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康社会建设的地域文化之维

2023-02-06 01:17陈祥明
关键词:文化圈小康社会特色

陈祥明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我们要建设的小康社会,应该是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多姿多彩的小康社会,而不是毫无特色、千地一面、贫乏单调的所谓小康社会。真正的小康社会是富有特色的小康社会,我们要建设的正是特色小康社会。特色小康社会建设有其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环境的等多种维度,而文化尤其是地域文化之维是其重要维度。我们应重视地域文化建设,以富有特色和优势的地域文化建设,来推动和丰富特色小康社会建设。

一、特色小康社会与地域文化的关联性

小康社会的判定标准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它至少应包括:政治上实现稳定和谐,社会风正气顺,基层治理有法可依和廉洁清明;经济上满足温饱需求,百姓衣食无忧,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与潜力;文化上保障义务教育,文化生活丰富多样,人们具有科学文明的精神追求;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建设,营造卫生、健康、绿色的良好环境,引导人们努力建设“美丽家园”。

我们所要建设的特色小康社会,总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它总是隶属于某个地区、某个城镇或某个乡村,它总是座落于某片土地、某一山水田野,它总是根植于一定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之中,与一定的文化与文明密切关联。然而,脱离开这一切,小康社会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是奢谈所谓特色小康社会建设。

实际上,特色小康社会与地域文化密切关联而须臾不可分离。首先,特色小康社会的“美丽家园”与地域自然地理文化相关联。同样是美丽家园,座落在新安江畔青山绿水间,或坐落于长江岸边鱼米之乡,抑或座落于淮河边广袤大地上,其自然环境所造成的风姿魅力各不相同,差异十分明显。人们栖居在这不同的自然环境中,所获得的舒适感、美感、情趣也迥然有别。其次,特色小康社会的文明程度与地域历史文化积淀相关联。同样是小康乡镇,根植在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土壤中,或根植在徽商故里徽派文化土壤中,抑或根植于老庄故里淮河文化土壤中,其文化积淀与熏陶所造成的社会文明风貌各呈特色,各有表里短长。人们生活在这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其精神追求、伦理习俗、审美情趣等也有所不同。再次,特色小康社会的发展潜力、发展层次与地域文化软实力相关联。同样是脱贫致富的乡村,有的地方发展潜力很大,发展层次不断提升,而有的却缺乏发展后劲,发展层次长期依然如故。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受教育高低程度、科技普及程度不同所致,亦即教育、科技、智力、管理等文化软实力不同所致。总之,特色小康社会扎根于、依赖于特色地域文化,而良好的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将有益于特色小康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二、以特色地域文化建设推动特色小康社会建设

特色地域文化建设与特色小康社会建设具有正相关性。就是说,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建设将有益于有特色的小康社会建设,失去地域文化特色将会失去小康社会特色。

坚守文化多样性与地域文化特色,是我们建设特色小康社会所必须坚持的文化价值取向。在这方面,过去许多地方的“新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是有严重教训的。有些新城镇建设,或不问东西,追求洋气、阔气,追求高大上,以摹仿外国为能事;或不问古今,不讲传统,一律破旧立新、毁旧建新,以逐新猎奇为时尚;或不问南北,不究地异,盲目地照抄照搬其他不同城市建筑风格样式,以搞所谓“集锦”实则“拼盘”为乐事。有的大搞街市街道统一化,将商铺门面统一划齐,甚至将整条街的商铺招牌以统一规格、统一颜色、统一字体来制作,俗不可耐,不堪入目。有些新农村建设,一味地追求所谓“新”,追求排场,向城镇看齐;有的不惜毁掉历史文化景观和原有自然景观,甚至改变原来地貌风水,搞起所谓“大道”“广场”“都市风情”;有的虽然保持了些微乡村气象,但搞统一设计、形式风格单调的所谓“农庄”“农家”“农家乐”等。在这些新农村,萎缩了青山绿水,稀薄了清风明月,未留住乡愁。随着乡村城镇化的推进,地域文化多样性逐渐消解,地域文化特色正在消逝。如果任其自然发展,特色小康社会建设将成为一句空话。

当前,我们要以特色地域文化建设推动特色小康社会建设。首先,认知和坚守文化的多样性,是建设特色地域文化的重要前提。经济发展的全球一体化,科技成果应用的普世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与此同时,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多样性也愈发凸显,这也是不可忽视的历史潮流。不同民族有不同特色文化,这是民族种群创造的积淀,也是维系和激发民族种群的需要;不同地域有不同特色文化,这是地域民众创造的结晶,也是凝聚和激励地域民众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坚守文化的多样性,就是坚持文化的民族性特色,坚持文化的地域性特色。因此,认知和坚守文化的多样性,是建设特色民族文化、建设特色地域文化的前提。

其次,要把优秀地域文化作为优秀民族文化来对待,把特色地域文化建设提升到新高度。中华民族文化包含着各地域文化,各地域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分支,就像浩浩长江是由许许多多源头河流汇聚起来,而又形成诸多支流分布。中华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的百花园,是由各地域文化的奇葩异卉妆点起来的。譬如,从地域文化风貌来看,安徽文化可分为三个文化区域“文化圈”或三个亚文化板块,即以徽州为重心的新安文化、以安庆为重心的皖江文化、以涡淮为重心的淮河文化。这三个区域文化圈或文化板块各自相对独立,各有鲜明特点,彼此差异明显,但又相互影响,趋同共存,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创造了各自的文化奇迹与辉煌,足以彪炳千秋,光耀华夏。[1]淮河文化、皖江文化、新安文化或徽州文化都是积淀丰厚、特色鲜明的优秀地域文化,也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或分支。因此,我们要从传承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来传承弘扬优秀地域传统文化;要从建设民族时代文化的高度,来建设地域时代文化,从而将特色地域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这个“新高度”就是,将中华文化文脉与地域文化支脉相衔接、相贯通而承继有序;将中华文化精神与地域文化精神相汇聚、相融和而相得益彰;将民族的地域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有益于特色小康社会建设的时代文化资源。这并非是消解地域文化特色,相反是凸显地域文化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风采和特色。

再次,要把特色地域文化建设与特色小康社会建设深度融合、有机统一起来。不能仅就文化来抽象地谈论文化,应该将文化建设与小康建设联系起来加以思考,将特色地域文化建设与特色小康社会建设结合起来进行探索。特色地域文化建设涉及诸多层面。在环境文化层面,要防止任意毁损和改变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环境面貌,即使合法合理的更新改造,也应将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元素、符号、图式等,尽可能保留和吸收到人们的栖居、生活和交往环境,使人们乡情有归宿、乡愁有寄托。在风习文化层面,注重弘扬地域中文明有益的风尚,保留地域中于民无害的习俗,防止愚昧害人的东西流布扩散,从而使文明风习浸染人们的生活世界。在伦理文化层面,注重传承地域中世代相沿、深入民心的德行操守,如敬天爱人、耕读传家、忠厚勤劳、尊老爱幼、和睦邻里、救难济贫等。譬如,徽州古楹联曰:“晴耕雨读传家,敬天爱人守道”“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其褒扬的德行操守值得当下人传承。在审美文化方面,要对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文脉传统有足够的尊重,对地域历史上的文化艺术大师、名家有足够的敬畏,即使对普通的民间艺术也应有爱惜、珍重、呵护的态度。要对历史积淀下来的地域文化艺术资源进行再发掘、再研究、再诠释,使其转化为可资利用的现代文化资源,以益于我们择善而从,古为今用。在治理文化方面,要注重从地域及其家族、宗群历史中发掘发现爱国亲民、廉洁奉公的先贤,德性高尚、引领风尚的典型,团结族群、建设家园的事迹,以及成功治理一方而流芳后世的经验等等。以此补充、丰富当下主流治理文化,赋予主流治理文化以传统治理的智慧与民间治理的活力。简言之,特色小康在很大程度体现在特色文化上,因而要把特色地域文化建设与特色小康社会建设有机统一起来,而不是将二者分割开来甚至对立起来。

三、提升地域文化品位与彰显小康社会特色

既然特色小康社会与地域文化有着内在关联性,那么提升地域文化品位便是彰显小康社会特色的应有之义。

要提升地域文化品位并不是盲目追求高大上,在文化设施上竭力攀比高精尖,在文化形式上一味地追新猎奇,在文化内涵上高到不接地气。这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品位。我们所讲的提升地域文化品位,主要是着力于以下诸方面。

提升地域文化品位,首先必须明确地域文化圈定位以及文化发展方位。一个地域的文化发展,必然受到一定地域文化圈的制约与影响。很难想象,一个地域不在任何文化圈,也不受任何文化圈影响,在当今世界这样的地域及其文化发展是不存在的。仅就安徽为例,三个不同文化圈(徽州文化圈、皖江文化圈、淮河文化圈)中的不同地域,其文化的风貌特点、文化资源、文化发展潜力都有很大差异。[2]如果完全忽视不同文化圈及其差异而进行地域文化建设,无疑是不科学非理智的行为。三个不同文化圈中的不同地域,应该充分发挥各自的文化优势,盘活各自的文化资源,打造各自的文化品牌,形成自己独特的、别人不可替代的特色文化。明确了地域文化圈定位,即明确了地域文化发展方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文化建设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

提升地域文化品位,应着眼于满足地域百姓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生活需求,以体现小康社会的文化服务特色。小康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是服务型社会,它以尽可能满足民众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为宗旨。就此而言,特色小康社会就是特色服务社会,而有特色的文化服务是有特色的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其有特色的文化服务主要表现为:文化内容的丰富性,涉及科技、教育、文学艺术,满足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而不只是满足狭隘的游艺娱乐;文化形式的多样性,包括文学、书画、曲艺、影视、民间艺术等,既有理论性通识引导,又有实践性普及尝试;服务的周到性,兼顾普及与提高,兼顾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兼顾不同受众群体如老年群体、青少年学生群体等,既沿用有效的传统服务手段,又采用通行的现代服务手段,注意利用便捷高效的科技方式方法。以上是就总体而言,至于每个特定区域,不搞“大而全”“小而全”,而“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有侧重,体现特色。在文化服务资源利用上,一方面尽量挖掘和充分利用本地域资源,另一方面注重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如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高校的图书馆、社会上的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等。

提升地域文化品位,应注重提高地域民众的精神境界与文明素养,以体现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特色。一种高品位的地域文化,一定是同时具有历史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意蕴,兼备有序传承的地域文明积淀和与时俱进的现代文明风采,并大胆吸收和有机整合外来先进文化文明成果。因此,仅仅服务于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即满足其感官娱乐,这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通过文化服务,传播和普及科学知识、人文知识、艺术知识,提升受众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培育受众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引导受众求真崇善尚美,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人生境界。还要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果。要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扎根于地域文化文明沃土,并引导地域文明建设健康前行。

提升地域文化品位,还应具有科学的前瞻的文化价值取向,不断为小康社会拓展文化发展前景。小康社会的最低目标,是在解决温饱问题基础上,满足人们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小康社会建设还有更高的目标,小康社会发展还有远大的前景,就是要不断提升人们的富裕程度、文明程度、自由程度和幸福指数,而这些都和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与特色小康社会建设紧密相联的特色地域文化建设,必须具有科学性、前瞻性的文化价值取向,这就是面向未来的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不断扩大科学文化的开放度,不断提高文化选择的自由度,不断满足文化消费的个性化需求。地域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坚守本土(本民族、本地域)文化特色,另一方面要开放文化胸襟,注重汲取外来(外民族、全世界)先进文化文明成果,并在本土特色文化与外来先进文化之间寻求一种动态平衡。一种高品位的地域文化,必定是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一种兼容开放的文化,一种面向未来的文化。

猜你喜欢
文化圈小康社会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医的特色
圈里事儿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完美的特色党建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铜鼓文化圈的演变过程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