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青年人才“训战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3-02-06 01:17马璐瑶
关键词:素质考核技能

梁 皓,马璐瑶,龚 瞩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安徽 合肥 230022)

青年人才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力军,是推动企业创新转型的中流砥柱。各个企业都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打造自己的高素质专业化青年团队,其中如何进行人才培养、怎样开展高质量的培训是企业都面临的重要课题。为了满足对青年人才的需求,企业往往会从加强人才培养方面入手,通过内部培训、外部学习、导师制度等方式,为青年人才提供各种培训和发展机会,以提升青年人才的能力素质和综合水平。近年来,很多企业不断提升培训工作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甚至有些企业把培训部门升级为企业大学(例如华为的“华为大学”等),对培训在改进绩效和发展人才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期望[1],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训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效率的要求,因此需要进一步创新培训模式,助力青年人才成长发展。

一、青年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训系统性欠缺

传统的企业培训往往以内部授课、送出学习等零星集中培训为主,未建立系统性的青年人才培育体系,缺乏完善的培养管理机制,没有明晰的成长路径规划,缺少明确的岗位胜任力模型和学习进阶地图,导致“师带徒”机制不能精准发挥作用,培训成效不能满足青年人才队伍成长与发展的实际需求。

(二)培训内容针对性不足

企业培训往往聚焦于特定的知识和技能的灌输,培训内容与实际业务关联度不够,难以解决日常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学员也不能做出及时的反馈,使培训效果的持续性不强,影响员工的学习热情。没有针对不同学员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养举措,培训质量达不到预期,导致培训工作对青年人才的绩效提升、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偏弱。

(三)培养模式较单一

根据相关调研显示,目前人才培养以企业传统培训为主,多采用老师单向授课的方式,这种培训方式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的优势,但是讲授法是教师单向输出,学员与外界交流学习的机会较少,缺少实践锻炼环节,亟需进一步丰富培训模式,加强考核激励机制,让青年人才把学习知识、训练技能、改变行为和产出绩效有效连接起来,提高培训效果转化率[2]。

二、青年人才“训战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

为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青年人才队伍,促进青年人才快速成长,解决企业传统培训的痛点难点,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以下简称培训中心)积极探索实践,在人才培养中尝试引入“训战一体化”培养模式,围绕“素质培训、常态训练、实战锻炼和评价提升”,夯实“学-练-战-评”培训根基。“训战”培训实践是源自军队的一种训练理念与方法,也是根植于业界学习与发展的科学方法论。所谓“训战一体化”,就是以员工为中心,以实践为根基,聚焦业务发展来开展培训[3],通过将培训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培训或在培训中实践。

(一)优化顶层设计,夯实“学-练-战-评”培训根基

1.实行“一人一策”管理,实现培养跟踪

为实现青年人才个性化培育,采用案头调研与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青年人才开展调研分析,构建“业绩-能力-品德”人才评价模型,综合采用绩效取数、PDP性格测试分析、360°评价、行为事件访谈法(BEI)等多种手段,对人才评价模型进行量化和非量化测评,形成青年人才“一人一策”人才档案和评价报告。

2.优化“柔性团队”机制,激发队伍活力

建立柔性团队培养体系,健全柔性团队专题培训、月度例会、考核激励机制,提高柔性团队的工作效能。打造一批优质品牌团队,先后组建二十大精神宣讲团、政策研究专班、党校宣讲员团队、防疫突击队等柔性团队,作为青年人才的“练兵场”,引导青年人才全方位发展,持续提升队伍综合素质。

(二)定制培养方案,高效“学”,提高专业素养

1.梳理关键场景,构建能力图谱

立足关键任务,理清素质能力模型。通过相关工作职能分析、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分析等,根据“调研岗位-分析典型任务-构建胜任力模型”的方法,绘制“知识模块+技能模块+能力素质模块”的素质能力模型。细分成长阶段,明确素质能力要求。将青年人才成长划分为“新手期、熟手期、能手期”三个阶段,细化不同阶段能力素质模型的具体要求,为青年人才成长绘制清晰的“参考标尺”。

2.映射素质能力,定制课程体系

梯次搭建课程体系,针对能力素质模型中不同类目的知识,逐一细化知识要点,形成《应知应会知识点与自学阅读指南》,作为青年人才自主学习的关键参考。针对能力素质模型中不同技能,明确技能掌握程度、主要学习内容和考核评估方式等关键要项。有机组合培养主题,以能力模型和课程体系为基础,对技能点和能力项进行整合归类,形成精简的培养主题,确保后期策划培训项目方案时,课程设置易实施、可落地。

3.拓宽培养路径,落地课程体系

“线上+线下”相融合,“线上”利用“皖电学堂”等学习平台进行视频培训和直播教学;“线下”通过授课、研讨等方式进行专项教学,将单向知识传输和双向沟通学习转化相结合,保证培训实效。“请进来+走出去”相联系,邀请外部知名专家教授授课,实现高端课程“请进来”;同时发挥内部专家人才、技能大师及专兼职培训师的作用,进行授课推广,进一步实现精品课程“走出去”。“理论+实操”相结合,通过小组研讨、课程实操锻炼等多种培训形式,巩固验证理论知识学习,促进理论与实操的转化,创新构建青年人才培训课程体系。

(三)聚焦主责主业,常态“练”,打造名师名课

1.以赛代练,立足党性修养,输出精品党课

突出岗位技能培养,建立竞赛比武机制,组织开展专业技能与培训教学竞赛,营造浓厚的比学赶超氛围,推动技能水平与教学水平同步提升。通过“选拔+推荐”的方式从基层部门的骨干力量中选拔宣讲员团队,开展宣讲专题培训班,夯实党课开发及讲授基础。多层参与各类竞赛和展评,选派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各级比赛,不断提升团队成员宣讲实践能力。在比赛中锤炼课程开发技能,输出多个精品课程,分别通过国网党校微信公众号对外和“皖电学堂”线上平台对内进行展播。

2.以讲促练,聚焦关键受众,夯实宣讲能力

模拟宣讲演练,精准分众宣讲。面对受众不同的宣讲难题,宣讲员团队群策群力,制定差别化的宣讲应对策略。通过角色扮演、演练复盘等形式,设计差异化的讲稿内容、语气重点等,面向各类宣讲对象形成收放自如又别具特色的宣讲风格。立足教育基地,彰显青年担当。依托各类宣教基地,将理论学习与讲解实践有机结合,积极向广大群众宣讲百年党史、廉政思想制度等内容,在打造富有安徽特色、电力行业特点的红色教育阵地中注入青年力量。

(四)瞄准管理难题,精准“战”,提升业务水平

1.用好用活“双周一课”,推动“教”“学”相长

“双周一课”为培训中心内部培训品牌,现将其定位为青年人才专业能力提升的实战演习场。由青年人才作为主讲老师,负责课程开发及现场讲课,参培学员覆盖中层管理人员。经过调研形成覆盖各类管理领域及专业领域的培训专题:职能管理部门青年人才围绕制度宣贯、合规风险建设等方面,立足实际管理需要,突出问题导向,做好课程建设及授课;业务部门青年人才围绕新业务新业态、培训教学技能提升等方面,突出启发交流,积极开展座谈授课。通过打造“练兵场”,在提高管理制度渗透力的同时,推动青年人才整体业务水平的提升。

2.难点项目“揭榜挂帅”,攻坚实训基地建设

开展实训基地项目建设等重难点任务“揭榜挂帅”工作,面向广大干部员工发布榜单。在个人自荐的基础上,经统筹平衡后,按照双向选择、人岗相适等原则,确定发布揭榜榜单。面向揭榜人员召开专题会议,对工作职责、目标任务等提出制度性安排,聚焦实训基地基建项目建设、培训管理体系构建等重难点任务开展集中攻坚,让青年人才在攻坚克难中得到历练。

(五)着力持续改进,闭环“评”,推动质效提升

1.构建绩效管理体系,持续优化考核机制

聚焦目标导向,深入落实“目标达成、同比提升、价值贡献、对标先进”四度量化评价体系。创新建立“一标准一清单”考核体系,细化专业管理指标标准,将考核结果纳入人才队伍考核重点。加强考核激励约束作用,月度考核“重时效”,年度考核“强兑现”,实行“积分+物质”组合激励方式,依据年度业绩指标排名、贡献等级,对责任部门实行奖罚。

2.优化闭环管控,加强考核结果应用

按月编印考核简报,公布各项考核指标优劣榜,实现考核结果“晒、亮、比”。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进一步将青年人才的“训战”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相结合,打通培训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通道,加大选树宣传力度,激发青年人才积极性。

三、实施“训战一体化”培养体系的实践应用成效

(一)青年人才素质显著提升

青年人才素质能力显著提升,企业创新创效成果明显。培训中心完成2022年管理创新项目立项11项、群创项目立项3项、科研项目立项15项、QC项目立项2项;获专利授权8项,发表论文17篇;“80后”领导人员占比由26%提升至36%;多名青年员工获国网公司“优秀培训师”和“优秀教师”等称号。

(二)争先创优意识显著增强

“训战一体化”培养体系实施以来,青年员工的工作面貌、工作效能等方面有了较大转变,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全面释放,干部员工队伍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正逐步形成。

四、结语

青年人才是推动企业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做好人才培养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企业传统培训的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让培训能真正促进企业发展,将“训战”结合的理念引入培训中。“训战一体化”培养模式在传统培训的基础上,实现了培训与工作的无缝衔接,将“实战场”作为“练兵场”,不断强化企业青年人才在实际场景下的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探索出在实战中赋能、在实战中训练的好方法。通过培训实践得出,“训战一体化”培养模式会比传统培训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有利于企业持续性学习氛围的构建,助力企业培育出一支适应发展需要、业务能力扎实、综合素质过硬的青年人才队伍。

猜你喜欢
素质考核技能
高级技能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