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话宇宙”到文化记忆:国产动画想象力的变迁

2023-02-19 18:18王鑫
艺术广角 2023年6期
关键词:小猪宇宙动画

王鑫

2023年1月1日,由上海美术制片厂等监制、八个不同的动画工作室或独立动画人创作的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上线。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Nobody)以极强的现实关切引爆了讨论热点。故事讲述了在唐僧师徒四人的漫漫取经路上,一座妖怪聚集的浪浪山中的一只平平无奇的“打工人”小猪妖的故事。它来自穷乡僻壤,肩负着全家的希望,想要在浪浪山干出一番事业。然而,无论是工作方案被老板勒令返工,还是因为背上长了鬃毛就被当作用来刷锅的钢丝球,都让它无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过是一介卑微的打工人。而最为可悲的是,作为邪恶反派手下的无名小卒,它注定承担炮灰式的悲惨命运,在与主角团遭遇的时刻化为大圣的棒下冤魂,生也是“nobody”,死也是“nobody”。但万幸的是,小猪妖凭着纯然的善心高声提醒师徒四人前路凶险,终究好人有好报,得到了大圣的庇佑。故事以一个童话般的结尾作结。

《小妖怪的夏天》再一次选择了经久不衰的《西游记》作为故事背景。只是这一次,视点从英雄人物转换到位于故事一隅的小猪妖身上。有趣的是,全片中甚至没有露正脸的孙悟空,也再一次作为最强力量的代表,左右着故事的走向。当他向小猪妖劈下金箍棒而镜头转黑的一刻,观众不免感到,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黑童话,反映了赤裸裸的现实,接续了《悟空传》等作品的反英雄叙事;而当大圣拉起小猪妖,给他三根保命毫毛时,观众又在这里辨识出了童年记忆中的英雄形象,进而表示“这才是我的大圣”。这则故事非常简单,甚至平平无奇,无论走向哪种结局,都有合理的解读方式。而这种既引发现实共鸣,又选择了家喻户晓的经典蓝本的做法,最大程度地与人们共享了经典文化,确实产生了不错的效果。

与之类似,2023 年暑期档获得了17 亿票房好成绩的《长安三万里》,也是借着今天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想象(诗词热、汉服热,以及诸如西安着力打造的“大唐不夜城”等观光项目和《中国诗词大会》等传统文化节目),展开了一段散文式的盛唐书写。在笔者看来,这则由年迈的高适之口讲出的或许加了几道美好滤镜的、拥有灿烂的诗歌文化与顶尖人才的“大唐往事”,与其说提供了“好故事”,不如说展现出一个个人物的“好风采”和一个个与诗歌意境交融的美丽情境。而其中最为亮眼的,自然就是李白的《将进酒》一段,众人乘着仙鹤从夜晚的海边一跃而起,飞入仙境,如痴如狂,如歌如醉。这段相传占据了制作组近一半工期的画面,令人直呼“值回票价”,同时让人感受到动画对诗境的表达力与想象力。

必须承认,近几年的国产动画对于表现“中国的东西”越来越驾轻就熟。在《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以突破50 亿元创下票房奇迹后,制片方曾设想用一系列动画作品打造出一个巨大的“宇宙”,比如以哪吒、姜子牙、姬发等人物为中心的“封神宇宙”。在此之前,2017年《十万个冷笑话2》大电影上映,也试图整合出一个能够容纳一切“梗”和笑点的“十冷宇宙”。网络上甚至还有网友自发整理的“聊斋宇宙”“西游宇宙”等“中国神话宇宙”。这里的“宇宙”概念,显然来自欧美文化工业中的“漫威宇宙”“DC 宇宙”这类囊括了众多超级英雄的命名。比起落实在作品上,这种大规模的规划更像是招商引资时故意展示的“世界观狂热”,但也有意无意地表达出人们一时间的共同心愿:希望看到一个足够“大”的、由国人创作的中式风味的动画世界。而在这里,漫威漫画公司、DC 漫画公司所创造的“宇宙”,则被想象为动漫帝国的最终形态。

不过,这种“顶端的想象力”并没有持续多久。2020 年《姜子牙》上映,它与《哪吒之魔童降世》并不共享世界观(实际上制作方也不同),国产动画集体创造“封神宇宙”的大招牌不攻自破,取而代之的是“新神榜”系列作品,但再难复现《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绩。在实际的作品中,“中国的东西”也远远不止“世界观”,而是融进了各种各样的表达中。例如《一人之下3》中,呈现出“太极功夫”与“八极功夫”较量的精彩作画;又如《深海》的核心视觉概念,就是让一张平面的水墨画以水墨的美感在空间中流淌起来,于是便有了粒子动画技术下绚烂壮观的深海一瞥;又或是《中国唱诗班》以诗歌为核心展开每一集故事,风格清新而富有意趣,着力于展现诗境;抑或是《刺客伍六七》中,在小鸡岛上努力生活、百折不挠的居民群像……观众开始用“中式美学”“符合体质”“基因觉醒”等说法来表达对这些作品的支持。

对此,笔者更愿意用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das kulturelle Gedächtnis)一词而不仅是“回归传统”(Tradition)或“寻觅经典”等来描述这些“中式”偏好的成因。“文化记忆包括一个社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必不可少且反复使用的文本、图画、仪式等内容,其核心是所有成员分享的有关政治身份的传统,相关人群借助它确定和确立自我形象。基于它,该集体的成员们意识到他们共同的属性和与众不同之处……文化记忆传承什么样的内容,决定于相关的社会境况、政治结构和权力格局。”[1]金寿福:《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外国语文》2017 年第2 期。换句话说,文化记忆不是关于过去的记忆,而是用来建构过去的记忆,也就是“在特定的时间应该想起/遗忘某件事儿”的记忆。而在具体的传播中,创作者与观众共同作出选择,选择记起或遗忘哪一段过去以搭建未来。在这个意义上,一方面,“传统文化”“传世经典”显然是文化记忆的一部分,它们代表了人们选择以何种文化归属示人;另一方面,如前文所示,生活方式、动作情态、思维逻辑、美术风格等也都可以作为文化记忆的内容,支持不同的创作内容和素材的调用方式。

下面将进入一个有点特殊的例子,在笔者看来,这个例子本身是对“文化记忆”这个主题的精彩诠释。但它不是靠某种传统或怀旧的形象,而是借助叙事本身,一层一层地指向它所试图唤醒的记忆内容。

网络动画《时光代理人》(2021 年第一季,2023 年第二季)有一段关于“记忆”的精心设置,在叙事诡计中层层解开真相。故事中,主人公陆光与程小时被设定为超能力者,他们可以通过洗出来的照片穿越到拍摄的时间地点。其中,程小时潜入过去的时间,并附身于拍照者,而陆光与之共享视野,负责场外引导。他们无法改变过去的事件,因为过去的事件包含着无法挽回的节点,那就是当事人的死亡,但他们可以提取一些信息,帮助委托人解决眼下的问题。这个设定串联起记忆与未来的主题。在动画的第3—5 集,一位委托人掏出一张多年前村里校篮球队的合影,说:“这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天,输了比赛,错过初恋,最后还和我妈大吵一架。所以,我想给他们各自带几句话,来弥补我留下的遗憾。”另一位同伴乔玲担心带话会影响过去,可陆光却说:“这次不会。”于是程小时潜入照片,拿下比赛,对队长、初恋和母亲道出了委托人在过去未曾讲出的话,在彼此心中种下一缕温情、希望和释然。然而,就在糟糕的“难忘的一天”被扭转为美好的“难忘的一天”之时,母亲突然道出这一天是5 月12 日。程小时意识到这是大地震发生的日子。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无论他如何努力,让大家有所准备,也不能拯救身边的人。最终地震发生,人们无法抵抗命运线的收束。而程小时以第一人称视角,经历了丧母之痛。在忍受了漫长的、被压在废墟中的黑暗后,他从照片里出来,质问陆光为什么没有救妈妈,陆光却只是回答说:“为了让一切恢复如旧。”于是,程小时狠狠打了陆光一拳,可后者也红着眼眶。

“让一切恢复如旧”,就是哪怕存在改变过去的可能,也要让事件发生,同时却允许记忆的变化。记忆不同于事件,也不同于历史,它不要求明晰、正确、确凿无疑,但必须有感情参与塑造。因此,即便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也会抱有不同的态度,并因此产生不尽相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记忆。换句话说,“记忆”是修辞性的(因此也是文学性的),与历史沾边,但却不是历史性的,因为它不转化为事件。因此,当程小时怀着悲痛和遗憾从照片中走出后,事件没有变化,记忆却变化了。委托人对那天的印象变了,那的确是难忘而美好的一天。他拿着从废墟中捡回的相机,拜托照相馆洗出里面的照片。暗房里,程小时看到,里面是自己在“过去”拍下的一张张带着幸福笑容、生活得充实的人们。过去无法改变,但“未来一定因为我们而改变”(陆光语)。

同样是描绘巨大灾难的日本动画电影《你的名字。》(2015),借助一对跨越时空的主人公之间的“羁绊”,拯救了灾难中的人,达成了某种好莱坞式的“造梦”叙事——感情圆满与拯救世界的大团圆结局,抚慰了日本现实中“311”大地震的伤痛。而《时光代理人》则是打开了尘封的记忆,为它创造一段“此前从未有过”的可能性,并在这种可能性中创造出从伤痛中“走出来”并“走下去”的情感力量,托载起“缅怀”与“慰亡”的公共话语。换句话说,回忆之人并不能撼动世界,但回忆这一行为本身,却有机会重写未来。

在这个意义上,如果再回到开头小猪妖那个在冬天登场的夏天[1]值得一提的是,在二次元世界,“夏天”是“美好”的代名词。,就不难理解导演一定要给它一个好结局的用心。若是人们选择建构的过去能够有力地从底部支撑起未来——正如从“黑化西游”转变为“童年猴哥”的那个瞬间——那么创作本身就宛如一个奇迹。因为这不光会带来表达的丰富,更会带来面向更开放的未来的可能。

猜你喜欢
小猪宇宙动画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宇宙第一群
我的动画梦
可爱的小猪
小猪家着火了
这宇宙
我是动画迷
宇宙最初的大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