“升仙图”出现的另一个原因,是当时社会儒学提倡厚葬文化。汉人一般认为,“墓者,鬼神所在,祭祀之所”[2],鬼是代表阴间的,神是代表仙界的,所以他们在营造自己墓室时便将“升仙图”作为引魂的一种方式引入自己的墓葬。这样便出现了无论是墓室的墙壁上,还是随葬品中,到处可见蕴含升仙思想的祥瑞图像以及神话内容。在图像中用以表达升仙的方式有很多,有的是乘仙禽异兽,有的是徒步云间。所崇尚的理想仙界和人物造型丰富多彩,其中有居住在昆仑山的西王母以及世人为其捏造的配偶东王公,也有拟人化的风雨雷电。负载升仙的动物更是多种多样,有玄武、青龙、大鸟、天马、仙鹿和九尾仙狐等,这些用于升天的动物蕴含着祥瑞与驱鬼、辟邪、镇凶等寓意。不管这些绘画的形象如何变化,其升仙的愿望一直未变。

三、卜千秋壁画墓“升仙图”的艺术特点

卜千秋墓室壁画,是我国西汉时期较为成熟且典型的墓葬壁画之一。对于它的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比较深刻地认知西汉时期的宗教信仰、社会风尚、民俗风貌、绘画源流等信息,而且对于丰富历史学、艺术学的文献资料也有重要价值。通过前面我们对卜千秋墓室壁画的空间及内容的描述,考察西汉时期其他墓室壁画“升仙图”特点的同时,大致可将卜千秋壁画墓“升仙图”的艺术特点概括如下。

1.绘画技法质朴,造型构图严谨。西汉时期的墓葬壁画,处于我国传统绘画发展过程中的早期阶段。由于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墓室壁画的构思与技法不尽成熟,但正是壁画中所呈现的人物形象与物态形象的不成熟的特征,恰恰反映出这个时期壁画的古拙、质朴、传神的时代特色。

在线条方面,画面线条的勾勒简练流畅,刚劲有力,同时富有运动感和节奏感。线条种类丰富多样,表现形式朴拙而浪漫。

在色彩方面,除了继续沿用春秋战国时期的红、黑、黄、白颜色外,还大胆地运用赭、绿、橙、灰、褐、青。这些颜色,增强了色彩的对比,让画面显得更加丰富、华丽。

在构图方面,墓室壁画中的造型极为复杂多变,多以诡秘深邃的意境为主,以虚幻升仙为创作目标。

在造型方面,多表现侧面,动态造型和静态造型共存共生,具象造型、意象造型和抽象造型巧妙衔接。

卜千秋墓室壁画“升仙图”在这一时期的壁画造型中带有一定的写实性目的。“升仙图”中描绘的大量神兽、仙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没有依据的,如在壁画中出现的伏羲、女娲、朱雀、飞廉。如果说墓室壁画只是当时人们言传臆造的虚幻形象,那么当时的画工也就没有实体物象作为绘制参考。通过研究和比照,事实上,这些神仙、神兽元素都是有现实原型的,它们都是根据现实中不同人物、动物的形象进行想象拼凑组合而成的。因此,这样的创作手法,在造型过程中也为墓室壁画的形象提供了更为灵活的塑造空间,塑造力在思维上有了进一步的发挥。在人物塑造方面,考察“升仙图”中对于人物的描绘,我们发现当时的绘画从业者已经具备一定的写实能力与塑造能力。但如前面所讲,由于此时的绘画语言还处在探索发展阶段,可以明显看出稚拙与古朴的特点。也许,正是这种质朴、古拙的感觉,却不自觉地展露出传神的绘画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整幅“升仙图”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作品内容的主次关系。墓主人和伏羲、女娲的绘制较为精致和细腻,而其他的侍女、瑞禽、神兽在刻画上显得较为松散和随意,服饰也显得相对简单,其传神力度也不如墓主人、伏羲、女娲这些形象。

在色彩方面,西汉墓室壁画发展延续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色彩平涂的绘画技法。一般的方法是,先用线条勾勒出物象的轮廓,随后在轮廓内填充不同的色彩,如壁画中伏羲、女娲的形象。另一种较为复杂的方法,是用色彩涂刷出物象的造型,再以线条勾勒描绘物象的细部。这两种技法,可以从壁画中“盈月”和“彩云”的绘制中发现。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晕染技法,它吸收了当时的绘画技巧,并探索出了对物象不加饰轮廓线的没骨法,具体表现在“升仙图”桂树的描绘上。丰富的绘画表现手段,增强了墓室壁画中的色彩表现张力,将这种色彩张力与造型配合,可使物象更加生动真切、惟妙惟肖。也正是这种对绘画技法的吸收,让单调的色彩逐步向复杂的色彩扩展,最终形成了明亮鲜艳的卜千秋壁画墓“升仙图”的色彩感觉。这种色彩自然丰富的变化,不仅凸显了“升仙图”浓厚的地方气息和时代印迹,同时也在视觉上更富美感。

2.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相互融合。汉代是我国先秦理性精神和楚文化浪漫主义相互融合的时代,墓葬艺术恰恰是这个时期极具概括力的文化表现形式。在墓葬艺术中,楚文化继续保留了墓葬艺术的原始活力并进一步延续到了汉代墓室壁画中。与此同时,以儒学为标志的先秦理性精神的融入,无疑成了墓室艺术变革的推手。道家的思想与汉代的丧葬观念以及习俗的融入,成就了汉代墓葬壁画艺术图像图式的时代特征。这些墓葬艺术题材,源自先秦、两汉的思想观念及信仰,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多以人生享乐为背景的升仙题材,如卜千秋墓室“升仙图”这幅壁画就同时融入了儒道两家思想。这些因素的相互杂糅,直接影响了汉代人对天地、生死、鬼神的看法,同时形成并确立了当时的墓葬形式、墓室壁画等丧葬观念。

在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长期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这两种思想推行的集体无意识正是统治者所需要的。这一点,汉代社会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汉武帝就采纳了当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极力强调儒家思想才是国家思想的根本,以此排斥其他思想体系,使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的正统思想理念。社会各个领域都受其影响,墓室壁画自然也不例外,这在卜千秋墓室壁画“升仙图”中人物的服饰及行为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3.墓葬壁画传递的思想信仰。汉代墓室壁画的出现和发展,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个特定历史阶段文化沉淀后形成的独有产物,它的出现反映了汉代社会的经济、政治以及主流的思想。汉代墓葬壁画的艺术功能,无论是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墓室形制的营造上,都是依据汉代人的思想观念,“为死者营造一个超自然的、理想的神奇世界”[3]。在厚葬精神的指引下,墓室内部建筑被装饰得华丽充盈也就不足为怪了。这样的墓葬艺术形式不仅慰藉了死者的灵魂,也使生者在心灵上得到安慰和满足。通过现有的汉代墓葬壁画艺术,我们可以从3个方面对汉代墓室壁画的功能进行归类: (1)表达精神信仰的功能;(2)礼乐教化的功能;(3)图像式的墓葬记铭功能。

卜千秋墓室壁画“升仙图”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精神信仰方面。在董仲舒所谓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以及黄老学说中“长生久视之道”[4]等思想的影响下,汉代墓室壁画出现了大量的仙界众神图、宇宙天象图、升仙图和祥瑞图。当时,人们通过这样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自己的精神信仰,相信上天会通过墓室的图像向他们指引祸福凶吉,相信人死后会进入他们寄望的仙界。所有这些,都反映了汉代民众对精神信仰的追求。而这样的精神信仰,一旦和死后的世界进行联系,就会在思想层面建立一种从人间走向仙界的宏大场景,卜千秋墓室壁画“升仙图”在体现精神信仰方面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4.图腾崇拜在壁画中的具体表现。卜千秋墓室壁画“升仙图”表现的题材中有很多奇怪的飞禽走兽以及人物形象。通过研究,发现这些形象大多是被中华民族信奉为吉祥神圣之物的蛟龙、朱雀、白虎、蟾蜍等。在古代,这类神兽、瑞禽都是一种神灵的象征,一种超能力拟人化体现。以“升仙图”中的蟾蜍为例,它是蟾蜍科动物的统称,种类有很多,最常见的是“癞蛤蟆”,其形象虽然丑陋,但在神话中它却是嫦娥的化身,象征着月亮。《淮南子·精神训》记载:“日中有踆鸟,而月中有蟾蜍。”蟾蜍,在战国前是被作为图腾、月亮崇拜的,战国后则用于雨神崇拜。汉代人把蟾蜍作为一种特殊的神灵,经常绘制在美术作品中。如卜千秋墓室壁画“升仙图”中,就画有两只蟾蜍,一只位于盈月内,一只位于乘蛇之人的下方。位于盈月内的蟾蜍,旁边有桂树,这可能和西王母的“长生不老药”有关。因此,这些图像从思想层面体现了当时汉民族对原始图腾的崇拜。

在我国古代汉民族的精神世界里,存在着一个神秘的、无法言说的神图腾图像世界。由于这种神秘特质的存在,封闭图像世界里的图腾便被人们赋予了某种力量。在汉代人们的思想意识中,人内心存在的意志感和世界存在的某些物质是相融的,山川和草木的枯荣流变、日月和星辰的斗转星移是上天生命存在的显现。人作为神性的感知者,同样也置身在这个生生不息的阴阳大化的混沌之中,通过图腾这一传播媒介,可以互相感应那些无法解释的现象。此时,任何一种自然现象都被看作一个拥有预示含义的象征,被纳入这个普遍而又庞大的精神世界里,并给予了自身意义的解说,这是一种被神化了的没有逻辑的形象思维。“艺术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5]作为神性的感知者,将这些充满灵力的图腾符号幻象具化到自己的墓葬壁画中,并幻想图像的灵力可以使自己得以永生。事物都是相对的,当幻想世界的灵力在人们脑海中闪现的时候,同样也将它赋予那些民间的画工,让他们产生创作上的灵感和痴迷,使得跨时空的当代观者对这2000多年前的壁画所展现出的无穷魅力,有了更多的关注与想象。

在卜千秋墓室壁画“升仙图”中,墓主人卜千秋与其夫人所驾乘的蛇、三头凤皆是来自中国古代传统的图腾符号。除此之外,还有伏羲、女娲、飞廉、白虎、兔子等图腾符号。当然,这些元素并非卜千秋墓室壁画“升仙图”中所独有的,而是在汉代墓室壁画中较为常见的。基于此,我们认识到:存在于西汉墓室壁画中的幻想成分,除了受到当时流行的儒道思想的影响外,应该还有更为深层的图腾崇拜观念。卜千秋墓室壁画“升仙图”与诞生它的那个特殊年代共生共荣,是原始宗教观念在那个时期里的固有产物,更是与原始宗教共生的一种艺术现象。

四、结语

洛阳卜千秋墓室壁画“升仙图”作为汉代壁画墓中的代表,在历史研究、文化研究和艺术研究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价值。汉代早期“升仙图”,作为墓葬壁画的重要题材,是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密不可分的。汉文化作为华夏文化,是经过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不断演化与沉淀发展而来的。通过对这种文化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和认知“升仙图”的由来。在艺术特点方面,它的特殊之处主要体现在整幅壁画不仅有对现实的写实,更有对超现实空间的大胆想象,仙人、神兽、瑞禽与人的相互转换,现实与仙界的和谐交织,在思想层面营造出一个宏大而又多彩的虚幻世界。画面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让臆造的生命空间更具人文关怀,整幅壁画的节奏感不快不慢,像一个叙事故事缓缓道来,似乎已经达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这也从文化思想层面、绘画技法层面再次证实了它的艺术价值。

猜你喜欢
墓室千秋墓葬
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纹图饰的表里漫谈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卷韵千秋
墓室探秘
最难办的一件事
为什么不同
怕黑千秋叶工作室
扬州胡场汉代墓葬
唐宋墓葬里的“四神”和天关、地轴
浙江临安郎碧村宋墓 一座平凡墓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