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2-12-16 02:05白罡殷京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年70期
关键词:椎动脉肌群肌力

白罡,殷京

(国家电网公司北京电力医院中医骨伤科,北京 100055)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使用率以及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加,颈椎病的患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且越来越年轻化。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一种分型,患者可表现为颈部不适、眩晕、头痛、猝倒等[1]。就现阶段的临床治疗而言,主要分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两大类,由于手术风险性的存在,故而人们往往选择保守治疗[2]。基于此种情况,笔者选取国家电网公司北京电力医院中医骨伤科在近年来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组后分别对其实施差异化的干预方案,旨在分析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选取国家电网公司北京电力医院中医骨伤科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样本总量为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至两组,分别实施常规治疗、常规+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并将其命名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组间年龄等相关资料实施统计并利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对比处理后,其结果显示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文数据对比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具体数据见表1所示。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治疗,主要包括服用一些改善微循环的药物,佩戴颈托,加强颈背肌功能锻炼等,连续治疗1个月。

观察组:常规+中医综合疗法治疗。

(1)中药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辨证论治,依据不同的证型予以不同的中药口服治疗,如气血亏虚者予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气滞血瘀者予以活血舒筋汤加减,风寒湿阻者予以羌活胜湿汤加减,痰湿阻络者予以天麻钩藤饮加减等。所有中药方剂均为一日一剂,水煎煮,早晚各温服200mL,连续治疗1个月。

(2)针灸治疗:指导患者保持舒适的俯卧位,常规消毒后实施针灸治疗。穴位包括风池、百会、内关、三阴交、足三里、昆仑、大杼、太溪及局部阿是穴等,均为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25 min左右,1次/d,连续治疗1个月。

(3)推拿治疗:指导患者保持舒适的端坐位,先对患者的颈部肌肉进行放松,施术者双手中指指腹对风池穴按压100次左右,后以右手拇指按揉百会穴100次左右,按压时力量需由小到大,以患者该处出现酸胀感为度,并维持该力度继续按揉;再使用一指禅手法由印堂穴至百会穴进行按揉;双手大拇指放于双侧风池穴,剩余四指放于患者下颌处,缓慢向上拔伸,力度由轻到重,后将患者头部左右旋转,角度35°左右,重复此动作3次;最后再次对颈部肌肉进行揉捏、拍打等放松手法。每次时间在30min左右,1次/d,连续治疗1个月[3-5]。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采用McGill疼痛量表评估,包括VAS评分、疼痛强度、疼痛分级指数,分值越低说明疼痛程度越低)、颈部肌群肌力、生活质量评分情况[6-8]。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疼痛强度及分级指数存在同质性,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疼痛强度及分级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对比(±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对比(±s)

组别 VAS评分(分) 疼痛强度 疼痛分级指数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20) 6.89±1.33 2.01±0.64 3.27±0.39 1.20±0.17 28.13±3.96 10.03±1.88对照组(n=20) 6.82±1.54 3.56±0.87 3.38±0.45 1.55±0.22 28.26±4.87 15.16±2.75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部肌群肌力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前屈、后伸、右侧屈、左侧屈的颈部肌群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前屈、后伸、右侧屈、左侧屈的颈部肌群肌力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部肌群肌力对比[(±s),N]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部肌群肌力对比[(±s),N]

组别 前屈 后伸 右侧屈 左侧屈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20) 4.30±0.52 5.59±0.63 6.98±0.60 8.79±0.74 5.74±0.67 6.86±0.61 5.59±0.69 6.90±0.71对照组(n=20) 4.32±0.46 4.66±0.51 7.01±0.75 7.54±0.63 5.75±0.52 6.01±0.58 5.63±0.77 6.38±0.66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一般健康状况、情感职能、精力、精神健康等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一般健康状况、情感职能、精力、精神健康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注:和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生理机能 生理职能 躯体疼痛 社会功能 一般健康状况 情感职能 精力 精神健康观察组(n=20)治疗前 60.82±8.05 60.11±8.11 60.04±8.40 60.12±7.11 59.37±7.27 60.25±8.39 61.33±7.74 60.28±8.83治疗后 88.96±6.88* 89.31±6.37* 88.48±7.24* 89.27±6.90* 89.39±6.11* 89.06±6.09*88.84±6.45*89.45±7.10*对照组(n=20)治疗前 60.18±7.16 61.64±7.03 60.47±6.24 59.22±6.96 60.36±7.99 59.05±8.08 59.69±8.11 59.37±7.46治疗后 71.86±8.13 71.93±7.96 72.02±7.08 72.19±8.52 72.54±9.53 71.53±8.47 71.93±7.35 72.86±8.11

3 讨论

近年来,有相关的研究学者指出,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保守治疗中,既往实施的常规治疗方案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但其整体疗效并不是十分理想[9,10]。而在中医学理论中,其对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往往更具优势[11-15],内服中药以调节整体身体机能,激发正气,而针灸、推拿治疗则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16-19],多种中医疗法综合运用可有效达到内外兼治的作用[20-22]。故而,笔者将其运用至此次研究中,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更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的数据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VAS评分、疼痛强度、疼痛分级指数)均降低,颈部肌群(前屈、后伸、右侧屈、左侧屈)的肌力增加,各维度的生活质量评分提高,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而言,对其实施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的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及颈部肌群肌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故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椎动脉肌群肌力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
双侧椎动脉走行异常及左椎动脉压迫星状神经节1例
锻炼核心肌群 这四种方式可以事半功倍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三级跳远亚洲纪录保持者李延熙小肌群力量训练的负荷变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