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数据治理探究与实践

2023-02-06 01:17
关键词:院校高职

杨 阳

(1.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2.厦门大学,福建 厦门 361005)

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有力推进了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在高等教育领域,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信息化变革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其中,数据作为信息化管理中的核心要素,在促进教育系统改革与创新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发挥数据的价值,如何更好地开展数据治理成为当前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的重要议题。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强校园数字化转型方面起步相对较晚,基础相对较为薄弱,系统探究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数据治理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行动路径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1 核心概念辨析

维基百科对数据的释义为“数据是信息、知识产生的原材料”。而治理是利益相关者为达成共同的目标而进行沟通、协调并采取行动的一系列过程。国际数据治理协会认为,数据治理是对数据资产管理和控制的活动集合,包括计划、监控和执行等[1]。Weber等认为,数据治理涵盖数据质量、数据管理、元数据管理、访问权限、决策权限、问责制和数据策略等方面[2]。高职院校数据治理是指高职院校对数据资产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的综合。

2 研究基础

国外最早于2004年开展数据治理研究,该阶段的研究主要兴起于企业管理领域,随后逐步拓展到政府以及医疗等领域。国内数据治理方面的研究开展较晚,贾童舒等人于2014年发表的《数据治理——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的新视角》开启了国内有关数据治理研究的滥觞[3],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图书馆与情报领域,如包冬梅等对高校图书馆数据治理框架的研究[4],宋秀芬等对高校图书馆数据监护管理的研究[5]。此后,关于数据治理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如范小春围绕数据治理的应用策略进行研究[6],余鹏等对于大数据视域下的高校数据治理方案开展研究[7]。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界对于高校数据治理的研究主题开始转移到数据治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范围也随之不断拓展,吴刚探讨了数据治理体系的构建[8],董晓辉对高校数据治理框架进行了设计[9],田贤鹏针对人工智能带来的隐私保护问题进行研究[10],谢娟就高校数据治理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展开探讨[11]。总体来看,关于高校数据治理的研究偏向微观层面,从宏观角度开展高校数据治理的研究目前较少。其中,关于高职院校数据治理的研究总量偏少,笔者以“高职院校”和“数据治理”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仅检索到62篇学术论文,如陈莉莉、姜大庆等探讨了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数据治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12],李斌等围绕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数据治理的内涵特征、形态嬗变和实现路径展开研究[13],杜兰晓等阐述了高职院校数字化转型的内涵特征、体系建构与实现路径[14],可见,高职院校在数据治理方面的研究仍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

3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数据治理的价值意蕴

人工智能、大数据所引发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在助力社会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推动高等教育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现代化的有效工具[15],对于完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高职教育作为与本科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加强数据治理工作,补齐学校在数据治理方面存在的短板,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发挥着重要作用。

3.1 治理工具的创新有利于提升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

治理工具的创新是高等教育治理从经验式、粗放式转向科学化、精准化的一个重要前提,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为高等教育内部治理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支持。传统的依靠个人经验做决策的工作思路存在价值局限,而基于大量真实有效的数据进行决策则有利于高等教育治理走向科学、精准。在大数据技术支撑下,很多高校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建成网上办事大厅,实现用户服务“一站式”和一体化;升级优化教学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网上办公系统、财务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等主要业务管理系统,建成完善的信息化教学与管理体系;梳理学校各类审批和服务流程,为师生提供“便捷、及时、个性化”的协同服务等。这些举措对于高等教育治理模式创新大有裨益,能够助力高等教育治理从粗放走向精准,从条块分割走向有机融合,提升高职院校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3.2 开放的数据信息为多元共治的格局开辟了路径

高等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治理工作的成效不仅关系高校自身的发展,也关乎社会各界的利益。海量数据为高职院校内不同部门、学院以及师生的信息共享、决策共商提供了可能,不同利益主体之间能够有效实现信息互通,有利于打破传统治理中封闭固化的科层结构[16],提高各部门之间信息对接与协同合作的效率。数据技术为政府、行业企业、学生家长等多元主体参与学校治理提供了契机,能够充分保障他们对学校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治理主体可通过数据及时了解高等教育治理状况,并以主体身份参与到高等教育治理之中。凭借信息技术的互联互通,大数据将不同利益主体连接成一个数据整体,有助于各个利益主体的有效协同,助力高等教育多元共治格局的形成。

3.3 大数据为满足师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提供可能

大数据驱动下的数据治理为深入分析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复杂现象提供了技术支撑与数据支持。在数据技术支持下,学生可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获得海量教育资源,其学习行为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教师可通过学生的学习表现了解教学成效,优化课程设计,深入探寻教育教学规律。学校可以对学生的选课情况、上课情况、作业和考试情况、评教情况等进行深度分析,为全面掌握教学情况、促进学科专业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数据技术的影响下,教育服务与管理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基于学生生活数据的精准分析能够为精细化、个性化的教学与帮扶提供数据支持。例如,自2004年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通过大数据技术“隐性资助”贫困生4万多人次,累计资助金额达600万元,这种“有尊严”的救助形式将技术工具的价值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在一起。不少高校纷纷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取经”。目前,这种“低调而温馨”的资助方式在越来越多的大学校园中推广施行[17]。大数据平台所提供的多样化、个性化信息资源能够为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多方位的帮助,满足他们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与生活需求[18]。

4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数据治理的现实困境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在智慧校园建设、教育信息化方面起步相对迟缓,在数据治理方面仍面临配套制度与标准滞后、多头收集与重复收集、数据质量不高、数据安全性难以保障等亟需解决的问题。

4.1 数据治理配套制度较为滞后

大数据在高等教育治理领域的广泛应用离不开相关制度的规范与保障。虽然高职院校相继出台了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强智慧校园建设的相关制度,但当前的数据治理制度建设仍然存在明显短板。一方面,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数据标准。当前,高职院校的招生系统、学工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财务系统、办公管理系统等尚未实现有机融合,在数据采集过程中,数据收集与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不足,学生数据、师资队伍数据、财务数据等未采取统一的制度标准,数据资源未能形成合力,治理工具的潜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另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从它被人类创造开始,就暗含了风险的成分。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认为,当代风险社会有深刻的技术意蕴,技术风险是当代风险社会的重要特征和主要成因[19]。在高职院校数据治理过程中,海量的数据信息一旦泄露,被他人恶意利用,就会给高职院校师生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因此,高等教育治理中的数据安全问题对于数据治理的政策法规、配套制度的需求尤为迫切。

4.2 数据治理技术仍较薄弱

数据是高职院校治理中的宝贵财富,是赋能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推手。目前,高职院校治理主体在数据治理能力方面水平不足。由于治理主体对数据治理缺乏专业认知,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效率不高,难以形成基于数据分析教育现象、进行教育决策的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等教育治理效能的提升。不少高职院校在数据收集方面往往出现多头收集、重复收集现象,“信息孤岛”问题依然普遍存在,从侧面折射出教育管理部门以及高校对于数据治理缺乏系统科学顶层设计,这也是当前高等教育数据治理一大困境。此外,治理水平的提升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当前,高职院校数据治理缺乏专业人才的支撑。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规划设计在前期大都经过了科学论证,但是在实际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学校内部缺少专业人才的支撑,这在很大程度上掣肘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高职院校各类信息系统的维护主要依赖于前期招标的公司,很多系统功能难以得到及时的优化升级,在管理中往往面临较为被动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智慧校园建设进程,不利于数据治理潜能的有效发挥。

4.3 数据治理文化尚未形成

数据文化是尊重事实、强调精确、推崇理性和逻辑的文化[20]。在高职院校治理过程中,一方面,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倾向,一些院校的管理思维与模式较落后,坚持实事求是、基于理性和逻辑开展校园治理的氛围尚未完全形成;另一方面,部分院校出现了“技治主义”至上的苗头。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沉迷于追求工具的更新和技术的变革,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但是,对技术理性的过度追求容易造成人文精神的式微。高等教育作为特殊的社会文化组织,它“不以纯粹功利为目的,根本目的在于以文化育人”,以人为本是其治理的核心理念[21]。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缺乏思想指导的数据治理是没有方向和灵魂的,高等教育治理必须要涵养数据文化,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在数据治理过程中释放更多的人文关怀,满足教育主体的多元化需求。

5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数据治理的路径选择

5.1 高职院校数据治理需以制度设计为依托

制度是人为设定的用于规范社会关系的约束条件,数据治理赋能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离不开完善的制度支撑,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数据的价值,为高校的治理水平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高度重视数据治理工作,出台了多项数据治理政策法规引导数据治理工作有序开展。相较而言,我国数据治理制度建设仍需加强。从制度上总体构思、全面设计,对于规范流程、数据编码等统一标准,保障数据治理持续有效推进,改变当前各自为政的数据采集与管理现状,打破“数据孤岛”打通各个数据采集平台之间的壁垒。高职院校要坚定执行国家统一数据标准,统筹整合校内各部门数据,为上层决策及时提供精准的数据资源。只有制度建设与技术手段同步发展,才能促进高等教育治理充分发挥其应有价值。此外,建立专业的信息化领导机制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迫在眉睫。高职院校可以建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常设机构,遴选具备较高信息化专业素养和管理才能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担任负责人;也可以成立信息化咨询机构,通过引进校外高素质信息化专业人才,协助开展规划制定、决策咨询等工作。

5.2 高职院校数据治理需以技术提升为基础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技术应用的载体,缺少基础设施的保障,信息技术便失去了有力支撑。首先,政府和高职院校要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智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要尽快融合校级多部门、多业务的师生综合服务,实现“入口统一、标准一致、数据共享、通知速达”。高职院校要对照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提出的建设要求,打造校本综合平台,强化数据采集分析能力,提升数据治理水平。要基于共享数据中心平台,将数据从各部门、各院系集成,实现各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及操作。各个数据来源系统将数据按周期同步到主数据中心,实现数据收集的高效自动化。其次,要加强大数据专业引进与培养。随着大数据应用的持续深入,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必须持续加强大数据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供给,加强数据技术的研发、推广与应用。高职院校须根据学校发展的需求,科学引进高素质信息化人才,优化信息化队伍结构,重视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为高职院校数据治理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最后,高职院校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时开展专业调整优化,加大数据治理相关人才的培养。目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开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相关专业,合肥工业大学等院校开设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为了实现数据治理的人才支撑,有条件的高职院校也应增强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大数据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5.3 高职院校数据治理需以多元共治为保障

利益相关者的协同共治是高等教育治理的核心要义。当前,高职院校治理主体在有效沟通、协商共治方面仍然面临困境,难以准确把握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学生、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者的数据需求。因此,要摒弃传统的“碎片化”治理模式,提升治理主体的治理理念,形成以大数据为支撑的院校治理决策导向,建立利益相关者协商共治、多元治理机制,吸纳多元主体参与数据治理,提高数据治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通过数据信息的收集分析与数据化呈现,使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表达,为协同共治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撑。高职院校要把大数据思维融入高等教育治理理念,完善数据治理中利益相关者共同协商机制,准确把握不同利益主体的数据需求,协调不同主体间的权责与利益关系,提高运用数据技术统筹高等教育治理的能力,基于大数据技术和各类新媒体平台,实现政府、高校、社会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有效互动和协作。

5.4 高职院校数据治理需以数据文化为指引

以数据文化为指引,即尊重事实、强调精确、推崇理性与逻辑。在高职院校数据治理的推进过程中,一方面,要摒弃“拍脑袋做决策”的惯性思维,通过政策引导、制度规范、实践推动,推动高校治理者认知与理念更新,强化“数据思维”,营造“依数据决策”“精准决策”的治理文化,在治理过程中形成尊重事实、尊重理性的数据文化,真正做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治理”,从技术、制度、文化等方面提升高职院校数据治理效能。另一方面,也需要警惕坠入“技治主义”的陷阱中。美国技术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指出,现代技术尤其是单一技术造就了一种高度权力化的复杂的大型机器——“巨机器”,在“巨机器”中,人无异于一颗颗螺丝钉,服从机械的铁律[22]。在信息技术浪潮的强势影响下,治理主体的价值理念和行动选择可能会逐渐被技术逻辑所主导,易产生过度依赖技术工具的行为,威胁高等教育治理的民主和自由。大学肩负着发展人类精神文化、追求高深学问和人的解放等使命,在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实现高等教育治理的社会价值与道德价值依然值得数据治理主体深思。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