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护理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2022-12-16 02:05王金萍荆晓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年70期
关键词:下肢麻醉护理人员

王金萍,荆晓琳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集团军医院,山东 潍坊 261021)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老龄化现状的不断发展,老龄人口数量亦显著上升,该类人群在自身机体功能及健康水平影响下,多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肌力不足等不良表现,进而易致使上述人群在肢体受到外力冲击后出现骨折表现[1-3]。相关研究资料现已指出,通过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期间为其针对性开展人性化护理干预,可在提升手术效果的同时,明显改善患者预后质量及治疗安全性[4,5]。为进一步验证上述研究观点的临床价值,本文主要分析了人性化护理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90例进行观察与研究,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参与到此次研究中,并在征得他们同意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各有45例患者的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中男性患者的例数是女性患者例数的2倍,年龄为45-74岁,平均值为(61.45±4.16)岁。观察组中,男性及女性患者例数分别为29例及16例,年龄为46-77岁,平均值为(61.47±4.19)岁。两组的上述各项基线资料数据组间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纳入标准:(1)病情经临床综合诊断确诊为下肢骨折,且符合手术治疗相关治疗要求;(2)具有完整临床资料及认知能力;(3)在知情同意书上均主动自愿签字。

排除标准:(1)有严重的脏器功能相关性疾病;(2)存在手术治疗相关禁忌证;(3)合并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障碍表现。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协助手术开展等。

观察组于常规手术室护理干预基础上同步开展人性化护理干预,具体护理内容如下:(1)术前护理:护理人员需于术前阶段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治疗的具体流程及开展目的,同时告知其手术干预后可得到的治疗效果及术后相关注意事项,以有效提升患者的手术认知水平,减少术前恐惧感及紧张感,改善护理干预配合度。(2)术中护理:当患者进入到手术室后护理人员首先需要详细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之后依据患者的手术麻醉方法为其开展相应的心理干预;对于麻醉方式为全麻的患者,需给予其有效的早期心理干预,并于干预过程中使其明确麻醉开展过程及效果;对于麻醉方式为部分麻醉的患者,护理人员需于手术全程给予其相应的心理疏导。麻醉开始前,护理人员需首先与患者展开有效沟通,并帮助患者维持稳定情绪状态,连接各项监测设备,需对患者的机体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展开相应监测;之后,协助麻醉师为患者实施术前麻醉用药,麻醉期间,护理人员需引导患者表达麻醉感觉,并告知其于术中主动表达主观感受,以便护理人员及时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指导。在麻醉起效后,护理人员需协助患者调整卧床体位,同时需应用毯子等保温物品对患者的不必要裸露区域进行适当遮挡及保温处理。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遵循无菌技术原则进行各项操作,同时需要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监测与变化的观察;若部分麻醉患者于术中出现紧张及不安表现,护理人员需及时给予其相应的情绪疏导,并告知其手术当前阶段及剩余治疗内容,以帮助其稳定情绪状态;待全部手术操作均结束后,需及时对手术创口进行清洁及包扎处理。之后将患者送至观察室内进行术后麻醉恢复,待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机体状态均较为稳定后,即可将患者送回病房,并与病房护士完成术后交接事宜;待患者的机体麻醉状态消失后,需及时给予患者术后巡视,同时明确告知其手术情况及术后注意事项,以有效提升患者的术后护理配合度。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接受护理干预后的心理状态改善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生活质量水平及护理满意度。

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展开相应评价,上述评价量表的满分均为100分,患者的得分越低则说明不良的心理状态越好。

应用生命质量评价量表(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scale,QOL)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展开相应评价,上述量表的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则说明患者的生命质量越高。

采用本院自行设计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水平展开相应评价,调查问卷的满分为100分,得分与护理满意度水平成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对文中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对比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接受护理干预后的心理状态改善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及抑郁状态的评分对比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接受护理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改善情况对比(分,±s)

表1 两组接受护理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改善情况对比(分,±s)

组名 例数 抑郁状态 焦虑状态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45 56.01±4.77 53.65±1.96 54.37±4.16 50.16±3.15观察组 45 56.14±4.79 49.14±1.75 54.41±4.19 47.49±1.90 t -0.129 11.514 0.045 4.869 P-0.898 0.001 0.964 0.001

2.2 两组护理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相对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2.3 两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对比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进行对比的情况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对比(分,±s)

表3 两组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对比(分,±s)

组名 例数 生活质量 护理满意度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45 59.16±6.14 70.47±7.34 74.57±7.90观察组 45 59.45±6.17 90.16±9.07 94.11±9.35 t -0.223 11.320 10.708 P-0.824 0.001 0.001

3 讨论

老年人群在其机体生理功能及健康状态影响下,多存在较高的骨折风险,下肢骨折作为一种常见的骨折疾病类型,可致使患者在发病后出现较为严重的肢体活动障碍,因此尽早给予患者有效的骨折修复治疗是十分必要的[6,7]。手术是治疗老年下肢骨折的有效手段,但手术作为一种创伤性治疗措施,仍不可避免于术中为患者带来一定的应激刺激,且由于多数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均相对较低,进而易导致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期间出现较为明显的恐惧及不安情绪,由此可进一步加剧手术相关应激反应,从而不利于患者的康复[8]。因此,于手术治疗期间,应辅以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人性化护理是一种近年来于临床范围内得到有效应用的新型护理方法,其在护理内容开展期间可将患者列为护理中心,并可依据患者的具体护理需求及实际情况开展心理护理、认知干预、生理护理等多层面护理指导,由此可显著减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身心状态[9];而通过将上述护理方法应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手术室护理之中,则可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手术治疗耐受性及护理干预配合度,同时可显著减轻患者在手术期间的应激反应及不良心理状态,进而可大幅提升手术治疗效果及安全性[10,11]。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采取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可收到显著的效果,可显著减轻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并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人性化护理应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手术室护理之中可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及护理满意度,改善护理干预开展质量。

总而言之,将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应用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中整体效果令人满意,能够赢得患者充分的肯定。

猜你喜欢
下肢麻醉护理人员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七氟烷全身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麻醉中的效果研究
产科麻醉中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探究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脑外科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自我保护及预防护理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