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教学,提升学生素养

2023-02-18 00:34蒋利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23期
关键词:创设文本情境

蒋利

摘 要:随着高考体制的改革,高中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越来越重视,同时,高中教学的手段也更加多样化。情境教学不但可以打破当下语文教学困境,而且可以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可以让语文课堂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学以致用的效果。

关键词:情境创设 核心素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3.050

情境教学是通过创设真实的、虚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有效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不但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还能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而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所以,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情境教学的常用方法,希望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1.未能及时转变教育理念

高中教师对课程改革并不陌生,但是在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依然存在,特别是有些教师不愿意或不习惯教学方式的改革,没有及时转变教育理念,还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没有完全转变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或者思想意识转变慢,未能把课堂交给学生,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2.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

在目前的教学现状下,教学方式如果不能紧随时代的发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不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聊,甚至觉得是在浪费时间,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运用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避免一些问题,同时,教师根据语文学科的复杂性,可以将知识点分散设置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可谓一举两得。

3.教学任务单一化

在当下的高中教学过程中,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但是也存在一些教学任务片面化的问题,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多元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如果教师的视野狭窄,思维单一化,必然导致难以应对现在的学情;特别是面对一些灵活运用能力的考查时,学生可能无从下手。所以,在情景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人文素养。教师应该多学习情境化的教学形式,打开教学的视角,全面思考问题,并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找到适合的教学方式,实现寓教于乐。

二、创设情境教学的原则

1.诱发性原则

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从而实现最佳的教学效益。因此,在创设情境时,有效的活动设置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他们产生思考的欲望。如果教师能够为让学生积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情境化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可以根据情境的任务要求,畅所欲言,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2.真实性原则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遵守尽量使情境符合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原则。符合生活实际或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的情境,才能满足学生“眼见为实”的需求,教师不能一味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盲目地根据自我的要求,脱离实际,让学生产生观看“空中楼阁”的感觉,学之无趣。只有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相关情境问题的探究才能更有意义。

3.合作性原则

现今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所谓“一木不成林”“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情境创设时,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学情,设置一些可以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中可以交流,可以探讨,可以质疑,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学生学会小组间的合作探究,也能让师生间的配合度更高,课堂氛围也更融洽。

4.层次性原则

学习活动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活动也要遵守这个原则。学习任务要有层次,有梯度,易于学生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的设置可以由浅入深,可以深入浅出,也可以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让学生易于接受,培养逻辑思维。

三、情境化教学的构建与应用策略

1.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以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是高中教师教学中常见的方法,不但可以达到以问促学、以问促教的学习要求,而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易于操作,行之有效。但是,情境化教学的构建与应用,一定要基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创设问题的思考方向,契合教学的三维目标,精准把控问题的难易程度,否则收效甚微。

以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的《祝福》为例,教师从构思的角度可以创设以下问题:“本文是如何运用倒叙手法进行创作的?两个线索人物分别是谁?刻画了哪三幅肖像画?四个生活片段分别是什么?”这一连串的问题,不但可以让学生读通文本内容,串联起祥林嫂的一生,而且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对文章情节结构的整体解读,做到问题的设置和文本阅读紧密结合,让学生更加重视对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学习这篇文章还可以根据祥林嫂的人生结局创设问题:“祥林嫂的死是否具有必然性?”“如果祥林嫂的死有必然性,请以写起诉书的方式,探讨祥林嫂是自杀还是他杀?”“祥林嫂自杀或他杀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我们可以拯救祥林嫂的悲剧,应该如何去做?”这样就把学生置身于祥林嫂的人生境遇中,那么看问题的立场和角度就会不同,学生不但能更理解她的悲惨经历,而且还能尝试用起诉书的学习形式,以客观的视角进行评判,思考问题的角度更全面,并且还能转换视角看问题,有效培养自身的发散性思維。

2.创设角色扮演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合作和探究能力的高中生,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利用文本中人物角色的多样性,创设相应的情境。首先学生要自主搜集相关资料,然后让同学之间可以进行合作分析人物角色,最后探究扮演人物的角色技巧。这种学习形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更深入的理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能力。语文教材的选材本身就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文本特点,学生可以进行课本剧演绎,有条件的班级还可以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改编。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体会导演、编剧、演员等不同角色的差异性。

在统编版高中教材中,学生可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论辩技巧。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感受《鸿门宴》中王者的风范,谋士的聪慧,将帅的勇猛,以及宴席上的剑拔弩张。体会《雷雨》的戏剧冲突,明晓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情感冲突,周朴园和鲁大海的阶级冲突等。尤其是要学会绘制思维导图,了解文本中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学生才能真正明白人与人之间冲突的复杂性,体验《复活》的人性之美,主人公细腻的心理变化。此外,《促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大卫·科波菲尔》《哈姆雷特》《小二黑结婚》《荷花淀》等多篇课文,都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人物性格和语言风格,教师可以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情境创设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水平,让文本中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让故事性的情节更加深入人心,同时,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间的交互体验。这种教学相长的方式,不但适合当下的教学需求,而且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具有风趣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创设生活情境,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

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思想,认为有生活便有教育,教育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践行陶先生的观点,以实际生活为中心,在学校和生活之间架构桥梁,实现“教学做”合一,打破当下语文教学的封闭局面,将教学引向更广阔的境界。学生们可以将生活中获得的观察、体验、思考和观点融入平时的学习中,创设属于自己的生活教育情境。

比如,在学习《归园田居》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全体同学以团体名义报名参选策划案的征选活动。”开展“阐明该方案的优势。方案的选址在哪里?方案定位:面向受众是谁?方案特色——田园之景。该方案的文化效益”等一系列问题架构任务活动。首先让学生从生活中对相关内容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小组成员探讨,整合意见,最后确定策划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生活常识,还要学习策划案制订流程的相关知识,这不但可以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而且可以将实践的体验回归到课本中,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死读书和读死书”的学习困境。

教师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逻辑能力和灵活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尤为重要。比如,在教学《套中人》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设置情境任务“谁是杀害别里科夫的凶手?请写一封判决书”。让学生结合文本并进行相关材料的搜集,将自己置身于法庭的情境中,了解相关的法律常识,学习审判的基本要素,让学生从平时的学习中走进日常生活中,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芣苢》《插秧歌》这两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采用连读的方式,以文本的内容为载体,加入采摘芣苢和插秧的劳动体验,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劳动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意义重大,有时比书本教学更加重要,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生活的真谛,教师不能让学生做“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

4.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在语文学习中,有时学生们会遇到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课文,尤其是鉴赏类文本。如果教师只是根据诗词的内容来进行讲解,学生很难真正读懂诗词。所以,教师可以运用创设故事情境的教学方式,将其穿插在文本中,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想象空间,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选择不同的故事类型,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比如,教师可以讲述作者的个人生平和奇闻轶事,也可以介绍一些成语故事和典故出处等,还可以讲述一些神话传说或者时代背景,必要时也可以引入学科知识和生活常识,只要有助于学生解读文本的水平提升,都可以将其融入教学之中。

比如,在高一语文必修上册中,学习《短歌行》这首诗时,学生一是要了解曹操的生平事迹,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区分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曹操。文学作品虽来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所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人物的性格是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是容易被忽略的。二是学生要了解曹操是心胸宽广、志向远大之人,不要片面地理解他是个小人。毕竟他对荀彧和郭嘉等人才的重用是事实,他对人才的渴望之情在诗中有所体现,史料中他会使用不同的手段对人才进行说服。三是曹操一直是个爱才惜才之人,只不过要分清哪些故事是真实发生过的,哪些故事是作品虚构的,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才能对曹操形成正确的认识。

再如,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时,学生要了解李白和杜甫的生平经历,两者虽是同时代的人,但盛唐和中唐时代人们的生活境遇是不同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入杜甫写给李白的一些诗,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诗人。学生只有了解这些相关内容,才能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在学习《我与地坛》时,学生一定要了解作者的生平,虽然本文是节选,但学生最好阅读文本的全部内容,才能知道作者对生死的看法是如何发生改变的。在学习《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等文章时,学生不仅要知道作者生平以及性格特征,还要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才能明白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

5.创设直观立体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隨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信息来源的广泛性和多元化正在逐步进入教学领域,每个教师都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这为构建直观立体的教学情境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每个教师都是媒体时代的参与者,学生也不例外。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有效的教学手段,以直观的方式,引导学生走入文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加深对课本的理解。

以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为例,在这一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了解如何利用多种媒介来沟通交流,根据要求完成相应的情境任务。教师要紧跟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学会发言与倾听、表达与思考,找准自己在其中的位置。

再如:教师可以把媒介手段运用到《喜看稻菽千重浪》《心中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三篇文章连读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人物通讯的文体特点,让学生们以视频和图片的形式完成人物专访,学生先确定采访对象,准备好采访稿,然后运用相关的媒介工具进行采访,整理相关素材,最后学习撰写人物通讯。在学习《荷塘月色》时,学生可以自行拍摄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然后进行合作交流,此外,教师还可以写一篇相关的文章,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

综上所述,教师要紧跟课程改革的需求,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运用情境化教学提升学生的素养。本文提出了五种情境教学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的教学任务,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也可以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将传统的知识讲解融入情境教学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 薛秀钦《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情境化教学的构建与应用探讨》,《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4期。

[2] 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学科现代教育理论书系语文》,广西出版社2001年。

(本文系“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情境任务创设的学生思维力提升研究》的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创设文本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