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学院学报》发文情况及研究热点分析

2022-08-24 02:10叶丽娜
武夷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叶丽娜

(武夷学院 学报编辑部,福建 武夷山 354300)

高校学报是高校科研成果的主要载体,有着服务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功能[1],高校科研成果是衡量高校水平重要标志之一,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高校学报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分析学报发文情况和热点,有利于编辑、学者更好地把握好学科发展方向及学术动态。通过整理,已有不少文献对不同类型期刊的不同特征及热点进行分析,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两类:针对不同期刊发文情况的研究,赖思银[3]对本校的学报进行的可视化研究,程琴娟等[4]对其本校的学报计量分析;针对不同学科类别的发文热点研究,如蒋霞[5]针对自然科学学报的发文现状进行研究及主要特征分析,谢文亮[6]针对出版类高被引文章进行分析,徐虹[7]针对国内肿瘤发文情况的统计。在总结分析文献的基础上,对《武夷学院学报》发文情况进行分析。

一、资料收集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搜索,以“武夷学院学报”为期刊来源,时间跨度取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人工筛选出非论文的数据后,获得有效文献2165篇。

(二)研究工具及数据处理

借助EXCEL等相关软件,利用CNKI可视化模块分析分别绘制发文数量曲线、发文机构和作者情况、基金论文情况、被引论文情况等图表,直观地展现期刊特征,实现对数据的深入洞察,清晰有效地传达信息。通过聚类分析,结合常规统计方法,展示期刊发文状况与热点。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数量变化分析

1.发文数量的变化

为考察《武夷学院学报》研究成果的产出情况,对CNKI数据库收录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并绘制成文献量变化曲线图,见图1。

图1 历年发文量Fig.1 Amount of published papers

发文量出现了两次下滑。第一阶段是2011—2014年,总文献量为574篇,年均文献量为144篇,2015年该刊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当年发文量超过2014年的两倍达到291篇,是创刊以来的最高峰,在此之后又有减少,原因可能是研究的深入、思维更具逻辑性,研究视角更加多元,论文篇幅变长,导致整期能刊发的文章数量减少[8];另外在编辑部排版过程中,对稿件的审核标准进一步提高,为呈现清晰的图表,占用版面较多,造成版面留白多,使得载文的信息密度减小,期刊载文量有下降趋势。

2.研究机构与发文作者

研究机构是推动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为清晰地展现2011—2020年学报载文情况,绘制作者机构图(见图2),可以看出武夷学院是发文量最多的研究机构,发文量高达1017篇,其次是福建农林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分别是107篇和130篇。

图2 不同机构发文数量Fig.2 Amount of published papers in different organizations

发文量第一的来自学报主办高校,前十名均为省内高校,可见学报的区域性明显,学报主办单位高校的老师构成了学报稳定庞大的校内作者群,但该高校作者的发文量呈下降趋势,内稿比例逐年下降(图3)。在收稿和确定录用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学术质量,避免被非学术质量的因素干扰。同时,也要避免减少本校稿件的录用,这主要是因为高校学报的基础在于所属高校,这样做会削弱它对主办高校硕士、博士研究生这类年轻作者的培养作用,会因此减弱本校师生,特别是本校优势学科的师生投稿的积极性,从而影响高校学报的整体水平[5]。

图3 内稿比例Fig.3 Proportion of internal papers

从图4可见校内发文情况,发文量最大的是茶与食品学院,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次之,数学与计算机学院、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和艺术学院发文量依次减少。学报立足本校实际结合本校的新兴学科、特色学科,在学报中刊发较多的这类文章,新成立的如茶与食品学院,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作者有较高的写作热情,发文较多。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及艺术学院的作者群庞大,稿件也不少,这些文章都能很好地体现学校所在地的地方人文特色。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都是学校重要的传统院系,发文比重也不可忽视。

图4 各院系发文量Fig.4 Amount of internal papers in different departments

(二)期刊质量

期刊的质量主要从基金论文和被引量2个方面来论述。

1.基金项目分析

通过知网的可视化分析,来源于基金的论文成果有1183篇,占总发表论文量的54.6%。基金论文比中间几年虽有波动,但整体趋势看是上升的(图5),且国家级的项目论文占也越来越高(图6),2019年达到23篇。基金论文率最高的是2020年的174篇,占当年论文总数的66%,最低的是2013年的46,占当年论文数的30%。学报吸引基金论文的能力有所提升,学术影响力呈较好的上升态势[3]。

图5 基金论文数量Fig.5 Amount of fund project supported papers

图6 国家基金论文数量Fig.6 Amount of national fund project supported papers

基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的论文成果45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篇,其他类型的国家级项目17篇,占基金类文章7.9%;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的论文成果73篇,占比6.2%;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发文量81篇,占比6.8%;其他省部级项目发文量338篇,占比28.6%。

2.被引量分析

论文总被引量3602次,年度被引量最高为579,出现在2015年,而篇均被引量最高是2011年。被引数大于5次的篇数为204,占9.4%篇;被引数大于1次的篇数为1236占57.1%,历年的被引数及被引率见下表。

表1可以看出,篇均被引量逐年下降,被引率也下降。从篇均被引数和被引率逐年降低也可见,论文的被引受到积累效应的影响,因此论文被引高峰期往往发生在发表后。

表1 历年被引情况Tab.1 Cited papers

3.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代表文献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核心观点,通过分析关键词特征,可以很好地了解期刊发文情况,概括研究热点,从而预测研究趋势。通过对检索文献的研究,提取所有被引用文章的关键词共608进行聚类分析,归纳得到学报研究的5大热点领域。

(1)人才培养、教学效果、课程改革、地方高校、实践教学共5个关键词。该群组文献数量最多,与之相关的词有“武夷学院”“实践教学”教学模式”“高校”“地方高校”等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较高达到79,占全部关键词的12.9%。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要功能,也是高校教师必发的文章类型,研究领域包括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等,这类研究在全国期刊中的刊发量也处于绝对靠前的位置,也将持续地保持研究活力。

(2)思想教育、学生管理、思想政治共3个关键词。通过原文献追踪发现该聚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教育的“对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相关关键词不断出现,频次为73,占全部关键词的11.9%,研究领域包括思政教育,教育理论,学生管理等方面,国内期刊中这类论文属于较热门的研究领域。

(3)岩茶、茶树、茶品质、茶文化、武夷山共5个关键词。通过原文献研究发现“武夷山”“闽北”“朱子文化”等关键词存在一定的共生关系。在武夷山独特的环境中,为此类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此类关键词的频次为61,表现了学者对该研究的重视。与全国期刊该类文章的发文数量对比发现,本刊在“朱熹”群类研究中有优势存在,这些关键词是特色的研究领域,研究热度较高,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4)旅游资源、地域文化、地方文化共3个关键词。该群组文献数量虽然不断多,却可以很好地凸显出学校及期刊的特色。该群组的研究主要是旅游管理,侧重于运用调查、识别旅游景点的情况,作为管理的功能出现。与这些关键词相关联的还有“乡村旅游”“古建筑”等。目前全国范围的生态游、周边游正当兴起,这些研究热点将会持续较长时间。

(5)环境、生态文明共2个关键词。该群组文献数量在最近几年增长较快。通过原文献研究发现,主要研究集中于森林生态,污水处理。生态相关研究目前仍是以基础研究为主,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代,对生态方面的研究依然具有长远的意义。

三、结论与讨论

《武夷学院学报》2011—2020年发文概况结论如下:

(1)从整体发文情况看,学报发文数量总体趋势明显增加,作者主要集中在本省高校,校内作者成为第一来源。校内作者中发文量兼顾学校优势学科,较好地反映了学报的定位和服务功能。学报的发展与所属高校、所属地区的发展紧密相连,从研究机构与发文作者的基础数据,可以发现学报的发展基本依赖所属高校[9]。通过组建校内作者群、与其他高校合作等途径来开发作者资源,特别是与拥有类似优势学科的高校进行合作,能更好地提高学科优势及发文质量,从而促进高校学报的特色化发展。

(2)从发文基金情况看,数量的增长和项目的级别提升都十分迅速。刊登的基金资助项目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高,说明这一刊物吸收前沿科学和高质量论文的能力强[10-11]。这些基金项目都是科研工作者、评审专家及基金主管部门深思熟虑审批确定的,这些课题研究属于当前需要并有发展前景的,具有创新性。基金论文数量越多,说明期刊吸收前沿学科高质量论文的能力越强,论文质量就越有保证[3,12]。为吸引更多的国家基金项目省部级基金项目论文,编辑部可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

(3)从被引论文关键词分析可以发现,与学生教育、教学改革有关的论文比重最大,其次是地方特色、地方资源相关研究。应在保证学术质量的前提下,继续稳定该类文章的数量,同时提高对教育改革类文章的指导,防止出现泛泛而谈的非学术型讨论。进一步统筹好优势学科论文比例,可作为常设栏目,吸引校内外作者投稿,突出学报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