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创新、群体镜像与价值书写
——扶贫剧《山海情》的表达范式研究

2022-03-17 21:05段峰峰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山海情闽宁山海

段峰峰,匡 蓉

(湖南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作为展现脱贫攻坚成果、发扬脱贫攻坚精神的扶贫题材电视剧,《山海情》成功出圈,获得许多人的追捧和好评。《山海情》讲述的是东西部扶贫协作“闽宁模式”的故事,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夏西海固人民响应国家扶贫政策,在福建省的对口帮扶下,成功实现移民搬迁、脱贫致富。扶贫剧作为弘扬主旋律、讲述农村故事的现实主义电视剧,常常被贴上“老套”“土味”“宣传”等标签,尤其青年群体更是弃而远之,使扶贫剧陷入“自说自话”的传播怪圈。如今,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战略正稳步开展,做好乡村振兴传播是现阶段影视制作和新闻宣传工作的重点。《山海情》的成功突破了扶贫剧的传播壁垒,也为做好乡村振兴传播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其在叙事创新、群体镜像和价值书写三个方面的表达范式,为未来打造品质优良、深入人心的乡村振兴题材影视作品提供了参考。

一、叙事创新:展现贫瘠苍凉的西部画卷

《山海情》制作精良,通过细致入微的影像真实还原了20世纪90年代环境恶劣、黄沙漫天的宁夏,展现了一幅贫瘠苍凉的西部画卷。其中,新颖的叙事空间、叙事时间和叙事内容是《山海情》能够脱颖而出的突出因素。

(一)叙事空间:真实之美

叙事空间是用以承载所要叙述的故事或事件中的事物的活动场所或存在空间,它以活动影像和声音的直观形象再现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1]。叙事空间的打造不仅带来富有视听冲击力的影像之美,也可以通过营造意象来传达某种观念或意识。《山海情》的叙事空间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打造:一是真实的场景。《山海情》的场景主要包括移民前的西海固和移民后的玉泉营,一个是寸草不生、难以生存的穷山沟,一个是飞沙走石、缺水缺粮的戈壁滩。为了用空间来叙事,剧中用了大量的全景镜头来展现恶劣的环境,比如用沟壑纵横的荒山来展现西海固的贫瘠和闭塞,突出异地扶贫的必要性;用一望无际的干沙滩和漫天卷地的沙尘暴来展现玉泉营的荒凉,折射出玉泉营建设吊庄移民区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二是细致的服装道具。剧中的人物,皮肤黑红皲裂,穿着一拍就起灰的破布衣服,真实还原了风吹日晒、一贫如洗的西北农民形象。破旧简陋的土坯房以及每一件具有年代特色的做旧道具,都在通过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来讲述贫穷的故事,让观众沉浸其中产生共鸣。三是浓厚的方言。方言剧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使观众更能理解文本意义生产者的原初意义,实现较少损耗的解码与信息还原[2]。《山海情》融合了西部方言和福建方言,使用了大量西部方言中的俚语,如“胡撂蹄子乱咋呼”“瞎瞎脾气”“嚷来嚷去”等等,形成了接地气、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方言的使用可以避免人物的符号化,塑造真实的人物形象,从而增强观众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二)叙事时间:凝练之美

在叙事学理论中,热奈特将时间分为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的长度关系构成了时距,时距包括省略、概要、场景和停顿四种类型,其中省略和概要、场景、停顿分别表示叙事时间小于、等于、大于故事时间[3]。时距变化影响着叙事节奏的快慢。《山海情》采用的是一种快速叙事的方式,即使用相对较少的叙事时间来叙述相对较多的故事时间,大量的故事时间被“省略”,或以“概要”和极少的“场景”进行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的匆匆扫描[4],通过快速叙事加快节奏,突出主要场景,使叙事更紧凑凝练。《山海情》共23集,讲述了从1991年到2016年跨越25年的移民搬迁的脱贫故事,25年的时间跨度意味着《山海情》的主题宏大,要用有限的叙事时间展现冗长的故事时间。但是宏大的主题容易流于形式,由于缺少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具体故事,以讲道理的方式宣扬宏大主题会显得空洞生硬,难以打动观众,因此对于故事时间的筛选尤为重要。扶贫剧所承载的宏大主题,主要是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而精神弘扬的关键是以小见大,将国家重大政策与小人物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用个人故事折射时代意义。

《山海情》的叙事时间主要选择了25年故事时间的几个关键节点,首先是1991年涌泉村村民响应吊庄移民政策,报名前往玉泉营开荒种植,主要讲述了以李大有为代表的村民不愿移民的故事。然后是1996年玉泉营吊庄移民区得到发展,讲述了基层干部马得福带领涌泉村村民建设新家园的故事。接着是1998年闽宁村开展科技扶贫,主要讲述了菌草专家凌一农带领村民种植双孢菇的故事。再者是2001年闽宁村很多青少年辍学打工,讲述了白校长为农村教育呕心沥血的故事。最后简要讲述了2016年闽宁镇成为葡萄酒之都,“闽宁模式”取得成功的故事。25年的脱贫故事聚焦于几个重大事件,以个人故事为切口,省略了故事线的具体过程,保证了故事的凝练,精彩而不拖沓。

(三)叙事内容:矛盾之美

叙事内容是指所叙述的东西,即故事本身,它涉及的首先是故事,再进一步讲,就是构成故事的几个主要成分——人物、结构和行动[5]。除了真实苍凉的影像之美,《山海情》备受好评的主要原因在于故事精彩,观众的心随着故事情节波动,与故事人物共悲欢。这种共情来源于叙事内容的突出因素——矛盾。矛盾冲突增强了电视剧的叙事节奏,矛盾冲突的出现与解决使故事情节有张有弛,通过设置悬念让观众产生期待视野,激发观看欲望。《山海情》的叙事并非平铺直叙,矛盾成为贯穿每一集的线索。第一集一开始,基层干部马得福追回家乡涌泉村“逃跑”的吊庄户,苦口婆心讲述移民的好处,但是村民们不领情,抱怨玉泉营“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大风三六九,小风天天有”,宁愿守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穷山沟。这一矛盾极具戏剧性,村民们蓬头垢面,操着诙谐的方言,一贫如洗却态度强硬,不愿意移民。从叙事角度来看,这一矛盾趣味性强但意义深刻,折射出了扶贫工作开展的艰难性,农民观念的封闭和行动的迟疑导致扶贫工作屡屡碰壁,政策难以付诸实践,而这不仅是叙事内容的戏剧化体现,更是中国扶贫工作的现实困境。除此之外,《山海情》中的诸多矛盾都兼具艺术性和现实价值,比如闽宁村双孢菇滞销,全村上下心急如焚,而此时麻副县长想粉饰太平,执意举办宣讲现场会。这一矛盾一方面使故事情节变得紧张,留下了悬念,另一方面揭示了现实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官僚作风和形式主义。矛盾的灵活运用让《山海情》不仅故事扣人心弦,揭示的各种社会问题也引人深思。

二、群体镜像:传达脱贫攻坚精神的内涵

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不能靠假大空的口号,而要依托真情实感的人物故事,通过塑造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来构建脱贫攻坚过程中有血有肉的群体镜像。《山海情》主要塑造了三类人物形象:扶贫干部、农村青年与贫苦农民,以形达意,传达了脱贫攻坚精神的内涵。

(一)扶贫干部:精准务实

扶贫干部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中坚力量,也是脱贫攻坚精神内涵的重要来源。扶贫工作中扶贫干部坚持为民服务,迎难而上,让精准扶贫从政策落实到贫困群众,正是无数扶贫干部的贡献和努力才换来全面脱贫的伟大成就。因此,扶贫剧中对扶贫干部的形象塑造应当凸显精神内核,尤其是凸显扶贫干部精准务实的脱贫攻坚精神。《山海情》中,主角马得福是一名基层干部,从农校一毕业就参加扶贫工作,为了让家乡涌泉村脱贫致富呕心沥血,从劝乡亲们移民到一步步建设新家园,每一项工作都困难重重。马得福这一角色折射出基层扶贫干部的苦与泪,基层扶贫干部是脱贫“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桥梁,落实的每一项政策都来之不易。而杨县长这一角色则体现出扶贫干部必须把一切工作都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面对闽宁村双孢菇滞销的难题,杨县长果断站出来为村民出谋划策,成功解决了难题。除了落实精准的工作要求,精准务实也强调扶贫干部有精准的科学方法,这一精神内涵在扶贫干部吴月娟和陈金山身上都有所体现,比如吴月娟因地制宜提出了“坡改梯、马铃薯生产、井窖工程、劳务输出”的方案,陈金山则邀请了福建菌草专家教授闽宁村科学种菇,探索特色产业。《山海情》塑造了一批精准务实、为民造福的扶贫干部形象,人物鲜活真实,完成了对现实扶贫干部形象的镜像表达。

(二)农村青年:开拓创新

在脱贫攻坚战中,农村青年往往是不安于现状、敢于开拓创新的先进群体,农村青年率先响应国家政策,敢闯敢试,为乡亲们探寻新生活的可能性,在脱贫攻坚战起着先锋带头的作用。因此,扶贫剧在塑造农村青年形象时应当凸显出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脱贫攻坚精神。《山海情》中,马得宝和白麦苗是先进农村青年的代表人物,马得宝从小就立志走出穷山沟,有勇有谋,在无人愿意冒险种植双孢菇的情况下,第一个投钱种植并获得成功,打破了乡亲们的顾虑。穷则思变,马得宝赚钱后转手做工程,当了老板,成为涌泉村最早脱贫致富的人。白麦苗内心好强,敢于走出去,第一批作为“劳务输出”到福建打工,吃苦耐劳不服输,成为工厂先进典范。后来白麦苗留在家乡,负责筹建闽商投资建厂项目,为家乡百姓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扶贫先扶志,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让贫困群众有战胜贫困的毅力和决心,《山海情》对农村青年的刻画,突出了他们思想开放、自立自强、敢作敢为的品质,这正是脱贫攻坚战能够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三)贫困农民:攻坚克难

贫困农民是脱贫攻坚战的帮扶对象,脱贫就是把广大贫困农民从落后封闭、恶性循环的生活中解脱出来,但是扶贫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因为不同地区、不同贫困群众的情况各异,所以精准扶贫就是攻坚克难。攻坚克难不只是扶贫工作的具体内容,也是脱贫攻坚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扶贫剧凸显这一精神内核更是必要。《山海情》在贫困农民形象的塑造上,从两个方面传达了攻坚克难的脱贫攻坚精神。第一个方面是以李大有为代表的扶贫困难户的形象塑造,通过刻画其懒惰和耍赖来展现扶贫的艰难。李大有吃掉“扶贫鸡”,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因为亏损毁掉种菇棚,畏畏缩缩不愿承担任何风险。李大有是现实中很多扶贫困难户的缩影,穷根未除,思想禁锢,是扶贫工程的“绊脚石”。第二个方面是以李水花为代表的劳苦农民的形象塑造,他们不屈服于困境,勇敢追求美好生活,诠释了攻坚克难的精神品质。李水花的父亲因为一口水窖、一头驴、两只羊和两笼鸡就把她“卖”了,成家后李水花的丈夫又因为事故瘫痪,接连的遭遇和打击致使家里的日子难以为继。但是李水花内心乐观,面对困难咬牙坚持,最后成功脱贫致富。这两个方面真实地展现出了贫困农民的双重性,折射出扶贫工作的艰难性与重要性。

三、价值书写:表达多重维度的时代意义

《山海情》不仅仅是一个温情感人的扶贫故事,站在更宏大的视角来看,《山海情》谱写的是一个价值重大的精神史诗,具有文化、政治、社会等多重维度的时代意义,这种时代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展现乡土中国,弘扬乡土文化

《山海情》被观众评价为“明明那么土,却那么好看”,作为记录农村历史变迁的扶贫剧,《山海情》的“土”展现了以土为生、根植于土的真实的乡土中国。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6]。虽然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都涌向城市,乡土社会被瓦解,但大多数人仍然具有乡土情结,尤其面对村庄的不断消亡,人们愈发怀念那个由血缘、地缘、礼治秩序组成的“熟人社会”,这也是为什么《山海情》虽然“土”却令人共情。《山海情》讲述的是一个安土重迁的移民故事,涌泉村虽然是个穷山沟,但在村民们看来却是“水最甜的地方”,村民们不愿离开,尤其在老人们看来,移民就是在“断根”。面对整村搬迁的政策,李老太爷宁愿喝农药自杀也不愿“断根”,这正是乡土社会中人与土地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映照。同样具有土地情怀的观众看到这样的故事不会觉得夸张,反而能够理解故土难迁,被故事打动。《山海情》的价值就在于用真挚、细腻的影像还原了一个简单质朴、粗粝鲜活的乡土中国,弘扬了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结晶和精神寄托的乡土文化。

(二)赞扬闽宁友谊,彰显制度优势

“山海情”的“山”代表宁夏,“海”代表福建,“山海情”指的就是闽宁友谊,没有福建的对口帮扶,宁夏难以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中富起来。《山海情》聚焦于宁夏西海固的扶贫故事,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福建援助宁夏,在玉泉营实施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建设了一个移民示范村——闽宁村,经过不断努力,一穷二白的闽宁村发展成为欣欣向荣的闽宁镇。为了宁夏的发展,福建派来一批无私奉献的人,包括尽职尽责、一心为民的扶贫干部,知识渊博、不畏艰辛的科研专家,以及有信念、有热心的支教支医支农人员,这样一批援宁群体用智慧和汗水帮助宁夏通过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等实现全方位脱贫。《山海情》中的凌一农教授就是体现闽宁友谊的最好证明,他从福建来到宁夏教授农民种菇,不畏艰辛,不图名利,一腔热血为农民,成功在戈壁滩上种出双孢菇,为农民找到新的致富道路。在凌一农教授想默默离开时,乡亲们自发携礼前来送行,感激他的付出。福建的大力援助,让黄沙漫天的“干沙滩”变成了寸土寸金的“金沙滩”,山海之情,厚重珍贵。而“山海情”的背后,是中国“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通过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共同富裕。

(三)折射历史变迁,构建集体记忆

集体记忆由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提出,指的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7]。集体记忆易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是形塑社会认同的重要力量。《山海情》跨度25年,以重大国家政策下的人物故事为切口,用详略得当的叙事策略进行全景式回顾,折射出了扶贫政策下宁夏人民从贫困到富足、从山村到城镇的历史变迁。伴随这种历史变迁,中国从以农为本、以村而治的乡土中国转型为乡土变故土的城乡中国[8]。对于经历过这种历史变迁的人来说,物质匮乏、寒耕热耘的乡土生活已经成为过去式,人们对乡土的记忆也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而模糊。而《山海情》通过真实还原的影像,运用大量的象征性符号激活了人们心中对于乡土的模糊记忆,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对于未经历这种历史变迁的人来说,《山海情》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先辈如何与贫困抗争、如何开拓新生活,让历史留存在新一代的记忆中。《山海情》构建了几代人对于历史、对于乡土的集体记忆,消除贫穷、共同富裕是中国过去、现在以及未来都不遗余力而奋斗的事业,因此这种集体记忆的构建有助于凝聚中国人的精神力量,继往开来,砥砺前行。

四、结语

《山海情》的成功,改变了观众对于扶贫剧的固有认知,让宣传主旋律的扶贫剧也能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题材。《山海情》跳脱出模式化、简单化的扶贫剧叙事策略,从叙事空间、叙事时间和叙事内容进行了创新,让故事变得精彩、细腻、真实。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赋予了不同群体重要的脱贫攻坚精神内涵,让脱贫攻坚精神的弘扬“润物细无声”。《山海情》传达的多重维度的时代意义,是扶贫剧创作应当纳入其中的核心要素,也是打造史诗级扶贫作品的价值所在。《山海情》也进一步证实了,没有观众不爱看的题材,只有观众无法共情的故事表达。做好乡村振兴传播亦是如此,打造真正的佳作,需要让乡村振兴故事深入人心,让乡村振兴精神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山海情闽宁山海
丝路•山海
《1999-闽宁镇》油画190cm×190cm 2019年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山海涧》
《山海情》:所愿隔山海,山海亦可平
土味《山海情》凭什么热度不减?
好看的“扶贫剧”不止《山海情》
《山海情》,“土到掉渣”的爆款
闽宁妇联签订互学互助对口扶贫合作交流协议
山海添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