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城市商业区的发展和演变*
——基于城市案例的比较研究

2023-02-07 13:48展婧宸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商业街商圈商业

展婧宸

一、 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零售业的发展使原本由极少数人拥有的奢侈品迎来了大众市场,随后又被大萧条和二战打断。零售业在经济动荡期间也加速发展,但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通货膨胀而停滞不前。21世纪之交,零售行业受到互联网的重创。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6%;全国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34.5%,网络零售额占社会产品零售总额的12.7%。线上消费正在加速提升其市场份额,分流了很大一部分线下消费,对实体商业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些趋势不可避免地导致商业领域的重大变化,包括营销场所和商业运营的变化、对不同城市设施的要求以及经营者对新商业地点选择的变化。

商业模式的变化可能带来空间形态变化,变化后的空间形态也必然成为传统商业活动的新载体。商业街的规划设计影响深远,如何在设计层面与新的商业模式对话,并将模式的变化反馈给设计师?在电子商务(包括跨境电商)的冲击下,未来实体零售还会否存在?抑或以什么样的设计形式存在?城市设计师如何吸引消费者在实体商业中消费?这都是本文关注的问题。现有的关于互联网经济对商业区改变的大多数文献都是由建筑师和风景园林师撰写的。其实,电商对建筑风格的影响是微小的,不是颠覆性的,大都表现为对某个建筑的功能改造。以往的资料大多讨论商业零售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在艺术和科学的进步下将其融入新的商业建筑等等。本文将更多地讨论城市形态的应用规律、空间构成和变化趋势,并以青岛市和杭州市为例,兼顾济南和苏州等城市,详细分析商务区的规划趋势与发展特点。

库哈斯在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举办他的大型展览《乡村,未来》时探索了购物的转变。进入21世纪,特别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零售已经转移到远离市中心的大型匿名仓库。哈佛设计学院Rem koolhass编著的《购物指南》一书,从建筑学和社会学两个方面分析研究了消费空间的历史、成因、特征、危机和未来发展趋势,并从购物活动的角度对当代城市问题深刻反思。著名学者Stanley Holland指出,从一般店到专卖店,再从专卖店到一般店,这种交替的方式是一次又一次的重复,但每一次的重复都是更高层次的提升,这是内部管理层次差异的演化,每一次都会演化出新的商业形态。

经验表明,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的分布将影响人们的行为,反过来,人们的消费习惯和偏好也影响城市商业布局和形态、模式的变迁,甚至对城市整体经济、社会凝聚力和环境可持续性地产生一定制约和重塑。为了应对电子商务浪潮的冲击,在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价值作用下,城市商业区逐渐趋于多中心化(或“去中心化”)。互联网思维的基本理念是开放、共享、兼容、平等,它代表了一种新的资源供给和分配模式。符合这个理念的网络结构应当是多中心甚至是非中心的。从技术和更深层面看,网络化的计算机体系是多点并行或分布式计算的,如同区块链对当代金融的根本性影响;从城市、都市圈及城市群的布局来看,城市商业中心的变迁与模式异化,也与城市“中心——外围”理论有相当的契合度。其实,并非只有电商才对当前中心城市商业核心区形成如此大的影响与冲击,在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国家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和80—90年代已经开启的“逆城市化”进程,包括其间的城市更新和城市美化运动,都对大中城市商业中心、商业街区的存续与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现在无非是形成了多重冲击与侵蚀[1]381-382。

此外,在一些新开发建设的城市区域以及各类新区(含经济新区、开发区、高新区),则诞生了一些以全新理念为指导的综合功能区。它们既不同于老城区的传统商业街区,空间结构已显得豁然开朗、自然舒展;也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末出现的那种所谓“大商超”式商业综合体,它减轻了巨大建筑体量对相关城市空间产生的有形和无形压力。

二、 青岛的商业街区改造实践案例

青岛坐落于山东半岛的东南部,处在黄海之滨、胶州湾畔。青岛与我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相比,有着显著的特色。纵观青岛城市文化的脉络,悠久的齐鲁文化形成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开埠后东西合璧文化带来了浓郁的欧陆风情,20世纪30年代文人荟萃,更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无限光彩和灵性。总而言之,独特的文化底色、别具一格的城市风貌、迥异的建筑群体以及享誉中外的旅游资源,构成了青岛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鲜明风格和独特文化内涵。

(一) 坚持保护性开发利用

历史文化和自然风貌相得益彰的青岛,在加强特色风貌保护上正在推动历史文化活化利用再上新台阶。青岛市划定了28平方公里历史城区和13片历史城区街区,确定街区紫线范围1343.8公顷,其中核心保护范围689.5公顷,建设控制地带674.3公顷,认定公布了568处各级文保单位和313处历史优秀建筑。并且,在规划中充分考虑如何将保护与利用相衔接,让历史文化“活起来”。在中山路等老的商业街区更新改造过程中,坚持“唤醒传统文化之魅,赋予其现代化之魂”的规划思路,不“大拆大建”,而是在保留原有历史风貌、空间格局、城市街区、景观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修缮整治原有建筑和调整使用功能来优化交通组织、改善人居环境、激发街区活力。坚持保护性开发利用原则,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保护老建筑的前提下,根据保护等级、建筑类型和实际情况,让老建筑“讲出”新故事。目前,青岛市区拥有的主要商圈有:中山路商圈、香港中路(浮山湾)商圈、李村商圈、崂山商圈等。

(二) 主动补短提升改进规划

目前,青岛各个商圈发展态势总体较好,各具特色,尤其是台东三路商圈和李村商圈,人气指数较高,商品销售旺盛,有的街区及个别店铺已然成为网红打卡地或消费IP。但是,各个商圈在发展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台东三路商圈,一方面,青岛啤酒街、天幕城街等与该步行街未能形成融合发展态势,客、商、居缺乏规范划分和统筹规划,商住混杂,影响了整体升级。另一方面,商圈内的经营主体比较分散,缺乏处理矛盾和协同营销的措施,等等。近年来,青岛市政府和商业街区所在区的政府积极借鉴天津、南京、济南等地传统商业区改造提升的经验,结合青岛当地实际,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发展的思路,有关部门制定了总体规划及配套专项规划,有的商圈在前几年改造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提升[2]。近期,青岛台东步行街入选商务部组织评选的第三批全国示范步行街。

(三) 聚焦精品和品牌打造特色街区

为了提高改造提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政府委托社会调查机构和商业调查机构多次进行调查和摸底,了解目标客户群体的消费意愿和周边居民、现有商家的现实需求。问卷和网络调查表明,消费者对全市商业步行街管理、服务和营商环境满意度均达到90%以上。根据《青岛商业步行街改造提升行动方案》,青岛提出并实施六大行动,明确了步行街改造提升的目标任务,中山路步行街、浮山湾商圈等有了新变化。全市商业步行街总营业额累计增长20%以上,年客流量平均达到5000万人次以上,年度盈利比例达到80%以上,街区吸纳就业能力增强,每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就业贡献100人以上。国内外高端知名品牌和品牌企业、品牌项目集聚度稳中有升,30个以上商业老字号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发展,打造具有青岛特色的新品牌20多个。市级以上示范步行街均建成智慧商圈,能够高效提供智能停车、智慧导购、精准营销、移动支付等智慧化服务。

(四) 连续改造中始终坚守原有风貌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先后进行了三次大的改造提升,局部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后续的多次改造,特别是近两年结合城市更新改造,都坚持保持原有的风貌,与中段的里院和北段的德国风情街(金融和旅游业为主)遥相呼应。台东区在德日殖民占领时期是华人居民聚居区,这里配套建设了部分商业设施,20世纪70—80年代,外地来客除了到中山路就是台东三路步行街。改革开放后,台东三路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几经改造,逐步形成了人气和商气两旺的大商圈。

三、 苏杭地区商业街区的创新实践

苏州和杭州都属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核心区。这里靠近上海,交通便捷,商业氛围浓厚,品牌商品云集,居民消费能力也较强。

(一) 杭州电子商务之都的形成与发展

杭州被公认为世界电子商务之都。杭州早期的商业资源主要集中在五大核心商业区:武林广场、吴山广场、湖滨区、西城广场和庆春广场,近年来又新添了钱江新城等。

2003年2月,杭州市下城区提出“全力打造中央商务区,全面推进下城现代化”战略,武林CBD工程正式启动建设。近年来,杭州市依托阿里巴巴集团,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和数字经济,助推了整个城市经济能级的极大跃升,城市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也不断攀升。在大力发展电商的同时,杭州市还集中发力加快跨境电商发展,在城市近郊区域和相关产业聚集区,规划了若干电商物流配送中心和跨境电商产业园等。

早在2015年3月,国务院发布通知,批准设立首批五个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是其中之一。建立实验区,一是为了试行跨境电子商务税收政策,二是尝试跨境直购实体店,三是为了组合实验政策监督的清单。目前,杭州的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包括三大跨境电商贸易产业园:(1) 杭州(下城)跨境电商产业园成立于2013年7月,有30多家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对外贸易、智能物流等服务。生态工业链是电子商务销售商的一站式服务,包括跨境电子商务孵化、物流、仓储和运输、清关等。毗邻现在的产业园还在同期建设“跨贸小镇”。(2) 杭州(下沙)跨境电商产业园于2014年5月开园,现已入住近200家海外电商企业,年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交易额超过3亿元。(3) 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空港园区于2017年2月开园,地址在杭州(萧山)保税物流中心。涉及的生态产业链包括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支持和物流储存产业集群、对外贸易的服务等。

此外,杭州市还规划建设了良渚跨境电商产业园。目前,其产业生态圈已形成,发展态势强劲。亿丰产业综合体、良渚创意谷、拓展区3大区域已入住电商千余家。更有浙江省盐业集团、浙江电子口岸有限公司等重量级单位投资加盟。依托浙江物产供应链电商、全麦网、中巢电商村和杭州电子商务产业园良渚基地4大主力跨境电商,打造区域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企业集聚中心、杭州市跨境电商试点载体和网上自贸区线下平台,杭州(良渚)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正在成为良渚乃至整个余杭区经济增长极和战略制高点。

(二) 苏州商圈的创新与发展

苏州市位于江南腹地,虽然是一座古城,但是依托新加坡工业园开发建设,已成为长三角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促成苏州GDP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载体则是分布其中的各个商业聚集圈。苏州市号称有十大金商圈,城区坐拥“三大核心商圈”,排前两位的是观前街商圈和石路商圈。

观前街商圈东起临顿路,南至干将路,北依旧学前、因果巷,西达人民路,是苏州人气很高的购物聚集地。餐饮业主要集中在太监弄一带,娱乐休闲场所主要集中在乔司空巷一带,购物主要集中在观前街一带。这里是姑苏城内的老牌购物街区,因古寺玄妙观而得名,玄妙观已有150多年的历史,自古便是熙熙攘攘的重要商业街,稻香村、乾泰祥、黄天源等多家名优特的百年老店都坐落于此。

石路商圈是与观前街齐名的商业圈,包含步行街、美食街,在购物的同时也可以享受美食。主要商铺有五星电器、苏宁电器、石路国际商城、成泰百货、永乐家电等。石路商圈西起枫桥路,东到环城河西段,南起爱河桥路,北到上塘街,总面积55.11公顷。入夜的石路步行街更显出绰约的风姿,多彩的灯光、变幻的水影吸引了大批的游人。这里不仅有迷人的夜景,更有一流的购物环境,令前来观光购物体验的市民和游客流连忘返。

(三) 苏杭城市商业区规划特点

杭州的传统商业区主要集中在西湖周边,新的商业区和电商园区基本聚集在滨江、城西、下沙。在城市骨架和轨道交通网络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杭州目前的商业区正在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苏州的商业区则从观前街、石路商圈向新区等地拓展,也表现出多中心特点。在空间塑造上,规划设计师们从微观社区出发,注重建筑空间的密度和功能的混合度。因为更高的建筑密度有利于主体间的信息交流,是创新创意的重要空间元素。“互联网+”思维下的高可变性混合功能区,是保证高效低成本运营的基础。因此,采用小块、小尺度、高密度、小回撤等柔性设计方法,可以增加空间和功能的可变性。与集中式商业综合体相比,城市街区式商业综合体将集中式的巨大建筑体量分解为若干个小建筑块的集群,减轻了巨大建筑体量对城市空间的压力,使城市人流从城市空间自然过渡到商业街区的外部开放空间。

四、 电商发展对城市商业区规划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20世纪中后叶,西方一些地广人稀的国家如美国等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表征之一是大量富人和部分中产阶层从城市中心区“逃离”出来,到郊区小镇居住或居家办公,随之许多零售企业和零售岗位流向郊区,出现了若干几乎千篇一律的购物中心或免税店。例如,纽约市区的怀特普莱恩斯发展成为一个零售业中心,假设没有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实施的城市更新运动,当时位于城市中心区的怀特普莱恩斯的多数零售业可能都将迁至郊区高速公路沿线[3]55-56。

(一) 商业社区的营建是传统商业街区更新的必然选择

商业街区是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现象,与后工业时代的一系列城市症候密切相关。商业街区形式不仅广泛地存在于欧洲的历史城镇中,也存在于我国具有较早开埠历史的商贸城市(有的曾是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租借地城市)。而以街区为空间要素的商业社区的营建是既有传统商业街区更新的必然选择。

“商业街区”是一类商业社区案例的统称,美国学者称其为“Main Street Mall”或“Townscape Mall”。在当代中国城市中,街区商业的意义尤为特殊。近年来,延续并置换原有的城市功能几乎是所有城市更新实践的主要关切,如上海新天地、天津五大道和成都宽窄巷等,基本做到了更新后的街区与城市的有机融合。

美国西木村商业街区位于洛杉矶市西郊,靠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现代商业街区建设、发展、衰落与更新的典型案例。它是美国的商业街区从市中心百货公司向郊区购物中心转变的过渡状态。在二战后相当长时间内,西木村是洛杉矶上流社会的聚集地。20世纪60—80年代是西木村商业街区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在这一时期开始显现,最主要的是低消费能力的大学生与高定位的市场之间的错位。而后发生在那里的一起枪击案成为西木村衰落的导火索,虽然之后实施过几轮复兴计划,却难以使其摆脱日渐成为“城中村”的命运。而同样位于该区域的圣塔莫妮卡“第三步行街”,虽然不算太成功,但是它通过撩动身处其中的观光顾客的深层次城市记忆来激发他们的购物热情,通过体验式消费活动,让购物者获取了某种“在场感”与文化认同。2011年,由加州大学“城市实验室”牵头提出了两个实验性振兴方案:“活文化”与“轻车行”。由此都反映了体验式商业街区在21世纪的转变趋势。首先,西木村衰落的背景不外乎美国的商业零售模式悄然发生的改变,即由于电子商务活动的激增,实体店面的体验功能盖过了实际的交易功能;其次,80多年前建设的基础设施已无法适应今天的消费需求;最后,事件经济、狂欢经济(如“黑色星期五”购物节)渐渐成为商业经济活动的新引擎[4]131-133。

一个时代的商业区及其辅助空间留下一个时代的深深烙印。从百货商场到综合购物中心,从高速公路环绕的郊区小镇大型购物中心,到仍然坚守在大城市里随着城市更新而获得新生机活力的老商业街区,从街市门店的现场“虚拟消费”,到互联网消费平台支撑的网上购物,无不体现了从传统消费到现代消费模式和方式上的跨越与转变。从项目前期的规划定位到公共空间功能的设计,如何将消费者吸引到实体商业中进行消费和体验,成为设计师迫切的任务。特别是当下随着电子商务的日渐兴起,面对全新的购物和消费场景,设计师应该采取不同的设计策略来应对这些场景的变化。比如,青岛商务区未能形成协同发展态势,其建设可以借鉴杭州在商务区升级过程中的发展经验。

(二) 相关规划设计理念与技术引发的思考

城市设计,在专业划分上介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设计之间。它进行城市大范围的组织(调动)和设计,进行建筑物和建筑物空间的组合(massing)与组织,但是并不进行建筑单体的具体设计。城市场景是场景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运用与体现。场景理论是基于消费者视角研究城市形态的一种经济——社会学理论,在场景消费机制的研究中,该理论充满着对人性、体验、感知、沟通的洞彻观察和精细考量。场景如同演绎一台剧目,把各种艺术要素组合在一起,整体传达出某种特定的价值意义,让自身成为观众驻足、欣赏、体验、思考和品味的磁力场。城市场景中的戏剧性力量和恒久价值来自何处?值得我们深入思索。

城市场景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场域。场景理论的五大要素——社区、物质结构、不同身份人群、活动和文化价值——可以归为一个叠加、融合且又相互渗透的三维度空间,即精神空间、活动空间与物质空间。场景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如果孤立,场景即失去意义。场景空间三度叠加的结构与文化圈层系统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呼应。在文化圈层系统中,精神价值层、行为制度层和物质器物层逐层递进、相互作用。作为场景的重要要素之一且属于精神范畴的文化价值观,经由物质性的设施和空间结构传递给在场域中活动的不同身份的人群,制造出各种期待、幻想和身份认同,进而对人群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产生影响,使其不仅获得生理上的满足,更为重要的是,获得高层次的精神满足。

20世纪最成功的商业开发是诸多购物中心的建设和运营,但是,21世纪最值得关注的是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开发和建设。随着城市商业综合体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和快速发展,商业建筑不仅仅作为购物的场所,还逐渐成为人们公共交往的新空间。公共空间是商业环境中非盈利的开放空间,因具备舒适、休闲、联通等特点,而有“城市大起居室(城市客厅)”之称。公共空间具有社会化和开放性的属性,是一种介于商店购物区和外部街区的过渡区域,是一种公私相连、内外交融的空间。对商业区设计来说,富有创意的“商业中庭”是商业建筑关注公共性、舒适性、文化品位和空间多元化的重要体现。随着商业环境的发展,商业设施的构建越来越关注娱乐性、多变性和特殊体验性,并且涵盖吃喝玩乐等诸多内容。因此,在原有单一的购物空间中,商业服务、餐饮娱乐、文艺演出、体育健身等多种商业形式都被附加进来,越来越密切地与购物融合在一起,形成适合多种人群的都市文化,也产生新的消费模式[5]127-129。

(三) 数据治理与智慧城市发展

现在,我们不仅处于互联网时代,而且已经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和智能智慧化时代,5G技术和4K、8K超高清技术将为现代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契机。我们需要思考,信息网络技术与人工智能等如何应用于城市规划和研究、设计。过去的城市规划设计过程是不智能的,非常缺乏对于未来城市的科学预见和总体发展规律的把握,这很容易导致规划设计方案组织实施后带来城市建设上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城市规划设计的立体可视化或比例模型化,虚拟与现实交互(VR)的体验式规划设计效果验证,显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尤其是VR技术的应用,使城市能以数字化、信息化、可视化的方式被记录下来,并且完全拟真地呈现出来。可以预见,三维数字城市设计技术的应用必将为城市的决策管理、规划设计提供有力支撑。

在一些地方,随着城市功能的演进,城市规划一轮又一轮地进行修编,看似合理的城市规划战略与决策(非简单蓝图式绘就)在数年之后又要调整。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在于城市规划战略和策略的信息化、智能化,而平面、立体和错时复合的多层次和复合型的功能组织,将突破传统局限形成二维、三维和多维普遍关联的城市功能组织模式及其网状动态适应系统。需要指出的是,城市建设的智能化和智慧化,需要把物联网、云计算和3S技术等,与政府倡导的深度社会管理体系建设有机结合,即形成技术+管理并行的高绩效智能城市体系。

而基于数据时代的城市可以更加高效集约地建造、运营和管理,特别典型的是杭州市的“城市云脑”和青岛市北区立足于网格化管理的“城市运行指挥中心”等,城市管理和运行中搜集到的海量数据,消除了数据信息的壁垒,实现或基本实现了信息共建共享,为以后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特别是复杂商业系统的规划设计,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参考价值。而且它会非常精确地显示出什么地方是关键部位,什么地方存在隐患或漏洞,什么地方将影响全局等。只有智能化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才能创造和孕育出智慧化的城市以及智慧化商业街区和智慧建筑。

城市化的进程在加快,城市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面临许多挑战,数字化的浪潮席卷全球,数字化城市较信息化、智能化城市,较万物互联(工业或商业互联网)的城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迭代升级,真正成为“数据之海”,成为“数字支撑”的大厦、街区和城区。不仅如此,城市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也不仅仅是信息媒介上的,更多的是数据和数字,加上数字通信(5G技术等),使得现在和未来的城市建立在数字及其“流体”之上。因此,城市的规划设计离不开数字,分析大数据离不开定向信息搜集。而得到商业和文创方面的信息,不仅对营商有利,而且对已有商业区域(街区乃至综合体等)更新或人性化、个性化改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 互联网和数字经济时代城市商业区的发展方向

现代城市是一个要素要件高度聚集的大系统,虽然有累加的风险,但是它的集聚性和一定距离内设施的共享性,还是让城市比郊区更有魅力和吸引力。老城区的商业集聚区,是一个更巨大的混合体、混沌体。唯其如此,城市商业区的规划建设或是老商业街区的更新,都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强化“空间战略”导引,借鉴“广域”规划理念和技术,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筹划[6]139。

适应大部分消费者网上购物和通过电商消费的偏好,在乎综合消费体验而不在乎是否实物购买,可以在有条件的街区或商业综合体内,设立若干体验式购物的店铺和消费场所,摆设样品和电脑辅助设计,不以售货为主,而是以体验和模拟为主,在店内或商场中附加其它消费品和创意产品,或与“直播带货”平台密切合作,实现“在场消费”的目的。比如,青岛不仅是帆船之都、电影之都和品牌之都,还被称为“时尚之都”,应结合国际时尚城建设和举办服装服饰时尚周,立足消费时尚风向标的树立与打造,着力培育一批国际名品和服务消费新平台。

必须主动适应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态势,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推动消费融合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打造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平台,创新设立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或试验区,助推实体商业转型升级。上合跨境电商产业园和跨境电商综合示范园,是青岛市域内比较有代表性、示范性的跨境电商园区。应当找准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分别从行业组织培育、跨境人才招引培训、直播带货业务发展三个方向同时推进,以加速地方传统产业跨境电商转型。在此基础上聚力打造一批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融合,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镇街。

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能够为城市商业发展和商业区规划设计插上科技翅膀,提供新的保障与支撑条件。数字化模式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商业模式,越来越会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商业互联网企业很难避开数字化与人工智能化趋势。应当大力加强城市商业综合体尤其是超大MALL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因为一个这样的商业单体或联合体,相当于一个小城市、小城镇,是一个大的系统,能量和信息不断地与外界交换,内部信息流、人流和物流等也在不断循环,所以,用传统的管理手段和方式将难以为继,效率和效果也难有大的提升。因此,必须加大信息化和新技术的投入力度,提高物联网和各类商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的互联通达程度。

猜你喜欢
商业街商圈商业
打造世界级文旅窗口 构建千亿级黄金商圈
浅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商业街区改造
李晶晶作品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农产品电商圈的“乌托邦”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
商圈商业的秘密:创新
特色商业街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