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与“老友”美食的传承和创新

2023-02-20 14:36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酸笋豆豉食疗

洪 珏

(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广西 南宁 530022)

老友粉是广西南宁市及其周边地区的著名小吃,有近百年的历史,2007年入选第一批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之相关的还有老友面、老友炒面、老友炒粉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老友粉与桂林米粉、柳州螺蛳粉并称广西三大名牌米粉类食品。与桂林米粉、柳州螺蛳粉相比,南宁老友粉最突出的特点是有故事,而且兼有食疗作用,体现着传统文化中“药食同源”的理念。

本文从“药食同源”角度探究老友粉主要食材的组成与功效,以期为“老友”美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药食同源”的“老友”美食

随着南宁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大都市和生态宜居特大城市,老友粉将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然而,查阅《广西大百科全书》[1]和《南宁百科全书》[2]地方风味美食类词条都只有“老友面”,并无“老友粉”。《南宁文史资料》第七辑中提到了民国初年南宁著名小吃店“乾隆皇”最受欢迎的三种名牌粉,分别是鸡肉粉、鱼生粉、杂碎粉,其中并无老友粉[3]。据老一代南宁人回忆,20世纪60年代以前,市面上食肆所售的都是老友面,之后逐渐被米粉取代,成为闻名遐迩的老友粉。

“老友”美食独具的文化内涵之一,是其富有人情味。据地方文史资料记载,老友面问世于1939年,创制者是南宁市羡雅酒楼厨师周端复。某日,一位老友顾客偶患外感风寒,周端复别出心裁烹制了一碗“新鲜滚热辣”的汤面,老友趁热吃下,大汗淋漓,霍然而愈,遂称此面为“老友面”[1]。餐室即以老友面为特色菜品,开创新业态。老友面不负众望,从众多美食中脱颖而出,发展成为南宁饮食文化一张亮丽的名片。后来,又衍生出了老友粉、老友炒粉、老友炒面、老友鱼等系列美食。

“老友”美食独具的文化内涵之二,是兼有食疗功效。老友面创制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治疗外感风寒,选用的食材兼具咸、酸、辛辣等滋味,具有温中下气、发汗解肌的疗效,既是美食又是药膳。尽管后来人们未必为治疗风寒感冒而就食,而是重在品尝其鲜香酸辣的美味,但“老友”美食作为“药食同源”理念的最佳体现,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特有风味,成为广受欢迎的特色美食。

“药食同源”又称为“医食同源”。西汉刘安(前179—前122)在《淮南子·修务训》中提到:“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唐代史学家司马贞(679—732)在为《史记》写的补《三皇本纪》中,也有“始尝百草,始有医药”的记述。这些都清楚地表明“药”与“食”是同时产生的,是“同源”的。这一理念,贯穿了中国饮食史[4]。

早在“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载入史册之前,《黄帝内经》中的脏气法时论篇,就已阐明五脏与五味食物的关系:“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并进一步指出“毒药”(药物)与“五谷(榖)”“五果”“五畜”“五菜”以及“四时”(不同季节)之间的互补关系: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耎。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5]。

所谓“病随五味所宜”,就是把饮食“五味”视同治病药物,把“医”与“食”视为同源而又同功的事物。

元代著名学者、医者忽思慧编著的《饮膳正要》(成书于1330年),被誉为“中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书中对每一道菜品都首先说明其食疗作用,再具体讲述所用食材、烹饪方法等。如书中“聚珍异馔”的第二道菜品大麦汤:温中下气,壮脾胃,止烦渴,破冷气,去腹胀。羊肉(一脚子,卸成事件)、草果(五个)、大麦仁(二升,滚水淘洗净,微煮熟),上件,熬成汤,滤净,下大麦仁,熬熟,盐少许,调和令匀,下事件肉[6]18。

老友面以及系列“老友”美食,同样体现着“药食同源”理念,彰显出其与传统烹饪文化一脉相承的关系。

二、“老友”美食的构成、功效和烹饪操作

“老友”美食主要由主食(面条或米粉)和副食(老友酱料)组成,共同发挥着“药食同源”的食疗作用。

(一)“老友”美食中的主食

1.面(麺)

所谓“面”(麺),南宁方言(白话)指的是面条。面(麺),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作“麪”,解释为:“麦末也。从麦,丏声。”指的是麦子磨成的面粉,南宁人称为“灰面”。面条大约也在这个时候出现。东汉经学家刘熙编著的《释名》,是训诂学的重要著作,以“声训”的方法,即通过字词读音解释事物的名称。书中“释饮食第十三”有“饼”,列出多种名目,如“汤饼”“索饼”,就是当时的面条[7]58。北魏贾思勰的农学巨著《齐民要术》卷九“饼法第八十二”有“水引馎饦法”,说的就是手搓面条的做法[8]160。面(麺)成为面条的专名,可能始于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在卷第一“聚珍异馔”中,有“春盘面”“皂羹面”“山药面”“挂面”“经带面”“羊皮面”等名目。如最简单的一种——皂羹面:补中益气。白面(六斤,切细面)。羊胷子(二个,退洗净,煮熟,切如色数块)上件,用红曲三钱,淹拌,熬令软,同入清汁内,下胡椒二两,盐、醋调和[6]30-31。

出现于20世纪上半叶的老友面,用的是一种富有南方特色的面条,即竹升面。竹升面因曾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中被介绍过而广为人知。竹升面制作工艺比较特殊,和面时全用鸡蛋或鸭蛋(可略加碱水),在大如门扇的案板上揉成面团。案板旁立支架,横拴一条碗口粗细、长六七米的竹杠,面点师坐在竹杠远端,以竹杠反复弹压案板上的面团,使其成为柔韧而阔大的面片,再以刀切成约2毫米宽窄的面条,然后揪成一个个面团备用。在粤语中,竹杠的“杠”与“降低”的“降”同音,人们认为不吉利,因此改用“降”的反义词“升”。这是粤语中常见的避讳修辞手法,如称“伞”(与“散”同音)为“遮”,称“箸”(与“住”同音)为“筷(快)”,称“猪血”为“猪红”等,道理是一样的。

竹升面色泽深黄,柔韧爽滑,口感特佳。两广并非小麦产区,但也喜欢面食。竹升面创制自广东,20世纪初由粤东商人引进南宁,即成为老友面的主食。之所以选用面,可能是由于口感特别好,而且营养丰富,食疗效果明显。李时珍(约1518—1593)的《本草纲目》记录了小麦面的性质与疗效:气味甘,温。主治补虚。久食,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养气,补不足,助五脏[9]22-25。

过去南宁当阳路口有一家名为“竹成”的面食店,负责制作竹升面的师傅在店堂和面压面,路人皆见,食客如云。

2.米粉

米粉,并非大米磨成的粉末,而是将大米经过浸泡、磨浆、蒸制等工序做成的大米切粉或压榨成型的粉条。这种非粉末的食品粉,在元代便十分流行。如《饮膳正要》卷之一有“大麦算子粉”“大麦片粉”“糯米粉搊粉”“鸡头粉搊粉”“鸡头粉撧面”“鸡头粉撧粉”,等等,名目繁多,可见当时谷物食品加工工艺已经十分成熟,粉类食品广受欢迎[6]1453。

老友粉所用大米,南宁人称为“占米”,即籼稻。南宁地区盛产大米,早稻、中稻、晚稻所种,都是占米。南宁人也喜欢食用糯米,风味小吃有绿豆糯米饭,广西“壮族三月三”节庆要制作五色糯米饭,逢年过节包粽子、蒸年糕也必须用到糯米。但一日三餐所食,仍然以占米为主。

占米这个称谓,既寻常又古老。据《本草纲目》记载,占米是北宋真宗(赵恒,998—1022在位)时才从占城国传入的[9]1469-1470。按李时珍的解释,“稻”的本义存在古今差异,“粳乃谷稻之总名也……黏者为糯,不黏者为粳”。但就南宁人看来,粳米还是有黏性的,日常食用的大米是不黏的籼米(占米)。

人们将籼米(占米)浸泡后磨成米浆,再摊薄蒸熟,然后切成筷子粗细的扁平长条,或压榨成横截面约2毫米的圆条,即成米粉,充当老友粉中的主食。

(二)“老友”美食中的副食

“老友”美食的副食部分,包括豆豉、酸笋、香葱、辣椒等多种食材,亦可加入猪肉等肉类食材。本文着重分析豆豉、酸笋、葱、辣椒四种食材的食疗机理。

1.豆豉

豆豉的“豉”,《说文解字》中写作“敊”:“配盐幽尗也。从尗,支声,是义切。”尗,本义就是豆子;豆,本义是带有高座的食物容器,后来借用指豆子[10]。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作豉法第七十二”,以整章约1500字的篇幅,详细记述各种豆豉的制作方法[8]89-93。元世祖时官撰颁行本《农桑辑要》卷五中,也有“豆豉”“麸豉”的详细记载[11]。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五卷“大豆豉”条解释,按刘熙的《释名》云:豉,嗜也。调和五味,可甘嗜也。许慎的《说文》谓豉为配盐幽菽者,乃咸豉也[9]1527。

刘熙的《释名》卷第四“释饮食”:“豉,嗜也。五味调和,须之而成,乃可甘嗜也。故齐人谓‘豉’声如‘嗜’也。”[7]58文中提及这种豆制品人人嗜好,所以按“嗜”的读音命名为“豉”。南宁白话至今仍然将“豉”读为“士”,与“嗜”同音。豆豉中的蛋白质经过发酵,分解为富有鲜味的氨基酸,因而人人嗜好。南宁童谣:“肥仔义,卖豆豉,卖到年初二,执得一只大利是!”取笑或自嘲视力不好,称为“豆豉眼”。南宁家常名菜如豉汁排骨、豉汁凤爪、豉汁蒸鲩鱼、豆豉鲮鱼,以及调味品豆豉辣椒酱等,都离不开豆豉。最普通的炒蕹菜(空心菜)、炒薯菜(红薯叶),也用蒜头豆豉“起镬”(炝锅)。明清时期,寻常百姓家都能自制豆豉。广西盛产豆豉,如桂北有黄姚豆豉,桂南有平南豆豉,南宁有扬美豆豉,等等。随处可见的豆豉,为“老友”美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豆豉以其特有的鲜香美味,深受人们喜爱,在古典诗文里极其常见。如《史记·货殖列传》以“糵麹盐豉千荅”形容富庶,《世说新语·言语》中陆机说:“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杜甫诗《陪王汉州留杜绵州泛房公西湖》:“豉化莼丝熟,刀鸣鲙缕飞。”苏轼的《元修菜》:“点酒下盐豉,缕橙芼姜葱。”陆游提及豆豉的诗篇数以十计,如《村居初夏》:“梅青巧配吴盐白,笋美偏宜蜀豉香。”周密在《武林旧事》卷六“市食”中,列举出了南宋流行的“窝丝姜豉”“蜜姜豉”“干咸豉”等多种美食。

南宁人在“老友”美食使用豆豉,不仅因为其味“甘嗜”,还因为其具有特殊的食疗作用。《饮膳正要》卷第三指出:“豉味苦,寒,无毒。主伤寒,头痛,烦躁,满闷。”[6]10

《本草纲目》对豆豉的食疗原理解释得更具体:“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经蒸罯,故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则又能止汗,亦麻黄根节之义也。”[9]1528《本草纲目》中豆豉药用的“附方”有50多个,其第一附方就是“伤寒发汗”[9]1528-1531。

从现代药理学的角度看,古人所记用黑豆发酵制成豆豉的功效并非虚言。现代《中药大辞典》指出,黑大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维生素B 族、维生素E、异黄酮类、烟酸、皂甙等[12]2382,还能软化血管、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清除体内自由基,美容美颜。在《中药大辞典》中,黑豆制成的淡豆豉的功用主治是解表,除烦,宣郁,解毒,治伤寒热病、寒热、头痛、烦躁、胸闷[12]2252。这对豆豉的食疗作用给出了现代医药学的解释。

由此可见,在老友面中放入豆豉为老友治愈风寒感冒,是古人食疗智慧的体现。在老友面酱料的众多食材中,豆豉承担着主要的食疗作用。

2.酸笋

酸笋,即腌制过的酸味竹笋。竹笋有苦、甜之分,甜竹笋即通常所说的淡竹笋,是腌制酸笋的原料。

竹笋早就进入中国人的食谱之中,而且品位极高。如《诗经·大雅·韩奕》:“其蔌维何?维笋及蒲。”显父为韩侯饯行,宴席上的蔬菜有鲜笋和香蒲[13]。清初李渔《闲情偶寄》卷五“饮馔部·蔬食第一”,即把“笋”列在首位,并强调“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认为“笋之为物,不止孤行并用各见其美,凡食物中无论荤素,皆当用作调和”。甚至焯笋之汤水,也可以当作鲜味剂使用:“庖人之善治具者,凡有焯笋之汤,悉留不去,每作一馔,必以和之,食者但知他物之鲜,而不知其有鲜之者在也。”[14]清代中叶著名文学家、美食家袁枚(1716—1797)在《随园食单·小菜单》中收录有“笋脯”“天目笋”“玉兰片”“素火腿”“宣城笋脯”“人参笋”“笋油”等菜品,对竹笋美食异常重视[15]。

竹笋不仅是“蔬食中第一品”,更是食疗的一味良药。宋代高僧赞宁编撰《竹谱》,列举竹笋多达84种,春笋极具素食之美。《饮膳正要》卷第三提到:竹笋,味甘,无毒,主消渴,利水道,益气[6]142。《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七卷有“竹笋”条,收录有“诸竹笋”“苦竹笋”“堇竹笋”“淡竹笋”“冬笋、筀笋”“桃竹笋”“刺竹笋”等条目[9]1684。《中药大辞典》“淡竹笋”条,引用《本草纲目》解释:“性味甘、寒”“入肺、胃经”,并引用汪颖的《食物本草》的解释:“消痰,除热狂,壮热头痛,头风。”[12]2254这些都从食疗角度对竹笋作出了高度评价。

酸笋是将竹笋加工腌制而成的产物。《本草纲目》第二十七卷有“酸笋”条:“(气味)酸,凉,无毒。(主治)作汤食,止渴解酲,利膈。”[9]1686

南宁人好食酸笋,腌制酸笋的经验丰富。最简便的方法,是将鲜笋剥去外壳,切块,无须清洗或焯水,也不必加盐或香辛料,直接装入洁净无油的酸坛中,再加入井水或山泉水,密封一个月左右,经过自然发酵,即成为鲜美脆嫩的酸笋。当然也有不同的制作方法,如将鲜笋切片后,焯过沸水,再装坛加清水腌制;或者加入食盐、香辛料或泡椒水腌制。各师各法,殊途同归。鲜美的酸笋不仅成为西南地区的家常菜,而且也进入钟鸣鼎食之家。如《红楼梦》第八回贾宝玉探病薛宝钗,薛姨妈留他吃饭,又“作了酸笋鸡皮汤,宝玉痛喝了几碗,吃了半碗多碧粳粥”[16]102。这是因为宝玉此前饮了几杯酒,酸笋可以“解酲”,即醒酒解渴。可见,“老友”美食选用酸笋,也是有科学依据的。酸笋与豆豉配合,相得益彰,为解除外感风寒导致的发热头痛,起到药到病除的效用。

3.葱

南宁不产山东那样的大葱,老友面酱料中的葱,指的是小葱。南宁食谚:“生葱熟蒜。”香葱并不加入酱料中烹煮,而是切成葱花,在老友面上桌时撒在碗面上,增色增香,配合豆豉发汗。葱在南宁人食谱中只能充当点缀,但《饮膳正要》卷第三中却把“葱”归入“菜品”,指出其食疗功效:葱,味辛,温,无毒。主明目,补不足,治伤寒发汗,去肿[6]104。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第二十六卷中对葱的记述不下千字,可谓不吝篇幅,特别是对“葱茎白”的性味功效,记述得极其详细。如:气味:辛,平。叶:温。根须:平。并无毒。主治:作汤,治伤寒寒热,中风面目浮肿,能出汗[9]1581-1588。

李时珍笔下,葱能主治的病症数以百计。其中对葱“能出汗”的记述,与上文豆豉的“得葱则发汗”遥相呼应。

现代中药研究也证实了葱的食疗作用。《中药大辞典》中有收录葱叶、葱白、葱汁、葱花、葱实、葱须等词条,指出葱白含有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蒜素;又含有二烯丙基硫醚,还含有维生素C 及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其功用主治为:发表,通阳,解毒。治伤寒、寒热、头痛等病症。又引用《本经》“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目肿”,等等[12]2316。可见,老友面酱料中豆豉与葱的配伍,绝不是率性而为,而是从生活经验中领悟出来的,应用于食疗实践,对症下药,取得药到病除的效果。

4.辣椒

从文化交流的历史看,辣椒是明代中叶才从南美洲传入中国的。《武林旧事》中所载的美食“辣齑粉”“辣菜饼”“辣瓜儿”“麻辣菜”等,用的都是花椒、胡椒、芥辣或蓼辣。《饮膳正要·卷三·料物性味》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第二十六卷至二十八卷所载蔬菜中都没有辣椒。直到清初陈淏子著《花镜》,卷六“花草类考”中才出现辣椒:番椒,一名海疯藤,俗名辣茄。本高一二尺,丛生白花,秋深结子,俨如秃笔,头倒垂,初绿后朱红,悬挂可观。其味最辣,人多采用,研极细,冬月取以代胡椒[17]。

成书于18世纪中叶的《红楼梦》,第三回写贾母笑着向林黛玉介绍王熙凤,说她如“南京所谓‘辣子’,你只叫她‘凤辣子’就是了”[16]29。“辣子”指的就是辣椒,当时已经在中国南方流行,但《红楼梦》中具体描述的许多美食,都还没有辣椒出现。大约与《红楼梦》同时期问世的《随园食单》,收录了各色菜品数百种,涉及的调味品大都有“椒”,但指的是花椒或胡椒,不是辣椒。

到19世纪初,辣椒逐渐为人们接受,普遍栽种,直至发挥出食疗作用。清代医学家赵学敏(约1719—1805)在《本草纲目拾遗》卷八“诸蔬部”中记录“辣茄”条:人家园圃多种之。深秋山人挑入市货卖,取以熬辣酱及洗冻疮用之,所用甚广,而《纲目》不载其功用[18]337。

《本草纲目》第三十二卷有“秦椒”“蜀椒”“崖椒”“蔓椒”“地椒”等条目,但都是花椒之类的植物,并非辣椒。可能李时珍在世时,辣椒刚引进或尚未普及,所以“不载其功用”[19]。

《本草纲目拾遗》指出辣椒“入心、脾二经”,又引用《食物宜忌》云:性辛苦大热,温中下气,散寒除湿,开郁去痰消食,杀虫解毒[18]338。

《中药大辞典》指出,辣椒的辛辣成分为辣椒碱、二氢辣椒碱、降二氢辣椒碱、高辣椒碱、高二氢辣椒碱,以及维生素C、酒石酸、柠檬酸、苹果酸等;辣椒碱有健胃、促进食欲、改善消化等作用;辣椒的功用主治为“温中,散寒,开胃,消食”,并引用《药性考》相关内容,指出辣椒可以“温中散寒,除风发汗,去冷癖,行痰逐湿”[12]2570。这与《本草纲目拾遗》“温中下气,散寒除湿”的论断如出一辙,表明辣椒能将豆豉等药效引入经络,在老友面等美食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辣椒虽然引进种植比较晚,但推广普及却极其迅速。二三百年之间,传遍神州大地,形成“无辣不欢”的食俗。如桂北民谚:“兴(安)全(州)灌(阳),没有辣椒不吃饭。”但可能由于水土性热,南宁人并不多食辣椒,“老友”美食使用辣椒都很有限,点到即止,因为怕过辣会“上火”或“湿热”,导致牙疼咽痛等疾病,得不偿失。

(三)“老友”美食中的烹饪操作

传统的老友面做法,是将竹升面在高汤中煮熟,盛入碗中待用,同时炒制老友酱料。酸笋必须预先在热锅中煏干水分,随即以热油炝锅,把豆豉爆香,依次加进酸笋、切碎的生辣椒,注入生抽提鲜,老抽增色,加入适量食盐和食糖,翻炒,勾芡,即成为“老友”酱料。将“老友”酱料浇盖在竹升面上,撒上葱花,即可上桌。

当前流行的老友粉,制作程序与老友面不同。先是热油炝锅,爆香豆豉,随即加入猪肝或瘦肉片、猪粉肠,再加入事先煏干水分的酸笋、焯水沥干的绿豆芽、切碎的番茄和辣椒,一同翻炒,再注入一勺高汤,将米粉下锅同煮,以生抽提鲜,老抽增色,以适量的食盐、食醋和食糖调味,盛入碗中,最后撒上香葱、芫荽,上桌。整个过程,跟南宁另一著名小吃生料粉基本相同。

两相比较,老友面偏素,老友粉偏荤;老友面重在食疗,老友粉专注美味;老友面中豆豉的重要性更明显,老友粉中酸笋的可口性更突出。

三、“老友”美食的传承与创新

从“药食同源”的角度,探索“老友”美食的丰富内涵,能给我们许多启示。

一是必须加强对地方风味传统美食的研究,探索制定“老友”美食的行业标准。同时,打破具体操作流程描述的藩篱,借助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把美食的历史掌故、轶闻趣事、文化根脉以及医药科学和营养学等知识阐述清楚,使“老友”美食制作能相对标准化,避免因人而异的随意性,能为更多消费者所理解和接受,有助于美食的推广、普及、传承和发展。如对老友面与老友粉的研究,应该改变满足于口耳相传的旧习,借助《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中药大辞典》等典籍,进行生动形象、雅俗共赏的文宣,使消费者在品尝美食的同时,领略到“老友”美食“药食同源”的有关文化知识,即在获得物质享受的同时,获得富有“含金量”的精神享受。

二是与时俱进,探究美食发展演变的过程,更好地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传统饮食文化既在保护中发展,又在发展中得到更好地保护。如老友粉之所以会取代老友面,原因之一是竹升面制作工艺繁复,全靠手工操作,效率较低,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要;而米粉则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实现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可以极大地满足饮食行业的需求。原因之二是制作竹升面必须用高筋面粉,以鸡蛋(或鸭蛋)和面,成本较高;而制作米粉只需要不少于60%的大米,再加入适量的淀粉,即可达到行业标准。性价比的巨大差异,导致老友面式微而老友粉勃兴。但从食补的角度看,面粉的蛋白质高达12.4g/100g、脂肪1.68g/100g、碳水化合物74.08g/100g(大米分别为7.9g/100g、0.9g/100g、77.2g/100g),再加上和面用的蛋类,竹升面的营养价值显然更高。饮食消费丰俭由人,粉与面的差价可以通过售价进行调整,为食客提供多种选择,老友面和老友粉是可以并存共赢的。

三是深度开展对传统美食的挖掘和研究,探寻其中奥秘,更好地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如“老友”美食的酱料组合,颇似中药的配伍:豆豉居于“君”位,酸笋居于“臣”位,香葱居于“使”位,辣椒等辛辣材料居于“佐”位。豆豉不仅是香味的主要载体,也是鲜味的主要来源,更是温中发汗的主要食材。豆豉富含氨基酸,能产生刺激味蕾的鲜味和增强食欲的酱香味,同时还具有解表发汗的功能,在其他食材的配合下,能更好地发挥治愈风寒感冒的作用。如今市面上常见的老友粉,往往忽视豆豉而偏重酸笋与辣椒,显得有违老友面的食疗初衷,“老友”美食独具的鲜味与香味也失真了。但由于时代变易,年轻人的味觉审美跟老年人存在代际差异,豆豉独特的鲜味和浓郁的酱香,老年人认为“可甘嗜也”,年轻人却难以接受,甚至产生厌弃心理。如果能把豆豉的美食历史、食疗作用向广大消费者科普,相信年轻人也会像接受臭豆腐那样爱上豆豉。争取并培养出一代年轻的“老友”美食爱好者,才能为“老友”美食开拓出一片更广大的市场。

四是借鉴其他食品种类的制作经验,创制风味独特的“老友”美食。如利用“老友”品牌,迎合快餐文化的潮流,借鉴方便面的做法,制作出方便携带、冲泡即食的老友面和老友粉。也可以借鉴鸡仔饼的做法,制作出或香脆或软糯的老友饼。关键是把握好主料(面粉或米粉)与辅料(老友酱料)的比例,将米面与豆豉、酸笋、香葱、辣椒以及猪肉等合理调配,经过反复试验,探索出成功的途径,做成富有南宁特色的美食土特产,成为逢年过节、探亲访友的“伴手礼”。还可以尊重民族饮食习惯,在配料中不用猪肉而改用牛羊肉,做成清真风味的“老友”美食。甚至粽子、蒸糕、肠粉、饺子、云吞、馅饼、月饼等,也都可以做成老友风味的。壮大“老友”美食“家族”,努力践行“药食同源”理念,为更多“老友”美食爱好者造福。

五是借助传媒的力量,增强网络传播力度,有效扩大“老友”美食的品牌效应,特别是引导并培养新一代“老友”美食的忠实消费者。如把老友面的掌故编成绘本,将其食疗理论做成文宣产品,排演成话剧、小品或戏曲,拍成短视频,做成雕塑或壁画,主播宣传、带货,等等。这些方式,不仅中老年人喜闻乐见,而且年轻人也更容易接受,能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为赓续南宁传统文化根脉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猜你喜欢
酸笋豆豉食疗
A Bit of a Pickle
消化不良 食疗帮忙
耳鸣的中医治疗与食疗
母亲的豆豉火焙鱼
食疗助你远离感冒
豆豉堪称『长寿豆』
贾西宝玉门和庆都喜欢吃酸笋
开胃消食吃酸笋
酸爽柳州味
不同后发酵时间的水豆豉理化特性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