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3-02-20 14:36韦汉吉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活动创设

韦汉吉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8)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故而要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变革大势和技术革新浪潮,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沉浸式教学作为教学方式创新的代表,随着智能技术的迭代升级不断展现出更佳的教学效果,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实施沉浸式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在场”的沉浸状态,获得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热情,进而提升教学效果。基于此,对沉浸式教学的特征、沉浸式教学在高校思政课中的价值以及沉浸式教学在未来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方式的总结探索,成为思政课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沉浸式教学的主要特征

沉浸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即施教者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习者身心专注于其中,高度聚焦学习目标,学习者从而形成一种“在场”的生理体验和心理状态。沉浸式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的第二语言教学实践,后来逐渐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与沉浸式教学密切相关的是“心流”概念,这一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于1975年提出,用于描述因内驱力而沉浸在情境当中的状态。“心流理论”是沉浸式体验研究的主要理论支撑,该理论认为,“沉浸式体验指个体将精力全部心流般地投注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外界的存在,以达到忘我的状态”[1]。与以往“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相比,沉浸式教学具有情境性、具身性和交互性等鲜明特征。

(一)情境性

学习主体获得沉浸式体验的前提是教师要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即为学生建构一种能让其获得“临场感”的教学场景,使学习主体融情于境、以境引情。特定情境的存在是学习主体情感投入进而达到忘我状态的前提条件,离开了具体的情境场域,沉浸式体验也就缺乏依托的场景和环境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发展,在创设更多全新教学情境的同时,更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方式改革的实践探索。依托现代智能技术,逼真、直观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海量知识与多感官刺激,这有助于沉浸式学习的发生。需要指出的是,智能技术只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而出现,不能过度倚重而忽视情境中人的主体作用。教学情境是教学活动中主体交互、共同建构的结果,这意味着创设情境不仅要从技术设备等客体着手,更要从参与情境建构的主体着手,即“沉浸式体验要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思维”[2]。同时,教学情境不是指孤立的物理场所,而是包含主体内心与外界相统一的“有我之境”,因此,沉浸式教学高度重视情境主体的情感、情绪,要将“情”与“境”统一起来,使学生“关照”此时、此情、此景,进而达到“忘我”的状态。不可忽视的是,知识除了显性内容还具有默会的维度,隐性教育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要重视隐性教育,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融入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

(二)具身性

具身性是指学习主体身心“在场”,并与学习情境融为一体的学习状态,这能够促进学生身体与心智的全面发展。以往的“身心二元论”,常常把学习看作一种可以“离身”的精神训练,忽视或贬低身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价值。不同于“身心二元论”仅仅关注学生的心智而忽视身体的参与,具身理论强调将身体与心智统一起来,要重视身体感知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正如有学者所言:“具身学习视身体和心智为一个整体,而且与身体紧密联系的心智也是一种整体性活动,在人与环境的互动中发挥着统一的作用。”[3]意即学生沉浸于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必然是身体感知运动系统的全面参与,由此形成身体与环境的交互融合。

沉浸式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强调学习过程由“外促”转向“内生”。沉浸式教学不是单向的外力灌输,而是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这一教学方式下“身体在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关注学生心智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的身体感知状况,同样要关注学生是否“身体在场”,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参与的机会,重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需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调动学生身体感知运动系统,促进身体和心智的整体发展。

(三)交互性

沉浸式教学具有鲜明的交互性特征。在教学中,学生不应当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能动的互动对话者。学生与教学情境中的各要素产生交互,这种交互性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直接对话,也包括与虚拟角色间的沟通交流。在现代智能技术的支持下,人机对话越来越便捷,交流越来越频繁。交互性是衡量学习主体参与程度高低的重要指标,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交互性,就难以形成对话与反馈,最终课堂必然会演变成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无法形成师生共建、共享的“学习共同体”。如果在教学情境中,学生没有与教学各要素之间形成直接或间接的有效交互对话,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沉浸度不够,尚未进入深度学习状态,这就提示教师团队要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案,提升教学实施的质量和水平。基于此,要注意营造并保持开放、民主、包容的教学氛围,课程教学问题的设置要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加强对话、交流与反馈,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情境中主体间的交互性。

二、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实施沉浸式教学的价值

沉浸式教学与高校思政课强调情理交融、浸润价值的特征具有内在的契合性,那么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引入沉浸式教学,在凸显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有助于推动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提升育人效果。

(一)凸显学生的主体“在场”

沉浸式教学不仅意味着外在教学环境的变化,更意味着将激发学生内驱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把学习变成一种主体主动探究的“自我需要”。学习主体是否“在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身心“在场”,着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课堂互动中达成教学目标。特别的是,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具有“高”“大”“上”的特征,这将导向宏大叙事,但如果仅仅以宏大叙事的方式灌输理论,容易偏离甚至忽视学生的个体感受,造成外部单向灌输与个体内在需求间的“错位”。因此,要把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相结合,关注学生个体的特点和需求,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入“有我之境”,激发情感共鸣,在凸显学生主体性中浸润价值,促进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4]。

(二)促进学习过程的情理交融

沉浸式教学有助于促进学习过程的情理交融,达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效果。高校思政课在本质上是通过课程教学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让学生理解掌握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历史演进及其规律,理解掌握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内涵和核心要义,进而坚定理想信念,不断砥砺奋进。理论知识入脑入心的重要前提是形成情感认同,如果缺乏情感认同,学生也难以接受和认同课堂上所讲的道理。在高校思政课中实施沉浸式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个人在情绪、情感上对课堂理论知识的共鸣,推进课程教学以情感人,进而在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实现以理服人。学生沉浸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之中,情与理相互衬托、相互渗透,既展现出情感的激励、凝聚作用,又彰显出理论的深邃、理性魅力。通过情理交融,推动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从小切口讲述大道理,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情境体验,推动课程教学入脑入心。

(三)提升教学效果

沉浸式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参与融入,实现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和浸润价值的教学目标。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沉浸式教学改变了长期以来“讲授—接受”为主的教学模式,聚焦于教学供给单一性与教学需求多样化之间的矛盾,深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供给侧改革。学校和教师立足于学生在知识层面、情感层面、价值层面的多维度需求,将沉浸式教学引入高校思政课,结合本土资源和历史文化素材,充分运用现代智能技术创设虚实结合的教学情境,设计以学生沉浸式参与为主的“菜单式”教学项目,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沉浸式教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沉浸式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形态,在现代智能技术兴起的时代背景下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优势。在高校思政课中引入沉浸式教学,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挖掘情境资源,有效运用现代智能技术,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实现深度学习。

(一)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在高校思政课中引入沉浸式教学,就要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沉浸式体验。教学活动将感知体验与实践操作结合在一起,是推进学生学习感悟的重要方式。“学习是需要学习者身心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以行为促认知,以认知促行动的有意义加工的过程。”[5]教学活动设计如果忽视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脱离教学实际,缺乏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协调统一,将会使教学活动变成为活动而活动的“傀儡戏”,因此,要坚持“从做中学”,以教学活动承载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活动化。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围绕教学目标整合和重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活动。沉浸式教学围绕学习主体“在场”开展教学活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是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活动设计要针对学生特点,做好学情分析,提升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活动带动情绪、触动心灵、丰富思维,促使学生对思政课形成情感认同。

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出发,以解决问题、培养思维、升华情感、生成价值为旨归,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角色扮演、搭建情景剧等形式,有效对接活动设计与教学内容,达到教学内容与活动交互融合[6]。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寓知识性教学内容于活动,从而提升活动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有效的活动设计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凝练形成教学专题,并从中精选议题和设置问题。具体到实施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设计适合学生成长需求、引人入胜的活动情境,提升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能力。总之,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一方面通过重构和凝练教学内容,使活动有效承载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创新教学活动设计,丰富教学活动形式,提升教学内容的育人效果。在高校思政课中实施沉浸式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活动,创设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学情境,促进情理交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二)充分挖掘情境资源

在高校思政课中引入沉浸式教学,要充分挖掘情境资源。情境资源是创设教学情境不可或缺的“物”的要素,如教学材料、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等。同时要针对学生的特点,精心选取各种育人资源。在具体的思政课情境资源挖掘中,可以因地制宜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创设“虚拟+现实”的各种情境,“复活”历史场景,打造红色文化教育的生动课堂,使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化为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优势资源,让学生在沉浸式的红色文化教学中获得更深的学习体悟。

高校思政课中引入沉浸式教学,要注重营造开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要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学场所进行布置,对教学设施进行升级或改造,创设有“温度”的交互空间。有“温度”的教学环境并不仅仅指物理层面的教室,更重要的是凸显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并营造温暖的情感环境氛围。应通过挖掘和运用好“物”的情境资源要素,创设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学情境。沉浸式教学是一个不断建构和不断生成的过程,而并非使用固定的、有限的情境资源导向一个事先给定的“结论”。学生是能动的主体,教学无法预先精确设定所有环节。因此,要充分运用已有的情境资源,善于抓住偶然出现的契机,灵活进行教育引导,将预设情境与生成情境相结合。

(三)善用现代智能技术

教育的数字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并不仅仅是被动的“辅助者”,而是直接引领“学习革命”的重要推手。基于虚拟技术的沉浸式教学,使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翻转”。现代信息技术在与课程教学的融合中创造出新的学习场域,并构建新的教学互动模式,引发教育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因此,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技术层面升级红利,并把握基于现代智能技术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的变革,提升运用现代智能技术为教学服务的能力[7]。注重运用现代智能技术创设逼真、直观的历史情境、现实情境和虚拟情境,构建古今相通、虚实结合的教学环境。

在现代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创设在传统的教学场所中无法实现的虚拟情境,可以“复活”历史场景,延长拓展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应当指出的是,虚拟情境并不能完全取代真实情境,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虚拟与现实的结合,创设丰富多样、适合学生需求的各种教学情境。又因高校思政课教学涉及大量的历史内容,故而应充分发挥现代智能技术的优势,营造充满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学氛围,创设具有历史纵深体验感的教学情境。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善用现代智能技术,强化教学过程的体验性和交互性,通过多场景切换、多感官刺激,创设个性化学习情境,使智能技术成为提升课程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有力支撑,通过技术赋能教学,不断提升课程教学的效率、效益和效果。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学活动创设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