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策略

2023-02-11 10:19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明达中学王催霞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年17期
关键词:鲍照黄庭坚古诗文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明达中学 王催霞

古诗文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但受制于古汉语知识的缺乏和对历史文化背景的疏离,很多学生往往对古诗文提不起兴趣,认为其晦涩难懂,且于现实生活并无多大帮助,故而忽视古诗文的学习。而作为教师,基于以上的基本学情,对古诗文教学也往往“按部就班”,采取传统而稳妥的“填鸭式”“满堂灌”等教学方式,重点讲解古诗文的字、词、句,疏通文义。而此种教学方式的最大弊病在于,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本就提不起兴趣,课堂又如此“无趣”,学习效果可以预见。笔者以为,教师的古诗文教学应该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丰富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便需要教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进行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新课程主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自我监管和学习管理,探究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而想要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有一个必要前提即学生的注意力和专注度必须高度集中于所学的科目。众所周知,学生的注意力主要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而无论是注意的广度,还是注意的稳定性,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有意注意都要优于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无意注意。心理学研究表明:上课铃声响起时,学生的注意力会迅速集中,但此时的注意力是无意注意。换言之,刚刚上课时的学生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且并不能付诸意志努力。而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渐展开,学生的注意力会逐步过渡到有意注意阶段,会有一定的目标,且会付诸意志努力。但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有限,其注意力所能持续的时间也有限。随着上课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有意注意会转为无意注意,甚至注意力离开课堂,造成注意力分散,从而使得学习效率大打折扣。而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注意力停留在有意注意阶段,保障课堂教学的高效。

例如,在学习《静女》一诗时,为了高效导入新课,且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导入新课:“老师给大家讲一则小故事,一对小情侣约会,女孩妩媚又害羞,一直躲躲藏藏;男孩见不到女孩,挠头跺脚,急得发慌。终于见面了,女孩送他一株草,男孩竟然当个宝。恋爱中的男女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读了《静女》一诗,你就明白啦!”

上述的小故事其实是《诗经全译》作者金启华先生对《静女》一诗所作的通俗而又风趣的解读。笔者以此来创设青年男女约会见面时害羞而又纯真的情境,借恋爱中男女青年特有的朦胧而又美好的行为和心理来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笔者观察来看,正值青春期的高一学生在听到这则故事时,很快便进入了情境,学习兴趣大增。这也是“让学引思”理念中“让学”的具体落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想学、自己去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有效情境,但情境创设不能过度,从而误导学生的关注重点。换言之,教师不能“让”错路,要时刻牢记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此外,教师还需要注意“引思”的部分,即“激发思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但仍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启发,即需要教师“引思”。仍以《静女》一课为例,在导入新课让学生自读该诗的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诗。笔者在此处设置了几个问题:(1)结合全诗,概述作为男主的“我”的心理变化?(2)诗中的女主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这样的女生吗?(3)按常理,彤管比荑草更加贵重,为什么男主会喜欢最普通的荑草呢?

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在导入新课部分,随着时间推移,课堂不断深入,学生的注意力也会随之发生转移。在此时,教师仍需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让学生的注意力再次集中于教学内容。如当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我建构,已经对《静女》的内容及其情感内核有了基本认识以后,为防止注意力分散,教师可以再次创设如下情境:

“如果你是《静女》的男主人公或者女主人公,见到了朝思暮想心上人,你会说些什么呢?请大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可以角色扮演,我们一会儿请学生来表演,看哪个小组表演得好。”

实际效果也是立竿见影,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再次被激发,且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二、巧设疑问,合作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自己去学,教师需要通过问题引导,巧设疑问,甚至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基本知识框架。此即新课标理念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倾听和分享、沟通和协作,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笔者将其笼统概括为“巧设疑问,合作探究”。

以黄庭坚《登快阁》一诗为例。学习时,为了帮助学生自主建构、自我学习,笔者设置了如下一系列问题:

(1)人们常说“人如其名”,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鲁”本义为鱼儿摆尾,从而引申出自由、率真、率性之意(鱼儿摆尾,自由自在,没有约束);“道人”,与“居士”一样,与宗教相关的一种雅称,自称“道人”,可见性情自由,崇尚逍遥。本诗中能否看出黄庭坚以上的特点和性情呢?

(2)此诗作于黄庭坚任江西吉州太和县县令任上,而欧阳修是江西洪州人。北宋时,吉州和洪州同属江南西路,相去不远;而宋朝官制,地方官“一年一考,三年一任”,黄庭坚离家未远,却不能归家。这样的情绪在诗中是否有体现呢?

(3)该诗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王安石变法开展得如火如荼,黄庭坚反对变法,但人微言轻,故有退意。诗中哪些语句能反映他的这种情感?

(4)宋代吕本中尝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在书中将以黄庭坚的创作理论为中心而形成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江西诗派”作诗讲求“字字有来处”“以故为新”,黄庭坚此诗中是否有体现呢?

以上问题涉及作者黄庭坚、诗歌的内容、创作背景、思想情感、艺术特色等各个方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完成对本诗的自我建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1)问题设置的时间要在学生已经对文本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就本课而言,学生需要在课前通过自我查找助读资料、注释或自主合作等方式获取黄庭坚的一些基本信息、作品的创作背景、重点字词的读音及解释等关于本诗的基本内容,这是学习本课的基础,也是课堂“让学引思”和教师“巧设疑问”的前提。

(2)问题所设置的内容必须是学生通过自我学习无法掌握的。上述四个问题的设置便能体现这一点。如对黄庭坚的字、号等信息,无论是书本注释还是教辅资料都会有所涉及。但对黄庭坚字、号的含义,恐怕少有人会想到。实际古人的名、字多为父母所取,里面蕴含更多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而号多是成年后自己所想,往往包含的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故而通过观察古人的字、号,便能窥探他的内心。无论是杜甫自号的“少陵野老”,还是苏轼自称的“东坡居士”,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窥他们的精神世界。此外,对北宋黄庭坚做官的吉州和其家乡洪州的地理位置,多数人会忽略这一点,然而这却又是十分重要的信息。黄庭坚在吉州为官,吉州在北宋属于江南西路,而家乡也在江南西路,翻开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理地图集》一查可知,两地距离非常近。离家很近,却让你三年不能归家,这种思乡之情自然而然就溢出来了,教师只需要一点拨学生便能明白诗歌中还暗含这样一种情感。而这些信息,恰恰是学生所缺乏的,故而需要有教师加以引导。

(3)问题的难度要有梯度,各个梯度难度的问题都要涉及。难度不大的题目,学生可以借助自我学习来完成,如上述的第二个问题,其实只要教师把信息点告知学生,思乡之情就自然出来了。而一些难度稍大的问题,如上述第四题,需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来解决。

(4)尽量将作者情感融入问题当中。新课标指出,古诗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古诗文的能力。而在其中,感受和理解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欣赏和评价古诗文的基础。但由于时代隔阂、文化变迁、历史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下的学生多数情况下难以理解古人的情愫和抱负。而教师通过设置“问题串”,层层深入,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并以此为媒介,引发他们内心深处同古人的情感共鸣,达到精神上的契合。

三、成果展示,巩固反思

教育专家在解读新课程理念时,特意强调“收获让学生讲”,这是因为学习收获的小结对学习本身具有深化作用,教师包办代替会削弱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自己小结课堂学习所得,对梳理、概括、表达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同样如此,必须坚持“收获让学生讲”,笔者将其概括为“成果展示”。而在古诗文教学中,笔者采用的成果展示方式是朗读。

语文教育学上强调,诗歌一定要读,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法宝。而当学生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自主学习与自我建构后,贯通了结构,理解了文意,体会了情感,对诗歌的含义有了更深层次的解读,初步具备了欣赏和评析的能力。而此时检验这一能力的最有效方式便是朗读。通过朗读的流畅程度,教师可以检验学生对诗歌字音、句读的掌握情况;通过朗读的起承转合,教师可以检测学生对诗歌结构、层次的理解情况;通过朗读的情感投入程度,教师可以反窥学生对诗歌情感、内涵的赏析程度。启功先生说,唐诗是嚷出来的,说的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以李白的《将进酒》为例。首先,此诗是李白沿用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古体诗,篇幅较长,内容丰富,其中有不少生字,诸如将(qiāng)进酒、馔(zhuàn)玉、宴平乐(lè)、还(huán)独倾、恣欢谑(zìhuān xuè)。而在最终的成果展示环节,通过朗读,教师可以直观了解学生对这些生字的掌握情况。其次,本诗层次清晰,开篇以流水为喻,写出人生易老的不可逆转,继而表达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点题;接着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荡开一笔,笔锋陡转;“岑夫子,丹丘生”以下六句,直呼朋友名字,与他们饮酒,再次扣题;“钟鼓馔玉不足贵”以下直至诗末十二句,既是劝酒又是情绪的宣泄。学生能否理解文章的结构及李白的行文思路,通过其朗读时的起承转合、气息变化,一听便知。再次,在整首诗中,李白的情绪经历了一系列变化:悲伤—欢乐—愤激—狂放,有一个明显的情感变化过程,而在最终的朗读中,学生能否读出这一情感变化,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对此诗情感的解读程度。最后,就诗歌的艺术手法而言,本诗大量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恣欢谑”“五花马,千金裘,与尔同销万古愁”等句中均有体现。夸张的修辞,通过语速语音的变化,能明显在朗读中反映出来,这也是检验学生能否掌握诗中夸张手法的有效途径。

吕叔湘先生曾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高中语文教学,要彻底跳出“少、慢、差、废”的无效循环,真正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为语文着迷,这便需要教师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引导他们去思考、讨论,让他们思考讨论完,有种恍然的感觉,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笔者将这一过程统称为“巩固反思”。举例来说,在学习《拟行路难·其四》一诗临近结束时,笔者详细地罗列了作者鲍照的生平,并设置“思考探究”——鲍照一生的悲剧仅仅是时代造成的吗?

就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当笔者列出鲍照历仕诸王的经历,并以特定的问题加以引导时,学生瞬间陷入思考。特别是当笔者点出,同样是面对两晋南北朝时期黑暗门阀制度,同样是出身寒微,同样是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左思最终选择的道路却与之截然不同,左思“高步追许由”,走向了归隐。学生的焦点便全部聚焦于鲍照个人,使得学生课后再去探寻本课的兴趣大增,也就起到了巩固反思的作用。

其实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强烈的抱负和志向。通过鲍照生平我们可见,鲍照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曾经历仕诸王,其所追随者包括弑父的始兴王刘濬、杀兄的孝武帝刘骏之流,且曾多次为这类人歌功颂德,撰写文章。实际鲍照就是这样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嫉俗的深沉忧愤。这才是他创作《行路难》组诗的根本所在。

猜你喜欢
鲍照黄庭坚古诗文
受气包
鲍照乐府诗创作对南朝诗人的影响
鲍照辞赋与其书信文之对比
——以《登大雷岸与妹书》为例
鲍照与《拟行路难》的创作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黄庭坚书论(上)
黄庭坚论书85则(中)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